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顾凝远 “诗瘦阁” 刻书及其《画引》版本考*

2018-03-26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刻书画论秘笈

张 媛

一、顾凝远其人其迹

顾凝远,字青霞[注]此说从明《吴县志》。另《佩文斋书画谱》、王世襄《中国画论研究》、俞剑华《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江苏艺文志》均言“号青霞”。谢巍《中国画学著作考录》与周积寅《中国画论大辞典》均曰“字诞伯,号青霞”。,室名诗瘦阁。生于吴郡(今江苏苏州)一仕宦之家。[注]考“吴郡”为苏州古称,明朝时应为“苏州府长洲县”。因其自称“吴郡顾凝远”,故论者多从之。为顾九思之孙,顾有贞之子。其“少负文名,未及冠已为府学博士弟子员,长而好学,于古今坟典艺志无所不窥……天启初,以岁贡生入南雍为太学生。”[1]411

顾凝远生卒年寿尚无的据可考,查其《画引·二卷·洞庭游纪》序云:“至二十余,奉命读书石湖”[注]文中所引《画引》未注明出处者,皆出自吴辟疆《画苑秘笈》本,南京图书馆古籍部馆藏善本。,并注“时万历乙巳(1605)、辛亥(1611)之间”,据此可知其生年当在万历丁丑(1577)、乙酉(1585)之间。诸书对顾凝远生年的猜测大致有明万历八年(1580)、九年(1581)与十一年(1583)三说[注]关于顾凝远生年,谢巍《中国画学著作考录》与周积寅《中国画论大辞典》认为应在1580年,王世襄《中国画论研究》认为应在1581年,由南京师范大学古文献整理研究所主编的《江苏艺文志.苏州卷》认为可能在1583年。。至于其卒年,吴辟疆《画引校后记》中引材料[注]清顾公燮《消夏闲记·平定姑苏本末》,转引自《画苑秘笈》吴辟疆校后记:“顺治二年乙酉,豫王统兵平定江南,传檄各郡,以黄家鼒为安抚苏州正使,周荃副之。甫抵郡,适杨文骢溃兵至,执家鼒杀于灭渡桥,荃逸去,戮其家人张留,并执荃友太学生顾青霞凝远。青霞子诸生,乐胥闻父被执,仓皇赴难,愿以身代父,得亡命,乐胥解军前,得释。”,顺治二年乙酉(1645)顾凝远尚在,证明其年寿至少当在六十以上。今查顾凝远现存书画作品,有《吴中十景图》[注]现藏于苏州博物馆。册页,落款“壬辰(1652)”,故其卒年当在1652年之后,概在顺治十年至十二年(1653—1655)之间,年七十余。

顾凝远自幼受祖父顾九思影响很大。顾九思(1532-1610),字与睿,隆庆五年(1571)进士。初除丰城知县,以治行第一,一路荣升至通政史。迎娶明代吴门书法家黄姬水之女为妻,黄姬水书学祝允明,所蓄敦彜法帖名画甚富。或受其影响,且身处吴县,顾九思的书法也受到吴门书风的影响。万历十八年(1590),顾九思谢病归故里,居二十年而卒。也就是说,从顾凝远十岁开始,祖父顾九思时常在其左右,直至其三十岁。

顾凝远“承祖、父荫,绝远纨绮,刻尚风雅,隐居不仕。筑室苏城北廓齐门之花溪,爱蓄商周秦汉法物,多蓄图书,博览古今。画师董、巨,出入荆、关,精于画理,又喜刻书。”[2]513顾凝远虽“少负惊才”,然乡试屡不售。凭借着祖、父之荫与富庶的财力,顾凝远得以隐居花溪,以诗画遣情,蓄商、周、秦、汉文物以自娱,且多蓄图书,博览古今。

顾凝远平生多所游历,足迹遍布江南诸省,作有南京、杭州、太湖等地游记。明亡后,归隐苏州蠡口。“顺治四年(1647),上海诸生钦浩通款舟山,疏吴中义士二十三人”,顾凝远亦在其中。“其疏为清游骑所获,义士遭捕”,顾凝远虽年迈亦未能幸免,被“械送南京,九月十九日将赴市”。其长子顾乐胥请求代父而死,朝廷有感于孝悌之行,竟将其父子赦免。“后因门人客骤,转徙游地,破家穷愁以卒。”[2]514顾凝远晚年以画自娱,擅画山水,其画作传世并藏于博物馆的有:山水扇面一幅(故宫博物院藏),山水一幅(中国历史博物馆藏),《花蝶图》扇面、山水扇面各一幅(广州市美术馆藏),《吴中名胜十景》册页十一页(苏州博物馆藏)。

顾凝远“筑室苏城北廓齐门之花溪”,园中设蟋蟀草堂、诗瘦阁、幽梦斋、桫荫阁等景。清人周静香[注]周亮工《读画录》卷二,周静香条载:吴门人,画宗倪、董,大士相尤得古法,常仿元人作《绝交图》。曾居于此宅,他形容道:“仆所居园,虽无奇观,然是顾青霞宿构,颇为闲懒客所称;石不奇,映以老梅颇有致;树不多,参错以石,颇有映带;池不广,然垂柳拂之,颇如縠;室不甚幽,然不燥不湿,颇可坐卧;室中所悬画,虽太旧,然是李营丘手迹,董文敏三过而三跋之,颇为识者所赏;酒不甚清,然是三年宿醖,多饮颇不使唇裂。”[3]至民国时,此园地处“西北街,石皮弄,邑志所谓芳草园者是也。”[注]《画苑秘笈》吴辟疆校后记。据吴辟疆所见,民国初年,园中尚有花溪池、石亭榭,然已非复当年旧制。蟋蟀草堂、诗瘦阁等规模殆已渺不可寻,惟庭中乔松古柏尚是数百年物。此园不作奇观,却舒适宜人,为闲懒之客所爱。幽讨至此,可使人缅想顾青霞俯仰林泉、驰骋艺苑的自得之态。

二、晚明苏州刻书情况与“诗瘦阁”刻书

顾凝远筑室花溪,设“诗瘦阁”以刻书。

苏州地区私人刻书历史悠久,可上追至唐代。宋、元时已较为发达,规模初具。明朝时,江南地区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大兴,富庶的苏州人愈加追求文化与艺术滋养下的精致生活,藏书家与文人学者层出,故对书籍有大量的需求。加之明朝立国之初,朱元璋便以颁布法令的形式来鼓励民间私刻,“洪武元年八月诏除书籍税”[4]9。遂使吴门一带私人刻书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明万历年间学者胡应麟形容当时的书籍刊刻情况:“余所见当今刻本,苏常为上,金陵次之,杭又次之。近湖刻、歙刻骤精,遂与苏常争价。蜀本行世甚寡,闽本最下。”[4]1苏州地区的私人刻书主要为家刻,故其书籍质量远高于以坊刻为主的福建地区。[注]坊刻主要用于盈利,故爱惜成本,雕工与材质难佳;家刻主要用于治学与收藏,且为文人所主持,注重声誉,故不惜成本,雕工与材质均精良。

苏州一地的私人刻书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来看,都足以居全国之首。仅明代时,苏州著名的刻书家就有数十家之多,如袁褧的“嘉趣堂”“石磐斋”,沈辨之的“野竹斋”“繁露堂”,毛晋的“汲古阁”,黄氏三兄弟鲁曾、省曾、贯曾与省曾之子黄姬水的“文始堂”“前山书屋”“南星精舍”“浮玉山房”,顾春的“世德堂”,顾元庆的“夷白堂”“十友斋”“阳山顾氏山房”“大石山房”,顾存仁的“养吾堂”,顾凝远的“诗瘦阁”,文彭的“清白堂”,袁宏道的“书种堂”等,其中仅毛晋“汲古阁”一家刻书就有604种之多[4]3,明代苏州私人刻书的盛况由此可见一斑。

顾凝远家学渊源,仅顾氏一族在明代就出了不少刻书家。著名的如顾元庆(1487—1565)“名其堂曰夷白,藏书万卷,择其善本刻之”[2]340,被认为是翻刻宋本之杰出者。其于嘉靖二十六年辑刻的《顾氏文房小说》四十种,亦多依宋本翻刻,是为历代藏书家所称道的善本。他提倡辑刻丛书,于正德嘉靖年间辑刻了《顾氏明朝四十家小说》四十一种,《梓吴》四十种,《顾氏文房丛刻》四十种等,为保留古籍善本与文献资料作出许多贡献。

顾九思的岳父黄姬水一家也出了许多明代著名的刻书家。黄氏散金收书,好蓄异本。其刻书甚为认真,多亲自校勘。黄姬水伯父黄鲁曾所刻名著涉及经史子集四部,如《汉唐三传》14卷、《方脉举要》3卷、《孔子家语》10卷、《两汉博闻》12卷、《太平乐府》1卷、《吴中往哲记补遗》等,均存世。[2]340其弟黄省曾刻书无论从种类还是数量上均较黄鲁曾有过之而无不及,较著者有《山海经水经合刻》58卷、《汉唐三传》13卷、《西京杂记》6卷、《楚辞章句》17卷、《嵇中教集》10卷等[2]351,均存世。其中《山海经》18卷为复宋刻本,是仿宋方块字之代表作。其刻《水经注》为明刻本之祖,该书因之而得以流传。黄姬水刻有《两汉纪》60卷、《范忠宣公文集》20卷等,亦多存世。其《两汉记》因细善,而被《四部丛刊》影收。顾九思集黄姬水之《白下集》《高素斋集》及其所未刊者一并付梓,刻《黄淳父先生全集》24卷,今藏于北京图书馆等处。自刻《掖垣题稿》3卷,其中所论多切军国大计。

至顾凝远所处的晚明时期,战乱时有,社会不宁,私人刻书也受到影响,已不如明中期繁盛。顾凝远“诗瘦阁”刻书存世者计有:《周易传义大全》24卷、《朱子图说》1卷、《易五赞》1卷、《筮仪》1卷、《易说纲领》1卷、《易经考异》1卷、《书传大全》10卷、《诗经大全》20卷、《诗经考异》1卷、《济北晁先生鸡肋集》70卷、《松陵集》10卷,其自作并刊刻的有:《画引》3卷、《吴中名胜图册》《蟋蟀在堂草》1卷。其中最受关注并多为征引的莫过于“诗瘦阁”所刊《济北晁先生鸡肋集》。

晁补之乃“苏门四学士”之一,苏轼见其文叹曰:“吾可以阁笔矣”。张耒言其:“于文章盖天性,读书不过一再,终身不忘。……其凌厉奇卓,出于天才,非酝酿而成者。自韩、柳而还,盖不足道也。”可见评价之高。晁补之尝自序其集道:“食之则无所得,弃之则可惜,其鸡肋乎!故裒而藏之,谓之《鸡肋集》。”其中古赋、骚辞四十有三,古律诗六百三十有三,表启、杂文、史评六百九十有三,编为七十卷。然此《鸡肋集》诸版本现均已佚,惟崇祯乙亥(八年,一六三五)年顾凝远“诗瘦阁”所刊本是此集现存之唯一版本,其时宋本尚存,顾凝远依宋本翻刻。后《四库全书总目》据此本著录,《四部丛刊初编》亦据此本影印。此本卷前有元祐九年晁补之自序,后有绍兴七年从第谦之跋。每叶十八行,行十九字,白口,左右双边。中缝下方题“诗瘦阁”三字,卷首有“顾凝远印”“诞伯氏”二印,卷末有“明吴郡顾氏于崇祯乙亥春照宋刻寿梓”。[5]

明代中期,刻版界兴起了翻刻宋本之风,尤以苏州、常州地区最为盛行。前所引顾元庆、黄省曾,即为翻宋本之杰出者。至嘉靖时,翻宋刻之风已过,但顾凝远不随波逐流,为求善本,依然坚持仿宋刻。其“诗瘦阁”所刊《鸡肋集》可视为嘉靖年间摹宋、仿宋刻之余波,是明末仿宋刻之代表。“诗瘦阁”刊本于保存宋本风貌,留存文献古籍功不可没。

顾凝远自撰并刊刻之《画引》,集中体现了其绘画思想。据吴辟疆与谢巍所记:“原刊本单阑,半叶八行,行十八字,板心刻‘诗瘦阁’。”[注]《画苑秘笈》吴辟疆校后记。“白口,左右单边。”[1]411据《画引·白门游纪》牛首山第三则“今丁丑夏,子传复卒于官之溵水”中补纪可推知,此本刊于崇祯十一年(1638)。谢巍记载此刊本见存于上海中国画院[注]不知谢巍先生是否见过《画引》“诗瘦阁”刊本,其言“白口,左右单边”,似是见过原本,然其所述崇祯本有三卷,第二卷“为言画,杂记笔墨等多篇,以及画评”,则与实际不符,故疑其是否真见过原书。,然上海中国画院几经改组,现今已难见到《画引》“诗瘦阁”刊本。

《画引》全书三卷,前有陈宗之题序。卷一所录为顾凝远的论画琐言,也是此书的精华所在。其论画内容十分丰富,有对前人画理的发微,有对自然与绘画的论述,在画理上涉及感兴、笔墨、生拙、气韵、布势等,在画史上有对古往今来名家的简介,对画家风格的分析,对不同风格的鉴赏,并注重画外修养;卷二为数篇游记,多记江南风物与其交游之事;卷三为题画,多为一时感兴之语,间有论画之言。

三、《画引》之《画苑秘笈》本

今所见《画引》最早最全者惟民国吴辟疆画山楼排印本《画苑秘笈》。此本《画引》共三卷。其一卷起首便言“依诗瘦阁刊本”,半叶十一行,行二十九字,版面字数远较崇祯本为多。中缝下方刻“画苑秘笈·画山楼校刊”两排小字,版心刻“引”。前有陈宗之题序,后有吴辟疆校后记。

吴诗初,字辟疆,室名画山楼、有美草堂、读画学书斋,为顾凝远同乡后学,约光绪二十四年(1898)至1955年间在世。早岁尝从林纾游。1933年参加吴湖帆、陈子清所创正社书画社,移居沪上。嗜好画学,广为搜辑罕见之画学书,先后得四百多种,1956年经吴湖帆介绍,其家属将书售与上海中国画院。著有《读画学书斋读书志》《有美草堂画学书目》《书画书录解题补甲乙编》《公私图书馆藏画学书目》《赵管年谱》,编印有《画苑秘笈》初编、二编。[1]752

《画苑秘笈》前有吴湖帆题署,书共两编,其初编收录《柴丈人画诀》1卷、《清湘老人题记》1卷、《读画纪闻》1卷、《学画杂论》1卷、《广堪斋藏画》1卷、《书画心赏日录》1卷、《养花馆书画目》1卷、《书画书录解题补甲编》。二编收录《画引》3卷、《题画诗钞》1卷、《读画闲评》1卷、《刘湄书画纪》2卷、《书画书录解题补乙编》。其中《书画书录解题补》均为吴辟疆自作。

吴辟疆曾携《画引》至张元济处,据张元济书信回复:“昨承枉顾,快接麈谈,甚慰饥渴。蒙假《画引》,许其流通,甚为欣幸。惟细阅一过,中多游记、诗词,并非专论绘事,似系随手掇拾,体例未能列杂家集部,均难位置,编入《四部丛刊》续编之内亦觉非宜,故拟从缓印行。”[6]此处所指《画引》概为崇祯“诗瘦阁”本。由此可知吴辟疆曾为《画引》一书的刊行流传而多方奔走,然《画引》体例不纯,甚难分类,故张元济《四部丛刊》未将其收录其中。

北平庄严曾收藏有吴辟疆画山楼排印本《画苑秘笈》,此本后有其跋文:“《画苑秘笈》初编一册,二编两册,苏州中张家巷吴辟疆画山楼排印出版,年月原未标明,考画中编者所记岁时,最晚者为民国廿四年庚辰,可知书之刊印至早亦在是时。故尔余越园之《书画书录解题》未见入录,盖余书出版在先也,而且补收余书未载之籍多种。又此三册之印行,正当国家动乱不安之际,流传綦少,余山堂藏书泰半失之北平、金陵两地,此三册因携带方便,挟之泛海来台,亦近卅载。”[7]此本如今已影印出版,可为更多人所得见。

四、《画引》各版本比较

《画引》一书不载于诸家藏书志,民国时纂修《吴县志》,《画引》一书被著录于《艺文志》,此仅录书名而已。

《画引》的版本除顾凝远“诗瘦阁”与吴辟疆《画苑秘笈》外,其首次被引用于清康熙年间官修之《佩文斋书画谱》,录入卷一论画、画评、画家传数则,然既非全录,又打乱排入其体系之内,不免支离破碎,令读者难知其原貌。另《古今图书集成》中收录《画引》卷一画评三则,亦甚少。

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卷三著录此书,谓仅七卷,有《说郛》本与《美术丛书》本,然《说郛》作者陶宗仪乃明初人,顾凝远为明末人,岂能被收录其中?检陶珽《续说郛》亦无此书,应为余绍宋所误记。

后《画论丛刊》《美术丛书》《历代论画名著汇编》《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中国历代画论大观》等书皆取自《佩文斋书画谱》本。《书画谱》本非全帙,再取则更少,多仅录兴致、气韵、笔墨、生拙、枯润、取势、画水七篇。从而使后来许多引用《画引》的文章产生误解,认为《画引》仅仅只有七则,而不知其实蔚然大观。

其版本详情如下表:

版本卷数卷一卷二卷三顾凝远诗瘦阁刊本(崇祯十一年)三卷前有陈宗之题序,卷一,为画格节录,兴致,访画,鉴画,论倪画,有无相,看云,云气,评赵大年,像不像,散饭,诗意,读书,正见,自古以画名世者,帝王工画,乐工,宝气,美人,求益,问画,赋粉,蝶,题像,画水,人物,顾王画意,御风,写生,画病,位置,无忝,四大家,继其盛者,赐书,演戏,南华,画评(元朝画评、国朝画评)等百余则。卷二,为游纪,如白门游纪,洞庭游纪,武林游纪等卷三,为题画,所题有:写生六册,虞山纪胜册,写生八册,十树册,十寓册等。《古今图书集成》卷七百六十四所载为《画评》、《元人画评》、《国朝画评》无无《佩文斋书画谱》卷十四、十六、十八、五十七、五十八卷十四引论写生,卷十六引兴致、气韵、笔墨、生拙、枯润、取势、画水七则,卷十八引《画评》、《元人画评》、《国朝画评》三则。卷五十七收陈粲传,卷五十八收董其昌、陈元素传。无无《美术丛书》节选七则,同《佩》卷十六分兴致、气韵、笔墨、生拙、枯润、取势、画水无无《画苑秘笈》本三卷,据崇祯本排印前有陈宗之题序,卷一,为画格节录,兴致,访画,鉴画,论倪画,有无相,看云,云气,评赵大年,像不像,散饭,诗意,读书,正见,自古以画名世者,帝王工画,乐工,宝气,美人,求益,问画,赋粉,蝶,题像,画水,人物,顾王画意,御风,写生,画病,位置,无忝,四大家,继其盛者,赐书,演戏,南华,画评(元朝画评、国朝画评)等百余则。卷二,为游纪,如白门游纪,洞庭游纪,武林游纪等卷三,为题画,所题有:写生六册,虞山纪胜册,写生八册,十树册,十寓册等。《画论丛刊》同《佩》卷十四、十六、十八收论写生,兴致、气韵、笔墨、生拙、枯润、取势、画水,《画评》、《元人画评》、《国朝画评》等则无无《历代论画名著汇编》节选七则,同《佩》卷十六分兴致、气韵、笔墨、生拙、枯润、取势、画水无无《中国古代画论类编》节选七则,同《佩》卷十六分兴致、气韵、笔墨、生拙、枯润、取势、画水无无《中国历代画论大观》节选七则,同《佩》卷十六分兴致、气韵、笔墨、生拙、枯润、取势、画水无无

《佩文斋书画谱》本被后来诸书引为母本,今以《画苑秘笈》本与《佩》本相校,颇有异同处。仅以所录论画七则为例:1.兴致篇。原本“画之生趣出矣”,《佩》作“画之生意出矣”。2.气韵篇。原本“则自生动矣”,《佩》作“则有生动矣”。3.取势篇。原本“苟无根柢”,《佩》作“苟无根抵”。原本“万物皆有然者”,《佩》作“凡物皆有然者”。4.生拙篇。第一则原本“然熟之候”,《佩》作“然熟之后”。原本“圆熟又自有别”,《佩》作“员熟则自有别”。第二则原本“不能及者”,《佩》缺“及”字。原本“彼之生拙与入门更自不同”,《佩》作“彼云生拙与入门更是不同”。第三则《佩》全夺,吴辟疆推测“殆以有涉忌讳而删之”[注]《画苑秘笈》吴辟疆校后记。。第四则原本“元人运笔生”,《佩》作“元人用笔生”等。

余如写生篇。原本“无惑乎,花不附跗,跗不附叶,叶不附枝,枝不附本,本不附土”,《佩》作“无惑乎,花不附本,本不附土”。原本“以至花叶葳蕤”,《佩》作“以致花叶葳蕤”。原本“勾萌折甲”,《佩》作“勾萌拆甲”。

另《画评》及诸家画传,以校原本,虽多节删,窜改之处自是纂辑,成一家言之体例,不得谓之割裂也。

《画引》“诗瘦阁”刊本现已难得一见,《画苑秘笈》本亦多存于图书馆之古籍室,学人通常所见之《画引》多为《画论丛刊》《美术丛书》《历代论画名著汇编》《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中国历代画论大观》等书中所辑录,其皆取自《佩文斋书画谱》。《佩》本为后世诸书所依,然其不但早已失却全貌,更多有舛误。其征引数则而不加以说明,致使《画引》长时间被误以为仅有七则,令研究《画引》与顾凝远绘画思想者无从措手。近期,笔者将以吴辟疆《画苑秘笈》本《画引》为底本,对《画引》三卷进行校雠与注释,期为研究晚明绘画思想者以助益。

猜你喜欢

刻书画论秘笈
掌握续写秘笈
近四十年古代书院刻书问题研究综述
一部完整系统的画论史—评张曼华《中国画论史》
年轻人攒钱秘笈
论元代儒学刻书
论元代儒学刻书
江西豫章书院书文状况概说
顾恺之艺术成就浅议
令2015更圆满的超级秘笈是?
灌水秘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