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记者在新媒体中的角色与意义

2018-03-22杨长峰

魅力中国 2018年41期
关键词:新媒体

杨长峰

摘要:在当前新媒体急剧增生的情况下,新闻记者的角色认知存在角色异化、错位、蜕化等误区。中国记者需要借鉴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合理内涵,但更需要结合中国国情和新闻实践的新闻专业理念,建构起责任感和建设性相统一的新闻记者职业理念。

关键词:新媒体;角色认知;职业理念

随着社会变革和科技媒体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媒体和传统新闻人在社会所扮演的角色发生了急剧转型。而这种转型也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烈讨论。而今年的“秋风2018”的典型案件更是将记者在社会中角色扮演的讨论推向了高潮。

而如今记者所需要面对的是新媒体的到来。从最初的报纸到视,再到如今的微博微信,信息传递的方式和速度变得越来越便捷和迅速。那么到底什么是新媒体呢?

一、新媒体的概念

新媒体是个相对模糊和矛盾的概念。因为它可以从多个方面来剖析:

1.它可以被视为媒体应用形态的物质载体,比如电脑、智能手机等;

2.它可以被视为媒体应用形态本身当作新媒体,比如网络电视、微博、微信、QQ等;

3.它也可以从新媒体的某一特征来被界定比如三网融合(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的互相连通与资源共享);

而对于社会而言,媒体技术的发展无疑于是一场海啸般的变革,它以惊人的深度和广度影响着社会所有,大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小到个人思维,生活习惯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所以,定义自媒体必须是全面的,完整的。所以我从以下七点来概括新媒体:技术上数字化;应用上强交互性;器质上智能化;传播上个人化;社会层面虚拟化;效力上全方位渗透;发展上是个大数据时代。

由此可见,不论从哪个方面来阐述新媒体,它都已经深深的浸入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包括vr技术的崛起,人类生活将与新媒体密不可分。面对媒介发展的变革,记者这一类媒体人显然要重新开始理解媒体的属性和特征,并做好相应的变化。

二、记者的角色转变及意义改变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传媒业最为深刻的变化就是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传媒“事业性质,企业化管理”的变革,即在保证党的新闻事业的前提下,要求以企业管理的方式来经营媒介。在此过程中,新闻记者的职业身份也开始发生变化,记者不再是国家体制内的“干部”,而是与传媒业有着雇佣关系的从业人员,记者被视为具有一定专业技能、行为规范和评价标准的职业角色。

而与此同时,国内记者受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等观念的影响,记者的职业特征和角色认知也发生着变化。在这变化过程中,商业的诱惑,党的宣传工作以及各种各样的外界因素都构成了记者这个职业的复杂性,甚至都会与他们心中的自我期许和职业憧憬大相径庭。一方面,一批记者的职业意识逐渐觉醒,主动在在实践中对新闻专业理念积极探索;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些错综复杂的因素,使得新闻记者在社会上扮演多重身份,新闻改革对记者角色产生影响,使得当下中国新闻界有四种记者职业角色并存:宣传者、参与者、营利者和观察者。由于多重身份的矛盾也带来身份认同的困惑和迷茫,由此带来的消极影响也开始显现。引发了各界学者和公众的讨论,也引发学界和业界对记者职业角色和专业素养的考量。

而政府层面也相当重视记者的社会影响性,新闻界在山西繁峙矿难瞒报事件后,首次以官方提出“新闻职业道德”、“职业意识”等概念,不仅是为了提醒业内人员,更是意在提示人们:记者是一种社会职业,也更是以客观事实为核心和践行道德而工作。有学者在对一线记者的职业意识调查中发现,更多的记者坚守内心,追问、记录、表达和传递新闻事实真相,进而启蒙或影响受众。对于他们而言,记者是一个忠实记录历史,忠实为社会进步呐喊的崇高职业。

媒体在进步,记者在进步,人民群众也一样在进步。如今的人们对新闻的要求不仅仅是客观理智的事实叙述,他们需要的更是报道的深度和广度,并且要求报道可以从多方面叙述,避免平铺直叙和观点单一,同时可以引发人们思考。与这种需求相对应一些记者学习西方客观报道手法,强调以“观察者”视角,重视时效性、现场感,以提供事实为主要目的,将事实与评论严格分离,文字客观理性,不带任何主观色彩。这种报道方法具有代入感和时效性,可以完全尊重客观事实,让观众能感受到作为一个新闻媒体人的客观公正和对新闻事实的尊重。但有些情况下,这种报道也面临着职业道德的抉择,比如:汶川大地震灾区现场,MH370事件报道,有些记者只强调客观事实的代入,而无视受害者或受害者亲属的痛苦,以所谓客观事实的呈现对受害人或受害人亲属的二次伤害,挑战社会道德底线。

通过记者在历史上的演变,不难发现,记者这个职业一直都是较为特殊的行业,这种特殊性体现在它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一支中坚力量队伍。以前的媒体与人们之间是“记者报道什么,人们接受什么”,而如今不仅仅由记者扮演传播者,人民群众更是拥有强大力量的新闻传播者,普通公众既是接收者又是传播者,甚至在很多时候可以左右传媒议程设置。

记者从“传播者”成为新技术平台被动的“接受者”,带来一些消极问题:首先,普通受众缺乏传统的理性精神和职业自律,对于信息传播的态度是主观的、随意的,如果记者将这些情绪化的、不负责任的网络信息加以采用,可能会造成新闻失实、扭曲或变形,从而导致新闻本身失去它原本的意义。其次,网络信息传播主体可以隐匿真实身份,导致信息来源和真实性都无从考证,

针对当前一些记者角色出现的错位越位及异变状况,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从记者自身来看,应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强化职业理念和公德意识。在实际工作中将社会职责和专业职责统一起来。从媒体来说,应加强行业自律,避免在商业化市场化的过程中丢失行业规则和最起码的伦理道德准则,不能为了眼前利益牺牲长远发展。从整个社会来看,应建立监督媒介的社会控制体系,达到对记者的职业道德和工作规范的监督。

随着媒介新技术的运用,公众意见表达的渠道越来越多。在一些社会突发性事件中,记者的责任不仅仅是报道事件,更重要的是聚集舆情、汇聚众议,使记者所代表的媒体成为推动公众、政府之间良性互动的平台,让新闻舆论与公众舆论相呼应,为促成矛盾和问题的解决提供建设性意见,努力减少不和諧因素,提高引导社会舆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灾难性事件中,记者还可以通过报道整合社会力量,形成社会动员,用正能量帮助民众共度难关,促进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形成。

猜你喜欢

新媒体
融媒体时代提升电视新闻传播的舆论影响力
新形势下精品图书的内容策划与艺术设计创新
报纸副刊的传播意义与运营策略研究
真我与偶像:新媒体语境下的明星与粉丝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
政府危机公关中的新媒体传播机制透析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