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高考科目选择能力调查: 基于NVivo的分析
2018-03-26竺丽英王祖浩全微雷
竺丽英 王祖浩 全微雷
摘要: 研究采用访谈调查法,以浙江省高中生为研究对象,以化学学科为例,从科目选择的自主性、选考科目与预期报考专业的匹配性两个方面,探查中学生的高考科目选择能力,分析年级、学校类型、考试类型等变量对科目选择能力的影响。数据分析采用NVivo11.0质性分析软件,结果发现: 学生在高考科目选择时,具有较强的自主性,但专业匹配性表现不够理想;学校类型、年级水平和考试类型等因素对学生的高考科目选择能力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关键词: 高考改革; 选考; 科目选择能力; 选择自主性; 专业匹配性
文章编号: 10056629(2018)2000707中图分类号: G633.8文献标识码: B
1研究问题
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改革国内现有的高考科目设置,增加学生的选择权,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新一轮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正式拉开帷幕。浙江省作为高考综合改革的试点之一,随即颁布了《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率先推出了“7选3”的高考招生模式,规定了高考成绩由3门必考科目和3门选考科目组成,其中,必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和外语,选考科目则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的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等7门科目中自主选择,剩余科目则作为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简称“学考”)科目[1],并决定于当年秋季新入学的高一学生开始实施。
新高考打破了原有的文理分科制,极大地拓展了高考科目的选择空间,给考生提供了更多“学其所好、考其所长”的机会,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人才的自主性和多样化成长[2]。然而,有学者认为,要顺利实现学生的“自由选择”,除了有足够的可选项目外,还需要选择者具有选择最佳项目的能力[3]。新高考改革实施以后,中学生的高考科目选择能力表现如何,不同年级、不同学校类型、不同考试类型的学生是否存在明显的差异?为此,研究基于浙江省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以受学生青睐程度较高的化学学科为例[4],从高考科目选择的自主性、选考科目与预期报考专业或预想从事职业的匹配性两个方面,探查中学生的高考科目选择能力,分析年级、学校类型、考试类型等变量对科目选择能力的影响,为进一步深化高中学业评价改革提供借鉴。
2研究设计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对象是浙江省首次参加新高考改革的前三届学生: 14级(高三)、15级(高二)和16级(高一)。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从丽水、绍兴等地市分别抽取三所教学水平不同的学校,分别用代码A类、B类和C类表示,其学校的水平层次依次下降;然后,在每所學校的三个年级中,随机抽取高考选考化学和不选考(学考)化学的学生8~10人次,这些学生的化学成绩处于不同的水平层次,而且每个层次基本都保证男、女生的人数均衡。
2.2研究工具
研究采用访谈调查法,访谈内容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展开: 一是,高考选考科目确定的自主性,根据“7选3”模式的设定,3门科目选择的组合有35种不同的方式,面对众多的科目组合,学生能否发挥主体意识,自主确定搭配方式,是衡量高考科目选择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二是,预期报考专业或学校与选考科目之间的匹配性,新高考要求学生提前两年就确定高考科目,这就意味着学生必须尽早考虑今后的大学专业方向,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因此,学生的专业报考意向与当前所选科目是否匹配,也是判断中学生高考科目选择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基于此,研究主要设计了3个访谈问题,了解学生的科目选择能力,详见表1。
2.3数据收集
调查于2017年3~4月份期间进行,主要采用面对面访谈的形式,由2位主试人员对研究对象进行单独交流,并在征得同意的情况下,现场录音,每位学生所用时间为3~5分钟。访谈结束以后,对研究对象进行逐一编号,并将录音材料转译成文字,以编号为文件名保存为word文件。再利用excel数据表汇总每个学生的基本属性,包括编号、学校类型、性别、年级、考试类型等,为数据的进一步分析做准备。
2.4数据处理
研究的数据分析主要使用NVivo11.0软件,这是澳大利亚QSR公司开发的一款计算机辅助定性数据分析软件(Computer-assisted 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 Software),具有强大的定性数据分析功能,不仅能快速查询文本中的特定词汇,进行词频统计,还能执行多种定性数据编码程序,实现研究结果的可视化[5]。
研究基于“扎根理论”,对访谈的具体结果进行编码分析,具体步骤如下: (1)打开NVivo软件,将整理好的学生个案word文件导入成为内部材料,创建为案例节点,如图1;并利用“导入分类表”功能,导入访谈个案信息的excel文件,自动设置每个案例的属性,如图2。(2)仔细阅读访谈材料,利用手动编码功能,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开放编码,形成三级子节点,然后通过主轴编码,归类、合并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节点,建立二级节点和类属关系,最后进入选择编码阶段,形成核心类别,即一级节点。(3)利用NVivo的图表功能和excel软件,绘制图表,实现访谈结果的可视化。
3研究结果分析
3.1访谈个案基本信息统整
删除信息不全的访谈个案,研究共得到104个有效样本。其中,男生52人,女生52人,比例均衡;高一36人,高二40人,高三28人,高三学生由于忙着进行最后的高考冲刺复习,取样人数相对较少,但三者不存在显著差异(χ2=2.154, p=0.314>0.05);参加化学选考的有67人,学考的有37人,与浙江省化学选考的人数比例基本一致,研究分别将其称为“选考生”和“学考生”;A类学校34人,B类学校37人,C类学校33人,人数基本相当,具体如表2所示。
3.2科目选择的自主性分析
3.2.1科目选择的自主性较强
在选考科目确定的自主性上,根据做出决定的主体不同,研究将学生的回答编码为2类,即2个二级子节点: 一是“自主决定”,即基本上都是由学生自己主导、选择高考科目,104人中有86人属于这一大类,占82.7%;另一个是“共同商定”,只有18人,占17.3%,即由学生和他人共同商议并决定高考科目的搭配,其中,既包含父母、姐姐等家人的建议,也包含班主任、任课老师的指导,具体分为“父母建议”、“姐姐建议”和“老师建议”3个三级子节点,结构如图3。
可见,学生在选择高考科目时,具有较强的自主性,超过八成的学生都是依从自己的意愿做出决定的,少部分学生会征询父母、姐姐或老师的意见,共同商议确定。
3.2.2中等水平学校的学生科目选择的自主性最强
图4是不同学校类型的学生在科目选择自主性上的表现。从中可知,在A、B、C三类不同的学校上,B类学校“自主决定”的人数所占比例最大,89.2%的学生都是自己选择考试科目;A类学校和C类学校“自主决定”的人数比例也不小,分别为76.5%和81.8%;在“父母建议”这一节点上,A类学校的比例最大,有14.7%,B类学校仅为2.7%,C类学校为“0”;而在“老师指导”节点上,C类学校的比例最大,有15.2%,其他两类学校都为5%左右;在“姐姐建议”选项上,三类学校相差不大,均为3%左右。
可见,学校类型对学生高考科目选择的自主性发挥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处于中等水平学校
的学生科目选择的自主性最强。其他两类学校的学生除了依靠自己之外,还喜欢征询他人的意见,且两者依赖的对象不同,前者喜欢与父母商议,后者则喜欢寻求老师的帮助。
3.2.3高一学生的选择自主性较弱
从年级因素看,高二和高三“自主决定”的学生人数较多,分别为87.5%和89.3%,而高一学生确定选考科目时,“自主决定”的只占70%左右,但在“父母建议”、“姐姐建议”和“老师指导”三个节点上,高一学生所占的人数比例却都处于最高状态,分别为8.3%、5.6%和13.9%,如图5所示。
可见,年级变量与高考科目选择的自主性有一定的关系。相对而言,高一学生自主性最差,喜欢与老师、父母等共同商议,确定选考科目。
3.2.4学考生和选考生的选择自主性基本一致
不同考试类型的学生在科目选择自主性方面的表现如图6,学考生“自主决定”的比例为81.1%,选考生为83.6%。在寻求帮助的对象上,选考生倾向于和老师商议,所占比例为9.0%;而学考生则比较均衡,“老师指导”和“姐姐建议”的比例都为5.4%,而“父母建议”稍大一些,为8.1%。
可见,考试类型对学生高考科目选择的自主性影响不大,不管是化学学考生还是选考生,基本都是自己决定高考选考科目的搭配。在商议的对象上,学考生倾向于父母、姐姐等亲人,而选考生则倾向于老师。
3.3选考科目与预选专业的匹配性分析
3.3.1选考科目与预选专业的匹配性不高
选考科目与预选专业的匹配性是指学生现在选择的3门高考选考科目与他(她)预想报考的高校专业的理论需求的一致性程度,例如,学生要报考医学类专业,在理论上,就需要选择生物、化学等学科做知识铺垫,但实际报考院校可能并不一定如此要求。根据访谈结果,匹配性编码节点结构如图7所示,共有5个二级子节点:“不适
用”、“还未考虑”、“暂不确定”、“匹配”和“不匹配”,其中,“匹配”节点根据程度的不同,又分为“非常匹配”和“基本匹配”2个三级子节点。
“不适用”是指学生预想报考的专业不受选考科目的限制,无法根据学生提供的专业来确定选考科目的理论需求,如翻译类、艺术类专业,与选考科目关系不大,此节点共有17人,所占比例为16.4%。在后续的影响变量分析中,研究将这些人次排除在外。“还未考虑”节点是指学生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思考过今后想要报考的专业,共有15人,占14.4%。“暂不确定”节点是指学生已经思考过今后想要报考的专业,但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论”,有12人,占11.5%。
“不匹配”的有7人,占6.7%,是指学生现在确定的选考科目和今后预想报考专业的匹配性不强,如有的学生想要报考土木工程专业,但他却选择了生物、化学和政治,忽视了物理这一重要的基础学科;还有学生打算报考电子信息工程,却选择了生物、历史和地理,没有选择物理或技术学科,匹配性不強。
“匹配”节点所占人数最多,有53人,占51.0%,不算理想。其中,“基本匹配”是指学生选考的一门或两门学科与预报专业基本合适,但其他学科却不够贴切,如有学生想要报考化学工程相关的专业,选考科目是化学、历史和地理,而实际上,化工专业除了掌握化学知识外,还需要物理、技术等学科的支持,此节点有15人,占14.4%。“非常匹配”是指学生选考的所有科目都符合预报专业的理论需求,例如,有好多学生提到希望报考中医专业,选择的科目是化学、生物和历史,搭配极佳,此节点人数较多,有38人,占总数的36.6%。
3.3.2中等水平学校的学生专业匹配度最低
研究将“匹配”节点所占的人数百分比定义为匹配度,除去“不适用”的节点,对其余5个节点进行影响因素的分析。
可以发现,A类学校的表现最好,匹配度为78.6%,其中,“非常匹配”的有17人,占60.7%,“基本匹配”的5人,占17.9%,没有“不匹配”的人;C类学校匹配的比例也较大,匹配度为67.9%,“非常匹配”和“基本匹配”分别为42.9%和25.0%,“不匹配”的只有1人,占3.6%;相对而言,B类学校的匹配度不高,只有38.7%,“非常匹配”和“基本匹配”分别为29.0%和9.7%,而“不匹配”的却有19.4%,此外,“暂未确定”和“还没考虑”的节点所占人数也不少,分别为19.4%和22.6%,具体如图8。可见,学校类型与科目选择的匹配度有一定的关系,中等水平学校的学生匹配度最小。
3.3.3高一学生的专业匹配度较低
在年级变量上,高二、高三年级学生的匹配度较高,人数分布基本类似,如图9,分别为65.6%和63.6%,“非常匹配”所占比例均为50.0%,“基本匹配”分别为15.6%和13.6%。高一年级学生的匹配度为54.5%,是三个年级中最低的一个,“非常匹配”和“基本匹配”分别为33.3%和21.2%,且高一学生报考专业“暂未确定”的最多,占了27.3%,这主要是因为浙江省初中实行科学合科教学,学生没有物理、化学、生物等具体的学科概
念,高一学生学习化学课程才一个多学期,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再来确定今后的专业,高三学生已经进入高考的最后阶段,没有选择“暂未确定”的学生,但“还没考虑”专业的人也不少,有22.7%,这些学生大多表示要根据自己的高考成绩来确定报考专业和就业发展方向。
由上可见,年级变量对选考科目与预报专业的匹配度有一定的影响,高一年级学生的匹配度最低,高二、高三较高,且在具体数值和不同匹配程度上的人数分布也基本一致。
3.3.4选考生的专业匹配度高于学考生
选考化学和学考化学的学生在专业匹配度上的表现相差较大,如图10。选考生专业匹配度较高,有70.7%,“非常匹配”和“基本匹配”的比例分别为58.6%和12.1%,但“不匹配”的比例也不小,有10.3%,“暂未确定”的人数最少,只有6.9%。将化学作为学考科目的学生专业匹配度相对较低,只有41.4%,“非常匹配”的只有13.8%,“基本匹配”、“暂未确定”和“还没考虑”的人数比例一致,都为27.6%,“不匹配”的只有1人,占3.4%。
可见,考试类型对学生选考科目与预报专业的匹配度有一定的影响。化学选考生的专业匹配度要高于学考生,学考生还没考虑或确定专业意向的人较多。
4研究结论与启示
新高考背景下,学生的高考科目选择能力表现不一: 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大多数学生能自己做主决定选考科目,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高考改革的目标,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选择权;但在专业匹配性上,表现还不够理想,尽管有超过一半的人属于“匹配”行列,但仍有不少学生存在“不匹配”、“还没考虑”和“暂未确定”等现象。
学校类型和年级水平对学生高考科目的选择能力有一定的影响,不同类型的学校,不同年级的学生,其高考科目选择的自主性和专业匹配性有明显的差异。考试类型与科目选择的自主性相关不大,但与专业匹配性却有一定的联系,选考生和学考生的专业匹配性相差较大。
4.1重视中等水平学校学生的选课指导
不同类型的学校,学生的科目选择能力表现不同: B类学校的学生选择自主性最强,但专业匹配性却最差;A类和C类学校的自主性稍弱,喜欢与父母或教师共同商议确定,但专业匹配度却较高。
B类学校的教学条件及生源在当地处于中等水平,其地位处境和班级中常见的“中等生”一样,既不像“学优生”那样因为成绩优秀而受到特殊待遇,也没有像“学困生”那样因为进步艰难而受到特别关注,很容易成为教师和家长遗忘的“灰色群体”。正如调查显示,确定选考科目时,A类学校的父母参与较多,C类学校的教师关注较多,从而保证了这两类学校的学生选考科目与预报专业之间的高匹配度,而B类学校的学生由于教师和家长的指导较少,同时又受自身年龄、阅历以及知识面等诸方面的局限,导致了“高自主选择”下的“低匹配度”。
培养学生的自主选择能力,并不是让其随意选择,而是有赖于师生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学习选择智慧[6]。选考背景下,中等水平学校应加强对本校学生的生活关怀与选课指导,结合学生的兴趣特长和专业志向,学校、教师和家长三方密切配合,给予学生自主选择高考科目的机会和选择方法上的指导,家校协作,逐步提升学习选择的成效,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4.2加强低年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调查显示,不同年级水平的学生,其高考科目选择能力也有一定的差异。不管是在科目选择的自主性,还是与专业的匹配性上,高二、高三年级比高一年级表现要好。这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在高一下就要进行高考科目的选择,有些学校因为受到师资配备、教学条件等因素的制约,未能在高一就开设生物、技术等课程,学生对科目的了解还不够全面,导致了科目选择的偏差;另一方面,高一学生年龄小,思想还不够成熟,对未来要从事的职业及报考专业或方向,还没有进行深思熟虑的规划。
为此,各级各类高中应迅速调整自己的学业指导方案,不仅要加强对高一低年级学生的科目选择、学习方法辅导,更重要的是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充分利用班会活动、宣传窗、微信公众平台、校友回校讲座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了解各大高校的专业设置和专业发展前景,自主尝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早日明确学习和努力的方向。
4.3学考生与选考生的选择能力差异有待考证
调查表明,选考生与学考生在高考科目选择时,其自主性相差不大,但在与预报专业的匹配性上,两者却存在明显的差异,选考生的匹配度要远高于学考生,且学考生群体中,对自己今后发展方向还不明确的学生所占的人数比例竟超过了一半。然而,学考生与选考生之间的科目选择能力确实存在差异吗?造成这种差异的来源是因为选择了化学学科吗?
尽管有不少化学爱好人士曾在微信等公众网络平台论述学好化学的种种优势,就如默克尔能多次连任德国首相,也有人认为与她从事化学专业研究的经历有莫大的联系,系统的科学训练造就了她的思维严谨、逻辑缜密、观察细致、判断敏锐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她在处理国家事务时所采用的种种方法和策略[7]。但这些都只是大家的猜测,未曾有严密的研究考证。正如默克尔的专业出生与其发展成就之间的关系一样,选考生和学考生的高考科目选择能力差异是化学专业的训练引起的,还是理科生的共有属性,又或者只是一种偶然事件,还有待后续研究的进一步考证。
参考文献:
[1]浙江省人民政府. 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Z]. 2014, 9.
[2]刘宝剑. 高中生选择高考科目的因素分析与务实策略[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 35(32): 15~17.
[3](日)松井范惇著. 申荷丽, 申荷永译.自由教育在美国[M].广州: 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 69.
[4]刘宝剑. 关于高中生选择高考科目的调查与思考[J]. 教育研究,2015,(10): 142~148.
[5]Blaney J, Filer K, Lyon J. Assessing High Impact Practices Using NVivo: An Automated Approach to Analyzing Student Reflections for Program Improvement[J]. Research & Practice in Assessment, 2014,(9): 97~100.
[6]王世存, 王后雄, 周竹. 學习选择能力与学习成绩相关性分析——基于对化学学科学生学习选择能力的实证研究[J]. 教育科学, 2012,28(2): 58~63.
[7]化学人生. 她第四次当选德国总理, 被称为“将欧洲扛在肩上的女人”, 但你知道吗?她原来是位化学家[EB/OL]. http: //www.sohu.com/a/195247501_463962, 2017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