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环境影响的城市生态配送体系的构建
2018-03-21高晓星王汉新
高晓星,王汉新
(河北地质大学,河北石家庄 050031)
城市物流配送带来了能耗消耗大、空气质量降低、交通拥堵风险等诸多问题。降低物流成本、减少环境污染是城市配送所面临的两大问题,京津冀冬季雾霾多发,多地实施了应急限行措施,雾霾限行在增加配送管理难度的同时,也给城市配送提供了一个资源整合、生态优化的契机。 国内外很多学者针对基于环境影响的生态配送体系建设进行了相关探索。 2014年,中国科学院专家王如松、李锋等[1]提出了基于多目标的城市复合生态管理的科学生态保护理念,并且详细阐述了该理念的内涵和实施方法,结合实例研究指出了该理念对生态保护的重要意义和重大作用;2016年,西南交大教授李国旗等[2]分析了当前大城市物流配送面临的困境,并从物流配送管理模式和体系完善等方面提出了优化配送效率的策略;同年,唐建荣、杜聪等[3]分析了2005年至2013年八年间国内物流产业的信息和数据,指出物流业绿色全要素的物流体系发展理念对物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贡献和进一步实施的路径与对策[4]。本文研究生态配送体系,基于自然、经济、社会协同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变革城市配送系统,使其适应当前形势下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实现低能耗、交通顺畅和环境友好的绿色物流。
1 基于环境影响的城市生态配送体系的形成与机理相关基础概念
1.1 物流配送行为
物流配送是经济及社会活动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同时也深刻影响着生态环境。党的十八大的胜利召开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越来受到人们的重视。传统物流配送存在能源消耗高、 噪声污染、 空气质量降低等问题,新物流配送需要站在保护环境的角度,优化配送体系和配送行为,适应时代对环境友好的需求。
1.2 生态配送
能耗增加、空气污染及噪声污染等问题不容小觑。生态配送基于自然、 经济、 社会协同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变革城市配送系统,使其适应当前形势下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实现低能耗、交通顺畅和环境友好的绿色物流。生态配送通过调整优化物流配送组织方式、提高单程装载能力、减少环境污染和降低能耗消耗,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物流。
2 基于环境影响的城市生态配送体系的构建及机理
生态配送系统追求经济效益、生态环境、社会发展的共同繁荣,在软硬件设施、政策标准及配送行为意识等方面的充分协调共生。依据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城市TOD 模式,构建城市生态配送体系,并探索其生成机理与运作模式。 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将自然环境、 经济发展、社会效益作为其构成部分,提倡自然、经济、社会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共同发展,三个组成部分通过生态场和生态流发生耦合和影响。 城市生态系统也是一个典型的复合生态系统。 城市TOD 模式是通过调整公共交通和高效使用土地将城市生活的工作、学习、消费、居住等各方面糅合,实现集约化可持续发展。
2.1 牢固树立绿色物流理念
近几年物流行业飞速发展,但是当前的发展重量不重质,在物流先进理念方面较发达国家仍然有较大落后,最重要的一方面原因当前绿色物流的理念还未能树立。绿色物流旨在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环境污染,以先进物流技术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开展物流活动。 部分政府机关和物流行业协会等还没有足够的前瞻性,没能看到绿色物流对自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因此需要牢固树立绿色物流的发展理念。 城市绿色物流秉承轻量化、循环利用的原则,在生态效益最大化的基础上寻求物流配送组织方式的合理化、 单位运力装载量的最大化、配送路径最优化,从而在生态成本和配送成本最低的情况下最大化满足货运客户的需求。 绿色物流讲求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在运输、仓储方面进行技术创新,节省成本的同时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物流配送效率。
2.2 搭建完善的配送网络框架
城市物流配送是一种开放、平等、共享的体系,但这种模式需要在一个完善的网络框架内运行,需要强大的理论支撑。 城市物流配送网络框架建设其要点是合理设置物流配送网点节点和建立绿色健康的货物流。根据客户需求及数量、货运规模、货物流通速率、交通情况和环境因素等要素来合理设置货物配送集散中心和配送网点,在满足绿色物流理念和生态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情况下,完成物流配送节点设置。货物流包括了进、出城市及城市内货物的运输流动。 轴-幅网络和专线复合轴-幅式物流配送方式,可以提高货运物流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实现货物流的效益最大化。搭建完善的配送网络框架和体系,从技术上实现物流配送节点合理设置和货物流动优化配置,可以有效保障生态配送的正常运行,助力生态配送系统的建设和完善。
2.3 优化能源消耗和货运物流工具配套
货运车辆也被称为卡车,主要分为重型卡车和轻型卡车,重型卡车主要以柴油作为燃料来提供动力。一般采用大型重型的厢式大货车和封闭货车来完成跨城市的货物运输,城市区域范围内这使用中小型货车来完成运输,到末端网点等通常会采用微型车辆或者电动单轮车。通过这种配置来完成货物的接力运输,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5]。
2.4 共享配送资源发展联合配送模式
当前城市配送模式以各自为营和专门外包物流为主,兼有少量的共同配送。大型企业会选用自营配送完成货物运输,中小型企业会选择合适的第三方承运单位进行物流配送,而小众的共同配送则是多个企业共同选择一个运输单位或者运输载体完成货物流通。 共同配送在发达国家发展迅速,也使得使用该模式的企业得到了经济利益上的实惠和管控风险的降低。 同时这一模式是多企业主体参与形成的一个生态系统,每个单元在其中都能发挥其主体优势,使得物流生态配送系统能够实现效率的最大化和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参与该模式的各方实现资源共享、 联合配送、 资源整合,具有互惠互利和灵活多变的特点,使得配送主体企业能够更快适应生态文明建设对物流配送的新要求。
图1 城市生态配送体系的形成与机理
3 结语
随着物流配送、生态配送、共同配送等相关新概念和新特点的层出不穷,以及一些相应的交通、环境等问题的出现,当前的传统物流配送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城市配送的发展需要。 该文研究了环境影响下货运物流生态配送体系的形成与经济运行机理,并探究了绿色物流和共同配送的促进策略。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视角下,物流配送行业的推陈出新助力了物流配送和经济贸易的飞速发展,使物流配送更加高效、节能环保,在货运流通环节为我国商贸经济活动提供有力的保障。生态配送模式具有环境污染少、能源消耗低、配送运转效率高的优势,可以更好助力城市物流配送的更新换代和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