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汉乐在中职音乐课堂中的渗透运用
2018-03-19罗龙珠
罗龙珠
一、引言
广东汉乐是一千多年前客家先民南迁时带来的中原古乐,是广东三大乐种之一,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中又以大埔县为代表。笔者在大埔县担任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教学,是大埔县广东汉乐研究会和大埔女子汉乐的成员,对广东汉乐和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的教学特点都比较熟悉。如何将广东汉乐这种地方音乐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堂,更好地促进音乐教学和传承广东汉乐这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本文要阐述的观点。
二、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堂现状
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程目的是通过音乐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促进他们身心和谐发展。当前在教育主管部门的偏颇和专业师资良莠不齐的局面下,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不容乐观。一是教学理念落后。我国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开设以来,音乐课程的教育理念一直没有太大的变化,闭门自守、安于现状。二是教学模式僵化。目前,中职招生没有门槛,生源素质严重下降,教学上又缺乏先进的理念导致模式的僵化,学生厌学,导致教师教学也缺乏积极性。三是教学材料单一。因缺乏相应部门的监督重视,对比基础教育学校,中职学校的选择教材更随意、更单一,这些教材教参已远远不能满足当下时代对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需求。四是教学效果不理想。落后的理念、僵化的模式、单一的教材、厌学的学生,必将导致低下的教学效果。三年制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后,歌不会唱、舞不会跳、琴不会弹、课不会上的学生占有不少的比例。这不能不说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教学的败笔。为改变这种现状,调动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汉乐这种地方音乐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堂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广东汉乐的传承发展现状
广东汉乐是一千多年前客家先民南迁时带来的中原古乐,在与当地的民间音乐(如打八音、中军班音乐)相融合的基础上,经历代演变发展而成。2004年,大埔县被广东省文化厅正式授予“汉乐之乡”的荣誉称号,2006年6月广东汉乐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如今它的生存环境却令人担忧:广东汉乐能手年龄特征普遍偏大、新的传承者少、濒临失传;广东汉乐赖以生存的“土壤”日渐消失;广东汉乐资料缺乏系统收藏,流失严重。就这种现状,省政协委员余其伟曾提交了一份《广东省三大乐种生存困境及其对策》中提到在中小学校音乐课增设三大乐种的内容,从小培养国民对传统音乐的热爱,等等。
因此,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传承和发展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笔者尝试将广东汉乐渗透进中职学前教育音乐课堂,提高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构建中职学校的特色办学。
四、广东汉乐渗透入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堂的模式
(一)课内渗透模式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程包括:器乐课程、舞蹈课程、艺术综合实践课程,而课内渗透模式就是将广东汉乐传承直接渗透入音乐课程教学中,体现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融合。以下主要从广东汉乐渗透入器乐演奏课程、舞蹈课程、艺术综合实践课程等三方面进行阐述。
1.广东汉乐渗透器乐课程
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的器乐课程主要培养学生了解钢琴的基本知识,学习简易伴奏幼儿歌曲的能力。可以说,钢琴教学是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器樂学习的一种普遍现象。而广东汉乐主要传统演奏乐器有文乐类和武乐类。文乐类包括:头弦、提胡、椰胡、笛、萧、唢呐、古筝、扬琴等;武乐类包括:正板、片鼓、钹、锣等。这些民族器乐是我国各民族传播本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它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幼儿园教师的主要阵地,必须高度重视民族器乐资源的开发和实践,并将其渗透入器乐教学中来。可以在学前教育的器乐课程中制定出科学而系统的民族器乐课程计划,从学生实际出发,制定出与其相匹配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与现代音乐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在教授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时,可充分利用广东汉乐中的正板、副板等打击器材进行节奏训练,充分让学生“动”起来,“综合即兴”学习音乐,配上“人体乐器”使音乐课堂完全“活”起来、“动”起来。在教学模式上,在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可以形成小组教学、分层教学、异同教学、特点培养等,使教学资源得到重组、整合、优化,学生的学习氛围将会大大增强。
2.广东汉乐渗透舞蹈课程
舞蹈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其目的是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舞蹈素养和精神文明程度,使其具有担任幼儿园教师的职业能力。舞蹈课程确定的原则主要有:思想性、教育性、民族性、时代性、职业性等。广东汉乐有许多非常优秀的音乐作品,如《出水莲》《博古》和《玉莲环》等,授课教师可以根据音乐特点和学生实际,选择适合的广东汉乐作为舞蹈形体的训练音乐,或舞蹈教学创编的音乐,让学生既能完成舞蹈课程所要求的教学目标,又能加深自己对民族音乐的了解和认识。
3.广东汉乐渗透艺术综合实践课程
艺术综合实践课程是以自主探究为核心,实践活动为载体,创新发展为目的,过程评价为尺度。与其他学科相比,研究性学习没有大纲和教材,没有可依赖的“本本”,也没有现成熟悉的套路规范。它强调因地开发本土化的课程资源,发挥本校传统优势,形成一个个性化、特色化的校本课程。我们可以组织学生成立学校汉乐团,争取大埔县汉剧团、文化馆等单位或社会团体的支持,作为强有力的指导团体,让学生学习各种民乐器,通过演奏加强对节奏、和声、指挥、表现等方面的培养,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成长。
(二)课外渗透模式
广东汉乐作为音乐教育课程的课外渗透模式,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参加大埔汉乐研究会、大埔女子汉乐团、汉乐社等社会组织,通过拜师、学习、演出、比赛等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作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政府对广东汉乐的传承和发展极为重视,除了提供大量的资金给予当地的各个汉乐社外,还指导教育部门在一些学校形成传承基地。学校可以申请成为广东汉乐教育基地,争取上级资金及师资支持,成立本校自己的汉乐团。如此天时地利人和,对于将广东汉乐渗透入音乐教学,使其达到双赢确是可行可靠的。
在中职学校,与其他课程相比,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要体现、弘扬地方特色的音乐文化内容和反映文化的存在,还要通过教育把它生成,才能做到传承和弘扬。中职音乐课程的实施需要进行校本化、地方化的处理,这种处理的关键是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地域性、民族性特点。因此,我们不仅要挖掘和利用乡土音乐,还要通过教育功能转化传统给下一代。在音乐课堂上,特别是在大埔贫困山区的中职学前教育音乐教学课堂中,更要充分结合当代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的需求,有的放矢地利用所能利用的资源,吸取优秀文化,充实音乐课堂,采用各种方式渗透入课堂,以提高音乐课教学的效果。
责任编辑何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