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微课,“活”化小学数学课堂
2018-03-23林嘉影
◎林嘉影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市桥实验小学,广东 广州 511400)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信息技术要与教学整合,为教学服务,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支持.”番禺区“研学后教”升级版也明确指出:“学习技术手段的升级,发挥其辅助的优势,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提升教与学的质量和效益.”其微课教学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主动参与到研学课堂中来,思维更加活跃,探究更加深刻,“活”化课堂教学效率.如何巧用微课,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灵动、高效呢?
一、巧用微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微课把每个知识点以动画、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方式生动、巧妙地展示出来,可以瞬间吸引学生注意力,紧扣学生思维,从而让学生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索,把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逐步转化为探究知识点的潜能,“活”化课堂教学效率.
如,在教学“分数基本性质”时,我通过微课设计一个充满趣味的“买烧饼”情境,教师设问悬念:“如果你是小明,你认为哪个更划算?”学生进行猜想,在学生毫无依据地猜想基础上,再出示三家饼家的示意图.
1元1份
1元2份
1元4份
教师追问:“你会选择哪家饼店的饼呢?”引导学生探究,通过操作、观察,让学生动手验证,互相交流,启思质疑,推导出分数的基本性质.通过微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整节课“活”了起来.
二、巧用微课,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
由于微课是通过简短、形象、通俗易懂地给学生讲解知识点,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进行理解.我们可以把教学中的重难点的内容制作成小视频,以图文并茂、由浅入深的方式精彩地呈现出来,让学生一打开就被吸引了,如果一次看不懂,则可以反复观看,直到弄懂知识点为止.
如,在教学“植树问题”时,以“两端要栽”为例,首先微课呈现道路两边树木,学生很快理解“间隔”这一概念,由具体到抽象,把树木变成简单的线段图,由易到难,建立模型,三点之间有两个间隔,如此类推,学生扎实构建起“画的点数总比得到的线段数多一”的模型.通过化归思想,得出“种树的棵数总比树的间隔数多一”这一结论,教学重难点如此迎刃而解了.
三、巧用微课,有效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微课教学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着其他方式不可比拟的优势,促进学生自己学习的广度,深度和效度上有着积极的作用与意义.
(一)利用微课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拓宽自主学习的广度
分层教学针对学生的能力差异,注重个别辅导,传统的分层教学,教师逐一指导耗时耗力,效率不高,而学生可能由于紧张等心理因素,效果也一般.微课运用了个性化学习,让不同水平的学生获得不同需求,让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进行学习,大力“活”化学生学习效率.
(二)利用微课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促进自主学习的深度
微课教学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的内容,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学习快慢,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时,可以视自己的学习情况,点击微课视频中的快慢键来决定播放速度,如听不懂的地方还可以反复播放,从而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达到最高效率,获得最佳效果.
(三)利用微课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能够优化课堂教学,提升自主学习的效度
微课有效拓宽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上课之前,通过微课进行自主学习可以为新课做好准备.对教材、对教学内容的重点或难点完成预习任务.学生也可以自主在课前、课中、课后进行学习,既可以巩固课内学习的内容,也可以拓展课外的学习,获得更高层次的知识与技能,“活”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效度.
四、巧用微课,增强学生温故而知新的能力
由于小学生自制力较差,在没有约束和监督的情况下很难自觉地去回忆学习过的知识,而且复习的过程也是枯燥乏味的,这更成为学生复习知识的阻碍.而借助微课引导学生回忆旧知识,耗时短,且内容精炼,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新颖、新鲜、新奇的氛围中,轻轻松松地温故知新,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如,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引导学生先回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课前教师借助微课,通过动态展示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帮助学生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回忆起来,随后动态展示平行四边形转换成长方形的全过程,有效建构起两者之间的关系,加深对其推导过程的理解,大力“活”化课堂教学.
总之,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成为现代教学的趋势,也是我们现代教学的必然需求,教师要善于捕捉有效切入点,善于搭建平台,善于找出合适的契机.巧用微课,让微课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高效学习提供支持,使课堂教学更加灵动高效.
[1]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0-12.
[2]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3]梁培斌.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12):50-52.
[4]刘兼,孙晓天.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