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貌通讯写作技巧探析
——以安徽日报“大江奔流—来自长江经济带的报道”主题报道为例

2018-03-28

传媒论坛 2018年18期
关键词:杏花村风貌生动

(安徽日报社,安徽 合肥 230000)

在近一个月的集中报道中,群贤毕至,精彩纷呈,产生了大量新闻佳作。据不完全统计,主题采访期间相关媒体共刊播各类报道10200多篇(条),全网传播量6.31亿次,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新闻热潮。在此次集中采访中,安徽日报组织多名记者随团采访,一路“沿江而下、全程解码”,采写消息、通讯、评论等各类报道60余篇,其中以记者见闻为主的风貌通讯多达30多篇,生动展示了长江经济带沿线绿色发展的探索与实践,成为此次报道中最耀眼的明珠。本文试以此次主题采访中安徽日报所刊发的部分优秀作品为例,探析风貌通讯写作技巧。

一、如何让引入更精彩

风貌通讯又称概貌通讯,是勾勒某一地区、某条战线或某个单位面貌变化的一种通讯,通常采取见闻、侧记、巡礼、纪行等报道形式,是通讯写作中最常见的一种文体,也是文学性较强、较为灵活的一种文体。写好风貌通讯,是新闻记者的一项重要“功夫”。

好文头一半。在旅行通讯的写作中,一个精彩的开头尤其重要,它关乎一篇文章的格调气度。什么样的引入,既能迅速打开话题,又能抓住读者的眼睛呢?

在通讯写作实践中,开头的方式有很多,最常见的莫过于直入主题式。所谓直入主题,就是直接介绍写作内容,如“某时某地,记者来到……采访某事……”。这种开场白直截了当,直奔主题,直接告诉读者文章要写什么,其优势在于简洁明了,不绕弯子,不戴帽子。如《感受磁悬浮“低空飞行”》一文开头:“8月3日上午,大江奔流报道组来到湖南长沙试乘磁浮快线,感受磁悬浮列车‘低空飞行’。”引入直接明了,短短30多字信息量丰富,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新闻核心要素俱足,但缺点在于平铺直叙,略显平淡。

提问式引入。这种文章开头往往从一个问题引入,发人思考。如安徽日报《文旅融合,靓了“杏花村”》一文的开头这样写道:“‘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代诗人杜牧一首脍炙人口的《清明》让杏花村名扬天下,然而杏花村到底在哪?”该篇通讯以“杏花村到底在哪”的提问开头,牵出了安徽池州“杏花村”旅游商标权之争的故事,进而步入主题——池州如何擦亮“杏花村”这块金字招牌,把文化资源转换成旅游资源,加快文旅融合发展,实现旅游业转型发展。提问式引入的优点在于引人注意,发人思考。提问本身就预设了一种对话语境,有助于把读者迅速引入文章,具有很强的带入感,发人思考。提问式开头娓娓道来,能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可以避免呆板化,使文章生动活泼,饶有情趣。容易抓住读者的兴趣,让读者在进一步的阅读中寻求答案。同时有问必有答,层层深入式的写作,也容易把故事写的跌宕起伏,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先声夺人式引入——这种开头往往以形象生动的现场描写取胜,最快地将读者拉入新闻现场,把新闻的兴奋点提前展现出来。如《邂逅“长江精灵”》一文的开头:“‘看,江豚!’不知谁喊了一声。哗然中大家骤然把目光投向湖中,只见一个青黑色胖乎乎的身影迅速钻入水中。8月6日下午,大江奔流报道组在九江湖口县采访鄱阳湖江豚保护时,有幸邂逅了这一‘长江精灵’。”这种引入鲜活生动,先声夺人,如同电影镜头一般将读者迅速带入现场,其形象如在目前,其声音如在耳畔,使人感觉身临其境。

二、如何抓好细节描写

不同于其他体裁,风貌通讯最大的特点在于直击新闻现场,记者需要深入新闻现场,进入普通人不易进入的新闻暴风眼,及时传递现场见闻,属于记者“粘着泥土、带着露珠、冒着热气”抓来的“活鱼”。因此精彩生动的现场描写是旅行通讯的一大亮点,同时也是记者的重要基本功。

如何将新闻现场的所见所闻准确生动地呈现给读者呢?关键就在抓好细节描写上,抓好细节描写既考验着记者的眼力和感受力,也考验着记者的笔力。

细节描写贵在生动传神。现实中的新闻写作不似文学创作,不可能在场景描写上花费大量笔墨,因此要求寥寥几笔的现场描写,务必能够准确明晰、生动传神。如安徽日报《赤水原生态,“酿”千亿酒产业》一文中写道:“记者爬上怀仁市茅台镇的一座山顶,看见赤水河从峡谷流淌而来,绕着古镇蜿蜒而去。来到河畔,捧起河水,细看有些浑浊,和记者想象中的不太一样。这河水能酿出美酒吗?”类似的现场描写就非常生动,多用动词,生动写出了记者在赤水河边的所见所感,通过记者的亲身体验将读者带入采访现场,如同置身赤水河边,进一步探寻这里生动发展的路径。

当然,风貌通讯的现场描写并不是漫无目的的描写,也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而是抓重点,抓住与新闻相关的典型细节,细细着墨,切忌洋洋洒洒,不知所云。风貌通讯的感性描写是要通过现象揭示本质,因此形象生动的现场描写当然是有选择的典型现场,在写作中就应该抓住典型现象多着墨,切忌过多与主题无关的描述。如《千吨客轮乘“电梯”驶过三峡大坝》:“‘大约等同于从28层楼坐电梯下降到1楼。’屈斌一边说,一边掏出一枚硬币,竖立在甲板上,在上升的过程中,硬币丝毫不动。”本篇报道主要写记者现场体验三峡大坝升船机,主旨是通过这个我国自主研发的世界最大的升船机,展现“大国重器”伟力,进一步深入“大国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沉思。而一枚硬币的稳定性实验,正完美诠释了中国制造的硬实力,鲜活生动,又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典型细节的描写有所见,也有所闻。即通过与新闻相关的采访者人物现身说法,揭示写作主题,使文章更有说服力。如《渔民上岸修复生态》一文:“作为生活在赤水河畔的‘土著’,周文贵回忆说:‘20多年前,几乎每天都能捕到二三十斤野生鱼,后来平均一天只能捕到八九斤鱼,而且捕的鱼个头越来越小。看着赤水河的鱼类资源一天天减少,我们也很着急。’”通过当地渔民亲身体会,生动描述了当地生态退化的严峻形势,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同时也引出贵州如何痛定思痛,绿色发展,一手抓生态修复,一手抓渔民上岸,让长江生态休养生息。

三、如何抓住典型矛盾

风貌通讯虽然侧重现场见闻,但并非随想式的散记、杂记,更多是要通过现象揭示本质,表达一个鲜明的主题。因此在新闻写作中,要通过现象揭示本质,还是要抓住典型的矛盾做文章。

文似看山不喜平,一篇文章要有可读性平铺直叙肯定不行,一定要有些波澜。怎样才能使文章波澜起伏呢?关键就在抓住矛盾或者制造矛盾来谋篇,从而使文章充满张力。

如安徽日报《“腾笼换鸟”,八百里皖江创新潮涌》一文中写到这样一个例子:“提起湖北宜昌,人们总会想到‘巫山云雨、两岸猿啼’,但并不广为人知的是,这里也是化工产业重镇:沿江200多公里的岸线上,化工企业曾经多达134家,产值一度超过千亿元。”开头就写出宜昌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以一种强烈的反差直入粗放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紧接着直接抛出问题:“环境要保护,经济要发展,宜昌如何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赤裸裸地展现出来,由此引出创新发展的主题。

类似的例子再比如《在竹海中掘金300亿元》一文,写到了四川宜宾蜀南竹海如何做大做强竹产业的故事,其中举了这样的例子:“就在前几年,宜宾市曾组团到浙江安吉调研,发现当地的竹林面积不及宜宾一半,竹业产值效益却是宜宾的4倍多。”通过与浙江安吉的对比,毫不避讳地揭示了当地竹产业发展的矛盾,即“拥有丰富的竹资源,却赚不到钱。”将发展困境摆上台面,欲扬先抑,发人深思。

当然,在实际新闻采访中,并不可能都有现成的矛盾,这就需要记者不仅要善于发现新闻背后的矛盾冲突,更要善于制造矛盾冲突。如《呵护一条江,变靓一座城》一文中:“‘修这座1500亩公园,政府没掏一分钱。’面对‘大江奔流——来自长江经济带的报道’采访组记者,重庆市璧山区委书记吴道藩‘语出惊人’。” “如此大型的公园,政府咋不掏一分钱?原来,秀湖公园增‘绿’添‘金’,公园的商业房供不应求,早早赚回了公园的建设费用。”惯常的生态保护主题,简单通过环境治理前后对比难以写出新意,作者别出心裁,从“如此大型的公园,政府咋不掏一分钱?”问题切入,抖包袱,埋伏笔,造波澜,不落窠臼,很好地抓住典型矛盾展现写作。

猜你喜欢

杏花村风貌生动
2022中国杏花村国际酒业博览会
包裹的一切
生动的冬天
如何让文章更加生动
小城镇风貌控制研究——以中庙风貌控制规划为例
生动深刻 同享共进
杏花村更新重建探讨
杏花村文化研究的学术审思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库车城市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