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对话到自主
2018-03-25罗利雄
罗利雄
摘 要 传统习作教学讲评以老师“单打独斗”为主,剥夺了学生的主动权。问题是不够及时,效率低下。习作的评改在教师评价后就结束了,学生是否修改习作,通过教师的评改,学生是否提升了习作能力,教师没法确定。“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修改习惯鲜见于学习中。基于此,本文从小学习作教学中批改的现状出发,探讨如何以生为本,让学生对习作自主地修改。
关键词 以生为本;以评导改;同学互改;授之以渔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21-0223-01
思索:习作批改之现状
很多教师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把习作收上来,然后自己尽心尽责地认真批改,把学生习作中的错误之处一一改出来,希望学生能从中得到修改经验。但发下来学生第一关注的只是分数,很少进入大脑思考一下自己习作的不足之处。这种完全代替学生批改习作的教学方法虽然尽到了教师的责任,但还不是最有效的修改习作的策略。我们首先要明确我们让学生修改习作的目的是什么?叶圣陶说:“修改文章不是什么雕虫小技,其实就是修改思想,要它想得更正确,更完美。”显然,语言是思维的表现形式,修改文章是调整学生语言思维最好的方式,把习作中凌乱的思维、错乱的语言片段重新组合,形成明白通畅的细想。对修改习作的重要性,于漪老师也说:“要修改,就要动脑筋,这就锻炼了思维能力、联想能力、想象能力,把思维不严密,判断欠准确的地方改过来,观察欠细致欠深入之处弥补过来,智力就获得发展。”
策略:以生为本,引导学生对习作自主地修改
一、以评导改,挑战自我
学生是习作的主体,同時也是修改习作的主体,教师要把习作修改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发现自己习作中存在的错误之处,然后主动修改。当然,小学生由于心理和生理都不成熟,语言表达能力相对欠缺,让他们发现错误相对困难。在他们自主修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对话或书面等方式给予必要的指导,逐步过渡到让学生完全自主修改的程度。
初始阶段,教师可以对学生的习作作出一定的修改,但是绝不会逐字逐句地一一修改,毕竟,这样的修改对学生而言全无意义。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修改习作的权利首先应属于学生本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挑战书”的形式进行,在“挑战书”中告诉学生他的习作有什么问题、用什么方式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并给出一些解决的提示建议,这样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也就是在修改过程中再次运用习作方法和规则,以起到巩固强化。
二、同学互改,共同进步
教师批改习作是从成人的角度去看学生的习作。而作为同龄人的学生,他们在看伙伴的文章时会产生更多的共鸣,也会有与老师不一样的感受和建议。因此,在习作教学,笔者还鼓励学生在自评自改的基础上进行互相批改。比如,某位学生把自己写的一句比喻句“在茫茫花海中,我最喜爱玉兰花,白玉兰是东莞的市花,它那雪白雪白的花瓣显得格外高雅,仿佛雪花一样。”放在班级展示板中,同学们在回帖时都给出了相当中肯的建议。由此,该生对自己的比喻句作出了修改:
在茫茫花海中,我最喜爱玉兰花,玉兰花的颜色多种多样,有白色,有粉色,还有紫色……玉兰花不但颜色好看,而且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形态也各不相同:远远看去,玉兰花像是隐藏中绿叶中的满天繁星;从玉兰花的上方看,它像个摇篮;从玉兰花的侧面看,它又像是个玉杯。玉兰花真是美丽极了。
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习作促进了彼此的习作,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胜心,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长此以往,学生不但修改文章的兴趣越来越浓厚,而且习作的自信心将不断增强,习作水平也将有质的飞跃。
三、授之以渔,体验修改习作的快乐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反复修改,习作中表达欠缺、思路不通、结构不完整、习作主题不突出的问题才能得到改正。自我修改时,教师应事先给学生一个评价的标准,强调习作评改的基本方法、原则和注意的问题,使学生评价的时候有章可循,避免学生漫无边际、漫无目的地胡乱点评,避免“灌水”内容的出现。为了使“跟帖”评改更有针对性,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习作情况确定一个明确的专题。学生在点评时可以用上恰如其分的表情,比如说一个大大的赞,一个鼓掌、微笑的表情,既是对习作者的鼓励,也能化枯燥、单调的评改过程为活泼、有趣。这种作者和多个读者之间的即时互动交流将会大大提升习作动力,读者提出的建议和意见也为习作者提供了后续修改的习作素材和创意;而读者也会因能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得到习作者的采纳,而产生“参与创作”的成就感,还会因欣赏同伴的作品的产生创作的欲望。最后,教师可以把同学、老师的评语都打印出来,集结成册,供学生揣摩、反思、借鉴。
一个人要写好习作,当然要有长期的生活积累,要有一定的天赋,要追求个性化表达。小学阶段的学生需要的是基本能力、常用技巧和简单定式,而这些技能是可以通过一定的策略训练来获得的。因此,习作教学就是要在反复的习作和修改实践中,帮助学生将习作知识转化为技能,促进习作技能的自动化操作,从而提高习作能力。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林崇德主编.发展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3]洪宗礼.读写结合,相辅而行[J].中国教育报,2008(2).
[4]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