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幼师学生择业效能感的调查研究
2018-03-19刘美琴
刘美琴
择业自我效能感(Career Decision MakingSelf-efficacy, CDMSE)是Betz和Hackett于1981年根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提出来的,是指个体对实现与择业相关任务所需能力的自我觉知,是自我效能感在择业中的体现。国外许多研究表明,择业自我效能感与毕业后能否很快找到工作相关。一个人的自我效能越高,他的职业选择余地就越大。Saks的研究表明,感觉自己能力较强即具有高择业自我效能感的人更有可能在学校毕业后找到一份工作,且不大可能从工作中退出。对自己能力的信念影响职业选择和职业生活道路,年轻人如果认为自己缺乏效能,不能达到入行条件和职业要求,就会放弃他们视为能提供重要价值和报酬的职业。目前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大学生上。彭永新、龙立荣等曾按照CDMSE的理论构想编制了“大学生职业决策问卷”,郑日昌、张彬彬等人也参照CDMSE的理论构想编制了“中国大学生择业效能感问卷”,研究表明,大学生的择业效能感在学科、性别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的差异。幼师学生的学习与就业前景和大学生有明显区别,李春花等针对幼师学生的特点编制了幼师生择业效能感问卷,研究了幼师学生择业效能感与学校适应、职业犹豫之间的关系。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东莞市建成了大批普惠性幼儿园,急需大量优质的幼儿教师,而提高幼师学生择业效能感能帮助她们克服“职业犹豫不决”,顺利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为东莞市幼师队伍注入新的力量。因此,调查了解幼师学生的择业效能感现状,并提出提高择业效能感的对策是本研究重点解决的问题。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以东莞市某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学生为对象,随机抽取三个年级的学生各50名,共150名,均为女性,发放问卷150份,回收140份,筛除无效问卷,有效率为93%。
(二)方法
1.工具
问卷采用李春花等人编制的《幼师学生职业决策效能感问卷》,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进行改编,采用李克特五点式量表。择业效能感包括自我概念、自我评价、社会支持、职业信息收集、学业成绩、目标设定六个维度,其中自我概念维度包括4个题目,自我评价维度包括5个题目,社会支持维度包括3个题目,职业信息收集维度包括4个维度,学业成绩维度包括4个维度,目标设定维度包括6个题目,共26个题目,总量表得分越高,说明个体对自己的择业决策行为越有信心,择业效能感越高。
2.调查方法
问卷采用无记名式调查法。将调查对象集中,统一发放问卷,讲解指导语,学生当场自行独立填写,当场回收。
3.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使用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与处理。
二、结果
(一)幼师学生择业效能感的总体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幼师学生的择业效能感平均分为89.32,整体不高,但是标准差比较大,说明择业效能感个体差异较大。
(二)不同年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差异
表2结果显示,除了在自我评价维度不存在差异外,择业效能感及各维度在年级上均存在极其显著差异。经过进一步事后比较,结果发现一年级与二年级学生在择业效能感上不存在差异,但是一二年级学生与三年级学生都存在极其显著差异。
(三)生源地对幼师学生择业效能感的影响
调查结果表明,幼师学生择业效能感在生源地上不存在差异,生源地对幼师学生的择业效能感没有影响。而只有在学业成绩这一维度上达到了边缘效应,乡村学生在学业成绩上比城镇学生更加自信。
(四)专业兴趣对幼师学生择业效能感的影响
表4的结果表明,幼师学生择业效能感及各维度在学生专业兴趣上都存在极其显著差异,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三、讨论
(一)幼师学生择业效能感的整体水平
调查结果表明,幼师学生择业效能感的整体水平不高,且个别差异较大。因为幼师学生年龄范围大都在16~18岁,据Super的职业发展理论,幼师学生尚处于职业探索前期。在职业规划性、责任感、对偏好职业的认识等方面都很不成熟,因此择业效能感普遍不高。通过分析发现,学生在社会支持与职业信息收集这两个维度得分较低。社会支持维度主要指学生从父母、亲戚、教师及朋友处得到的支持,由于中职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对职业的认识较少,往往都是在家长的指导下而选择幼师专业,她们在学习过程中非常渴望得到周围人对专业的支持与指导,以加深对职业的认识。一、二年级的学生对择业还没有较强欲望,再加上教师资格证国考制度的推进,调查中有87%的学生都希望升大专继续学习,因此她们对就业方面的信息关注较少,而学校的就业信息主要针对三年级学生,因此他们在职业信息收集维度上得分较低。在目标设定维度上得分较高,幼师专业的学生具有较明确的就业目标,即通过三年学习,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她们能朝着这个目标不断地要求和塑造自己。
中职幼师学生择业效能感的调查研究
(二)幼师学生择业效能感的差异
1.根据调查结果得知,除了在自我评价维度上不存在差异,择业效能感及各维度在年级上均存在极其显著差异。经过进一步事后比较,结果发现一年级与二年级学生在择业效能感上不存在差异,但是一二年级学生与三年级学生都存在极其显著差异。本研究与以往研究结果相一致,Erickson对419名八年级、十年级与十二年级学生的职业志向的研究,发现十二年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比八年级、十年级学生明显要高。Erickson总结认为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在青春期后期随生活经历的增加而建立,这是十二年级学生职业相关自我效能提高的一个因素。本研究在问卷发放时,三年级的学生在幼儿园已经连续实习三个月,她们走向工作岗位后,对职业信息有了较多的了解,再加上幼师行業教师缺乏的现状,学生在择业时具有较强的信心,这些因素都导致三年级的学生择业效能感比一、二年级学生有了显著提高。
2.择业效能感在择业兴趣上存在显著差异
在调查中,我们欣喜地发现91.4%的学生都表示喜欢自己的专业,以后也愿意从事幼教工作,只有8.6%的学生表示不喜欢自己的专业。择业效能感及各个维度在专业兴趣上存在极其显著差异,喜欢幼师专业的学生,择业效能感远远高于不喜欢幼师专业的学生,对幼师职业的兴趣会逐渐发展成为她们活动的内在动机,从而增强其择业信心。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对专业不感兴趣的学生,在学习中非常被动,也常常沦为问题学生,如何让她们对幼师专业产生兴趣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3.择业效能感在生源地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调查中城镇学生占38%,乡村学生占62%,而他们在择业效能感上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其中,在学业成绩这一维度上达到了边缘显著,农村学生在学业成绩上普遍比城镇学生更加自信。广东省从2012年秋季学期起,对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一、二、三年级在校生中所有农村(含县镇)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学费(艺术类相关表演专业学生除外)。这样的优惠政策,吸引了不少农村成绩比较优秀而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来报读,这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学业成绩较有信心。而数据显示,在职业信息收集这一维度上,乡村学生的得分比城镇学生要低,这主要是生活环境影响所致,乡村学生在择业时,从社会支持方面获得的信息源较少,而城镇学生由于生活环境较为丰富,他们的职业信息来源广,因此在这一维度上表现较好。
四、建议
(一)为学生提供社会支持和职业信息
针对幼师学生在择业效能感上社会支持和职业信息收集这两个维度上的得分较低的情况,中职学校可以在这两方做努力。首先,为了给学生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学校可以定期召开家长会,向家长普及幼师专业的前景与发展、专业知识等,取得家长的教育协助,学生从而可以得到家长的支持和帮助。其次,学校不仅应该为三年级学生提供大量的就业信息,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也应让她们多了解就业政策与信息,并开展就业信息收集能力的培训,使学生具备基本的职业信息收集的能力。再次,教师作为学生的重要支持,应该在日常教学中,多向学生介绍行业动态、政策,成为学生的重要的社会支持力量。
(二)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
专业兴趣对学生择业效能感有极其显著差异,这说明了兴趣的重要性,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是一致的,一旦对某种活动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要去完成这个活动的动机和意志。而经过与学生的沟通了解,不喜欢幼师专业的学生大多是被迫服从父母的升学安排。因此,学校在招生时,可以就专业兴趣对学生进行遴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对于已经入读的学生,我们可以通过丰富的校园活动,如专业知识讲座、技能比赛、实习见习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学生创设体验成功的学习环境,引导他们的职业认同感,逐渐激发她的专业兴趣。
(三)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通过对问卷的开放式问题进行分析,发现幼师学生普遍对自己的工作技能存在较大的担忧,如家长工作的开展、课堂气氛的调动、幼儿冲突的处理等,而这在一定程度上让她们对幼师职业产生焦虑与犹豫。在学校,可通过开设班级管理、幼儿园实务等课程,帮助学生掌握实践工作方法,并在实习中有针对性的提高她们的职业技能。
五、结论
幼师学生的择业效能感整体不高,三年级学生在择业效能感以及各个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一、二年级的学生。幼师学生择业效能感在专业兴趣上存在极其显著差異,在生源地上不存在差异。
责任编辑何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