APP下载

王肃注经兼采今、古文经学考略

2018-03-28马金亮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郑玄毛诗释文

马金亮

(鲁东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 山东 烟台 264025)

汉代经学以今、古文经学的相争与融合为主要内容。郑玄遍注群经,融合今、古文,王肃在“郑学”通学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合了今、古文经学。王肃注经多与郑玄相异,故学术史上有“郑王之争”。事实上,王肃注经,虽有“驳郑”,但其主要目的则是追求经注义理之允恰。其注经既有“是郑”,亦有“非郑”,既有采择古文经学者,亦有采择今文经学者。换言之,王肃对今、古文经学择善而从,持扬弃的态度。

一、王肃注经采择今文经学

王肃少承家学,其父王朗曾师从当时著名经学家杨赐学习欧阳《尚书》、京氏《易》等今文经学,故王肃熟稔今文经学,并在注释经书时常常采择今文经说。兹取今文《易》《诗》《书》三者简要述之。

(一)王肃注《易》采择今文说

王肃在注释《周易》时,对京房、孟喜、虞翻等今文经学家之说多有采择。

1. 采择京房说

京房(前77—前37),本姓李,字君明,汉代东郡顿丘(今河南清丰西南)人,汉代今文《易》学家。京房所注《周易》在西汉元帝时立于学官,其《易》注创见较多,后世著述多见称引。王肃注《易》多有采择京氏《易》者,兹举三例:

(1)《周易·无妄》,京房注释:“无妄,无所复望。”(《周易集解》)王肃注释:“无妄,无所希望也。”(《经典释文》)

(2)《周易·睽》上九:“后说之弧。”京房注释:“弧,作壶。”(《经典释文》)王肃注释:“弧,作壶。”(《经典释文》)

(3)《周易·损》上九:“得臣无家。”京房注释:“王者臣天下,无私家也。”①王肃注释:“得臣则万方一轨,故无家也。”②(《周易集解》)

由以上三例可知,王肃《易》注与京房《易》注存在相同或相近之处,这反映出王肃对京房《易》注的认同和受京氏《易》的影响。当然不可否认,王肃《易》注亦不乏异于京氏《易》者。

2. 采择孟喜说

孟喜,字长卿,西汉东海兰陵(今山东省兰陵县西南)人。孟喜与梁丘贺、施雠共同师从田王孙学习《易》学。孟氏《易》在汉代今文《易》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王肃注《易》,亦采择孟氏《易》。兹举四例:

(1)《周易·晋》六五:“失得勿恤。”孟喜注:“失,作矢。”(《经典释文》)王肃注:“失,作矢。”(《经典释文》)

(2)《周易·丰》上六象:“天际翔也。”孟喜注:“翔,作祥。”(《周易集解》)王肃注:“翔,作祥。”(《经典释文》)

(3)《周易·乾》九二:“利见大人。”孟喜注:“大人者,圣人德备。”(《五经异义》)王肃注:“大人,圣人在位之目。”(《经典释文》)

(4)《周易·艮》九三:“厉薰心。”孟喜注:“薰,作熏。”(《周易窥余》)王肃注:“薰,作熏。”(《汉上易传》)

由上可知,王肃《易》注与孟氏《易》多有相近或相同之处。需要指出的是,古代学者袭用前说往往并不注明,所以我们说王肃采择孟喜《易》注,主要是从学术的因承关系来论述的。王肃注经,当网罗众家、择善而从,虽然如此,从其注经与孟氏多有近同,而言其注《易》采择孟氏《易》,当是符合事实的。

3. 采择虞翻说

虞翻(164—233),字仲翔,会稽余姚(今浙江余姚)人,三国孙吴经学家、官员。虞翻世传家学③,尤善孟氏今文《易》学。虞翻曾任会稽太守王朗的功曹,二人又皆善《易》学,切磋交流自当难免。王肃秉承家学,又撰定王朗所作《易传》④,王肃《易》注亦当受虞翻《易》注的影响。兹举四例:

(1)《周易·益》六三:“告公用圭。”虞翻注:“圭,桓圭也。”(《周易集解》)王肃注:“用桓圭。”(《经典释文》)

(2)《周易·同人》象:“君子以类族辨物。”虞翻注:“辨物,虞翻作辩物。”(《周易集解》)王肃注:“辩,如字,卜免反。”(《经典释文》)

(3)《周易·系辞上》:“冶容诲淫。”虞翻:“冶,作野。”(《周易集解》)王肃注:“冶,作野。”(《经典释文》)

(4)《周易·萃》象:“君子以除戎器。”虞翻注:“除,修戎兵也。”(《周易集解》)王肃注:“除,犹修治。”(《经典释文》)

综上可知,王肃《易》注与虞翻《易》注多有相同或相近之处。值得一提的是,从“驳郑”角度来看,虞翻、王肃二人可谓志同道合⑤。基于经注本身和志趣因素,我们有理由相信,王肃在注《易》时对虞翻《易》注多有认同和采择。

(二)王肃传习今文《尚书》

王肃幼承家学,其父王朗曾师从杨赐研习欧阳《尚书》学,清代经学家洪亮吉《传经表序》认为:“《今文尚书》伏胜十七传至王肃。”[1]107今文《尚书》学师承顺序如下:

(1)伏胜—(2)欧阳生—(3)儿宽—(4)欧阳世—(5)欧阳世家学—(6)欧阳世家学—(7)欧阳高—(8)林尊—(9)平当—(10)朱普—(11)桓荣—(12)桓郁—(13)杨震—(14)杨秉—(15)杨赐—(16)王朗—(17)王肃。[1]107

按照洪亮吉所列今文《尚书》师承顺序,王肃传习伏胜《今文尚书》,故其在注解《尚书》时,当较多采择今文《尚书》内容。

(三)王肃注《诗》采择今文经学

汉代《诗》学有四家,其中齐、鲁、韩三家《诗》为今文经学,立于学官,毛《诗》为古文经学,未立于学官。东汉末年以后,毛《诗》较三家《诗》盛行,王肃宗尚毛《诗》,但其在注《诗》时,亦常常采择齐、鲁、韩三家《诗》说。兹举五例:

(1)《诗经·大雅·崧高》:“四国于蕃。”《韩诗》:“蕃作藩。”王肃注:“言能藩屏四国。”

(2)《诗经·大雅·民劳》:“憯不畏明。”《鲁诗》:“憯,作惨。”王肃注:“憯,作惨。”

(3)《诗经·小雅·车舝》:“以慰我心。”《韩诗》:“‘以慰我心’作‘以愠我心’。愠,恚也。”王肃注:“慰,怨恨之意。”

(4)《诗经·鲁颂·泮水》:“屈此群丑。”《韩诗》:“屈,收也,收敛得此众聚。”王肃:“以敛此群众。”

(5)《诗经·商颂·长发》:“昭假迟迟,上帝是祗。”《齐诗》:“昭,明也。假,至也。祗,敬也。”王肃注:“汤之威德,昭明遍至。……故上帝敬其德。假,至也。”

综上可知,王肃注解《诗经》,与齐、鲁、韩三家《诗》多有相同或相近之处。换言之,王肃注《诗》对今文经学多有认同和采择。

二、王肃注经采择古文经学

《三国志·王肃传》载:“初,肃善贾、马之学,而不好郑氏,采会同异,为《尚书》《诗》《论语》《三礼》《左氏》解。”[2]419王肃“善贾、马之学”,对贾逵、马融之学颇有研习。此外,王肃曾师从古文经学家宋忠,其治学理念亦受宋氏影响,故其经注对贾逵、马融、郑玄等古文经学家之说多有采择。

(一)王肃治《易》采择古文说

1. 采择费直《易》说

费直,字长翁,东莱(今山东莱州)人,以通《易》入仕[5]3602,西汉古文易学“费氏学”的开创者。东汉中后期,费氏《易》学经陈元、郑众、马融、郑玄等学者的习传,逐渐兴盛[4]2554。三国时期,王肃、王弼等学者皆传习费氏《易》学,《隋书·经籍志》载:“汉初又有东莱费直传《易》,其本皆古字,号曰《古文易》。以授琅邪王璜,璜授沛人高相,相以授子康及兰陵毌将永。故有费氏之学,行于人间,而未得立。后汉陈元、郑众,皆传费氏之学。马融又为其传,以授郑玄。玄作《易注》,荀爽又作《易传》。魏代王肃、王弼,并为之注。自是费氏大兴,京氏遂衰。”[3]912-913兹举四例:

(1)《周易·屯》六三:“即鹿无虞。”费直注:“鹿,作麓。”王肃注:“鹿,作麓。”

(2)《周易·随》象:“君子以向晦入宴息。”费直注:“向,作乡。”王肃注:“向,作乡。”

(3)《周易·蛊》象:“君子以振民育德。”费直注:“育,作毓。”王肃注:“育,作毓。”

(4)《周易·困》九四:“来徐徐。”费直注:“徐徐,作余余。”王肃注:“徐徐,作余余。”

综上而言,王肃《易》注与费氏《易》注多有相同之处,可知王肃注《易》多采择费直古文《易》说。

2. 采择马融《易》说

马融(79—166),字季长,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东汉著名经学家,其高徒有卢植、郑玄等人[4]1972。据《三国志》记载,王肃“善贾、马之学”,其注《易》多有采择马融之说。兹举四例:

(1)《周易·噬嗑》九四:“噬干胏。”马融注:“有骨,谓之胏。”王肃注:“四体纯阴卦,骨之象,骨在干肉脯之象。”

(2)《周易·无妄》(卦名),马融注:“妄,犹望,为无所希望也。”王肃注:“妄,犹望,为无所希望也。”

(3)《周易·系辞上》:“在天成象。”马融注:“象者,日月星。”王肃注:“象者,日月星。”

(4)《周易·说卦传》:“参天两地而倚数。”马融注:“五位相合,以阴从阳,天得三合,谓一、三与五也。地得两合,谓二与四也。”王肃注:“五位相合,以阴从阳,天得三合,谓一、三与五也。地得两合,谓二与四也。”

综上可知,王肃《易》注与马融《易》注多有相近或相同之处。换言之,王肃注《易》对马融古文《易》说多有采择。

(二) 王肃治《毛诗》采择古文说

王肃解《毛诗》申述毛旨,多与郑玄相异⑥。王肃《诗经》类著述有《毛诗注》二十卷、《毛诗义驳》八卷、《毛诗奏事》一卷、《毛诗问难》二卷、《毛诗音》等五种。王肃宗尚古文《诗》,其解《诗》多采马融古文说⑦。兹举二例:

(1)《诗经·大雅·文王序》:“文王受命作《周》也。”马融注:“文王受命九年而崩。”王肃注:“文王受命九年而崩。”

(2)《诗经·大雅·生民》:“厥初生民,时维姜媛。”马融注:“帝喾有四妃,姜媛生后稷,次妃简狄生契,次妃陈锋生帝尧,次妃诹訾生帝挚,最长,次尧,次契。……姜媛知后稷之神奇,必不可害,故欲弃之以著其神,因以自明,尧亦知其然,故听姜媛弃之。”王肃注:“马融曰:‘帝喾有四妃,姜媛生后稷,次妃简狄生契,次妃陈锋生帝尧,次妃诹訾生帝挚,最长,次尧,次契。……尧亦知其然,故听姜媛弃之。’肃以融言为然。”

根据上述引文可知,王肃宗尚古文《诗》,且治《诗》多采马融古文说。

(三)王肃治《尚书》采择古文说

1. 采择司马迁《古文尚书》说

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汉代太史令、史学家。司马迁曾师从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⑧,故其擅长古文经学。司马迁写作《史记》时,或直引经文,或“以训诂代经文”,王肃《尚书》注与司马迁之说多有相近或相同。兹举三例:

(1)《尚书·尧典》:“惟时懋哉。”司马迁:“惟是勉哉。”王肃注:“懋,勉也。”

(2)《尚书·皋陶谟》:“彰厥有常。”司马迁:“章其有常。”王肃注:“明其有常。”

(3)《尚书·皋陶谟》:“庶明励翼。”司马迁:“众明高翼。”王肃注:“以众贤明为砥砺为羽翼。”

对比上引司马迁与王肃之说可知,王肃治《尚书》对司马迁《史记》古文说亦多有采择。

2. 采择马融《古文尚书》说

王肃“善贾、马之学”,其治《尚书》亦对马融《古文尚书》注多有采择和借鉴。兹举几例:

(1)《尚书·皋陶谟》:“庶积其凝。”马融注:“凝,定也。”王肃注:“凝,犹定也。”

(2)《尚书·皋陶谟》:“俊乂在官。”马融注:“才德过千人为俊,百人为乂。”王肃注:“才德过千人为俊,百人为乂。”

(3)《尚书·盘庚》:“今汝聒聒。”马融注:“聒聒,拒善自用之貌。”王肃注:“聒聒,拒善自用之意。”

(4)《尚书·禹贡》:“冀州既载。”马融注:“载,载于书也。”王肃注:“载,载于书籍。”

综上可知,王肃注《尚书》,对马融古文说多有采择,王肃《尚书》注或与马融之说完全相同,或与马融之说基本一致。

3. 采择郑玄《古文尚书》说

郑玄(127—200),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高密)人,东汉末年经学大师、儒家学者。郑玄博学多才,遍注群经[4]1212,曾师从第五元先、张恭祖、马融等经学家。王肃亦遍注群经,并在注经时常与郑玄立异,后人多认为王肃有意驳郑,这也就是学术史上的“郑王之争”。实际上,郑学是王肃学术渊源的一个重要方面,王肃注经虽常见“驳郑”,但亦不乏“是郑”(即择从郑注)之处。兹以《古文尚书》为例试举几则:

(1)《尚书·尧典》:“教胄子。”郑玄注:“胄子,国子也。”王肃注:“胄子,国子也。”

(2)《尚书·盘庚》:“鞠人,谋人之保居,叙钦。”郑玄注:“鞠,养也。言能谋养人安其居者,我则次序而敬之。”王肃注:“鞠,养也。言能谋养人安其居者,我则次序而敬之。”

(3)《尚书·洪范》:“稽疑,择建立卜筮人。”郑玄注:“言将考疑事,选择可立者为卜人筮人。”王肃注:“言将考疑事,选择可立者为卜人筮人。”

(4)《尚书·大诰》:“知我国有疵病之瑕。”王肃注:“知我国有疵病之瑕。”

(5)《尚书·君奭》:“我道惟宁王德延。”郑玄注:“宁王者,即文王也。”王肃注:“宁王者,即文王也。”

综上可知,王肃注解《古文尚书》亦采择郑玄之说,且观点完全相同、一字不差,这也说明王肃注经并非有意驳郑。

三、王肃择从今、古文经学的标准

王肃精通今、古文经学,其注经或从今文经学,或从古文经学,其择从今、古文经学的标准在于忠实经文之本意,而非个人之好恶。所以,王肃在注解经文时,既有认同今文经学的一面,也有认同古文经学的一面,既有肯定郑玄的一面,也有驳斥郑玄的一面。这种情况实际上与经文的注解规则有很大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王肃对今、古文经学的择从,也是理解其“驳郑”是否允当的一个重要方面。

如《诗经·大雅·生民》云:“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郑玄《毛诗故训传笺》认同三家《诗》之“感生”说,云:“祀郊禖之时,时则有大神之迹,姜媛履之,足不能满,履其拇指之处,心体歆歆然,其左右所止住,如有人道感己者也。于是遂有身,而肃戒不复御。后则生子而养,长名之曰弃。舜臣尧而举之,是为后稷。”[6]528王肃认同《毛诗》古文说,反对郑玄的感生说,认为后稷是帝喾的遗腹子,他引马融之说云:“帝喾有四妃,上妃姜媛,生后稷。次妃简狄,生契,次妃陈锋生帝尧,次妃诹訾生帝挚,最长,次尧,次契。下妃三人皆已生子,上妃姜媛未有子,故禋祀求子,上帝大安其祭祀而与之子。任身之月,帝喾崩,挚即位而崩,帝尧即位。帝喾崩后十月,而后稷生,盖遗腹也。虽为天所安,然寡居而生子,为众所疑,不可申说。姜媛之后稷之神奇,必不可害,故弃之以著其神,因以自明。”[7]1201册,315)相较而言,王肃之说更理性和有说服力,而郑玄的感生说,则近于谶纬思想。此处,王肃以古文说驳斥郑玄的今文说,而其取舍标准,在于经文义理之所安,而非个人之意气。虽然王肃驳郑有失当之处,但亦不乏可取、合理之处,正如马国翰《毛诗王氏注序录》所云:“其说申述毛旨,往往与郑不同。……欧阳修《本义》引其释《邶风·击鼓》五章,谓郑不如王,亦持平之论也。”[7]1201册,298我们研究“郑王之争”问题时,应当注意到这一点。

四、结语

王肃注经不拘一法、择善而从,或取今文经学以注经,或采古文经学以注经,其注经兼采今、古文经学正与其治学兼通今、古文有密切关系,亦与当时今、古文经学逐渐走向融合的学术背景有重要关系。王肃注经的标准在于忠实经文之本意,而非个人之好恶,所以王肃“驳郑”问题,虽不能完全排除主观意气,但其主要依据经文本身之诠解,则是可以判断的。

注释:

①《汉书·五行志》:“谷永曰:‘《易》称“得臣无家”,言王者臣天下,无私家也。’”按:因谷永传京氏学,故判此语为京氏说,参见李振兴:《王肃之经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1页。

②本文所举例证主要依据马国翰、黄奭等清代学者的辑佚著作以及《经典释文汇校》。如《周易》类,主要根据马国翰辑《周易京氏章句》《周易王氏注》,黄奭辑《京氏易》,以及唐陆德明撰、黄焯汇校《经典释文汇校》。后文不再一一注明。

③《三国志》:“臣(虞翻)高祖父故零陵太守光,少治孟氏易,曾祖父故平舆令成,缵述其业,至臣祖父凤,为之最密。臣亡考故日南太守歆,受本于凤,最有旧书,世传其业,至臣五世。前人通讲,多玩章句,虽有秘说,于经疏阔。臣生遇世乱,长于军旅,习经于枹鼓之间,讲论于戎马之上,蒙先师之说,依经立注。”(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卷五七裴注引《翻别传》,第1322页。)

④王朗所作《易传》,曾被作为考试科目,《三国志·齐王芳传》:“(正始六年)十二月辛亥,诏故司徒王朗所作《易传》,令学者得以课试。”(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卷四,第121页。)

⑤据《三国志》记载,虞翻曾上奏:“(郑)玄所注五经,违义尤甚者,百六十七事,不可不正。行乎学校,传乎将来,臣窃耻之。”(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卷五七,1322页。)

⑥马国翰《毛诗王氏注序录》云:“其说申述毛旨,往往与郑不同。按:郑笺《毛诗》而时参三家旧说,故《传》《笺》互异者多。《正义》于毛、郑皆分释之,凡毛之所略而不可以郑通之者,即取王注以为《传》意,间有申非其旨而十得六七。欧阳修《本义》引其释《邶风·击鼓》五章,谓郑不如王,亦持平之论也。”(马国翰辑《玉函山房辑佚书》经编诗类,《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201册,第298页。)

⑦马融《诗传》今仅存十余则,而王肃采择马氏说者,即有两则,可见其确实“善贾、马之学”。

⑧《汉书·儒林传》:“孔氏有古文《尚书》,孔安国以今文字读之,因以起其家逸《书》,得十余篇,盖《尚书》兹多于是矣。遭巫蛊,未立于学官。安国为谏大夫,授都尉朝,而司马迁亦从安国问故。迁书载《尧典》《禹贡》《洪范》《微子》《金滕》诸篇,多古文说。”

猜你喜欢

郑玄毛诗释文
安大简《诗经》虚词异文考略
从官场到书房
从出文看《毛诗正义》单疏本到十行本的演变
苦读千年史,笑吟万家诗。
一代通儒郑玄
郑玄“文王受命”问题考论
郑玄:做官不如读书
《肩水金关汉简(贰)》释文订补
《肩水金关汉简》(壹)(贰)释文校订
敦煌写本《文选》李善注引《毛诗》考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