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泻心汤之方药考
2018-03-20张嘉鑫王庆国
张嘉鑫,顾 然,郭 宇,王庆国,魏 玮*
(1.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 脾胃病科,北京 100102;2.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 100700;3.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
“半夏泻心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此方辛开苦降、平调寒热、消痞散结,是治寒热互结之痞证常用方。以心下痞,但满而不痛,呕吐下利,苔薄黄而腻为辨证要点。本方原治小柴胡汤误下致痞证。邪在少阳,本应和解,反误用攻下药伤其中阳,寒从中生,外邪内陷,寒热互结而成痞。治宜补其不足、调其寒热、开其结滞、复其升降。临床上误用攻下法伤及中阳致寒热错杂、升降失调、脾胃失和伴心下痞者,魏师均用此方化裁治之,疗效甚佳。
半夏半升, 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 黄连 一两 大枣 十二枚,擘方中半夏苦辛温燥,散结消痞,和胃降逆;干姜辛热,温中散寒,二者相合辛开而温,以散脾家之寒。黄芩、黄连苦寒而降,以降胃家之热。参、枣、草甘温培元,补脾胃、生津液,一防芩、连之苦寒伤阳,二防夏、姜之辛热伤阴,诸药相合,寒热得除,气机得畅,升降复常,痞、呕、利诸症自愈。
1 生半夏
1.1 定名文献依据 《神农本草经》卷一:“半夏,味辛,平。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一名地文,一名水玉。生川谷。”[1]《证类本草》卷第十:“半夏,……生令人吐,熟令人下。用之汤洗令滑尽。一名守田,一名地文,一名水玉,一名示姑。”[2]《吴普本草·草木类》:“半夏 《御览》卷九百九十二 一名和姑。生微邱,或生野中。叶三三相偶,二月始生,白华园上。”[3]《本草纲目拾遗》卷五:“仙半夏…相传制法系仙人所传,故曰仙半夏。”[4]
1.2 道地产地及功效 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块茎[5]。主产于湖北、四川、安徽等地[6]。有水旱两种,因水半夏块茎与半夏不同,故多习用旱半夏。旱半夏以河南信阳质量为佳[7],其辛,温。有毒。归肺、脾、胃经。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效;外用可消肿止痛。
此外,仲景用半夏为生半夏而非半夏炮制品之论据有三。其一,清代张锡纯所用半夏均为生半夏,疗效甚佳。其指出“半夏……凡味辛之至者,皆禀秋金收降之性,故力能下达,为降胃安冲之主药。……惟药房因其有毒,皆用白矾水煮之,相制太过,毫无辛味,转多矾味,令人呕吐,……若以止呕吐及吐血、衄血,殊为非宜。愚治此等证,必用微温之水淘洗数次,然后用之。”其二,清代陈修园在《神农本草经读》白术条文下有云“白术,此为脾之正药……今人炒燥、炒黑、土蒸、水漂等制,大失经旨。”从此条文可得知古代的药一般不制。此外,据炮制法产生年代可知,炮制法在汉代还未流行。综上,仲景半夏泻心汤中所用半夏当为生半夏。
2 干姜
2.1 定名文献依据 《神农本草经》卷二:“干姜,味辛,温。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生川谷。”[1]《证类本草》卷第八:“干姜,味辛,温、大热,无毒。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痢,寒冷腹痛,中恶霍乱,胀满,风邪诸毒,皮肤间结气,止唾血。生者尤良。臣禹锡等谨按唐本又云:治风,下气,止血,宜诸络脉,微汗,久服另眼暗。”[2]《汤液本草》卷之六:“干姜 气热,味大辛,辛,大热,味薄气厚,阳中之阳也。辛、温。无毒。《象》云:治沉寒痼冷,肾中无阳,脉气欲绝,黑附子为引,用水煎二物,名姜附汤。亦治中焦有寒。水洗,慢火炮。”[8]
2.2 道地产地及功效 干姜为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茎,趁鲜切片晒干或低温干燥者称为“干姜片”[5]。其主产于四川、广东、广西、湖北、贵州、福建等地。历代医家以四川所产之姜功效最佳,其中又以犍为为道地产区[6,9-11]。干姜又名白姜、泡姜等。药性辛、热,归脾、胃、肾、心、肺经。主温经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明·李时珍曰:“干姜,以母姜造之……以白净结实者为良,故人呼为白姜,又曰均姜(四川)。”[9,12]干姜能引血药入血分,气药入气分,又能去恶养新,有阳生阴长之意。
3 黄芩
3.1 定名文献依据 《神农本草经》卷二:“黄芩,味苦,平。主诸热黄疸,肠澼泄利,逐水,下血闭,恶创,恒蚀火疡。一名腐肠。生川谷。”[1]《证类本草》卷八:“黄芩,味苦,平,大寒,无毒。主诸热黄疸,肠澼泄痢,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疗痰热,胃中热,小腹绞痛,消谷,利小肠,女子血闭,淋露下血,小儿腹痛。一名腐肠,一名空肠,一名内虚,一名黄文,一名经芩,一名妒妇。”[2]《吴普本草·草木类》:“黄芩,一名黄文,一名妒妇,一名虹胜,一名经芩,一名印头,一名内虚。神农、桐君、黄帝、雷公、扁鹊:苦,无毒。李氏:小温。二月生,赤黄叶,两两四四相值,茎中空,或方圆,高三、四尺,四月华紫红赤,五月实黑,根黄,二月至九月采。”[3]《本草崇原》卷中:“黄芩,气味苦寒,无毒。…(黄芩《本经》名腐肠,又名空肠,又名妒妇,谓外皮肉,而内空腐,妒妇心黯,黄芩心黑同也。出川蜀及陕西河东,近道皆有。芩者黔也,黑色也。其根黑而黄,故曰黄芩。)”[13]
3.2 道地产地及功效 黄芩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根,主产于河北、辽宁、内蒙古、山西等地[9]。其中以承德市燕山山地丘陵生产的黄芩因质量优良而闻名于世,被世人称做“热河黄芩”[7]。其味苦,性寒,归肺、胆、脾、胃、大肠、小肠经。功擅清热燥湿,止血安胎,泻火解毒。
4 黄连
4.1 定名文献依据 《神农本草经》卷一:“黄连,味苦,寒。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明目,主茎伤,肠澼,腹痛下利,妇人阴中肿痛。久服,令人不忘。一名王连。生川谷。”[1]《证类本草》卷七:“黄连,味苦,寒、微寒,无毒。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明目,肠澼腹痛,下痢,妇人阴中肿痛。五脏冷热,久下泄澼脓血。止消渴、大惊,除水利骨,调胃厚肠,益胆,疗口疮。久服令人不忘。一名王连……药性论云:黄连,臣。一名支连,恶白僵蚕,忌猪肉,恶冷水。”[2]《本草纲目》卷十三:“黄连《本经·上品》。【释名】王连《本经》、支连《药性》。时珍曰:其根连珠而色黄,故名。”[12]《新修本草》卷七:“黄连…一名王连。生巫阳川谷及蜀郡太山。”[14]《汤液本草》卷四:“黄连,气寒,味苦。味厚气薄,阴中阳也,升也。无毒。入手少阴经。《象》云:泻心火,除脾胃中湿热,治烦躁恶心,郁热在中焦,兀兀欲吐,心下痞满必用药也。仲景治九种心下痞,五等泻心汤皆用之。去须用。”[8]
4.2 道地产地及功效 黄连为毛莨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云连的根茎[9]。自唐代开始,宣州黄连因质量上乘而成为道地药材。至明代,由于资源枯竭,味连、雅连、云连逐渐成为新的道地药材,其中以四川“味连”“雅连”为最佳。如《本经逢源》卷一载:“黄连,产川中者,中空,色正黄,截开分瓣者为上,云南水连次之,日本吴楚为下。”[15]其味苦,寒,无毒。归心肝胃大肠经,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除骨蒸之效。
5 人参
5.1 定名文献依据 《神农本草经》卷一载:“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一名人衔,一名鬼盖。生山谷。”[1]《名医别录》卷第一:“人参 微温,无毒。主治肠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胁逆满,霍乱吐逆,调中,止消渴通血脉,破坚积,令人不忘。一名神草,一名人微,一名土精,一名血参。如人形者有神。”[16]《吴普本草·草木类》:“人参:一名土精,一名神草,一名黄参,一名血参,一名人微,一名玉精。”[3]《本草纲目》第十二卷:“人参(《本经》上品,),人濅、黄参《吴普》、血参《别录》、人衔《本经》、鬼盖《本经》、神草《别录》、土精《别录》、地精《广雅》、海腴、皱面还丹《广雅》。时珍曰:人濅年深,浸渐长成者,根如人形,有神,故谓之人濅、神草。……人参,体实有心而味甘,微带苦,自有余味,俗名金井玉阑也。其似人形者,谓之孩儿参。”[12]《中药大辞典》:“人参《本经》【异名】人衔、鬼盖《本经》,土精、神草、黄参、血参《吴普本草》,地精《广雅》,百尺杆《本草图经》,海腴、金井玉阑、孩儿参《纲目》,棒锤《辽宁主要药材》。【基原】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原植物】人参”[17]。《本草崇原》卷上:“人参,气味甘,微寒,无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人参,一名神草,一名地精。春秋运斗枢云,瑶光星散,而为人参,生上党山谷、辽东幽冀诸州,地土最厚处,故有地精之名。相传未掘取时,其茎叶夜中隐隐有光。其年发深久者,根结成人形,头面四肢毕具,谓之孩儿参,故又有神草之名)”[13]。
5.2 道地产地及功效 人参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干燥根。主产于吉林、辽宁等地。野生者称野山参,栽培者称园参,多于秋季采挖,其中以吉林野山参最佳[5]。味甘、微寒,性微温,无毒。归肺、脾、心经,有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宁神益智等功效。
6 炙甘草
6.1 定名文献依据 《神农本草经》卷一:“甘草,味甘,平。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解毒。久服,轻身、延年。”[1]《名医别录》卷一:“甘草,无毒。主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为九土之精,安和七十二种石,一千二百种草。一名蜜甘,一名美草,一名蜜草,一名蕗草。”[16]《本草经集注》卷三:“此草最为众药之主,经方少不用者,犹如香中有沉香也。国老即帝师之称,虽非君,为君所宗,是以能安和草石而解诸毒也。”[18]《本草衍义》卷七:“甘草,枝叶悉如槐,高五六尺,但叶端微尖而糙涩,似有白毛。实作角生,如相思角,作一本生。子如小扁豆,齿啮不破。今出河东西界,入药须微炙,不尔,亦微凉。生则味不佳。”[19]
6.2 道地产地及功效 为豆科植物生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茎[5]。主产于甘肃、内蒙古、山西、新疆等地,以甘肃为佳[6]。炙甘草偏于润肺和中,其不仅益气滋阴,且有补脾和胃,益气通阳复脉之效。主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动悸,脉结代,可解附子毒。
7 大枣
7.1 定名文献依据 《神农本草经》卷一:“大枣 味甘,平。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1]《新修本草》卷第十七:“大枣 味甘,平,无毒。主心腹邪气,…补中益气,强力,除烦闷,疗心下悬,肠澼。久服轻身长年,不饥神仙。一名干枣,一名美枣,一名良枣。”[14]《本草征要》第四卷:“大枣…调和脾胃,具生津止泻之功。润养肺经,操助脉强神之用。”[20]《本草经集注》:“八月采,曝干。三岁陈核中人:燔之,味苦,主腹痛,邪气。生枣:味甘、辛,多食令人多寒热,羸瘦者,不可食。”[18]
7.2 道地产地及功效 大枣为鼠李科植物枣的干燥成熟果实[5]。主产于河北、河南、山东等地[9]。味甘、性微温,归脾胃经。有补脾和胃,益气生津,养血安神,调和营卫,解药毒之效。《中药材手册》中载:“商品中有大枣、小枣之分,均同等入药。习惯认为山东加工燻制的胶枣质量最佳。[别名]红枣。”[7]
8 小结
半夏泻心汤中各味药最好使用道地药材。半夏以河南信阳生半夏最佳(仲景用药多为生药,生药力量最强)。干姜以四川犍为干姜最佳。黄芩以承德“热河黄芩”最好。黄连可用川黄连或云黄连。人参以吉林野山参最佳,若用党参代之则用山西潞党参[19]。枣以山东加工燻制的胶枣质量最佳。甘草以甘肃金塔县为最好。
[1]神农本草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55:46.
[2]唐慎微.证类本草[M].郭君双,校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1:175.
[3]吴普.吴普本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7:14.
[4]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M].闫冰,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8:171.
[5]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17.
[6]雷载权.中药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283.
[7]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管理局.中药材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186.
[8]王好古.汤液本草.[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1986:954.
[9]中医大辞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2.
[10]中医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970.
[11]中药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3:228.
[12]李时珍.本草纲目[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699.
[13]张志聪.本草崇原[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2:79.
[14]苏敬.新修本草[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1:182.
[15]张璐.本经逢原[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59:41.
[16]名医别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6:28.
[17]中药大辞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79:29.
[18]陶弘景.本草经集注[M].尚志钧,辑校.芜湖:芜湖医学专科学校, 1963:206.
[19]寇宗奭.本草衍义[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45.
[20]李忠梓.本草征要[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