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疏肝调气针法治疗肝郁气滞型黄褐斑34例临床观察

2018-03-20汤连君张盛君

浙江中医杂志 2018年3期
关键词:主症黄褐斑气滞

汤连君张盛君

1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第二人民医院 浙江 杭州 311400

2 浙江中医药大学 浙江 杭州 310053

黄褐斑[1-2]是多见于中年女性的一种面部色素沉着性皮损,好发于两侧颧颊部,严重影响美观,无其他不适症状。本文采用疏肝调气针法治疗肝郁气滞型黄褐斑患者34例,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收集2015年7月至2017年5月本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肝郁气滞型黄褐斑女性患者68例,随机分为两组。药物组34例,年龄23~43岁,平均30.91±5.79岁;病程1~34个月,平均21.88±8.72个月。针刺组34例,年龄20~43岁,平均29.12±5.19岁;病程3~34个月,平均20.24±1.58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黄褐斑(肝郁气滞型)标准拟定:主症:面部浅褐色至深褐色斑片,分布不均;兼症:经前斑色加深,两乳胀痛,易怒烦躁,胸胁闷胀,可伴月经不调痛经,纳谷不香;舌脉象:舌红、苔薄白或有瘀斑,脉弦。诊断:主症加两个或两个以上兼症,及舌脉象即可诊断。

2 治疗方法

2.1 药物组:维生素C片,用法:口服,600mg/次,3次/日;维生素E胶丸,用法:口服100mg/次,3次/日。外用药:0.l%维A酸乳膏外用,1次/日,晚间使用。共治疗12周。

2.2 针刺组:取穴:合谷(双)、太冲(双)、阳陵泉(双)、期门(双)、天枢(双)、中脘、阿是穴(皮损部)。操作:患者仰卧位,穴位常规消毒后用一次性针灸针快速刺入,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手法;阿是穴围针浅刺,用规格为0.18mm×13mm毫针,围绕黄褐斑周围以15°平刺进针,沿皮下缓慢推入3~6mm,针尖朝向黄褐斑中心,留针30分钟。隔日1次,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12周。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3]:采用皮损面积及颜色量表对治疗前及治疗结束时患者面部皮肤进行评估记录,临床疗效:基本治愈:下降指数≥0.8;显效:下降指数≥0.5;好转:下降指数≥0.3;无效:下降指数0。

3.2 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4 体会

近年来成年妇女黄褐斑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具体病因病机尚不十分明确[2]。本病可归属于中医学“黧黑斑”范畴,亦称“肝斑”。如《外科备要》云:“黧黑皯黯,一名黧黑斑……妇人多有之,由忧思抑郁,血弱不华,火燥结滞而生。”又如《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指出该病病机为忧思肝郁,肝亏血弱,日久生瘀,颜面不荣。亦有医家认为[4],黄褐斑虽然病发于面部,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是为本虚标实之证。治疗应以疏调气机为主,重点在肝,肝性条达,气升、降、出、入有序,五脏安位,各司其职。所取穴位中,太冲、期门调肝疏肝,阳陵泉、中脘、天枢畅达中焦气机,“四关”调气血阴阳。诸穴相合,共奏疏肝调肝,益脾化血,调和气血阴阳之功。

[1]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黄褐斑的临床诊断及疗效标准(2003年修定稿)[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4,3(1):66.

[2]李娟,颜敏,张媛,等.黄褐斑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16,32(2):123-126.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0.

[4]蓝善辉,余土根.黄褐斑的病机及辨证论治研究现状[J].浙江中医杂志,2007,42(6):365-367.

猜你喜欢

主症黄褐斑气滞
郭淑云“抓主症”诊疗特色简析*
身痛逐瘀汤敷贴治疗气滞血瘀型膝骨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中药方剂在治疗黄褐斑中的应用
从五禽戏论治肝郁气滞型功能性便秘
不寐常见方证与药证辑要
82例女性黄褐斑的疗效观察
脾胃气滞多因肝胃不和
中医证候临床评价的探讨
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2017年版)
逍遥散加减联合果酸治疗肝郁气滞型黄褐斑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