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物理课堂上激发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018-03-27陶喜章
陶喜章
[摘 要]结合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意义、作用,中学生心理特点及物理学科基本特点,探讨在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学习兴趣;物理教学;中学生心理特点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结合本人这几年的教学积累,发现: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实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重要一环。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杨振宁教授也指出:“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那么怎样在物理课堂上激发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利用好开场白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生往往在刚上课时精力比较集中,好的“开场白”能把学生引向知识的海洋。例如:在讲“物质的吸热、放热性能”时,可以利用开场白说明水是沿海地区气温不太高也不太低的原因;在学习“摩檫力”的时候,我们可以利用“开场白”说明摩檫力是导致熄火的汽车停下来的原因,也是传送带工作的原理等。来说明摩檫力不但是我们的“敌人”同时也是“盟友”。另外,好的“开场白”还能解决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障碍,因为相当一部分的同学受社会的影响,认为物理比较难学。学生在了解物理的重要作用,并克服原来的畏难心理后,自然会对物理产生兴趣。从而有学习物理的心理倾向,并为之作准备。这也符合学习过程的心向和准备阶段。在课堂的开始,好的“开场白”对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又是成功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的一半。
二、在课堂中渗透物理科与日常生活、生产的联系和应用情况
学以致用是很多学生的愿望,哪怕中学生也希望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认识和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因此,倘若能迎合学生的这种心理,在课堂中渗透物理学科知识,认识和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让其自身体会到所学知识的有用性,这会是一个培养和提高学习兴趣的好方法。按照《心理学》的观点,中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处于由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时期。处于“过渡期”的中学生学习具有批判性和情绪性,凡是与他们价值观、需要、兴趣相同或相联系时,他们会比较乐意学,学了之后,一般忘得较少较慢,反之则遗忘得较多较慢。
因此,在課堂教学中可以渗透介绍生活中的物理,从而增加学生对物理学科的亲切感。这样无疑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功率大做功不一定多”这一知识点,学生往往很难理解。如果这时候在无科学性错误的前提下,用生活中浅显的例子,把马拉松比赛和100米比赛做比较,尽管马拉松运动员跑的路程很长,但花的时间也比较长,适度远不及100米远动员。这时候在回到原来的知识点,就能较容易的说明:虽然做功多,但花的时间长,单位时间做的功就少了。这就帮学生克服了本来可能出现的学习困难。又如:在讲固体可以传声时,我们可以举乡村学校的学生都知道的,快速跑到安静的池塘边时,鱼会四处逃窜的例子。让他们明白物理就在我们生活中。另外,从物理阶段学习方面看,这让学生很好的感知物理现象、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等。
三、设计物理问题冲突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即使是刚学习物理的学生(何况我们在教学中并不总是面对刚接触物理的学生),头脑中对物理问题的了解也绝不是空白的,而是已印上了许多千奇百怪的东西,这些东西中包含了对物理问题的正确理解和误解。比如关于浮力的问题,即使学生还没有学过浮力的知识,也早已知道浸在水中的物体受到浮力。但并不知道木块能浮在水面,而铁块却沉下水中的真正原因。他们或许认为:木快受到的浮力大,而铁块受到的浮力小(或没受到浮力)。这些似是而非,常常给正确概念的建立和巩固造成许多困难。如果在讲这方面知识时,能针对这些问题,出其不意地展开一幅新的画面,设计出一个小实验(用一把弹簧秤,等大的木块和铁块各一块,装有适量水的器皿,分别测出木块、铁块放到水中前后对应的弹簧秤示数,再比较)测出漂浮的小木块所受浮力小于沉在水中的铁块所受浮力。这样的情景与学生原来的认识相冲突和矛盾,将会激起他们的惊奇感。这也与他们先前的认识相冲突和矛盾,也将会激起他们的惊奇感。当然也迎合了处于“过渡期”的中学生的好奇心理,促使他们主动思索、探究一个个“为什么”的答案,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当然,物理情景并不能盲目设计,要能与所讲的知识有情景的配合,将学生引导积极探索中去,让他们运用已有知识对新发现的物理现象进行思维加工,对事物上升到理性认识,构建物理知识结构,使学生体会到独立发现的乐趣,对知识的掌握自然也会逐渐提高。
四、为学生创造和提供课堂讨论的机会
课堂气氛如果不够活跃,会影响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要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就应该让学生更主动更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如:在演示实验时,让学生尽可能多的亲自动手(这也符合处于“过渡期”的中学生的模仿、直观的心理特点)。另外,允许课堂讨论也是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的有效方法,因为有不少学生不敢回答问题是怕在老师面前答错,而同学之间的讨论交流让学生更自然地流露自己的想法。记得在给学生上课,讲到《磁现象》的内容,在大约剩10分钟的时候,我让同学们自由讨论“磁现象”,从同学们的讨论声中我们知道,他们能利用这节课所学知识理解:地球是个大磁体,小磁针为什么总指向一方。但有些问题他们一时也不甚清楚:人体是不是磁体,为什么铝铜等金属不能被磁铁吸过去等。我想,他们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必定会巩固已有知识,当然也会应用这些知识的。这样做能使学生在讨论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也能够发现自己掌握不牢固的知识点,在复习时有的放矢。这样也符合物理学习中的巩固、应用学习阶段,即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存储的物理知识进行巩固,引导学生将这些知识牢牢地保持在记忆里,以备在新的学习和生活中应用。
在课堂上让学生更多、更积极主动的参与,能较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也有助于兴趣的的形成。当然了,我们教师也应该注意对课堂的控制,做到“收放自如”。
参考文献:
[1]宋凤宁,黄白,杨玲.现代心理学.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462—484.
[2]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苏明义.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