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畜布氏杆菌病的发生及其综合防控
2018-03-21李长生
李长生
(重庆市长寿区晏家街道畜牧兽医站,重庆 401221)
布鲁氏杆菌病氏(简称布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为乙类传染病,已经严重危害人身健康和畜牧业的稳定发展,由于该病存在一定的潜伏期且病情复杂多变,症状很多,较难辨识,难以治愈,现阶段主要以预防和免疫为主。本文主要介绍布病的流行特征及综合防控措施,为科学的预防此病提供理论参考。
1 临床症状
布病潜伏期的长短与很多因素有关,病原菌的菌型、菌量、毒力和个体抵抗力都影响潜伏期的长短。目前多数病例发病缓慢,少数病例发病较急骤。发病缓慢的家畜会感觉周身不适,有困乏感、头痛、失眠多汗、食欲不振、劳动力减弱等,与普通感冒症状很相似。有些患者腰部腿部肌肉和关节有轻度风湿样疼痛,傍晚时分有轻度畏寒症状,还有一些患畜有胃肠道反应和便秘等。体检结果显示为患者微热,傍晚加重;淋巴结轻度肿大,偶见肝脾和扁桃体肿大。起病急的患畜一般没有表现出前期症状,发病一开始就表现为恶寒,发热,出汗等急性不适症状。
2 流行特点
传染源:人患布病是因布氏菌侵入人体内造成的,不仅人能得布病,许多家畜更易得布病,尤其是羊、牛、猪、犬最易感。已得布病的家畜就是布病的传染源。染布病的羊、牛、猪等牲畜可能没有出现症状,但是其奶、尿、粪便、精液、阴道分泌物等都带有布氏菌,尤其是怀孕母畜在生产时或流产时会排出大量布氏菌,人一旦接触到这些分泌物及胎儿、胎衣就容易被感染。所以,布病不仅被我国列为法定传染病,而且还是非常重要的人畜共患病。在一般情况下,人患布病是不会传染其他人,也不会传染家畜。因此,如果人一旦感染了布病一定要追查自己家中饲养的家畜或者是近期接触的其他家畜的健康状况。
布病的发生没有大致固定的时间段,一年四季均会有该病的流行和发生,但是在每年的家畜产仔季节是最易发生感染的时间段。尤其是集中放牧的地区具有相对比较高的发病率,每年的春末夏初为布病的发病高峰季节,通常布病的发生都是呈点状爆发的状态,母畜比公畜发病的情况多,而成年畜比幼畜相对发病情况多。
布病传播(感染)途径:传播途径就是指布鲁氏菌通过何种方式或者是何种途径进入人体或者畜体。在一般情况下,布氏菌可以通过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进入机体,也可以通过皮肤、黏膜、血液直接侵入机体,所以说明布氏菌的具有相对比较广泛的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所有的人对布氏菌都具有易感性。但是在不同的人群当中布氏菌感染率和患病率等都存在比较大的差别。与家畜即家畜的奶、皮毛等接触多的人患布病的几率明显高于其他人,此种情况正好说明布病存在一定的职业倾向性。
3 防控措施
针对当前畜间疫情发展形势,应当以预防为主,在生产管理中应采取“免、检、杀、消、管、宣”的综合防控措施,即免疫预防、检疫监测、捕杀净化、消毒灭源、流通监管、教育宣传等。
管理传染源:对牧场和屠宰场的牲畜进行布病检测。每年最少进行2次血清抽检,非怀孕期的家畜,采用注射法给家畜接种布鲁士氏菌病疫苗,每年进行1次,3年后可以基本的消除该病。发现病畜应该及时隔离并进行全部扑杀的处理,对其污染的环境采取严格的消毒措施,圈舍和车辆用2%的烧碱溶液喷雾消毒处理,垫草可用20%漂白粉或10%石灰乳消毒或用发酵、焚烧方法处理。病畜接触的金属制品用火焰消毒,病畜的奶及乳制品必须煮沸消毒。患病家畜的流产胎儿、胎盘、胎衣和死胎都不要随意丢弃,应将其深埋在地下1米以下或焚烧等无害化处理方式处理。流产胎儿和羊水污染的场地,用石灰乳和漂白粉乳浸透垫草和地面,防止布病菌的传播。疑似布病的牲畜,必须尽快隔离复检,至少进行两次检验,其结果均为阴性者,才能确定为非布病牲畜。
切断传播途径:易感布病家畜的饲养人员一定要改变人畜混住的习惯,接触家畜时要做好防护措施。在助产和处理流产胎儿、死羔、剪羊毛时都应穿上防护服并戴上乳胶手套,清扫畜圈时需戴口罩,严禁赤手接触胎儿及流产物。为防止感染布病,请尽量不要喝生鲜乳,家畜的肉及内脏一定要煮熟再食用,禁止食用患病家畜肉及乳品。购进新家畜时一定要到非疫区,出售家畜时要当地的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报检疫,凭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出具的检疫合格证明方可调运,防止传染源的输入与输出,引起交叉感染。
加强宣传教育:强化对公众的宣传教育认识,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进行布病的防控知识普及,并组建宣讲团以乡镇为单位举办布病的防控知识培训班,并发放宣传手册,强化业务人员的安全操作能力和自我防范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