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鼻窦内镜手术配合注射用双黄连鼻腔冲洗治疗慢性鼻窦炎疗效观察
2018-03-21李冰慧
李冰慧
(河南省浚县人民医院耳鼻喉科,河南 浚县 456250)
慢性鼻窦炎是耳鼻喉科常见疾病,常见流脓涕、鼻塞、头痛等症状,迁延难愈,保守法采用口服、静滴等消炎药物,疗效欠佳,手术治疗则一般采用鼻内镜手术,治愈率较高,但术后鼻腔黏膜炎症易复发。本研究用功能性鼻内镜手术配合双黄连注射液冲洗治疗慢性鼻窦炎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131例,均为我院经内窥镜等检查符合慢性鼻窦炎诊断标准的慢性鼻窦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5例,男31例、女34例;年龄25~55岁,平均(38.45±1.67)岁;病程3~10年,平均(6.03±0.41)年。观察组66例,男34例、女32例;年龄27~56岁,平均(39.81±1.33)岁;病程2~11年,平均(6.11±0.32)年。两组性别、年龄及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在局麻下给予鼻窦内镜手术,采用Messerklinger术式,于术后1周待术腔基本清洁,即可出院,出院后定期来院冲洗术腔。
观察组用双黄连注射液50mL、地塞米松10mg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冲洗。
对照组地塞米松10mg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
两组于出院后第1个月每周冲洗1次,第2个月每2周冲洗1次,伤口愈合不佳者可延缓至每月冲洗1次,两组于冲洗4周、8周后各检测黏膜纤毛运输功能。
3 观察指标[1]
观察鼻粘膜纤毛运输功能。
用SPSS12.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查,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疗效标准
参照1997年海口《鼻内镜手术相关评估标准》评估。痊愈:症状消失,窦口开放良好。显效:症状显著改善,术腔内少量脓性分泌物。无效:症状未见显著改善,术腔内大量脓性分泌物。
5 治疗结果
两组鼻黏膜纤毛运输功能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鼻黏膜纤毛运输功能比较 (±s)
组别 例 术后4周 术后8周对照组 65 4.31±1.02 6.13±0.52观察组 66 5.75±1.13 7.53±0.94 t 7.6526 10.5254 P 0.0000 0.0000
两组疗效比较。治疗后对照组痊愈27例、显效25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80.00%;观察组痊愈31例、显效3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97%。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
6 讨 论
肺部乃半开放、半封闭器官,是人体与外界接触面积最大的器官系统,空气中的微生物、粉尘、有害气体等物质均易通过呼吸系统侵袭人体,纤毛传输功能是指通过纤毛细胞运动推动黏液毯移动,将粘附于黏膜的物质传送至咽喉,有害物质均通过纤毛传输功能排出体外,纤毛传输率的高低则影响纤毛清除有害物质的多少,纤毛传输率降低,有害物质未完全排出,从而侵袭人体引起病变。
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在耳鼻喉科的广泛应用,鼻窦手术利用可变换视角内镜开展手术,内镜分辨率较高,借助内镜可清晰观察到鼻腔、鼻窦以及较隐秘部位病情,明确患者病变组织及病变部位,在直视下进行手术,减少组织损伤、降低出血量、术中视野清晰,降低患者痛苦及创伤,彻底清除病变组织,最大程度保留鼻腔内正常组织及功能,提高手术质量。但由于术中手术器械会损伤鼻腔黏膜,术后患者不注意术腔清洁,以及药物选择不当,较易出现鼻窦黏膜水肿、渗出增多等情况,均易影响手术的疗效,因此术后定期冲洗术腔,有利于术后鼻腔清洁、减少腔内分泌物、提高术腔黏膜功能恢复速度。
慢性鼻窦炎属中医“鼻渊”范畴,中医认为鼻窦炎是由于外感风寒、肺失肃降,湿热内蕴,阻滞气机,热邪内伤鼻腔,引起发病。治则辛凉解表、清热解毒、宣肺利窍。本次研究于鼻窦内镜术后采用双黄连注射液对鼻腔进行冲洗,双黄连主要成分是金银花、黄芩、连翘,黄芩通过抑制肥大细胞、炎性递质的活性,以达到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作用,主要用于热邪所致的鼻出血症状,还能促进上皮化作用,促进伤口愈合。连翘和金银花具有解毒、消肿、抗炎、解表等作用,通过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防止组胺、缓激肽的释放,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柯莎奇病毒、流感病毒等细菌和病毒具有较好的杀灭作用[2]。术后冲洗鼻腔,可使药物直接作用于鼻腔黏膜,清理黏膜表面细菌,降低鼻腔炎症反应,提高纤毛传输功能[3]。
综上所述,功能性鼻内镜手术配合双黄连注射液冲洗鼻腔治疗慢性鼻窦炎能显著提高纤毛运输功能,治愈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