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阳补肾灸治疗脑卒中后失眠疗效观察
2018-03-23蔡圣朝费爱华秦晓凤吴萌萌贺成功
杨 坤,蔡圣朝,费爱华,秦晓凤,吴萌萌,贺成功,王 丽,代 飞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安徽 合肥 230061)
失眠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脑卒中后失眠是脑卒中患者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研究表明,57.6% 的脑卒中患者伴有失眠症状[1]。调查显示,脑卒中伴失眠的患者,认知及神经功能的恢复均较困难[2]。长期服用镇静安眠类西药,易产生依赖和耐药。寻求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对于疾病的恢复和预后是十分有利的。灸法在治疗本病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3-4]。本研究采用温阳补肾灸治疗脑卒中后失眠临床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1月在本院就诊且符合脑卒中后失眠诊断标准的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治疗组30例,男 18例,女12例;年龄42~91(70.09±12.90)岁;病程(16.69±3.71)d。对照组30例,男22例,女8例;年龄40~86(67.50±11.57) 岁; 病程( 17.24±2.77)d。2组年龄、性别、病程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1.2 诊断标准
参照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5]中诊断标准和《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6]中相关标准,并通过脑CT或MRI明确诊断,无严重言语认知功能障碍(MMSE>17分),均属于脑卒中恢复期或后遗症期,病情稳定、意识清楚。失眠症依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3版(CCMD-3)》[7]和《实用中医精神病学》[8]中相关标准:①有失眠典型症状,表现为入睡难,易觉醒,轻者入寐困难,醒后不寐,重者彻夜难眠; ②患者常伴有头昏、健忘、多梦等症状。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 ②近1个月未接受相关治疗、未使用过相关精神镇静药物;③能够完成治疗疗程,能正确表达灸感;④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晕灸者或对艾灸排斥者,其他疾病致失眠的患者; ②已接受其他有关治疗而影响本研究指标者;③有语言理解能力障碍以及严重认知障碍导致不能进行正常交流者;④有较严重的并发症,如心、肝、肾等系统严重疾病者;⑤不适应本疗法者,如施灸部位溃疡、瘢痕等。
1.5 治疗方法
1.5.1基础治疗 在确保患者的健康和安全的治疗期间,针对脑卒中基础疾病均行一般治疗,在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的基础上,均采用中风常规针灸、拔罐、理疗等。
1.5.2治疗组 在基础治疗的同时给予温阳补肾灸治疗。温阳补肾灸是通过龟板灸与悬灸命门、百会达到治疗目的。①龟板灸:嘱患者仰卧位,取关元穴。将无菌纱布折叠双层铺放在关元穴位之上(以关元穴为中心左侧大于右侧),取2.5 cm×2.5 cm生龟板块,置于无菌纱布上层处,在龟板上放置底盘直径为1.5 cm高为2 cm圆锥形艾柱,灸至皮肤潮红为度,每次5壮,每日1次,每次艾灸约30 min,若患者感到局部灼热刺痛时,在关元穴周围缓慢移动龟板,当灼热刺痛无缓解时则将左侧上层无菌纱布折入龟板之下,仍不缓解者则折叠成双层置于龟板之下,温度下降时依次退去无菌纱布,进而能够保持温度近似恒温,延长对腧穴的刺激时间,持久的发挥艾灸与药物的双重作用,以起到温肾助阳的作用。在前3次龟板灸治疗时需重灸,达到微微发泡为宜。②悬灸命门、百会:龟板灸结束后,取命门穴、百会穴。让患者侧卧,点燃清艾条,进行悬灸百会穴和命门穴各30 min,至皮肤有温热感、红晕而无灼痛为宜。操作时要观察患者的表情和动作以免烫伤,治疗疗程同龟板灸。若心脾两虚配心俞、脾俞、三阴交;心肾不交配心俞、太溪;痰热内扰配内庭、丰隆;肝火上扰配行间、侠溪。温阳补肾灸每日 1 次,每周休息 1 d,共治疗2周。
1.5.3对照组 在基础治疗的同时给予艾司唑仑片(江苏恩华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4021484)口服,每次1 mg,于21:00睡前给药,共治疗2周。
1.6 观察指标
①治疗前后应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8]评价睡眠质量,PSQI包括主观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睡眠障碍和日间功能障碍等项目,累积各项得分为PSQI总分。②疗效评定标准参照PSQI 评分结合《实用中医精神病学》[8]中失眠症的疗效标准。痊愈:失眠症状消失,症状体征明显改善,治疗后睡眠时间在6 h以上,评分降至3分以下;显效:失眠症状缓解,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睡眠时间增加3 h以上,评分降至7分以下;有效:失眠症状改善,症状体征有缓解,睡眠时间增加不足3 h,评分≥7分但减少≥20%;无效:失眠症状如前,症状体征无缓解。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7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2组治疗前后PSQI评分比较 2组治疗后PSQ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均<0.05),治疗组治疗后PSQI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更显著(P<0.05)。见表1。
2.2
2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1 2组治疗前后PSQI评分比较分)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2 2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例(%)
注:①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 论
失眠属中医学“不寐”范畴,中医学对中风后失眠尚未见专述,而在不寐、梦魇等病因病机阐述和辨证论治方面有其独到之处。脑卒中属于祖国传统医学的“中风”范畴。《类证治裁·不寐》云:“……不寐者,病在阳不交阴也。”脑卒中后失眠的中医病机在于情志不畅、饮食失节、劳欲过度、积损伤正、脏腑功能失调等致使经脉闭阻,进而导致阴阳失调,荣卫不和,引发失眠。现代医家认为,中风与失眠均为外感邪气、内伤情志、饮食劳逸、病后体虚所诱发,病理机制均与阴阳不交、营卫失和、气血亏少、脏腑功能失调相关,且都出现了脑失所养或邪扰神明的临床表现[9-11]。研究表明, 中风患者中有 50%以上存在失眠症状,长期服用安眠药物易引起药物依赖性等问题,灸疗能调整神经系统的功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代谢和营养血管神经,激发和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和自疗机制[12]。本研究采用温阳补肾灸祛除厥逆之邪气,开通阴阳交会的道路使阴阳之气调和贯通,则能安卧入眠。
温阳补肾灸运用隔龟板灸关元,其中关元穴是手太阳小肠经的募穴,也是任脉与足三阴经的交会穴。艾灸关元穴可补摄下焦元气,扶助机体元阴元阳[13],用灸则调任督,温肾阳,培肾固本,补益元气,调和气血,而达瘀血消除、经脉疏通之功,以开脑窍,安神志。同时可振奋一身之阳气,使气血生化之源充足,精气得生,髓海得充,诸症乃去。龟板善通任脉,具有滋阴潜阳、补肾健骨、补心安神等功效。《本草蒙荃》指出其能“专补阴衰,善滋肾损”。补虚之法应遵循张景岳的观点,阴中求阳,阳中求阴。补肾之法亦不例外,必于龟板之阴中求得肾阳得补,则肾阳得龟板之阴相助方能生化无穷,故可调节全身阴阳,阴平阳秘,充养于脑。命门为阳气之根本,灸之则补肾益精、温阳通络、温煦脏腑。五脏的阴阳之气均来源于此,因此有滋五脏之阴,发五脏之阳的功用,充分发挥其“精则养神”之功能。关元与命门两穴相配,居身体一前一后,一阴一阳,两穴同用,有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之妙,可使阴阳兼补,任督既济,阴平阳秘,可达调脏腑、养气血之功;继而使脑髓得充,痰瘀得化,从而调阴阳,开脑窍,安神志。百会统一身之阳,位居巅顶,其深部即为脑之所在,与脑关系密切。百会为督脉与足太阳之交会穴,通过背俞穴与脏腑相连,能安五脏、定神志。因其贯通全身阴阳经脉,联系全身腧穴,具有平衡阴阳的作用。督脉之神乃心脑所藏之神的一部分,艾灸百会穴可温补阳气,调整诸阳,达到补益机体一身之阳,疏通经络,益肾填精,化痰通瘀,益智调神,可以调节脑神经功能,从而改善睡眠质量。温阳补肾灸调整机体阴阳、营卫平衡,将交通阴阳、调神健脑和调治脏腑有机地联系起来,最终达到阴阳相交、神和寐安的临床疗效。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2组 PSQ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其中治疗组PSQI 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运用温阳补肾灸治疗本病临床疗效显著,该法是一种特色鲜明、无毒副作用的治疗方法。但本研究所纳入病例数较少,尚需更多临床研究予以说明和完善。
[1] 郭铁,郭洪明. 中医药治疗中风后失眠[J]. 中国中医急症,2011,20(12):1981-1982
[2] 张晓玲,官俏兵. 中风患者的失眠问题调查[J]. 中华神经科杂志,2005,38(5):324-325
[3] 刘伟维,张煜楷,李江山. 灸法治疗失眠症疗效系统评价[J]. 中医学报,2016,31(212):144-147
[4] 阿九会. 艾灸配合失眠贴治疗失眠症40例[J]. 光明中医,2016,31(14):2086-2087
[5] 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组. 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 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6(6):379
[6]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 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
[7] 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J]. 中华精神科杂志,2001,34(3):184-186
[8] 王彦恒. 实用中医精神病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89
[9] 宋媛. 不同穴位处方艾灸催眠作用及其机理的研究[D]. 广州:暨南大学,2006
[10] 林资闵. 不同灸量麦粒灸对失眠大鼠的催眠作用及其机理研究[D]. 广州:暨南大学,2008
[11] 杨军雄,张建平,于建春,等. 针灸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2013,16(5):575
[12] 王明明,蔡圣朝. 针刺“项七针”结合颈项灸治疗风寒湿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J]. 中医药通报,2016,15(4):34-36
[13] 朱才丰,潘洪萍,贺成功. 蔡圣朝主任医师针灸治疗痴呆学术思想探析[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7(8):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