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6年上海市虹口区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分析
2018-03-20刘美伶于晓楠杨吉星尹明敏
刘美伶,于晓楠,杨吉星,尹明敏
新发传染病和死灰复燃传染病的交替出现使得早期识别传染病暴发、迅速做出有效反应,从而降低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显得尤为重要[1]。为做好传染病监测和早期预警工作,在原有的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的基础上,2008年4月,我国建立了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本文对2014—2016年虹口区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资料进行分析,以进一步提高辖区传染病监测预警能力,为完善和优化预警系统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传染病自动预警子系统中 2014—2016年虹口区所有的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预警信息核实处理情况、个案信息及预警相关的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个案。
1.2 资料分析方法
应用Excel 2010软件对预警信息进行整理,使用SPSS 16.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014—2016年,虹口区共接收预警信号720次,日均0.66次。预警信号病种次数分布在1~232次之间。其中,水痘预警次数最多,为 232次(32.22%),甲型病毒性肝炎预警次数最少,仅有1次(0.14%)。
2.2 预警信号病种分布
预警信号分布以乙类和丙类传染病为主,占67.78%,无甲类传染病预警报告。乙类传染病中,麻疹预警次数最多,为114次;丙类传染病中,流行性感冒预警次数最多,为117次。见表1。
表1 2014—2016年虹口区预警信号病种分布情况
按传播途径对预警信号进行分类,预警信号以呼吸道传染病为主,涉及水痘、流行性感冒、麻疹、流行性腮炎和猩红热5种呼吸道传染病,共513次(71.25%);其次为肠道传染病,涉及其它感染性腹泻、手足口病、戊肝和甲肝4种,共201次(27.92%);虫媒传染病疟疾预警次数最少,为6次(0.83%)。
2.3 预警信号的时间分布
2014—2016年,虹口区预警信号无明显的季节分布。见表2。但2014年预警高峰出现在4月、6月和8月,2015年预警小高峰主要出现在4—8月份,2016年预警高峰出现在3月及12月。见图1。
2.4 不同病种的疑似率
经监测数据分析和核实,720次预警信号中,有 46次被初步判断为疑似暴发事件,疑似率为6.39%。其中,疑似率最高的病种为麻疹,共 20次(43.48%);其余病种的疑似率为2.17%~34.78%。
2.5 预警信号阳性率
经调查核实,46次疑似暴发事件中,1次判断为暴发或流行,预警信号阳性率为 0.14%。预警病种中,仅有水痘被判定为暴发或流行事件,阳性预测值为0.43%(2/349)。该起水痘暴发事件已通过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报告,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作为验证预警模型灵敏度标准,灵敏度为100%。见表3。
表2 2014—2016年虹口区预警病种按月分布
图1 2014—2016年虹口区自动预警信息按月分布情况
表3 2014—2016年虹口区预警信号按病种核实情况
2.6 预警信号类型分布
2014—2016年,虹口区共发出预警信号720次,其中时间序列533次,时空探测65次,单病例预警122次。预警信号以时间序列聚集性为主,占 74.03%,单病例预警和时空探测预警分别占16.94%和9.03%。
不同病种通过时间序列和时空探测预警的构成比不同。水痘、猩红热和疟疾预警类型均为时间序列;麻疹、恶性疟和疟疾(未分型)全部为单病例预警;手足口病除3起单病例预警(重症手足口病)外,其余均为时间序列预警;流行性感冒、其它感染性腹泻、流行性腮炎和戊肝这 4种传染病时间序列预警的灵敏度高于时空探测预警。见表4。
表4 2014—2016年虹口区预警类型分布情况
2.7 预警信息响应情况
720次预警信息的响应率100%。响应时间中位数为2.04 h,P25~P75为0.95~5.07 h;<2 h的响应率为49.31%,2~24 h的响应率为49.72%,>24 h的响应率为0.97%。
3 讨论
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系统将国家传染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异常传染病疫情识别出来,起到及早发现和早期识别可能的传染病暴发或流行事件的作用。通过手机短信的方式发送给各级疾控中心预警监测人员,以便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疫情处置,达到有效控制疫情蔓延的目的。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为进一步开展疫情调查核实提供了重要信息,减少了疫情监测分析的工作量,提高了监测的及时性。作为疫情监测的工具,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已成为疾控机构日常监测和预警分析的重要手段[1]。
本文分析了 2014—2016年虹口区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运行情况,发现总体运行良好,信号响应率为 100%,显示监测人员对预警信号反应灵敏,能在短时间内作出判断。但尚存在 0.97%的信息响应超过24h的情况,说明还需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及时作出反馈。对720次预警信号分析显示,预警信号阳性率为 0.14%,这说明预警系统灵敏度较高,但特异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与其他地区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2-4]。
在预警系统实际运用过程中,发现存在重复预警的现象,主要原因可能为高发传染病产生的预警信号较多,造成预警效果较差。由于预警信息系统对空间预警信息以区为单位,覆盖范围较大,造成预警信息实质为无效预警。同时,也发现对于集体单位的疫情聚集现象不能在预警信息中直观的反馈,或显示为时空探测信息时晚于集体机构的报告,没有达到预警系统早发现的目的。
综上所述,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系统目前已能基本实现传染病暴发或流行的早期探测预警,但一定程度的重复预警和无效预警也给疾控机构人员增加了工作时间和精力。建议科学合理设置不同疾病的多种预警模式和阈值[5-7],进一步完善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系统的功能,提高预警效果,提升疾控部门的工作效能。
[1]金连梅, 杨维中. 我国传染病预警工作研究现况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 2008, 24(7):845-846.
[2]陈莉, 金玉明, 王毓琛, 等. 海南省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系统效果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 2011, 28(1):99-101.
[3]叶敏, 易波. 2008-2010年浙江省宁波市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分析[J]. 疾病监测, 2011, 26(7):531-534.
[4]吴隽, 安庆玉. 2008-2011年辽宁省大连市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分析[J]. 疾病监测, 2012, 27(8):660-663.
[5]秦利平, 徐蓉芳, 罗瑶, 等. 乐山市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系统的试运行情况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2010, 37(3):541-542,544.
[6]冯玮, 陶芳芳, 毛智盛, 等. 上海市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应用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10, 37(5):158-160.
[7]鲁琴宝, 徐旭卿, 林君芬, 等. 2009-2012年浙江省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预警结果分析[J].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14, 15(7):654-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