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改革的市场营销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与完善
2018-03-27彭铁志
彭铁志
[摘要]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社会需求的改变、就业环境的调整,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到人才需求的高要求期。如何培养出能够适应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人才,必须从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着手。针对湖南女子学院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改革建设入手,提出了基于课程改革的市场营销实践教学体系优化与完善的几点思考,促进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同进互补,使学生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课程改革 市场营销专业 实践教学体系
市场营销专业是一门集理论性与实践性为一体的应用学科。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人才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方面,学校向社会输送相当数量的毕业生;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又抱怨毕业生动手能力差,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历练才能委以重任。不难发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在高等教育过程中已经成为一种主要趋势。
实践教学是课堂理论教学的延伸,不能脱离理论教学而存在。因此,采用学习、实践和职业技术能力相结合的多渠道培养方式的高校课程改革,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结合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和优化,能更好地培养出以服务地方经济和文化为目标,以市场需要为定位,以能力发展为重点,能够较快地适应社会,符合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一、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偏理论化
首先,在课程设置上偏理论化。认为课程就是教材,只注重教材这个知识的载体,因而在教学中以教师或教材为中心,教师在教学中只有教材意识,没有学生意识,见物不见人,造成课程与教学的相互分离。尤其是由于过分强调教材,导致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很差,学到的知识用不上,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
其次,即使在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中,偏理论化依然存在。大部分实践教学课程仅仅为理论课程的延伸。实训教学内容都是与相应的理论课程对应,以理论课程为依托,而不是以市场和岗位的需求为依据,不同實训项目内容容易出现交叉重叠或衔接不当等问题。
最后,课程体系未更多考虑到专业实际应用。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需要对接企业的要求即操作应用。因此需要从学生从事营销工作第一线需要的专业操作需求出发来设计教学课程体系,现在的实际情况是我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课程体系对接专业一线操作上存在不足。
(二)教学模式仍停留在灌输式、填鸭式教学阶段,学生参与性不够
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以满堂灌讲授方法为手段,忽视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不能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能动性,长期使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使教学过程变成了学生主体缺位的纯粹教师行为。在教学中涉及到的很多问题,如商品的性能、怎样接近顾客等都只能停留在书本上,使得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停留在抽象的理论思维上,缺乏生动直观的实践感受,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较差。
(三)教学形式简单,流于形式
目前学校的教学方法仍以纯理论教学为主,辅以较少的实践教学,而教学地点大都在校内进行。且实践教学仅仅是理论教学的一个“附属品”,没有充分加以重视,从而使学生的交际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培养没有按照人才培养方案落实到位,使得教学流于形式。
(四)校内实践教学资源不足,校企合作平台搭建效果不佳
一方面校内缺乏实践教学资源。系统的实践性教学教材、案例、背景资料、模拟实习等教学基础资源建设不够,同时校内专业实训室只能进行模拟实训操作,往往将营销操作限定在特定的环境、特定的背景下,而实战的环境可能“瞬息万变”,与实战操作有较大的差别,导致校内实践效果不佳。
另一方面实习基地及内容有限。由于企业注重经济效益,一般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即使能够接收学生实践,校外实习基地仅是实习场所而已,实习基地提供实习内容的有限,学生实习时多数接触不到本岗位的实质工作,更无法接触到企业的核心部门和有关的管理事物。
(五)考试考核内容主要以书本理论知识为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不足
以往的考核采用闭卷的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占30%,卷面成绩占70%。对平时考核的力度不够,另外考核内容主要是基本理论与方法,整套试卷考察能力的少,死记硬套的多。这就给学生一个错误的信号引导:平时不认真学习,仅靠仅靠考前突击,“临阵磨刀”、死记硬背就很容易过关。其结果显然是没有达到课程的教学目的。
二、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与完善
对于市场营销专业而言,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有机整体,缺一不可。因此,课程改革对于实践教学的优化和完善有着重要的作用,其目的也与实践教学一样: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
(一)树立全新的课程理念,优化课程体系,增强实践教学效果
为了培养出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专门人才,市场营销教研室对2011版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在新修订的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了市场营销专业的两个方向:销售管理和网络营销;并根据这两个方向,调整了专业课程体系,增加了专业方向课程。同时方案对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目的要求、课时安排、教学形式和手段等做出明确规定。从整体而言,课程体系体现了较强的应用性的特点。
(二)积极探索新型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式、互动式、研讨式、案例式、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将授课模式由原来教师讲学生听变为学生讲教师评价与探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以学校课程中心平台为依托,充分发挥多媒体网络技术在学校教学中的作用,为学生搭建自主性、创新性学习平台,促进教学手段现代化,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三)以竞赛为平台,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为培养大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学院在政策和资金等给予全方位支持,积极开展各级各类市场营销学科竞赛活动,通过学科竞赛,实现以赛代练,初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带动学生学习营销知识的热情,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首先,成立市场营销协会,以协会为依托,在学校内举办各种类型以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为目的的营销策划、广告设计、营销推广、公关策划等竞赛活动。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特别要鼓励不同院系、不同专业学生一起组队,在不同专业背景、不同思维方式的碰撞下,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能;其次,参加校外学科竞赛,鼓励广大师生参与教育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兄弟院校举办的各级各类市场营销策划大赛、市场调查分析大赛、“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鼓励形成更多高质量的创新创业项目,达到以竞赛促教学,促进创新创业的目的;最后,通过“三下乡”调研、志愿者活动、社团活动,丰富学生的社会经历。
(四)精心配置实践教学资源,建立长期、稳定的实战基地
首先,扩充软、硬件教学资源,体验企业经营管理模拟和实训过程。在已经建立的市场营销综合实验室基础上,陆续建立了手工沙盘实验室、ERP电子沙盘实验室、商务谈判模拟实验室、服务营销实训室,通过仿真实训,将销售、商务谈判、调研、策划、推销和企业文化等融为一体,使学生充分体验营销管理的全过程。
其次,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学校加强了与校外单位的联系,按照互惠互利原则,选取一些工、商、贸、服务性行业或企业作为实践基地,学校与实习基地共同建设实践内容和课程体系,共同组织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克服形式主义,充分利用实习基地,让学生在实际职业环境中能顶岗学习。一是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期到校企合作单位顶岗实习,或在企业设立实习项目,定向订单培养人才,实现双方需求的互补;二是企业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做学校兼职教师,实现教师、企业导师、学生之间的三方互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三是学校借助企业设备和技术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
(五)改革考试评价方式,重视过程性学习评价与考核
考核方式既可以考出学生真正的知识水平与能力,又可以为课程的学习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按照以技能考核为主的原则,采取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的综合考核办法。
一是考核评价主体多样化。自评、互评、教师评、企业评,四评结合;阶段评、综合评并用等等。二是考核形式多样化。采用封闭式考核,如笔试、口试、现场演示、操作等;或开放式考核,如让学生提交实践日志、专题调研报告、营销策划书或企业实习报告来检验其学习完成情况。三是考核内容和标准要能反映学习各方面情况。如评价学生参與度、过程表现和完成效果、团队合作、创新创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