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学分制下选课管理的思考与实践
2016-10-09
王浩
摘 要: 选课制是完全学分制实施的基础。作者以完全学分制下选课管理工作所面临的改变与挑战,结合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的实际情况与自身的经验积累,分析探讨完全学分制下选课管理工作的方法及手段,旨在为深化完全学分制教育改革提供可借鉴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关键词: 完全学分制 选课管理 教学改革
完全学分制是以学分作为衡量学生学习量的单位,以专业培养方案规定应取得学分的总量和平均学分绩点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效能的教学管理制度。完全学分制打破传统学校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框架,能够增强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选课制是完全学分制实施的基础,完全学分制的优势依靠选课制加以体现。学生选课打破专业和年级的限制,给予学生一定的学习灵活性和自由度。因此,选课制的设计、实施与管理是完全学分制教学改革的重点,选课环节是完全学分制运行中最核心的内容,一套科学的、完善的选课制度和操作规程是保障完全学分制教学改革顺利实施的必备条件。
一、选课管理工作所面临的改变与挑战
1.课程体系构建的转变
优化教学内容与课程结构体系是完全学分制改革的前提。这就需要构建结构合理、内容优化、适应学分制和多层次人才培养需要的特色课程体系,处理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必须减少必修课比例,增加选修课比例,丰富选修课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开设大量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个人发展需要和社会需求选课,实现文理渗透,理、工、管、艺相结合,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组成最优化的知识结构。我院在专业培养方案制订中要求选修课学分比例不低于毕业学分的34%,即54学分,相比原来学年学分制的8学分,选修课要求得到大幅提高。
2.课程管理方式的转变
完全学分制教学改革打破传统上每学期为学生置课的课程管理方式,学生修读的课程要由学生自己选。为给学生提供充足而丰富的选课空间,需要为学生开出大量的选修课,特别是通识教育选修课。我院在实践中往往选修课开出的数量大体是学生实际需求的两倍。因此在正式选课前,为避免教学资源的浪费,需要安排课程的预选,排除一些学生不感兴趣、不想选的课程。经过预选阶段,方可进入排课流程,排课结束后再组织正式选课。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完全学分制在正式选课前,要先排好课,而且一旦正式选课开始,课程上课时间地点就不能再调整。
3.专业课程间相互关系的影响
为保证学生选课的质量,将课程分为四种修读类型,即先修后续关系、同修关系、排斥关系和独立关系。先修后续关系是指两门课程中必须先学习其中的一门后才能学习另一门课。同修关系是指两门课程必须同时修读的情形。排斥关系是指两门课程的内容极相似的情形,如果同时学习的话,则是对时间的浪费,如果不施加限制,就会导致学生“混学分”现象的发生。由于学分制允许学生跨年级、跨专业选课,存在排斥关系的现象必然会出现。在课程设计中应尽量减少课程之间出现先修后续关系、同修关系、排斥关系,尽量使得课程之间保持独立关系,使学分制的运作更容易和简单。
4.学生选课自主性与积极性带来的挑战
学生选课打破了专业和年级的限制,给予学生一定的学习灵活性和自由度,但同时对学生的独立性和自觉性是一项考验。从小就在应试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学生,自我设计、自我规划的能力不足。当这些学生遇到选课的时候,由于自主能力不足,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不知道如何选、选哪些课程、选哪个老师、修多少学分,容易出现选课时随大流,与自身的需求脱节,没有长远的职业规划的问题。有些学生在选课时会选择相对简单学分好拿的课程混学分,导致知识结构不合理。有些学生对预选选课不积极,甚至一门都不选,导致预选阶段失去意义,一些本可以不开设的选修课排进课表,浪费教学资源,而另一些需要多开教学班的课程选课容量不足。
5.选课信息系统迎来的挑战
选课制的实施效果,往往取决于教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为了满足完全学分制学生选课的需求,对选课信息系统提出更高的要求。如选课系统要在选课程序界面设计上应该尽量简单,一目了然;对不同专业培养方案所规定的课程设置、选课学分数量进行控制;满足学生跨年级、跨专业选课的需要;满足不同相互关系的课程选课、上课时间、地点冲突判断等。
二、完全学分制下选课工作方法的思考
1.专业间共同课程、相似课程的处理
由于一些专业属于同一学科门类,在专业培养方案中会存在个别共同课程或相似课程,在同一专业的本科与专升本专业培养方案中会出现这种情况,因此在选课前应对这些课程统一设置选课参数。一种情况是课程代码、名称完全相同的课程,可以放开多个专业间学生互选,学生可选择教师及上课时间;另一种情况是课程名称相同或相似但课程代码不同,就需要设置好课程的选课限制对象,对于不同专业或培养层次的学生来说,只能选本专业的课程,避免出现错选情况。
2.课程面向选课学生对象的设置
为了保证学生所获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实现文理渗透,理、工、管、艺相结合,构建学生自己的知识体系,组成最优的知识结构。我院将通识教育选修课分为七类课程归属类别:经济管理类、文学艺术类、人文社科类、工程技术类、生命科学类、信息技术类和体育类;专业选修课分为两类课程归属类别:专业拓展类和升学就业类。各专业可根据自身特点制定本专业在这些课程归属类别中的选课学分要求。选课前需要对这些课程进行面向选课学生对象的设置,如管理类专业学生限制选修经济管理类的选修课。
3.课程选课容量的设置
设置课程选课容量是正式选课前一项重要的准备工作。课程容量设置一方面取决于教室、机房、实验室等教学场地的限制,另一方面会影响到课程教学班能否正常开设和学生能否选上课。在同一门课程有多个教学班的情况下,如果每个教学班的容量设得过多,选课时就会导致个别教学班选课人数过少开不出班的情况出现;如果每个教学班的容量仅设为应修学生数,不留一点儿余量,那么重修学生、跨年级、跨专业选课学生就无法选课。在实际中,课程选课容量通常设置成在不超过教学场地限制人数下,比应修学生数多3至8人。对于选修课的课程容量,通常设置为教学场地的最大容量即可。
4.选课信息系统的定制开发
开发适合我院完全学分制下选课管理的信息系统是满足学生选课的需求,保证选课工作顺利实施的关键。首先要进行充分的系统需求调研和系统功能分析,并对现有系统功能进行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系统的定制功能需求。其次在系统定制功能开发结束后,要进行详细的系统测试工作,检测各项功能能否满足完全学分制选课管理的各项需求,确保选课实施各阶段顺利进行。
三、完全学分制下选课工作实践经验
1.以导师制为基础发挥导师指导学生选课的作用
导师制是实行完全学分制的重要保证,是实行学分制不可缺少的部分。导师的职责在于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自身特点和兴趣爱好,对学生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指导学生制订适合自身发展的个人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进程,确定修读课程,选择专业,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状况,既对学生进行学业上的指导,又对学生的成才全面负责,有利于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导师的指导下,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个人潜力,尽可能地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和发展,避免学生选课的盲目性,真正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2.以选课管理办法为依据制订周密的选课实施方案
选课管理办法是选课制实施的依据。我院要求学生每学期选课不低于12学分,不超过30学分,建议修读20~25学分。课程按学生主修专业、积分竞买模式等确定优先权。选课分为预选、正选两个部分,其中正选包括三轮,第一轮选课无时间先后和人数限制,学生可投入选课积分。第一轮选课结束后,教务处根据教学班容量和选课优先权进行筛选,以确定选课名单。第二轮选课实行抢选制,即选即中,不需要投入选课积分。第三轮选课在开课前两周的试听期结束后的周末进行,学生可进行课程的退、改、补选。选课实施方案以选课管理办法为依据,制定选课各阶段的具体时间安排,同时对选课信息系统进行相应设置,确保选课工作正常进行。
3.以学生服务中心为平台提升选课服务质量
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学生服务中心作用,通过教务信息门户主页、大屏幕信息发布系统、短信通知平台等各类信息发布渠道,及时发布选课通知、提示选课各阶段选课时间等各类选课相关信息。利用短信通知平台发送个性化短信,提醒未参加选课学生及时选课,通知由于选课人数不足15人不开课课程的相关任课教师及学生,通知正常开课的选修课任课教师下学期上课时间等。教师可通过教务管理系统网站及时查询到各阶段学生的选课情况。
四、结语
选课制是完全学分制教学改革实施的基础,选课环节是完全学分制运行中最核心的内容,选课管理的组织、方法与手段关系到完全学分制教学改革推进的程度,制定成熟的选课管理机制,采用科学、完善的选课制度和操作规程是保障完全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顺利实施,同时对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质量和新时期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较好的提升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德广.中国学分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
[2]李洪波.完全学分制基本问题探讨[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2,(9).
[3]朱雪波.高校实施完全学分制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1):113-118.
[4]辛向仁.高校学分制选课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陕西教育,2009(7).
[5]熊卫华,冯向东.哈佛选课制中的理念冲突:知识结构的合理性与人的自由发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6).
[6]孙俊君.以教务管理信息平台推进全面选课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S1):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