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完全学分制背景下外语类院校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监控

2018-03-24陈娓

知识窗·教师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完全学分制心理危机监控

陈娓

摘要: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促使完全学分制成为我国教育与时俱进、深化改革的必然趋势,特别是在外语类院校实行完全学分制的管理模式,体现了因材施教、个性化辅导的特点,但也给学生管理,特别是心理危机监控,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本文结合外语类院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探究了完全学分制模式下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监控机制,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 完全学分制 外语类院校 心理危机 监控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完全学分制这种教学管理模式,被越来越多的学校实施与推广。外语类院校的在校生属于专业性较强的学生群体,实行完全学分制,对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其中,大学生心理危机问题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外语类院校大学生受西方思想观念的影响,在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人际关系等领域的问题不断增多,心理受挫的概率也逐年增高。由此可见,研究完全学分制下外语类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迫在眉睫。

一、完全学分制的内涵

学分制是一种弹性的教学管理制度,即以学生取得必要的最低学分作为标准和获得学位资格的教学管理制度。学生修习的课程成绩合格,就可以取得该课程的学分,当学生取得规定的总学分后,即准予毕业,而不考虑修业年限。学分制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但长久以来,我国大部分高校实施的是学年学分制,而非完全学分制。所谓的完全学分制,也是中国教育管理者为避免与学年学分制相混淆而给予的称谓。笔者认为,完全学分制的本质上就是学分制。

二、完全学分制对外语类院校大学生心理危机监控带来的挑战

完全学分制充分发挥了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可以自主选课、选教师,以及安排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的时间,体现了极大地学习灵活性。这种灵活性不仅表现在教学管理方面,还对学生工作管理,包括心理危机监控,都是一次极大的挑战。

首先,大学生班级归属感不强,导致同班同学相互不熟悉,难以进行心理危机监控。实行完全学分制后,几乎没有班级、年级的概念,“同班不同学”“同寝不同班”情况明显,同学之间交往较少,甚至与教师的交流也较少。根据调查显示,只有39%的学生有班级归属感,而58%的学生则对宿舍的归属感较强。因此,传统教育中的心理危机监控系统已经难以施行。

其次,大学生班级概念淡化,难以进行心理问题预测。在高校实行完全学分制后,传统固定式的行政班级不复存在,导致学生难以以班级为单位开展文化交流,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生交流少,班级缺乏凝聚力,共同文化缺失。

最后,大学生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导致高校难以组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学年学分制背景下,大多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公共课或通识课为主,采取大班教学形式,部分高校要求学生必须选修心理健康教育公共课。而在完全学分制下,大学生自主选择课程,高校无法统一组织学生选修心理健康教育课。部分大学生在受访时表示,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认同感较低,自主选择可能性较小,导致大学生难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预防心理危机的出现。

三、外语类院校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表现特征

外语类院校以女学生居多,其中大多数学生是“零起点”,受特定环境因素影响,她们很容易在人际交往关系、宿舍相处问题、学业压力问题等方面出现心理危机。

1.人际交往问题,导致大学生不良情绪产生

外语类院校的学生以女生为主,部分院校女大学生比例达80%以上。因女性天生细腻、敏感、多虑等性格特征,在以女性为交往主体的交际过程中,易引发各类心理危机,如嫉妒。有研究显示,女性的嫉妒比男性更容易表现出来,而这种嫉妒更多地表现在细节的攀比上,如学习能力、社会荣誉、家庭环境,甚至穿着打扮等。这种攀比容易让学生产生焦虑、恐惧、敌意、怨恨,甚至报复等不良心理。

2.学习能力不佳,导致大学生自我认知偏差

外语类院校多以语言学习、外贸能力培养为主,大部分小语种的学习都是由“零起点”开始的。在面对新鮮事物时,外语类院校大学生的接受能力存在差异,导致学习效果出现显著差距,有些学生出现慌张、消极、无所适从等行为表现,以及自卑、封闭、依赖等心理。

3.就业压力大,强化大学生的抑郁情绪

随着全球化贸易的深入开展,市场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加大,人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女性受身体、生理条件、社会角色等因素的影响,在求职过程中多了一些困难,且群体效应更为明显,直接导致她们在还未毕业时就出现了严重的就业心理压力,主要表现为悲观沮丧、情绪低落,甚至容易出现严重的心理焦虑和身体不适。

四、建立“四维”式外语类院校大学生心理危机监控机制

1.以年级为平台,建立“辅导员—导师”制

在完全学分制下,班级概念逐渐淡化,原来以班级为单位的心理危机监控平台逐渐模糊,作用也越来越不明显。因此,高校可建立“辅导员—导师”制的监控模式,即以院系为单位,以同一年级学生为对象,由一名辅导员实施从入学到毕业期间全程管理的纵式管理结构,以及以导师指导的15~20名学生为基本单位的横向管理模式。在这种机制下,辅导员负责日常的思想引导、心理疏导、就业指导等工作,导师则从学生的学业辅导入手,在对每位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的过程中,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如此一来,在辅导员和导师的双重配合下形成了早期的监测预警,从根本上防止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形成。

2.以社团为平台,建立“指导教师—学生负责人”制

学生社团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是学生喜闻乐见的群众团体。实行完全学分制后,学生越来越以社团为群居,建立以学生社团为平台的心理危机监控机制越来越重要。在“指导教师—学生负责人”制的框架下,每个学生社团由相应的指导教师统筹负责思想教育、心理辅导、活动指导等活动。同时,由一名学生负责人兼职负责社团的思想教育和心理危机监控工作,协助指导教师发现学生在活动、部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心理危机问题。此外,指导教师应给予学生负责人心理危机监控方面的专业指导,学生负责人也应及时将信息反馈给指导教师,形成联动机制,防止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

3.以宿舍为平台,建立“朋辈导师—学生宿舍长”制

在实行完全学分制下,宿舍成为学生交流的主要阵地之一。目前,许多高校在学生公寓建设方面做出了尝试,如成立公寓辅导站、自律委员会等。但是,这些工作尚不系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朋辈导师是学生中的先进分子,他们的优秀气质容易影响和感化身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因此,高校可安排一位朋辈导师负责若干间学生宿舍,定期前往宿舍进行交流,宿舍长则具体负责本宿舍同学的情绪监管和心理危机监控,及时向朋辈导师报送情况。这样,在调动朋辈导师的力量,充分发挥学生宿舍长的作用下,大学生心理危机监控工作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以网络为平台,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委员”制

在完全学分制下,学生充分享有自主选择权,导致他们的上课时间、上课地点均不固定,高校难以将学生集中起来进行交流。随着新媒體时代的到来,学生更喜欢使用网络资源、社交媒体等工具,作为提升自我、丰富生活的方式。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也应顺应时代潮流,将网络引入心理危机监控机制中。如成立心理咨询官方在线平台,开设微信公众号,使心理咨询在线上线下同步进行。同时,高校还应加强班级心理委员培训,让他们对本班同学进行网络实时监控,观察同学的心理状态,及时向心理咨询中心反映情况。

完全学分制是人才需求与市场经济发展相结合的产物,高校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他们个性化发展,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仅如此,对于学生工作管理来说,完全学分制更是一种挑战,特别是外语类院校中女生居多,她们的情绪、思维、心理普遍比男生细腻,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因此,在完全学分制背景下,高校应做好外语类院校大学生心理危机监控工作,一方面,将大学生有可能发生的心理危机遏制在萌芽状态;另一方面,增强大学生自我抵御心理危机的能力, 健全个体心理机能, 使外语类院校大学生能以过硬的心理素质应对来自国际社会的各种压力和挑战。

参考文献:

[1]牛德丽.关于我国高校全面推行完全学分制的探讨[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7).

[2]江天肃,张洪波,杨军,刘博林,徐洪吉.关于完全学分制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9,(6).

[3]王群,刁静,林磊.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的研究[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

[4]王瑞芳.完全学分制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研究[J].科技视界,2013,(2).

[5]马前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现状及对策思考[J].心理辅导,2013,(10).

[6]王昊.新媒体平台在中国大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特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010,(9).

[7]李振全.学分制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建构[J].现代教育科学,2005,(4).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猜你喜欢

完全学分制心理危机监控
通信电源监控系统在电力通信中的应用
GPS/DR/GIS技术在基于GSM—R列车监控系统中应用
大学生心理危机表现以及应对策略浅析
完全学分制下对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质量的研究与分析
完全学分制下高校学生体育协会发展的思考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专业化干预
警卫官兵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构建
完全学分制下选课管理的思考与实践
侦察兵
1-Wire在家庭监控网络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