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乾隆年间高密“通德诗社”考论

2018-03-28徐礼节

巢湖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诗序南园生平

徐礼节

(巢湖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明清时期,山东高密(今高密市)诗歌创作繁荣,特别是清中叶,文人结社唱和蔚然成风,“通德诗社”即其间著名诗社。余友林等《高密县志·杂稽·志余》(卷一六)载:“密邑诗社,凡兴废者五。康熙初,王飏昌、綦汝楫诸人,会诗于单若鲁之秋水居(园在城西门外)。雍正间,宫胜律、单含等十余人,会咏城西芜园及单知宜野趣园(园在感化寺东)。……诸先生既殁,南园诗社继之。南园精舍在城南二里,为李孝义先生别墅,亭、池、竹、石之胜,甲于一邑。其子李长疄与同邑王立丰、单烺、李师中等四十余人唱和其内,名为‘通德诗社’。莱郡守洪公肇懋,月以马递征诗,一时称盛。继起则‘三李先生’也,李怀民与其弟宪暠、宪乔以中晚唐律诏后进,海内宗之,称为‘李高密派’。 ”[1]可见,“通德诗社”又名“南园诗社”,不仅规模大,达到“四十余人”,而且影响广远,“一时称盛”,直接开启以“三李”为代表的高密诗派。然而由于资料匮乏,尤其是唱和之作所存无几,“通德诗社”的创作盛况与艺术成就已难以知晓。本文根据零散的资料,排比考证,以期对诗社的相关情况有所发现。

1 诗社成员

据前引《高密县志》所载可知,“通德诗社”的活动地点主要在李长疄位于高密县城南二里的“南园”,这里有“十亩”(单烺《呈同社诸前辈》[2])之旷,景色宜人,“亭、池、竹、石之胜,甲于一邑”。李长疄也是“通德诗社”的盟主。单烺《高密十四先生咏·李南园先生》:“大雅久沦落,牛耳主斋盟。……南园举大社,钧天响铿鍧。”[3]李长疄,字根田,世称“南园先生”。雍正七年(1729)举人,以孝闻名乡里,著有《其田居诗稿》二卷。生平详见余友林等《高密县志·人物·孝友·李长疄》(卷一四上)、单烺《高密十四先生咏·李南园先生》诗序等。

“通德诗社”成立于乾隆八年(癸亥,1743)。单烺《高密十四先生咏·李南园先生》诗序:“乾隆癸亥,先生倡为文字会,执桃茢为盟主,集诸名流,觞咏于其别墅之南园,遂以名社。”[3]乾隆十二年(丁卯,1747),因单烺、李愚村等加盟,社事活动盛极。清单可基《〈大昆嵛山人稿〉引》:“(单烺)丁卯在里门,偕邑中李愚村、森子、尚木、根田、廓园、文在,綦墨佣,王太初、君实,及家彬如、石田、绍伯诸先生,举‘通德诗社’于李氏之南园,分题角胜,觞咏流连,为吾邑百余年来佳话。”[4]可见,鼎盛时期,其社员不仅达到“四十余人”,而且有单烺、单绍伯、李师中、李愚村、李文在等当时名流。

单烺(1708—1776),字曜灵,号青侅、大昆嵛山人。高密人。乾隆元年(1736)会试中式,四年赐进士。官至广平(治今河北永年县东南)、铜仁(治今贵州铜仁市)知府。著有《大昆嵛山人稿》。生平详见余友林等 《高密县志·人物·仕绩·单烺》(卷一四上)、清窦光鼐《朝议大夫贵州铜仁府知府护理粮驿道单君烺墓志铭》等。今存诗集中有《蜡梅》《南园社集李根田有“雨过风凄清”之句因以成诗四首》《南园社集和根田韵》等社事诗十余首。

单绍伯(?—1773),名宗元,号愚溪。高密人。少任侠孤高,因病而绝意科举。诗学柳宗元。著有《愚溪集》《西窗诗草》等。生平详见余友林等《高密县志·人物·卓行·单宗元》(卷一四上)、于始瞻《绍伯先生墓志铭》、李宪暠《单绍伯先生传》等。今存诗集中有社事诗六首,即《秋日燕南园呈同社诸子》《九日后同社诸人南村登高》《续文会二首》《步李根田续文会诗原韵二首》。

单彬如,名份,号石禅。高密人。廪生。著有《石禅诗稿》。生平详见单烺《高密十四先生咏·石禅先生》诗序等。

单石田(一作“植田”,1689—? ),名云荃,字蘅洲。高密人。乾隆三年(1738)副贡。生平详见余友林等 《高密县志·人物·孝友·单云荃》(卷一四上)、单烺《高密十四先生咏·蘅洲先生》诗序等。清单步青《高密单氏诗集拾遗·单云荃》载有石田社事诗《集李根田园池看白莲》《和李根田柬文会社同人诗二首》。

李愚村(1686—1758),名元直,字象先。高密人。康熙五十二年(1713)进士,官至巡视台湾御史,以“直声”闻名。生平详见余友林等《高密县志·人物·名宦·李元直》(卷一四上)、赵尔巽等《清史稿·李元直》(卷三○六)等。

李师中(1689—1754),字正甫,号蝶园。高密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官历吏部文选司员外郎、京畿道监察御史;乾隆十七年(1752)为福建乡试主考、会试同考、山西督学,“一岁三典试”;十九年卒于贵州学政任。生平详见余友林等《高密县志·人物·名宦·李师中》(卷一四上)、清李锡符等《高密李氏家谱·事行小传·蝶园府君》等。

李廓园,名黄中,号三洞。李师中胞兄,庠生。生平详见清李锡符等《高密李氏家谱·行事小传·廓园府君》(卷二)、单烺《高密十四先生咏·李三洞先生》诗序等。

李森子,名林开。高密人。清李锡符等《高密李氏家谱·南七股三支谱图》:“(李)林开,字森子。庠生。”[5]

李尚(当作“商”)木,名槤求,榜名乔松,号南庄。高密人。乾隆三年(1738)顺天举人,授国子监学录。生平详见余友林等《高密县志·人物·文苑·李乔松》(卷一四上)、清李锡符等 《高密李氏家谱·南七股三支谱图》(卷一)及同书《行事小传·商木府君》(卷二)等。

李文在,名杜。少时有“半塘秋水月离离”之句,世称“李半塘先生”。高密人,增生。屡试不售,遂专注于诗,著有《燕斋诗稿》。生平详见余友林等《高密县志·人物·文苑·李杜》(卷一四上)等。清李锡符等 《高密李氏家谱·行事小传·文在府君》:“性恬淡,喜交游,轻财乐施,翛然自适。读书外,不闻家计。……以数奇,遂自肆于诗酒间,与族侄廓园、蝶园,宗侄根田,并单氏绍伯、青侅两先生,及邑中名流,订‘莲花诗社’,朝夕燕集,乐此不疲。”[5]所谓“莲花诗社”,即“通德诗社”。

綦墨佣,名纹,字桐詹。高密人。康熙四十四年(1705)举人,任武义知县,改莱阳教谕。著有《世德堂集》。生平详见余友林等 《高密县志·人物·孝友·綦纹》(卷一四上)、单烺《高密十四先生咏·綦墨佣先生》诗序等。

王太初,名立性。高密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官娄县令。著有《小峨嵋诗集》。生平详见余友林等 《高密县志·人物·文苑·王立性》(卷一四上)等。

王君实。生平不详。单烺有《送王君实秋试》:“王郎余与交总角,神姿旷逸才卓荦。词坛雄视废千人,荆山谁发卞和璞?……”[2]可见,他当为高密人,自小与单烺友善。

王立丰,字延祺,号南崖。高密人,恩贡生。与李元直为郎舅,孙王熙甫乃高密诗派“后四灵”之一。生平详见单烺 《高密十四先生咏·王南崖先生》诗序等。

除上述14位,“通德诗社”社员可考者尚有以下11位。

傅评,字月亭。李元直、李师中、单云荃之至交。高密人,曾任福山训导。单烺《高密十四先生咏·傅月亭先生》诗序:“先生讳评,月亭其字也。……晚与燕屺夫子作舟、文在、愚村、廓园、根田五李先生,彬如、石田、绍伯、家伯叔、河东家兄及余订‘通德诗社’;后李商木、森子、亭午三先生,王太初石斋及宗四族孙踵至,往来谈燕,情款甚密,此外漠如也。”[3]余友林等《高密县志·人物·卓行·傅评》(卷一四上)亦载:“晚集名流,订诗社,往来谈燕,情意款密。”[1]

李作舟、李亭午。据前引单烺《高密十四先生咏·傅月亭先生》诗序可知,李作舟、李亭午、单宗四三人同为“通德诗社”成员。李作舟,名楫求。高密人,岁贡生。生平详见余友林等《高密县志·人物·卓行·李楫求》(卷一四上)、单烺《高密十四先生咏·李作舟先生》诗序等。李亭午,名时中,号君宜、龙御。李师中胞弟。雍正十三年(1735)举人。生平详见单烺《高密十四先生咏·李亭午先生》诗序等。单宗四,名维。生平详见下文。

单维,字宗四,号潍村。单烺之族孙。高密人,廪贡生。官历德州训导、濮州学正。著有《周易介》《留声集》。余友林等《高密县志·人物·儒林》(卷一四上):“单维……与李长疄、王立性等结诗社于李氏南园。”[1]单烺《和李南园首春韵兼邀同族孙宗四社燕》诗句“新交小友愧年多”自注:“宗四初入社。”[2]清单步青《高密单氏诗集拾遗·单维》收有单维社事诗《和李根田柬文会社同人诗二首》。

单履晋,字仲昭,号秋峦。高密人。雍正十年(1732)顺天举人。单烺《高密十四先生咏·仲昭兄》:“择邻移住先年宅,结社倡为祖德诗。”该诗序:“兄讳履晋……与余及李亭午为诗会。”[3]

单凤文、单绳谟、单襄楹、单襄榕、单襄棋。清单步青《高密单氏诗集拾遗》收有五人同题诗作《和李根田柬文会社同人诗》(其中襄楹、襄榕、襄棋均为二首),可见皆为“通德诗社”成员。单凤文,单烺之父,字千仞,号彩章,贡生,历任云南磨者井盐大使、琅井盐大使、湖南布政司广盈库大使。生平见清单步青 《高密单氏文集拾遗·单凤文》小传。单绳谟,字其武,高密人,雍正七年(1729)顺天举人。单襄楹,字星绕,高密人,庠生,著有《逸斋印谱》。单襄榕,字树南,号荫园,高密人,乾隆三年(1738)举人,任四川盐亭县知县。单襄棋,字秋榨,号荫园,乾隆二十五年(1760)恩科顺天举人,历任临淄县训导、曹州府教授,著有《荔轩诗草》。四人生平皆见清单步青《高密单氏诗集拾遗》诗人小传。

李大凯,李师中之孙,李绪曾之子。清李锡符等 《高密李氏家谱·南七股长支谱图》:“(李)大凯,字乐亭,号松涛。监生。”[5]单烺有《松涛舅氏枉顾不遇赋此奉谢兼邀入社》诗,知李大凯亦为“通德诗社”成员。

可见,“通德诗社”的40多位成员,多是高密李氏、单氏、王氏等望族的名流,且有长有少,不乏祖孙、父子、舅甥。

2 诗歌唱和

据现存的资料可知,“通德诗社”的活动是丰富多彩的。既有集会赓歌,也有燕谈论诗,单烺《高密十四先生咏·李南园先生》即云:“妙不关文字,论诗如锺嵘。南园举大社,钧天响铿鍧。”[3]还有登高游赏,单宗元《九日后同社诸人南村登高》即载:“雨暗重阳秋未穷,重寻佳节夕阳中。……酒返童颜人未老,诗添狂兴句能工。蓝田吟罢思工部,共喜年年此会同。”[6]

就赓歌唱和而言,在方式上,有“分题角胜”(单可基《〈大昆嵛山人稿〉引》,见前),也有“列坐”“流觞”(单可基《过李氏园感怀根田翁》,载余友林等《高密县志》卷一五下《艺文志》[1])。有和意,如单烺《王延祺夫子席上和南园〈寻梅曲〉》等;也有和韵,如单烺《南园社集和根田韵》《南园晚晴和绍伯叔韵》等。有即事题咏,如单烺《戏题李南园画菊卷并和其韵呈李森子丈》等;也有以某诗句为题材的赓和,如单烺《南园社集李根田有“雨过风凄清”之句因以成诗四首》等。在内容上,有以叙事为主者,如单烺《李尚木文春园社宴》等;也有以抒怀为主者,如单烺《和李南园首春韵兼邀同族孙宗四社燕》等;还有咏物寄意者,如单烺《蜡梅》诗序云:“余不工咏物,慈竹居蜡梅初开,同人燕集赋诗,余未有以应也,后根田诗促之,乃为作歌。”[2]在体裁上,有近体,如七绝(单宗元《步李根田续文会诗原韵二首》)、五律(单烺《南园社集和根田韵》)、七律(单宗元《秋日燕南园呈同社诸子》);也有古体,如五古(单烺《藤萝不附木和李愚村先生韵》)、七古(单烺《雨后呈同社诸先生》);甚至有古体乐府诗,如李长疄《寻梅曲》(今存单烺《王延祺夫子席上和南园〈寻梅曲〉》)。“通德诗社”的唱和盛况于此可见一斑。

“通德诗社”的艺术追求与创作成就虽因作品佚失而难知概貌,但有三点是可以肯定的。首先,在思想内容方面,受诗人生活环境、阅历以及所处时代等因素的制约,多数诗作当缺乏深广的社会内容。不过,也有少数作品触及民生疾苦,如单烺《雨后呈同社诸先生》诗序云:“上岁淫雨伤稼,自是年九月至本年五月,变而亢旱,哀鸿遍野,诸先生共抱隐忧,社中殊落落矣。六月初一日,大雨浃夜,人庆更生,同社置酒相劳苦,且以叙致契阔,咸谓不图再赌此景象尔。”[2]这是难能可贵的。

其次,在审美理想上,奉行儒家传统诗学观。单烺《高密十四先生咏·李南园先生》述及李长疄创社动因时即云:“大雅久沦落,牛耳主斋盟。”[3]可见,复兴“大雅”是诗社的唱和宗旨。单烺自云“顷余谢客卧杜门,晨夕过从资商榷。共芟榛芜探经旨,独壮波涛拟古作”(《送王君实秋试》[2])、“吾诗言吾志而已”(单可基 《〈大昆嵛山人稿〉引》[4]引),所谓“卧杜门”“探经旨”“拟古作”“言吾志”,亦皆与此相通。

再次,在艺术方面,重视声韵格律与表现技巧。这是古代诗社唱和的基本特征,单可基所谓“分题角胜”(《〈大昆嵛山人稿〉引》,见前)即透露出这方面的消息。为在创作基本功上角逐高下,诗社除采用“流觞”等方式外,咏物时还引入禁体——“白战体”。单可基《过李氏园感怀根田翁》:“玉山倡高会,通德萃群彦。列坐引流觞,题诗矜白战。”(余友林等《高密县志》卷一五下《艺文志》[1])所谓“白战”,本谓空手作战;在咏物诗的创作上,专指禁用某些较为常用的字。事源于欧阳修、苏轼。宋皇佑二年(1050),颍州太守欧阳修于聚星堂与客会饮,作《雪》诗,其序云:“玉、月、梨、梅、练、絮、白、舞、鹅、鹤、银等字,皆请勿用。”[7]元佑六年(1091)苏轼知颍州,效“欧阳体”作《聚星堂雪》诗,序云:“十一月一日,祷雨张龙公,得小雪,与客会饮聚星堂。忽忆欧阳文忠公作守时,雪中约客赋诗,禁体物语,于艰难中特出奇丽。尔来四十余年,莫有继者。仆以老门生继公后,虽不足追配先生,而宾客之美,殆不减当时,公之二子,又适在郡,故辄举前令,各赋一篇。”[8]因苏诗末二句为“当时号令君听取,白战不许持寸铁”,后遂谓“禁体物语”的咏雪诗为“白战体”或“白战”。采用禁体唱和,表明诗社非常注重声律、语汇、技法等创作基本功,今存单烺、单宗元的社事之作,也证实了这一点。

值得注意的是,“通德诗社”的社集活动非常融洽、快乐,单云荃《集李根田园池看白莲》对此有生动的描绘:“今日良宴会,花开一设觥。客不肃衣冠,主不拘送迎。相望行迹外,禽鸟亦不惊。淡然池中莲,玉质皎莹莹。主客颇不俗,列坐任纵横。乐此恬淡意,坐待月华生。”[9]如此的环境和氛围,无疑是社事活动繁盛的重要因素。

3 诗社影响

“通德诗社”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促进诗艺的交流与切磋,繁荣了诗歌创作。单可基《过李氏园感怀根田翁》即云:“徙倚缅前踪,名流恣谈燕。……雅集寄西园,奇篇传异县。”(余友林等《高密县志》卷一五下《艺文志》)[1]二是促进诗学后进的成长,有利于巩固高密李氏、单氏、王氏等家族的繁荣。诚如单烺《呈同社诸前辈》所云:“几辈仙人谪世间,南园十亩自闲闲。……社作新成传乐府,少年蔚起并名山。薄言岁暮盟松柏,共拣商芝驻妙颜。”[2]三是直接影响以“三李”为代表的“高密诗派”的形成。“通德诗社”成员中,李愚村为“三李”之父,李师中为“三李”推崇而“不能忘情”[10]的族叔,单烺、单宗元堪称“三李”之师,杨钟羲《雪桥诗话续集》(卷六)即云:“高密三李受学于单书田先生、宗元。”[11]他们的结社唱和无疑会对“三李”产生影响;况且“通德诗社”的鼎盛时期——乾隆十二年(1747),怀民10岁,宪暠 9岁,已是读书习诗的年龄,对于长辈们轰轰烈烈的诗社活动,他们不可能无动于衷。“通德诗社”对“高密诗派”的影响是深远的,可以说开“高密诗派”之先。

猜你喜欢

诗序南园生平
傅忠诚教授生平
唐诗赏读——南园之一
唐诗赏读——南园之三
曾巩生平
论梁肃的诗序
包何生平考述
泼尽水墨是生平
王夫之、朱熹《诗经》经文评论比较
《诗故》对《诗序》思想的秉承与背离
南园词话三十七则(接上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