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园间作技术的抗旱性研究
2018-03-19周许端
周许端
(福建省周宁县文化馆355400)
茶树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耐阴、喜湿、喜温、喜酸和喜漫射光的特性,为茶园的间作技术提供了基础。自古以来就有“桐木之性与茶相宜”、“雄麻黍稷”等茶园间作技术的记载。建国以后,茶树的种植方式由丛栽向条栽转变,在茶树管理过程中,尤其是幼龄时期或经过重修剪、台刈后,茶园的间作技术可以充分利用土地和空间,改善生长环境,更能起到改良土壤物理性质、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地面裸露、保持水土、抑制杂草生长和减少病虫害等诸多作用。所以,在追求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和谐发展的当下,合理的茶园间作技术已成为一项有效的栽培措施[1,2]。近年来,高温旱害肆虐我国许多茶区,严重影响了茶树的正常生长,从根本上预防此类灾害,则必须重点改变和升级茶园的栽培模式,努力向立体生态复合茶园的方向发展,而茶园的合理间作则是立体生态复合茶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3]。以江南茶区为例,立足于该茶区的特点,综合剖析干旱灾害成因,并结合具体的茶园间作技术,在综合论述前人茶园间作研究的基础之上,以战略发展的目光,提出粗浅的看法,指出间作技术在抵抗热旱害上的作用和优势,旨在为茶农开展灾后科学自救提供一些借鉴。
1 茶园间作技术
茶园间作技术是指以茶树为主作物,以林木、果树、绿肥等为间作物,通过主作物、间作物之间的合理间作,来改善茶树生长环境、促进茶树生长发育,进而实现茶园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目的[1]。
根据间作茶园中茶树树龄的不同,可将茶园间作大致地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成年茶园的间作,通常呈现出果茶、林茶的长期间作模式。这样的模式在茶树生长发育过程中主要作用侧重于防止雨水冲刷,保持水土(尤其在是山地茶园),营造茶园优良的小气候。二是幼龄茶园或重修剪、台刈后的茶园间作。通常以豆科植物、禾本科植物、食用菌类、中药材等与茶树进行间作。由于幼龄茶园根系浅薄,所需养分和水分大等原因,此类间作模式偏向于改良茶园土壤,增加土壤团粒结构与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保水抗旱以及抑制杂草生长和减少病虫害等作用[2]。
2 江南茶区旱害成因分析
江南茶区是我国茶叶重点产区,占全国茶叶产量的三分之二以上,优越的地理气候环境孕育出了优异品质的茶叶,也为我国众多名特优茶的生产和加工奠定了基础[4]。而夏秋季节在高温强光直射的影响下,江南茶区常出现旱害和热害,进而影响茶叶的产量和品质。 据统计,2013年夏季,有11天最高气温超过40 ℃,在严重影响夏秋茶生产的同时,更使茶园遭受了高温干旱所带来的茶树热旱害。受害面积广、受害时间长、受害程度重、受害过程特点鲜明、受害经济损失大是这次江南茶区热旱害的主要特点。调查结果表明,热旱害的发生主要是与土壤条件、田间管理措施、树龄以及茶树品种等因素有关[5,6]。
2.1 土壤条件
土壤问题是导致成龄茶园出现严重危害的重要原因,突出表现在土层浅薄或土壤地下水位高、有障碍层而导致积水的茶园。在这样的茶园里,茶树的根系向下伸展困难,只能吸收小范围的水分和养分,这种地块也会最先出现旱害症状。因此,由水田改造的茶园和保蓄水能力差的茶园受害最为严重,而土壤深厚和茶树生长健壮的茶园则受害较轻。
2.2 田间管理措施
在热旱害期间没有及时关注高温天气,缺乏合理的茶园田间管理,依然盲目地进行采摘和修剪,很容易造成茶树树冠层和表层枝叶水分的缺失,从而导致茶树叶片在烈日的曝晒下受到灼伤,出现失水而枯萎脱落等现象。
2.3 树龄、繁殖方式与品种
幼龄茶园根系较浅,茶树行间裸露面积大,受到热旱害的程度要甚于成龄茶园,幼龄茶园的地表温度升高快,造成土壤的失水强烈,是热旱害的重灾区。与茶籽直播的有主根的有性系品种相比,使用扦插技术的无性系品种由于根系浅、主根不明显受害相对较重。就江南茶区主要推广的几种茶树品种而言,龙井群体和鸠坑群体要明显优于安吉白茶、薮北、云南大叶种等无性系品种[6]。
3 间作技术的抗旱性
3.1 合理间作,改良土壤物理性质
江南茶区是我国绿茶的最主要产区,在茶叶产业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江南茶区茶园面积近年来呈现出剧增的趋势,茶园多是由水田抑或林地改造而来,容易形成地势低缓的基本特征,在便于灌溉和管理的同时,也表现出土层浅薄、地下水位高以及蓄水能力差等弊端。
通过间作技术来改良土壤的物理性质,必须将幼龄茶园和成龄茶园分开来考虑。幼龄茶园可以间作白三叶草、花生、绿豆等较为低矮的植物来改良土壤。刘清同等(2006年)[7]在探究亚热带丘陵茶园间作白三叶草的生态效应时发现,茶园间作白三叶草可以增加土壤关键时期(4~6月)和关键层次的(0~20cm)的水分含量,对夏季高温和秋季持久性干旱有一定的延缓效应。针对成龄茶园而言,可以间作一些经济林木来改善土壤的物理结构。研究表明,茶树与常绿冠木间作可以在夏秋季干旱时降低水分的蒸发,改善树冠周围的土壤墒情。除此之外,茶园中还可以合理间作太子参、百合、白术、浙贝等中药材。福建省柘荣县茶场与当地特色产业紧密结合,在幼龄茶园中间作太子参,既起到了提高土壤保水蓄土能力、在雨季拦截土壤径流的作用,又获得了茶叶、太子参的双丰收,充分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7~11]。
3.2 合理间作,提高土壤养分
高温干旱期间不当的采摘、修剪和施肥方式,也是热旱害形成的重要原因。首先就施肥方式而言,江南茶区以撒施为主,这样的方式常常使肥料浮于表层,在高温天气里少有深入土壤,为根系所吸收,茶树无法获得足够的养分,茶树抗逆性降低。在提倡沟施和穴施的同时[6],不妨考虑合理间作绿肥。绿肥指的是直接或经堆沤后施入土壤做肥料用的栽培或野生绿色植物体系,具备水土保持和荒坡地修复等功能[12]。黎秀娣等(2010年)[8]在英德茶园基地中进行豆科绿肥的间作实验,发现了合理的间作绿肥品种,尤其是华夏3号品种,能够提高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和营养成分含量,增加土壤肥力状况。对于采摘和修剪不当的茶园在提倡停采养护的同时,可以考虑合理间作。杨洁等(2010年)[13]在调查纯茶园和栗茶间作茶园生态环境时发现,间作茶园能更有效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改善养分状况,促进优质茶叶品质的形成。叶晶等(2013年)[14]在浙江省天台山设置茶柿的栽培模式,在对土壤进行理化分析时发现,与纯茶园相比,茶柿间作模式的茶园可使土壤的有效P和有效K的含量分别提高91.7%和150.0%。此外,茶树与裂褶菌的间作可形成了茶菌互利共生的双赢模式。茶园小环境气候为裂褶菌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条件,而裂褶菌在出完菌后能产生大量的有机物质,这些有机物质成为了茶园优异的肥料养分来源[15]。
3.3 合理间作,防治虫害
受到病虫危害严重的茶树,抗逆性差,更容易在高温干旱天气里表现出叶片变色、焦枯或脱落等的症状。黎健龙等(2010年)[16]对复合茶园和单一茶园中节肢动物群体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发现在不喷施农药的情况下,复合茶园的节肢动物群体个数随时间推移稳定增长,波动最小,而且天敌资源多,茶园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能较大地促进生态平衡。也有研究表明,茶树的气味能吸引茶蚜,间作作物因为改变了茶园气味组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蚜虫的数量以及空间分布,所以可以选择杨梅、吊瓜等为间作物来防治虫害[17]。此外,白三叶与茶树间作对增加昆虫多样性和抑制茶尺蠖、假眼小绿叶蝉等茶园常见害虫有显著效果,可将其成功控制在经济虫口水平以下,促成茶园的优良昆虫生态群落体系[7]。
3.4 合理间作,抑制杂草
高温干旱期间忌田间耕作除草,尤其是幼龄茶园。但是杂草的生长与茶树争肥、争光和争水,显然是要不得的。白三叶、豆科绿肥、甘蔗等与茶树进行间作,通过遮荫作用、他感效应和机械阻力等因子可以有效地抑制和减少杂草数量和种类[7]。
3.5 合理间作,调节光照强度
有调查表明,受害较为严重的区域多是受太阳直接照射,且照射时间长的朝南、朝西的茶园。对于这种情况,可以在茶园中间作梨树、柿树、桂花、银杏或玉米等高杆作物,以起到遮荫降温和调节光照的作用。在减缓强烈光照和增湿降温的同时,还可以为茶树营造漫射光环境,提高茶叶的产量和品质[9]。
4 小结
作为建设现代立体生态复合茶园的一项重要措施,茶园间作技术在抗旱性能方面表现是突出的。合理的茶园间作技术在改良土壤物理性质、提高土壤养分、防止病虫害、抑制杂草生长和调节光照强度等方面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值得一提的是,不同的地区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尤其是要充分结合当地特色产业,有选择性地进行合理的茶园间作,切忌盲目选择,跟风从众[18]。
灌溉技术虽然能够及时有效地缓解灾情,但终非久计。茶园间作在高温干旱缓解前可以起到地表覆盖、遮阳防晒、防虫除草等积极作用,而在高温干旱缓解之后,茶园间作则能改良土壤理化性质,增加土壤团粒结构,为土壤长久稳定提供有机绿肥,有利于秋茶的留养和来年春茶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