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视角的当代中国旅游地理创新分析
2018-03-22洪锋
洪锋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生态文明建设在当代旅游地理教育中的意义,随后分析了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当代中国旅游地理创新,希望这些观点能够有效促进生态文明教学内容体系的完善。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中国旅游地理;环境保护
引言:生态文明建设是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基于生态文明建设视角,分析当代中国旅游地理创新,对推进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
一、生态文明建设在当代旅游地理教育中的意义
(一)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任重道远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并且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对生态资源和环境能源依赖性较大,并且由于历史上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模式,对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损害,耕地减少、河水断流、湿地破坏、深林生态功能退化、野生动物灭迹威胁等生态问题日趋严重,尽管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思想、新论断和新要求,表明了我们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但是要真正实现生态文明中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二)中国旅游地理肩负着生态文明专业教育和生态普及教育的双重使命
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将生态文明建设渗透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之中,不仅需要各行各业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推进绿色发展,而且需要人民群众的积极关注和广泛,贯彻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形成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1]。实践证明,中国旅游地理教育受众广泛,具有较强的层次性、完整性和实践性,既可以作为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专业的教材,也可以作为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教材或旅游爱好者的参考资料,有利于旅游地理知识的普及与人民群众生态文明价值观的确立。
二、中国旅游地理生态文明建设教学内容体系构建实践
(一)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系统
中国旅游地理是一门兼具应用性和综合性的学科课程,涉及多个学科的交叉和整合,是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基于生态文明视角,创新中国旅游地理教育基本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能够有效促进学生专业知识体系的完善。在最新版本中的中国旅游地理教材中,对中国旅游资源、地理环境、生态产品、区域划分以及中国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分别介绍了中国的八大旅游区及其所属的34个旅游省的特征及优势,在教材每个章节都设计了相应的技能训练,以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促进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有机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贯穿与中国旅游地理教育的始终,针对教学大纲和教学任务,将环境调研、旅游环境、评价与规划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纳入旅游体系之中,突出环境保护与打造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重要意义。与此同时,中国旅游地理还创新性的增加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发展等集中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专题论述,并结合八大旅游分区的旅游资源与环境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对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深入人心,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构建生态文明建设倡导者和践行者典范教学内容体系
中国旅游地理教育的与时俱进的采用了最新的数据资料和旅游研究成果,借助大量与内容契合度极高的实践案例和人物典范,有利于榜样作用的发挥,提高旅游管理專业学生的知识技术水平和科学文化素养。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当代的旅游业涉及了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文娱等多项产业,贯彻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方针,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要求高,难度大,需要由政府统筹规划管理,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一方面,政府要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另一方面,政府要敦促相关科研院校,强化学术理论创新,培养优秀的旅游管理人才。因而,在中国旅游地理教育的教材设计中,重点吸纳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倡导者、践行者及其相关成果,促进到了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有利于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眼界。例如,中国旅游地理教材中精选了“东方明珠电视塔的旅游规模开展”、“湘西州吉首矮寨大悬索桥景观设计”、“专家谈吉林省文化开发”等多项案例,并重点介绍了徐霞客对中国科学地理考察视野的突出贡献,通过对榜样人物和突出事件的介绍以提高旅游管理专业的分析和判断能力,使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学有典型、行有典范。
(三)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经典案例体系
案例教学是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指通过有系统、有计划、有目的的创设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教学情境,将学生纳入到特定的案例场景之中,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形成反复的互动与交流,是利用讨论、争辩、研讨等形式展开学习的教学方法。将案例教学方式应用到中国旅游地理教育之中,组织引导学生对历史存在的事实案例进行分析、比较、推理、归纳和创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基于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现代旅游管理教学经典案例体系,促进旅游信息、知识、经验、观点的碰撞,有利于学生生态文明情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在中国旅游地理的教材中设计了“走进神秘的茅台酒祭酒节”、“最后的香格里拉”、江西婺源“山水型”徽式古村镇典范等丰富多彩的案例,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增强的学生生态旅游目的地创新的理解和认知,营造了良好的生态文明建设氛围。除此之外,中国旅游地理还精选了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诸多案例,例如“云冈石窟遭遇风化危”,通过探究其污染原因和治理对策,抽象出某些一般性的旅游管理结论或旅游管理原理,以达到启示理论和思维,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的目的[2]。
结论:综上所述,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中国旅游地理教育之中,有利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为构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培养高精尖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小雷,雷军,段祖亮. 近20年来新疆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发展与展望[J]. 经济地理,2018,38(04):9-18
[2]张江涛. 全域旅游背景下山西旅游地理再解析[J].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8,26(02):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