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法治疗疑难病临证辑要*
2018-03-20周永学
周永学
陕西中医药大学(咸阳712046)
和法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和法是指《伤寒论》中的和解少阳的治法;广义和法是指所有具有调理调和作用的治法。本文所讲的和法是指广义和法。广义和法是根据中医基本理论制定的能够通过药物四性五味归经的综合作用,使脏腑气血阴阳重归于协调平衡的治法。不难看出,和法实际是一种综合治法,它通过辨证求因,分析病机,针对性地将中医多种治法溶为一体,以适应复杂病变治疗的需要。和法包含内容较多,涵盖宽广,用于疑难病,具有切中病机,兼治全面,药性平和,无恋邪或伤正之弊的优点,因而,应作为疑难病的重要治法[1]。
1调和营卫法伤寒中风,初起恶风发热,汗出,脉象浮缓者,张仲景拟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并随病情变化加减化裁衍生出系列桂枝汤类方,这些方剂组成有升有降,有散有收,有动有静,有刚有柔,组方十分严谨,可以广泛应用于疑难杂症的治疗。关于桂枝汤作用机理,钟禄洪认为:桂枝汤类方不论如何化裁终不脱温补中焦,滋壮化源。桂枝汤证实质是营卫不和。脾胃为营卫之本,营卫为脾胃之标,有一分表证,便有一分胃气外固于表,桂枝汤调和营卫是通过调补中焦、补益中虚实现的[2]。 无论何种病证,只要有营卫不和,气血阴阳失调的病机,均可以运用调和营卫法进行治疗。
病案举例:刘某某,女,25岁,学生,2017年4月20日初诊。因行下肢矫正术住院3月有余。术后前胸后背发热汗出,中西医治疗无效。病后体温一直正常,自觉上半身烘热难受,阵发性汗出,汗后困乏无力,无恶寒头痛咽痛,无头晕耳鸣、五心发热,骨蒸盗汗。伴食欲不振,月经量少,少腹疼痛。诊时面色潮红,舌淡苔薄白,脉缓无力。此患者术后身体虚弱感受外风,卫气盛于肌表上部,形成卫强营弱病理状态,故自觉身热汗出。辨证为风邪外袭,营卫不和,治宜解肌疏风,调和营卫。方选桂枝汤加味:桂枝、白芍、白术、防风、当归各10 g,生姜、炙甘草各6 g,大枣6枚,黄芪30 g, 7剂水煎服。1周后复诊:自述服药三剂后就感到身热减轻,汗出减少,尽剂后不热、不多汗,适逢月经来潮,少腹疼痛,得温稍减,月经量少,颜色不深,舌淡苔薄白,脉沉紧。患者素体脾胃虚弱,气血不足,易受风寒,故予当归四逆汤5剂:当归15g,白芍20g,细辛3g,黄芪30g,桂枝、台乌、小茴香各10g,通草、生姜、炙甘草各6g,大枣6枚。水煎服后,诸症尽愈。嘱下次月经前1周继用上方6剂以防痛经再发。
2调和气血法气血是人体赖以生存的精微物质,它们相互依存,共同维持着人体的生命活动。调和气血法就是通过补气生血或补气行血或补气摄血或益气敛阴或行气活血诸法使气血充足,达到生理的相对平衡。李万斌氏特别强调调和气血在治则中的核心地位。他认为气血运动不息,周流全身,是生命最根本的物质。调和气血是治疗原则的核心内容,是指导“八法”确立的基本原则[3]。吕文良教授临床运用调和气血为主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疗效显著[4]。肖跃敏观察调和气血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及对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是调和气血法能有效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5]。
病案举例:林某,男,43岁,个体老板,2016年11月26日初诊。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半年余。半年前患“脑出血”住院治疗3月余,虽然救治清醒,生命体征正常,能进饮食,但半身不遂,瘫痪在床,口眼歪斜,言语不清,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其妻推来就诊,口眼严重歪斜,眼睛畏光,吐字不清,无法自述病情,其妻代诉:瘫痪后整日昏昏欲睡,卧床不想起来,困倦不动,身上多汗,饮食量少,大便燥结不通,过几天用“开塞露”通导一次,日渐消瘦。查看面色晄白,舌伸不出来,隐约看舌紫暗,口唇青紫,右侧肢体僵硬,无法屈伸,身上潮湿汗腻,脉虚无力。此患者是王清任描述的典型的“气虚血瘀”证,由于气虚病久,又有气阴欲脱之象,治宜益气敛阴,化瘀通络,方选补阳还五汤合生脉散加味:生黄芪60g,当归、熟地、白芍、川芎、桃仁、红花、地龙各10g,人参6g,生地、麦冬、五味子、丹参、生山楂各30g。服14剂后二诊:汗出减少,气力有加,脸色好转,他无明显变化。继用上方黄芪加至90g,再加豨莶草30g,白附子、僵蚕、水蛭、枳实、芒硝(烊化)、大黄各10g。又服14剂,口角稍端,舌能伸出,言语可以分辨,声音较洪亮,肢体稍软,可以伸缩运动,不太出汗,大便较软,还需外力帮助。仍守方治疗服用。两周后再诊时已能下地扶床沿活动,口眼又正一些,大便虽三两天一次但能自解,心情大悦,完全自诉病情。后随机辨证应用补阳还五汤与地黄饮子调理月余,肢体功能进一步恢复,自己起床下床,借助轮椅可以生活自理。
3调和脏腑法人体脏与脏、脏与腑之间存在着五行相生相克的相互依存和制约关系,疑难杂症往往因某一脏腑发生病变,进而影响到多个脏腑产生多脏器病变。这种复杂病症,单纯治疗某一脏腑病变肯定难以收效。应该根据脏腑功能和相互关系进行调理调和,才能恢复脏腑功能,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因此,调和脏腑是治疗疑难病最常用治法。徐重明站在脏腑功能失调的角度,从调和肝胆、调和肝脾、调和肠胃、调和心胆、调和心肾等五个方面探讨了虚证的临床辨证论治,说明调和脏腑是治疗疑难病虚证的主要治法[6]。苏琳等根据导师李云波老师临床经验及文献研究整理从调和五脏的观点出发围绕机、证、法、药来探讨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路径选择。依据五脏阴阳不调的病机,提出通过五行制化理论来调理五脏的治法,为临床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提供了参考[7]。
病案举例:石某某,女,74岁,2016年12月5日就诊。头痛目眩,心慌胸闷,烦躁失眠,胃脘胀满,恶心泛酸3年余,伴有眼睛干涩,口苦口干,心情抑郁,两胁不舒,不欲饮食,大便溏泻,困乏无力,曾被诊断为“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慢性胃炎”等,就诊时面色晄白,语音低微,情绪低落,善太息,舌红苔薄白,脉沉缓无力。该患者多病缠身,对生活已失情趣,心肝脾胃肾严重失和,气血阴阳俱虚,还夹有痰浊瘀血,治宜追根溯源,辨证求本,分先后缓急,先调心脾气血,健脾胃补益后天之本,充心血稳定心神,予归脾汤加味:炙黄芪、龙眼肉、酸枣仁各30 g,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当归、木香、远志、白芍、川芎、生地、合欢皮各10 g,柴胡、香附、黄连、吴茱萸各6 g,琥珀3 g冲服。服上方7剂二诊:精神好转,头晕心慌减轻,知饥能食,泛酸减少,胃仍胀满,睡眠差,心急烦躁。经过心理安慰后仍以上方加煅龙牡各20 g,珍珠母、夜交藤各30 g共开14剂。三诊时脸色已红润,面露喜色,言语已多,已知饭香,睡觉时间延长,头痛目眩、心慌胸闷、烦躁失眠、胃脘胀满、恶心泛酸诸症皆有缓解,后以舒肝健脾、养心益肾,化痰祛瘀之法组方调理月余收功。
4调和表里法表里是指人体在疾病时相对而言的两个层次,是八钢辨证的重要内容之一。调和表里不同于解表法和治里法单纯,它包括和解少阳与表里双解等多种治法,主要治疗急性外感热病半表半里证和表里同病。小柴胡汤为调和表里最常用的方剂,罗长江等认为小柴胡汤具有运转枢机,宣通上焦,调和中焦,疏通下焦之功能。他们主要从和解表里等方面,全面阐述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现代常用小柴胡汤治疗慢性肝炎、肝硬化、胸膜炎、胆汁反流性胃炎、胃溃疡、冠心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肾病综合症、神经性头痛、癔病、神经官能症以及妇科多种疑难杂证见少阳病临床表现者[8]。
病案举例:马某某,男,28岁,打工者,2017年5月28日其妻陪来初诊。阵发性心烦意乱、狂躁不安3年余,每到夏季易发作,发作时打骂妻子,摔东西。平时性格孤僻,不与人交往沟通,对生活无兴趣追求,不看书,不看电视,喜独处一室。诊时形体消瘦,面色潮红,自觉身上燥热,但不出汗,大便秘结,数日一行,饮食量多,时有恶心,失眠多梦,舌体瘦小,质红苔薄黄,脉弦细。此患者自幼家庭不和缺乏教育,性格暴躁,不爱学习,初中未毕业就闯荡社会,生活很不遂意,长期郁闷不舒,肝郁化火,肝脾不和,痰火扰心。治宜疏肝解郁,清热化痰,泻火安神。经过耐心细致地心理疏导后方用大柴胡汤合温胆汤加味:柴胡、黄芩、大黄、茯苓、白术、陈皮、半夏、竹茹、枳实、丹皮、栀子各10g,薄荷、枳壳、甘草各6g,当归、白芍各15g。7剂水煎服。2017年6月5日二诊:服药后觉得心情好转,安静不烦躁,不发脾气,大便通畅后身上很轻松,睡眠也好转。上方去大黄、枳实加生地、丹参各20g,竹叶6g增强凉血清心火功力。再服7剂后告知全身汗出,再不发热,情绪稳定,浑身清爽,饮食二便正常。上方再开7剂以巩固疗效。
5调和寒热法疑难病经常出现上热下寒、上寒下热、寒热错杂之证,临床治疗常常需要将寒凉与温热药物合并使用温散寒邪,清解热邪,并解除二者胶结之势,这就是调和寒热法。脾胃同处中焦,一阳一阴,一升一降,外邪侵犯最容易形成寒热错杂证。因此,调和寒热法更是论治脾胃病的最佳方法。笪如桥、袁红霞等总结了袁红霞教授以调和寒热法论治脾胃病的经验,病位偏上以痞满为主,治以和中消痞;上下不相交通以腹中痛为主,治以和中止痛;阳气不足,营气郁滞以小腹、脐周痛为主,治以温阳清热;肝阳馁弱,升降失调以腹痛、胃痞兼腹泻为主,治以扶阳,调和阴阳[9]。张仲景变通施用寒热并用法,其学术思想对后世医家的临床有着极大的指导和启迪作用。胡燕、赵文清从辛开苦降、清上温下、解表清里等方面揭示了寒热并用法临证运用的配伍规律和运用技巧[10]。
病案举例:崔某某,女,42岁,干部,2016年12月3日初诊。胃脘疼痛,痞满不舒、恶心泛酸六年余,做胃镜检查确诊为“萎缩性胃炎”,经中西医多方医治服中药数百副“时好时坏”,近半年来胃脘胀闷烁痛加剧,嗳气吞酸,纳谷日减,形体消瘦,精神恐惧不安,担心癌变,夜不安寐,心悸烦躁,大便溏泻,少食生冷即腹痛泄泻。详询病因,自幼饭量小,身体偏瘦,常腹泻,婚后一直情绪不佳,长期郁闷。诊时面晦形瘦,语音低微,善太息,舌红多处舌苔剥脱呈“地图样”,脉细弦。此患者素体脾气虚弱,肝郁化火,犯胃扰心,心肝脾胃不和,寒热错杂。治宜疏肝养胃,分解寒热,方用小柴胡汤合半夏泻心汤化裁加减:柴胡、黄芩、半夏、干姜、人参、丹参、山药各10 g,百合、白芍各20g,黄连、吴茱萸、生姜、炙甘草各6 g,大枣5枚。服上方7剂后胃脘部胀满及恶心便溏等均已好转,仍胃疼泛酸,心烦少寐,精神不佳,脉舌也无变化。继用上方加煅瓦楞、乌贼骨、煅龙牡各15 g,沙参、麦冬、玉竹各10 g。此方随证加减化裁共用60多剂,自觉胃脘胀满疼痛基本消失,夜寐渐安,知饥索食,大便正常,舌面布满均匀舌苔,后改用黄芪建中汤与益胃汤合方调理。
和法体现了综合治理,是中医治法的特色和优势。面对错综复杂、病情多变的疑难病,和法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治法,供同道们临床选用。
[1] 周永学.和法在疑难病治疗中的作用与意义[J].中医药学刊,2002,20(5): 668-669.
[2] 钟禄洪. 桂枝汤调和营卫-调补中焦-补益中虚辨治脾胃虚弱[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7,31(9):79-81.
[3 ] 李万斌.调和气血在“八法”中的应用[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4(1):79-83.
[4] 倪 瑶.刘明坤.吕文良教授从“调和气血”论治自身免疫性肝炎[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19(10): 122-124.
[5] 肖跃敏.调和气血治疗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J].当代临床医刊,2016,29(1): 1856-1857.
[6] 徐重明.论调和脏腑治疗虚证五法[J].光明中医,2015,30(12):2653-2654.
[7] 苏 琳,毛燕茹. 调和五脏法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浅析[J].辽宁中医杂志,2014,41(12):215-216.
[8] 罗长江,崔应珉.燮理阴阳—小柴胡汤的理论探讨与临床应用[J].光明中医,2016,31(24):3552-3554.
[9] 笪如桥,袁红霞. 袁红霞调和寒热法论治脾胃病临证举隅[J]. 山东中医杂志,2017,36(2): 158-159.
[10] 胡 燕,赵文清.《伤寒论》寒热并用法的临床运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11): 3928-3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