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堂建设研究

2018-03-26商润泽

大学教育 2018年2期
关键词:思政课堂传统文化

商润泽

[摘 要]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思想。思政工作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之首,全面抓好思想引领工作,始终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将优秀传统文化的要义融入高校思政课堂建设中,可以开辟思政工作的新思路,提升思政工作的效能,占领思想意识形态高地,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传统文化;理论精髓;思政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8)02-0088-03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尤其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古代先贤,提出了诸多德育理念,直至今日,这些理念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将其运用到思政课堂中,能全面提高课堂建设的效能,并且对构建大学生良好的道德人格,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也起到重要的作用。[1]

一、將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堂的意义

(一)丰富了思政教育资源

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丰富的德育文化精髓,能丰富思政课堂的教学内容。比如重义轻利的义利观、积极进取的精神以及仁爱的理念等,这些对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等将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书法、曲艺、绘画等陶冶情操的活动,则有利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与此同时,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能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大学生形成好的习惯,提高自身素养。[2]

(二)提高思政工作实效

在思政课堂建设中,将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融入其中,是提高思政工作实效性的重要举措。特别是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中所蕴含的历史典故、文学典籍等,对学生具有较好的渗透力与吸引力,能提高思政课的教育效果。实际上,优秀传统文化一旦内化为人们的信念,就能对人们的行为产生长期影响,并形成较为稳定的行为与心理,特别是优秀传统文化具备形象生动、渗透力强等特点,能让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有利于塑造大学生的现代人格

人格是强调人在道德品质方面拥有的善恶程度。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帮助大学生树立现代人格,现代人格包括善良、民主、果敢、坚毅以及追求自由等,可见,让传统文化走进高校思政课堂对塑造大学生现代人格将起到基础性作用。作为思政课教师,要善于发掘传统文化的魅力,并让这一文化的挖掘和学生的价值追求相衔接,这样才能全面发挥传统文化在塑造大学生人格中的正效应。由此可见,将传统文化引入思想政治课堂有助于塑造大学生的现代人格。

二、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堂的内容测度

(一)突出“仁爱”理念,树立科学的义利观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理念是“仁爱”,这不仅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也是重要的道德准则。从“仁爱”的理念出发,孔子提出了构建和谐人际关系需要做到“慎言”、“知人”与“远怨”。与此同时,为了确保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应突出宽容,宽容是构建和谐氛围的必备素养。

其次,树立科学的义利观。儒家注重“以义导利”的义利观,强调义的主导地位,并指出人的欲望是无限的,社会的财富却是有限的,作为个体需要对利进行节制,弘扬正确的义利观,这样能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导向。[3]

(二)爱国主义理念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爱国志士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忠贞报国、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与奉献理念,展示了充分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展示了对国家、民族未来的殷切期望,这种爱国主义理念提高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维系着中华民族的发展。

(三)倡导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中华民族自古就强调刚健有为、积极进取的精神,这是我国主流文化精神。古人从日月星辰、四季更迭的运行中感悟到主动与刚强不屈的精神,指出人应在效仿自然中刚健有为、奋发图强、永不止息,老子谈到的“自胜者强”就体现了这种精神。自强不息的精神在文化传承及社会实践过程中逐步积淀为优良传统,凝结成良好的民族品格,这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大学生应有的重要品质。[4]

(四)强调知行合一

强调知行合一的“知行观”是我国传统哲学理念,其最早见于《尚书》中,“知”和“行”之间的关系是儒家教育的重要理论思想。明代大儒王阳明之前,“知”从广义层面来说是指人的心知,而从狭义的层面来说则强调道德知觉;“行”在广义上是指人的行为,在狭义的层面则是指道德实践。注重知和行的内在统一,这对当前开展好高校思政工作有较大的指导作用。学生在接受传统文化的学习后,通过具体的道德实践,才能更好地提高道德水准。

三、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堂的对策

(一)全面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德育要义的应用价值

应全面做好理论研究工作,切实挖掘课堂应用价值。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高度凝练,其为今后我国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5]中华民族一直在为实现富强而不断努力,国家要实现繁荣富强,需要将社会主义道路和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始终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同样,坚持以面向未来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也需要运用全球化的视野去审视文明成果。[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含有丰富的资源,高校思政课教师应积极借鉴,特别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思政课教师更要强调自身的信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古为今用,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发挥其效能。

(二)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堂建设的原则

1.传承创新原则

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要义在不同时期其内涵存在差异,这是历史与现实在发展中相互交织碰撞的结果。在坚守优秀传统文化德育要义的基础上,应结合当前的社会实际,为其注入新活力,激发其生命力。在创新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高校思政课堂的教学实际,强调传统文化德育精髓,阐述其古今传承的历史及在当下的重要意义,以提升高校思政工作建设的实效性。比如思政课教师可以引用文天祥、林则徐等的经典故事,来阐述什么是“家国情怀”,然后和现代版保家卫国的解放军的“家国情怀”进行分析,让大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生活中,立志将来为国家做贡献。[7]

2.针对原则

高校思政课堂不仅包含思政教育,也包含历史文化方面的教育。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要义既然是融入,就应努力探索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的结合点,既要明确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教育理念存在哪些融通之处,也要明确两者在内容上的相似性,进而实现以点带面,扩大思政课堂的影响力。比如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人生态度,通过古代案例提炼其精神要义,再结合当下时代精神,可以让大学生在感受传统文化精髓的情况下,接受当前的社会正能量,奋发有为,积极进取。

3.对比原则

通过上面的论述可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德育要义植根中华大地,其展示了强劲的凝聚力,对维护社会和谐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比如,在讲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时,可以将马克思提出的共产主义理想与传统的“大同”社会相比较,这样便于理顺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间的关系,让学生更易于学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因此,高校思政课堂建设要善于尝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进行比较分析,尝试在分析的过程中,理性审视不同的文化,增强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这有利于全面提升思政课堂的建设效果。[8]

(三)坚持传统文化进校本教材

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能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传统文化有助于推动高校思政课堂建设。尝试让传统文化进入教材中,不仅要考虑传统文化的优势资源,也要结合大学生的实际特点,编纂出具有浓郁传统文化气息的校本教材,以此来作为当前思政教材建设的有益补充。与此同时,高校思政教材也要始终贯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主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来就涵盖马克思主义和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所以,在加强传统文化进校本教材建设中,需要明确在哪些方面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存在贯通之处,要善于使用传统文化的菁华来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样不仅有利于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增加“家国情怀”方面的内容,而且可以适当增加“天人合一”的理念,让大学生深刻体会传统文化的要义;而在全面弘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则可以尝试增加“三尺巷”等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寓教于理。

(四)提高教师文化素养,尝试与情感养成教育相融合

首先,要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教师要有意识地去学习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各个方面的知识,提高个人感染力与说服力。与此同时,广大思政教育工作者要端正学习态度,通过理论学习,更好地提高思政课堂效能。高校思政教师还要把握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要阅读原典,摸清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通过思考,真正领会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且要善于结合当下提倡的新理念、新观点去解释传统文化,真正将传统文化内化于心,这样才能在高校思政课堂中灵活运用好传统文化。[9]

其次,尝试与情感养成教育相融合。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要义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人生目标等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它不仅是大学生进行自我约束的重要道德力量,也是大学生不断开展自我激励的内心驱动力。全面关注大学生情感养成方面的教育,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可以为大学生未来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大学生还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情感养成方面的教育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要义对大学生情感养成将起到基础性的作用,将个人的情感养成与体验,逐渐推广到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上,全面融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大环境内,这是优秀传统文化德育要义与情感养成教育全面融合,提升高校思政工作水平的体现。[10]

(五)引入经典道德实践案例,以榜样的力量激励人

不管道德知识如何丰富,最终都要落实到道德实践中,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要义非常重视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在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入道德实践案例,将学习到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要义运用到实践中,将传统文化的思想精神逐渐转变成行动,实现知行统一。同时,教师在思政课堂上也要积极倡导学生在课后开展一些志愿者服务活动,特别是利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日”、“普法宣传日”等重大节日,深入社区、街道、广场等地方,充分利用掌握的专业知识,宣传消费者权益保护,做好普法宣讲工作,让大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对个人道德进行全面反思,寻找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对症下药,提升个人的思想政治素质。

总之,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资源内容丰富,不仅包含 “仁爱”理念、科学的义利观、爱国主义理念,也包含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将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要义融入思政课堂中,不仅能丰富思政教育资源,也有利于全面提高思政工作实效。为此,在传承创新原则、针对原则及对比原则的基础上,采取全面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德育要义的应用价值,提高教师文化素养,尝试与情感养成教育相融合,引入经典道德实践案例,以榜样的力量激励人等措施,能全面提升高校思政工作的建设水平。

[ 参 考 文 献 ]

[1] 陈洪源.思想政治课堂应灵活纳入传统文化因素[J].中国教育学刊,2017(1):108.

[2] 和继全.民族传统文化的课堂传承模式——基于纳西东巴典籍教学传承的案例[J].教育学术月刊,2012(5):14-16.

[3] 杨瑞森.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题——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的几点体会[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2):47-53.

[4] 段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传承体系建构研究[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1-6.

[5] 李霞. 论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J]. 山东社会科学,2015(5):176-180.

[6] 李宗云.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实现[J].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5):22.

[7] 杨丽萍.传统文化教育的时代语境与推进路径——基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解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4):222-227.

[8] 张胜南.现代性视域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硕士学位论文,2014(6):11-17.

[9] 王泽应.论承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伦理学研究,2015(1):22-27.

[10] 贾效明.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融合论[D].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 2016(7):44-47.

[责任编辑:陈 明]

猜你喜欢

思政课堂传统文化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高校思政课堂的思考
大学生红色文化认知状况分析
基于信息权利视域的思政课堂慕课教学模式
现代慈善公益理念引入高校思政课堂的必要性
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政课堂教学现状及完善对策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