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悟数学知识
2018-03-23柴瑞帅
◎柴瑞帅
(河南经贸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工具性的学科一直是教育工作中的重点,其对学生的个人能力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更要注重数学教学工作的高效进行.在现今新课改的要求下数学教学工作必须重视对学生素质能力进行综合培养,这也对原有的数学理论课堂形式进行了改进.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可以使其对数学知识的运用更加熟练,相应地,在实践的过程中也可以更好地对数学知识进行记忆,这种方式有效地对学生的数学运用及思考能力进行提升,为其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动手操作对于数学教学的意义
(一)对数学教学课堂进行了转变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中更注重的是理论知识的传授,尤其是在数学这种具有极强逻辑性的学科中,在课堂中普遍是对学生的知识含量进行积累,并锻炼学生的运算能力,多数情况下此种枯燥的数学知识点积累及单调的运算过程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很容易使其出现注意力分散的情况,这种现象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较为常见,影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记忆及掌握.而采用动手操作的方式对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转变,其所具备的实践性质可以使学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对数学知识进行掌握,同时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记忆,并对数学知识产生不同的感悟,此种方式有效地促使学生学习效率提高,更符合在数学学习中学生的心理及记忆特点.
(二)丰富数学课堂内容
在数学教学中采用动手操作的方式对单调的数学课堂进行了转变,其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础,通过一系列具有可操作性及探究性的活动来增加数学学习的趣味性,使学生可以更好地体悟相关的数学知识.目前在数学课堂的动手操作中可以采用的实践方式十分多样,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教材内容及学生特点来对相关的动手操作内容进行选择,这也可以保证在数学实践的过程中内容及方向与教学目标相一致.对于现今数学教育工作来说,其必须通过对课堂内容的充实及改进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培养,而采用动手操作的方式则可以有效地对数学课堂进行补充,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运用能力得到良好的培养,进而使其对数学知识的体悟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三)对学生数学能力进行综合培养
目前,在全面素质教育改革的影响下,许多教师都重视对课堂形式的调整,以此来保证教学过程在满足素质教育改革的需求下,可以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而在数学课堂中重视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并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对数学知识进行理解.在动手操作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同时提高其在探索的过程中求知欲,这样可以保证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探究有着较高的兴趣及热情.此种学习方式不仅可以对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进行提升,还可以使其逻辑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得到良好的培养,同时动手操作也是对数学抽象知识进行转换的过程,可以使学生在形象的实践操作过程中掌握抽象的数学理论知识,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
二、在数学教育中进行动手操作活动的重要性
(一)满足数学教育发展的需求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教育事业也在不断地进步,因此,传统的教育模式对于现代数学教育工作来说,其不足之处也逐渐显露了出来,为此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必须采用适当的方式来对教育模式进行革新,这样才能保证数学教学工作的良好发展.动手操作是数学教学中常采用的一种实践方式,其可以满足现今数学教学的需求,其在数学教学工作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质,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实践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为其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满足学生发展需求
在现今素质教育改革推行下的教育理念更注重的是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对学生的能力、思维、知识等方面进行全面培养,以此来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数学作为一门逻辑严密的学科对学生的思维模式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为此,在数学教育工作中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特点、发展需求及知识基础等内容来对其进行综合培养.而动手操作的方式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使学生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受到更好的锻炼,通过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进行培养,来促使学生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空间,使其可以具备良好的数学知识基础,并在动手操作中对数学知识产生新的体悟,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三、在数学教育活动中进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的措施
(一)制订符合动手操作要求的教学目标
对于数学教学活动来说,教学目标是引导课堂活动正常开展及进行的基础,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必须结合数学教学内容的要求及教材内容来对数学动手操作目标进行合理的设定,以此来保证动手操作的进行可以符合数学教纲的全部要求.在确定动手操作目标时,需要以实际情况为基准来进行合理的设置,考虑学生的兴趣方向、年龄特点、学习能力等要素,保证动手操作目标的创设在学生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可以对其知识能力、思维模式、实践能力进行全方位的培养.
(二)选定适当的动手操作内容
合理的动手操作内容是保证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理解及掌握的重要基础,因此,教师在对动手操作活动的设计及内容的选择上需要综合考虑教学目的、教材内容、学生能力等因素,以此确保学生可以在数学动手操作活动中接触到符合自身能力及发展需求的实践内容.同时,在动手操作内容的选定上还需考虑如何能够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实践的方式来对数学知识产生更加深刻的体悟,以此来确保动手操作活动的实际效用可以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地体现出来.
(三)教师需要具有良好的课堂掌控能力
动手操作活动不同于一般形式的教学活动,其要求教师具备更高的素质能力来对课堂进行掌控,此种掌控主要是指,教师可以通过引导的方式来保证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所有活动都是以学习数学知识为目的,避免动手操作目标出现偏差,这就要求了教师需要具备优秀的教育能力及丰富的教学知识,以此来保证其可以为动手操作活动的进行,提供良好的引导及控制作用,使课堂顺利地进行.
(四)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创造条件
目前,在教育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成为教育理念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是基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所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因此,在数学动手操作活动中需要依据学生的学生能力、知识水平、个人特点来开展相关活动.教师在动手操作中不应限制学生的动手操作方式,同时还需鼓励其对动手操作方式进行探索,提出对数学知识不同的理解及感悟,这样可以促使其在数学学习中进行创新性发展,使其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培养,为其个性化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及空间,进而提升动手操作在数学学习中的效果,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体悟上升到更高的水平.
(五)创造良好的动手操作情境
对于动手操作活动的进行来说,良好的动手操作情境是保证学生可以在实践的过程中对数学知识的研究及探索投入注意力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调动学生动手操作热情的方式.良好的情境氛围可以使动手操作活动更加高效地开展,也可以使学生更加投入地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索.为此,教师需要结合实际的教学条件,采用适当的方式来为学生创造相应的动手操作情境,使学生更好地对数学内容进行掌握.
四、动手操作对学生体悟数学知识的作用
(一)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激发数学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巨大的推动和内驱作用.数学知识不像文学作品那样有情节的起伏,也不像音乐艺术等那样具有浓厚的情感氛围.因而,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每一位数学教师都花费了不少心思.通过实践操作,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知识时,先让同桌两名学生拿出6颗糖,平均分给两人.通过分一分,得出每人分到3颗糖.接着再让学生拿出1颗糖,两人共有7颗糖,平均分给两人,每人得到多少颗糖?这下学生傻眼了,这剩下的一颗糖给谁呢?学生们顿时来了兴趣,适时揭示了余数的概念,使抽象的概念通过实践操作牢牢地映在学生的脑海里,强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数学知识
(三)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提升数学能力
知识的学习、理解、掌握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运用知识、提升能力的.学生通过运用知识于实践,可以形成技能和技巧,还能检测所学知识,丰富直接经验,使知识深化.如,在学习“生活中的数”时,教师选择给自己编运动号码这一富有现实性的题材,让学生在“编运动号码”的操作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提升学习数学的能力,同时提升了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凸现数学美感
数学教学不仅是让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教学,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感受、体验周围丰富多彩的世界,发现、提升数学的科学美.面对学生富有创意的作品,教师应耐心地聆听、真诚地欣赏、热情地鼓励,从而进一步激发了更多学生的创作欲望.在操作活动中,学生的身心得到了陶冶,纯真的心灵受到了震撼.他们在充分的想象、操作中,挖掘数学的美、创造数学美,感受着数学的魅力所在!“以美妙启迪灵性,用数学创造生活”应该是数学教育的永恒目标.
五、结 论
动手操作是一种结合数学教学特点、学生兴趣需求的一种实践教学方式,也是现今数学教学工作中常见的一种教学模式.本文中对数学动手操作的重要性、作用、应用进行了综合的分析,并结合现今数学教育工作的需求提出了在动手操作活动中所需注意的要点,以此来保证动手操作可以在数学教学工作中起到良好的辅助教学作用,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可以产生更深的体悟.
[1]王丽昆.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悟数学知识[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中旬刊,2013(12):77.
[2]祁春雷.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数学[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6(2):59-61.
[3]牛丹.让动手操作成为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有效学习方式[J].教育:文摘版,2016(1):141.
[4]席赞萍.让学生动手操作,乐于获取知识[J].教育观察:中下旬刊,2013(21):21-22.
[5]庄仙莲.浅谈如何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思考数学[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3(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