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视阈中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培养路径研究

2018-03-19郭琴陈国龙范妃荣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体质体育大学生

郭琴 陈国龙 范妃荣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是实现新时代中国梦的主力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应该得到高校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大学时期是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关键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高校应该通过政策导向和教育干预来培养大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生活方式的意识并践行健康生活方式的习惯[1],促使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念,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认识和处理健康问题,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和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一、培养健康生活方式的必要性分析

(一)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利于提升健康素養,预防慢性疾病

健康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发展的中心,是最基本的人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为代表的慢性病已经成为我国及全球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2011年4月在莫斯科召开了全球健康生活方式与慢性病防治部长级会议,同年9月,在世界卫生组织的推动下召开了慢性病防治全球峰会,要求联合国各成员重视慢性病防治,并将其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2]。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健康的决定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遗传因素占15%;社会环境占10%,自然环境占7%;医疗条件占8%;个人生活方式占60%,由此可见个人生活方式因素对健康的影响比例之大。生活方式是一项可控因素,《广东省卫生与健康“十三五”规划》指出:开展健康促进行动,采取干预措施,消除影响健康危险因素,大力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养[3]。

(二)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高校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指出青年健康领域的发展目标:在青年中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加强健康教育,提升青年健康素养水平[4]。随着互联网和手机媒体的介入,现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然而,新媒体带来的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高校应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深化和改革健康教育,深入贯彻“以人为本”“和谐心理”“素质教育”的理念,因此,培养大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已成为高校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不容乐观,体育锻炼不够

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总体有所改善,但是,大学生身体素质继续呈现下降趋势,各年龄段学生肥胖检出率持续上升[5]。肥胖直接导致体质指数(BMI)的升高,而相关调查显示:体质指数过高是心脑血管疾病、肾病、糖尿病和骨骼肌系统紊乱等疾病的危险因素,体质指数大于或等于35kg/m2与不良健康的风险升高,相关的个体的患病危险指数将增加。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共同决定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深入地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引倡导学生从阳光运动中获得充满活力的生活方式。《广东省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也指出:要扎实推进青少年体育发展;大力开展阳光体育系列活动和主题群众性课外体育锻炼活动;配合教育部门,进一步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切实保障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时间[6]。虽然阳光体育推行已经有十年之久,但是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方式和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主要有领导不够重视、场地设备不够和经费不足等方面的原因,很多学生甚至对阳光体育运动不了解,这也是导致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不足的主要因素,因此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难以提升,甚至出现下降趋势和肥胖率升高的现象,应当引起足够重视。

(四)新媒体对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影响是把双刃剑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进步,新媒体的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新媒体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新媒体”主要包括各种网络媒体(搜索引擎、网站论坛、微博博客、IPTV、网络报刊等)、手机媒体(手机报刊、短信彩信等)和具有互动性的数字广播电视等[7]。新媒体为大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和交往方式等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一方面大学生利用手机、网络等不仅加快了沟通和信息传递的速度和效率,并且能及时获取所需知识、资料,另外电子支付增加了快速消费渠道,让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和娱乐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但是另外一方面新媒体也带来了很多消极的影响,让大学生过度依赖手机和网络,过度沉溺于手机游戏和碎片化的信息,减少了同学之间的互动,也减少了闲暇时间的体育活动的参与,养成了不规律的作息习惯,久而久之不愿与同学交往,出现心理问题,就会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二、高校培养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路径探析

(一)改革和创新卫生与健康知识宣传方法

卫生与健康知识不应该只是传统的理论讲解,应该通过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来开展,让学生能学以致用。可以邀请卫生与健康专家或者医生来对学生进行引导,通过主题活动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健康常识和简单的安全、保健、急救措施,也可以成立卫生与健康协会,由校医进行指导,对全体学生进行长期的健康教育引导。

心理健康教育经常停留在理论讲解层面,对学生实际生活所遇到的心理健康问题帮助不大,学生遇到心理问题寻求帮助的途径较少。另外,由于大多数人对心理问题不够重视或者是羞于启齿,导致很多心理问题患者一被发现就已经到了很严重的阶段,所以高校应该重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并且能以及时有效的方式方法来解决出的问题和困惑,解决生活化的心理问题。可以为新生、男女生、毕业生开设不同的心理辅导专栏,通过多种渠道进行沟通和交流,并且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对不同的心理现象进行专题讲座,或者建立心理话剧社等对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演练。

(二)优化体育与健康课程,课内、课外体育一起抓

体育与健康课程要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传授运动技能,还要对学生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传输,让学生能从理论和实践全方位地进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增强体育与健康素养,提升健康管理能力。体育理论课程要落到实处,要整合运动解剖学、运动医学、户外生存与安全、对学生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传授,创新理论教学方法,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身体素质状况,会给自己制定运动处方,懂得运动损伤的防治方法。体育理论教学想要突破传统教学方式,还得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其中混合课程的设计不失为一种合适的手段,可以将体育理论知识作为重要内容,同时也需要教师的深度参与,将体育理论知识深入学生的学習和实践之中。

体育与健康实践课程要科学安排学时和考核标准,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和方法。不仅传授运动技能,还要专门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训练,同时还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可以选择的项目,让学生有兴趣去参与锻炼,这样的才能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课外体育锻炼要和课内紧密连接,让每个学生真正能每天都有锻炼身体的机会。阳光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的补充,是课外体育的重要内容,相关部门领导应该重视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提升阳光体育运动的“含金量”,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可以将学生社团与运动队的建设结合起来,让运动水平高的学生辅助指导社团建设,减少体育教师的负担,也促进了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三)构建体质测试长效机制,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升

目前体质测试大都只是单向的,数据测完就上交,并没有对学生进行反馈和建议整改。高校可以根据学生体质测试的结果,开设相关的选修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身体素质进行选择选修课的内容,比如柔韧素质差的就可以选择提高柔韧相关的选修课,耐力素质差的就可以选择提高耐力素质的课程,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学生在此过程中既学会了提高身体素质的方法,又能提升体质健康水平,为学生养成终身体育意识和健康的体育锻炼方式有益。

另外,体质测试的成绩并没有与学生的毕业证挂钩,所以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要切实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还必须将体质测试结果与毕业关联起来,学生体质测试成绩也可以用学分来计算,合格就可以计入学分,不合格可以重修。让学生毕业的时候能拥有健康的体魄,才能在就业中增加竞争力,同时更好地服务社会。

(四)建立健康档案,运用手机APP等进行监管

针对学生现阶段对网络媒体的使用情况,可以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将学生的体质测试数据,心理健康测试数据、身体健康状况等纳入健康档案,能有效地对健康进行监控,让学生能针对性地改善自己的健康状况。根据WHO对健康的定义,可以为学生建立体质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维度的健康档案,并且开发和运用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软件同时提供对健康问题相应的解决方案,让学生能自我监控自身健康状况和及时解决相关健康问题。特别是学生的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问题,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的学生可以通过软件给出的建议采取改善方法或者咨询医生;另外身体素质哪些方面较弱可以选择适宜的运动来进行提高,身体疾病导致运动时的强度和内容的选择应该有哪些注意事项。

(五)科学合理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全方位提升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

大部分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时还没有能力自己做好职业规划,也不懂合理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以至于白白浪费时间或者误入歧途。高校应该的新生入校后就开设时间管理和职业核心能力提升课程。高校在开设职业规划课程的时候,应该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规划引导,而不是笼统的建议。各专业在进行专业设置的时候应该对本专业就业的前景和能力需要进行全方位的评估,并制定出详细的能力构成要素和考核要求,要求学生在大学期间按照具体规划完成所需能力要素,这样学生在课余时间才能有目的地对自己所欠缺的能力进行锻炼和培养。

三、结束语

高校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应当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积极采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例如混合课程等将卫生与保健知识、心理健康知识、户外安全与防护知识以及急救措施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宣传;优化体育与健康课程,将课内外体育紧密结合,保证阳光体育运动让每个学生受益,逐步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建立电子健康档案,让学生的身体、心理健康问题能够得到及时、有效地解决和保护;最后,高校应该重视新生入学时的职业规划和时间管理引导,通过多种渠道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韩文华,苏煜.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现状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14,30(8):687-690.

[2]孔灵芝.中国慢性病防治规划解读[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2.

[3]广东省人民政府.广东省卫生与健康“十三五”规划[R].广东省人民政府文件,2017.

[4]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

[5]国家体育总局.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J].中国学校卫生,2015(12).

[6]广东省体育局.广东省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R].广东省体育局文件,2016.

[7]匡文波.“新媒体”概念辨析[J].国际新闻界,2008(6).

[8]季浏.体育与健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 朱守锂

猜你喜欢

体质体育大学生
兼加体质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我们的“体育梦”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针对产妇体质特定食补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