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2018-03-22何荣程
何荣程
摘要:初中历史对于初中生来说,本来是很有吸引力的课程,但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量“灌输”知识,使得学生在听课时很容易产生疲惫感,进而失去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动力。因此,本文从教学的艺术性出发,探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
关键词:农村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艺术性
一、应用教学资源的艺术性
(一)灵活运用教材
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历史教师都比较倾向于文本教学,其往往根据教材内容,进行课程讲解。初中历史教材中包含丰富的文字、图片资料等,能够帮助学生们获取诸多有用的历史信息,因而,历史教师在教學过程中,要对文本内容进行合理安排和运用,帮助学生分清教材中的主次,借助图表,帮助他们梳理年代、历史事件等脉络,使其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丰富的历史学科知识。
(二)增加课外历史知识涉猎
历史教材中涉及到的多为核心的历史事件和知识点等,内容比较有限。初中生可在业余事件多看一些历史类书籍、报刊等,以弥补教材知识的不足。同时,历史教师也要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和帮助,为他们推荐与教材内容相关且适合他们的课外历史书,培养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不断丰富他们的历史知识储备,在该过程中不断培养他们的历史学习兴趣。历史教师也要注重日常收集和整理,在原有教学内容基础上,加以补充,增强中学生的历史学习深度和广度[1]。
(三)充分发挥本土资源作用
授课之余,历史教师也要鼓励学生走出去,通过资料查询、与家人沟通、询问老人等,了解本土历史文化,亲身体验自己身边的历史,从而不断激发他们的历史学习兴趣,使其更愿意主动参与到课外探究中。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带中学生实地走访、寻找,并记录下来,结集成册,互相交流,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引导其进行学科探究。
(四)利用网络多媒体资源
网络时代,历史教学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和书本知识。历史教师要从传统的学科桎梏中解脱出来,为学生介绍一些《百家讲坛》《档案》《国家宝藏》《我在故宫修文物》等历史类综艺节目,让他们利用业余时间了解书本以外的历史知识;建立班級微信群,定期推送一些与课程知识相关的文本、链接等,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或者为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历史类公众号、微博等,帮助他们在书本内容之外,感受历史学科的魅力。
二、课堂导入的艺术性
好的开始是高效课堂的关键。课堂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做好课堂导入工作,需要教师提前做好设计。初中生活泼好动,精力旺盛,很容易因为在课间玩得太疯而回不到课堂教学中,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做好课堂导入,在课堂伊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将其引入课堂教学之中。课堂导入并不是简简单单的平铺直叙,需要一定的艺术性。
(一)故事引入
历史知识所涉及的历史人物、事件等,有很强的故事性,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导入时,可以事先选择几个与本节课相关的历史故事,以有趣的、跌宕起伏的故事来导入课堂。这样,既避免了直接平白地引入导致学生云里雾里,收不回玩乐的心,无法集中注意力听讲,也能够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快速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二)问题引入
初中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定的自主性,在传统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占据了大部分的课堂时间,导致学生在课堂中处于被动地位,自主学习能力不能够得到培养和提高。采用问题引入的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开始前,先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自主去探寻,能够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让学生主动寻找问题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其自主探究的能力,对于教学来说是一举两得。课堂导入的方法有很多,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课程的内容有所选择,不断变换课堂导入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能够快速进入课堂教学之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三、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在几十分钟的课堂教学中,历史教师要想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要通过有情、有趣、有度的语言,提升历史课堂的艺术性。
(一)教学语言必须要有情
历史教材中所涉及的历史人物和事件都是真实存在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即使是从客观的角度进行讲解和点评,对于学生来说,也会存在一定的疏离之感,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如果教师在教学语言中融入情感,将历史人物、历史故事有感情地讲述给学生,学生就会随着教师的讲解感受历史故事,融入历史情境中,激发学习兴趣,从而热爱学习历史。
(二)教学语言要准确
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语要有感情,同时还要准确。历史事实并不是日常生活中的点评,用语必须谨慎,一旦用语不准确,就很容易传达出错误的信息。比如在讲中英《南京条约》时,教师必须按照条约的内容一字字地进行讲解,用语不能随意,一个字说错,就会产生误解。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点评都是权威人士进行研究后得出的,教师在讲解时不能够随意胡说。用语不准确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更会影响到学生以后的生活。
(三)教學语言要有度
“凡事要有度”,这句话同样也适用于初中历史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语言要适度,不能过于轻松活泼,也不能过于沉重,更不能过于直白。一节好的课堂教学,应该是起伏的,有开始,有高潮,有结尾,教师在不同的阶段要采用不同的语言,营造不同的氛围,引领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思考、探究和学习。教师的教学语言要适度,有的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喜欢引经据典,导致学生听不懂;有的会故意大量使用网络语言,使历史知识教学变了味,虽让学生听懂了,却失去了历史原有的味道。
四、总结
总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会把目光放在提高学生的历史成绩、完成教学任务上。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方法,大量的知识灌输导致学生产生疲劳。过于机械的教学,使历史课堂缺乏艺术性,久而久之就使得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动力。而要营造艺术性的历史课堂,教师就需在课堂导入和教学语言的使用上充满艺术性,通过多种方法使历史课堂更加丰富、多元化,以构建高效历史课堂。
参考文献:
[1]尹恒勤.巧用历史教学语言,提升课堂教学艺术——探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语言艺术[J].考试周刊,2011(64):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