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下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对策研究
2018-03-28
(聊城大学,山东 聊城 252019)
高校大学生是我国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网络参与度日益提升,因而对其引导工作在高校的教育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旨在对当今新媒体时代下高校的网络舆情正面引导进行研究。基于当下高校网络舆情的现状、高校在引导网络舆情时存在的问题相应地提出高校在网络舆情引导中的正面引导策略。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笔者力求对现状、问题的研究更为具体、细致化,对策略的研究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力求在新媒体时代下促进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及时、有效和顺畅进行。
一、新媒体时代下高校网络舆情现状分析
伴随着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00”后为主体的高校大学生群体个性更加张扬,并带有浓厚的新媒体时代的特色,公民意识与法律意识不断增强,也导致近年来高校网络舆情事件屡见不鲜。当代大学生几乎每人都有一部手机,相较于其他群体而言拥有更为丰富的网络知识和计算机知识,而且平时喜欢关注国内外时事与社会热点,敏感性较强,同时又有一定的维权意识,是网络上最活跃的一个群体。但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与价值观发展形成的阶段,对社会上存在的问题认识不够深刻,从众心理较强,且易愤怒易冲动,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和干扰。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很容易导致其在网络上引发舆情,一旦被别有用心者利用或没有有效控制网络舆情,会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冲击,影响和谐稳定的校园生活。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现状,具有以下特征:
(一)群体凝聚性
当今社会,网络的发展越来越迅速,应用越来越普及,大学校园同样拥有丰富的网络资源,方便大学生的交流和学习,在便捷的网络服务下,拥有相同兴趣爱好、就读相同专业以及拥有共同理想目标的大学生个体不断地聚集,对大学生共同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发表自己观点和意见,表达自己的不满,提出自己的诉求,并且希望自己能够被别人关注,自己的观点意见能够得到群体其他成员的认同。而大学校园相对封闭单纯,校园内人际关系也相对单一,大学生的感情支持、观点认同一般都来自于相同的学生群体。大学生群体是相对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有相似的目标和喜好,更容易相互吸引和影响,在频繁的交往中能够形成较强的群体认知,而个体的心理上又渴求得到关注和认同,这样的群体目标形成群体心理情境,在大学生个体的心理需求和特定的群体心理情境作用下,网络舆情更易于在群体内部的传播,容易获得群体认同,形成群体的一致性意见。
(二)传播内容的多样性
在信息大爆炸的21世纪,大学生每天从书本、网络、传统媒体中接触数目难以估量的信息。而大学生群体又处在求知欲、参与意识强的年龄阶段,同学、朋友在一起无所不谈,话题广泛。而互联网空间又是一个虚拟空间,言论比较自由宽松。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更是喜欢在网络平台获取、传播各种信息,“民意在网络上的现身,不再是嘘的一声,而是轰的一响;不再是意见领袖振臂高挥,而是陌生人成群结队。”
(三)表达方式易于非理性
新媒体时代,大学校园网络便利,大学生通过网络表达自己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观点和态度。但是,大学生群体身心还处在发育成长期,其思想、行为存在特殊性,表达观点意见时不一定能一直都理性客观地看待问题,控制好自己的言论,合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容易出现非理性表达。社会上的种种突发热点,特别是关于国家主权核心利益、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的事件,通过网络进入校园迅速形成舆论场,众多大学生乐于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观点意见。新时代的大学生张扬个性,喜欢表现自己,在网络表达上也有同样的特点。浙江大学2005年进行了校内网络信息使用情况的调查,根据调查资料显示,“你在网络论坛上可能做什么”的调查问卷中,调查结果显示选择“展示个性”和“发泄情绪”的选项占总数最多,分别占到了70%和40%。
二、高校在引导大学生应对网络舆情中面临的问题
(一)高校对于网络舆情管理的重视程度亟待加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宣传思想部门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职责,必须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高校具备思想政治工作的前瞻性思想,高校要把高校舆论监督工作落到实处。尽管许多高校网络舆论导向工作逐渐改善,但在组织和制度的管理方面仍需加强,也没有形成系统的监督体系。与此同时,只有少数的高校设置了专门的舆情领导机构和日常办公机构。一旦网络舆情危机爆发,就会导致缺乏统一的领导,各个涣散的部门难以确定明确的行动方向,组织零散,不能有效地很好地应对处理危机。一些高校还存在互联网舆情危机认识不足的情况,把全部精力放在学校的发展上,忽视了网络危机防范的重要性,缺乏对校园网信息传播引发危机的认识,缺乏相应的危机管理意识和应对策略。
(二)高校对大学生网络舆情预防和监控措施还不完善
现在,还有很多高校尚未建立系统的危机信息发布机制,一些高校的舆情管理者在爆发网络舆情危机后,通常情况下不是在第一时间内利用网络媒体进行有效的舆论疏导,把真相呈现在大家面前,而是拼命压制,使危机加重。高校大学生预防和控制网络舆情的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预警系统欠缺。缺乏早期预警和判断机制通常会导致对问题的反应缓慢,并且无法及早发现、及早判断、及早干预,无法在初期阶段遏制问题舆情地进一步扩大,从而使得危机演化升级。另一方面,缺乏专业化的选择和合作机制。虽然大部分高校都非常重视大学生的舆论监督,但尚未建立和完善有关部门的联动机制,从学校内部看来,虽然安全机构和党办、校办、信息管理中心等都拥有网络管理功能,但这也造成了责任不明确,权责不清。由于缺乏合作机制,学校对问题舆情的收集、处置难以取得最佳的效果,也难以迅速和满意地处理问题。
(三)高校网络舆情管理队伍专业素质有待强化
在新闻传播事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过程中,人才一直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对舆论的领导和控制水平决定了在互联网上监测舆论的效果。对于高校来说,高校网络舆情管理队伍有待强化培训和学习。目前各高校网络舆情的一线管理工作主要有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干部,这些人员存在专业性不足、信息把握不到位、人员流动性强等固有问题。在网络操作技术、网络信息敏感度、网络舆情处理方式等方面还有待提高和学习,他们需要经过深入的学习和训练,需要具备责任感和信息安全感,并且对信息具有敏锐的察觉能力,能够鉴别信息、理顺思想、紧跟思潮并能够引导思潮。高校网络舆情管理队伍需要熟练掌握新媒体环境中各种交流工具的操作,准确把握不同交流工具的异同,在日常的工作中,不能作为领导者或者管理者,而应该更多地作为参与者,积极开展引导和分析网络舆论工作。
三、高校网络舆情正向引导策略
(一)建立思想教育引领机制
对大学生进行深刻的思想教育,对于大学生正确看待网络媒体事件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思想教育工作对于引导高校的网络舆情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它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进一步影响大学生认识和对待事物的方式、态度。在当今自媒体层出不穷的环境下,社会舆论的各个方面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大学生的网络声音的影响,因为大学生是网络使用的庞大群体,几乎每位大学生都会使用各种网络微平台,并且喜欢发出自己的声音。因此针对以上情形,高校工作者需要对网络舆论的发展方向进行科学把握和有效引导。不断采取方法化解这一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矛盾,理顺大学生的不理性、消极负面的网络情绪。高校工作者要综合地考虑情形、因势利导、创新方式方法、科学引导大学生网络舆情,使大学生网络舆情不断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服务。
(二)建立健全组织保障机制
学校的相关部门应该成立专门的舆情处理小组,在平时通过相关的专业学习和培训提高小组队伍素质。校方建立专门的舆情平台,网站页面设计成当代学生普遍喜欢的页面,及时更新信息,学生反馈信息时要及时处理。平时做好潜在的舆情处理工作,加强校方和院系以及学生之间的联系,密切关注学生动态,防患于未然。紧急事件发生时,舆情小组应该迅速、真实地做出相关处理。处理完后进行总结、反思。学校应该重视辅导员的力量,提高辅导员对于舆情处理问题的重要性认识。高校辅导员与同学们交往密切,能够较为频繁地接触学生,辅导员队伍对于网络舆情的科学化建设至关重要,应该充分发挥这股力量在引导网络舆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三)建立健全信息沟通机制
作为微时代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工作者,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与管理工作应当利用多种渠道来进行和建设,利用线上和线下两种方式,综合运用问卷、走访、班级会议等多种方式来充分了解大学生与网络舆情这一互动的统一体。在网络舆情工作的正确引导中,不少高校采取了“校长面对面”、专家专题讲座、书面报道等形式的多种活动,综合采用了许多有趣的方式来解读当下的社会事件,了解大学生所想,倾听学生的心声,解答学生疑惑,了解一些重大国家政策。通过这样一种权威解答的方式,在充分收集网络舆情信息的基础上,使得大学生的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建立健全危机应对机制
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传播渠道广泛、传播形式多样,传播速度较快,这对高校应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快速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处理时要能够做到快速、准确、果断,这就要求高校在平时就要建立健全危机应对机制,建立、健全专业的处理网络应急事件的机构。当网络舆情危机爆发时,高校不再是临时从相关部门调派人员应对处置网络舆情危机,而是配置人员专门负责网络舆情危机的处理工作,并且提供专门的经费、场所等条件。如果发生舆情危机,工作组可以根据应急预案快速、准确地做出反应,不但可以继续密切关注和监控网络舆情发展地态势,而且可以迅速地组织专业人员线下深入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通过第一时间的“线上线下”相结合,全面了解并深入掌握和分析网络舆情,从而把握网络舆情控制的主动权,尽快解决舆情危机,尽全力消除或减弱对整个学校以及学校中的个体造成的影响和危害。
总之,互联网的普及和深入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极大的改变,高校的网络舆情引导方式也应该随着时代而发生改变,从而正向引导大学生正确应对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舆情。以上相关引导方法依托网络与学校的配合与互动,两者相辅相成,只有做好协调应用,才能更好地引导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网络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