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财政支出作用产业结构转型的效应研究
——基于2007~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

2018-03-18

财政经济评论 2018年2期
关键词:高度化合理化财政支出

一、引 言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关系我国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命题,我们需要以更加主动的姿态放缓增速、调整结构、转换动力。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仍旧面临着环境污染严重和产能过剩等诸多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问题,经济发展方式粗放、产业结构不合理正是此类问题的缘由。产业结构的转型迫在眉睫:“十二五”期间,中共中央强调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而经济战略性调整的核心正是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十八届五中全会中提出,我国产业要向中高端迈进。“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优化现代产业体系,围绕结构深度调整”。新时代稳中求进,“进”则要求调结构。

政府作为宏观调控的主体必须有所为,通过制定产业政策、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等促进产业结构向合理化、高度化转型。其中,财政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有力手段,更应发挥其在调整产业结构中的积极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强调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因此,我国财政政策对产业结构转型的作用不容小觑。近年来,我国已着手于促进产业结构转型,特别是运用财政政策对产业结构转型进行宏观调控。财政支出方面,不断增加财政补贴和财政投资,逐步完善政府采购制度。例如,我国采购资金于2012年首次突破万亿元,2015年首次突破两万亿元,政府采购在扶持本国产业自主创新、提升企业技术能力和落实政府意图等方面正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白彦锋,2012)。然而,财政支出作用产业结构转型效果如何?如我国关于光伏产业的财政政策文件大量出台,但明确的实施细则和监管措施的迟滞降低了财政扶持政策的遵从度,导致部分政策流于形式,不利于光伏产业发展(马杰,2014)。

那么,这些财政支出在实施过程中到底可否达到其最初设定的目标,即财政支出促进产业结构转型的有效性究竞如何?国外学者对于财政政策促进产业结构转型有效性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早,文献相对较多,并集中于财税政策或是整个产业政策。Jhonsnog(1982)研究认为,日本的产业政策包括产业税收政策对重化学工业在经济高速增长期的崛起具有重要贡献。Amsden(1989)、Wade(1990)在对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研究中也道道相似结论。但随着市场趋于成熟,发达国家的政策逐渐转向中性,即便对于日本产业快速发展是否有赖于产业相关政策也存在相异观点,Beason和Weinstein(1996)在对日本产业政策对部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影响效应研究时发现,税收、补贴等优惠政策并不会增加目标部门的规模收益或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Lee(1996)和Lawrence与Weinstein(1999)也进行了类似的研究得出相似结论。

我国起初的相关研究多集中在财税政策对产业结构转型影响的规范分析,即财税政策应如何作用产业结构。且多采用政策梳理定性分析我国财税政策对产业发展的影响。伴随着财政政策对于产业结构转型的作用被提升到新的高度,研究的发展趋势也逐渐从定性分析向定量分析过度。财政支出政策方面,主要是从总量和结构两方面进行。总量上,财政支出对产业结构具有正向作用(郭小东等,2009;郭晔等,2011)。结构上,学者依据不同的财政支出分类标准和数据的样本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尽相同。但相似之处在于不同的财政支出项目对产业结构转型的作用方向及程度是相异的(于力等,2011;郭新华,2016;储德银和建克成,2014)。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学者从支出结构的角度否定了财政支出政策对产业结构转型的促进作用(王宏利,2009;宋凌云,2012)。他们将阻碍因素归结于财政支出对市场的过度干预(王宏利,2009)和财政分权竞争的不良后果(魏福成等,2013)。然而他们对产业结构指标的选择多为单一指标设定,如第二三产业的产值比值或是仅包含劳动力单一生产要素的指标,均未将资本等要素纳入产业结构转型指标。

若要对现有财政支出政策调节产业结构转型的作用做出相对更为客观且真实的评价,使财政支出在调整产业结构转型过程中能够适时自我调整与创新,进而更为有效地发挥其对产业结构转型正向的推动作用,明确财政支出政策促进产业结构转型的有效性是首要前提。此外,客观评价财政支出在促进产业结构转型中的有效性,可以促使政策决策者反思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升宏观经济管理水平。加之现有实证检验在模型设定上和变量的选取上仍旧具有改进空间,本文采用附有权重的投入要素(劳动和资本)与产出结构耦合度和生产率衡量我国产业结构转型的合理化和高度化程度,使用2007~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联立内生方程得到财政支出作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的有效性程度,以期为我国产业结构成功转型献计献策,助推我国关键时期发展方式的转变,助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理 论 分 析

(一)产业结构转型中财政支出的作用

一般性财政支出政策对产业结构转型的促进作用主要存在于总量和结构两方面。一方面,支出总量上的增加,即各项财政支出项目规模的稳步提升都会以乘数效应一定程度上促进产业的发展。例如,可以缓解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改善城镇化发展中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问题、增加人民生活保障等。反过来,这些因素又会促进我国经济环境整体向好发展,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财政支出通过作用劳动力、资本、需求等影响产业结构转型的多方面因素促进产业结构转型。然而,不同的产业对于财政支出规模带来的发展机遇吸纳能力有别,因此,具体到产业结构转型,财政支出规模的有效性则难以确定。若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的产业发展程度大于阻碍性产业发展程度,那么,财政支出规模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就具有正向有效性。反之,则不具有有效性。具体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亦然。鉴于此,本文认为,财政支出规模作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正反有效性不能确定。

具体到财政支出结构,本文以国家财政支出职能分类为依据。科技支出具有极大正外部性,科技支出对企业科研创新能力提升和社会生产技术进步都十分必要。其一,政府科技投入可通过改变产品的相对价格来改变产品的需求结构,进而通过产品需求结构的变化影响产品供给结构,带来不同产业的生产变化,最终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其二,科技支出可通过影响企业的边际成本,进而影响企业投资来作用产业结构转型。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支持直接改变企业的盈利水平进而改变企业的供给结构,作用产业结构。其三,对企业科研的直接补贴可以降低高新技术研发和与发成本,减小私人投资风险,通过外部效应内部化促进技术研发与应用的增加来刺激产业结构转型。尤其是对于重大的科研项目来说,其所承担的科研风险越大,财政给予支持也就越必要,财政补贴效果也就越显著。此外,科技进步直接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升,由此本文认为,科技支出主要作用产业结构高度化转型,具有较强正向有效性。

教育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支出,这三项支出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暂且合称为民生性支出。民生性可以通过提高社会福利水平,扩大需求渠道,进而影响产业结构变迁(严成樑、吴应军等,2016)。教育是一项见效周期较长的事业,但是教育的基础作用和教育对创新等各方面的辐射效应巨大。教育支出可直接影响地区的文化环境,增强就业意识并提升劳动力素质,这对于产业结构高度化发展尤为重要,然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种教育的正外部性的显现需要时间。后两项支出则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更加可靠的保障,可以减少人们的预防动机,增加了可支配收入,随之而来的便是消费数量和质量的提升。此外,就业支出中积极型就业支出即对于人员的培训支出有利于劳动力整体素质的提升。但同样,这种可以减少预防动机需求的支出扭转人们的心理需要一个过程。因此,民生性支出可以通过提供可靠的制度基础、拉动消费需求、影响劳动供给促进产业结构转型(钱龙,2017),并且这种影响具有时间积累效果,即随着时间的推移,效果逐渐加强。由此本文认为,民生性支出对产业结构转型具有有效性,有效性会随时间的累积而不断增强。此外应当特别注意民生性支出在存在现实不均等情况下,可能会出现由于资源非均衡引发的积聚效应,择校、择医等在我国积聚的表现,这可能使得民生性支出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作用减弱,甚至出现反向作用。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节能环保支出对于产业结构转型中越来越重要的考量因素——“绿色”产生积极作用。科学发展观带来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理念,和谐社会要求人与环境友好相处,新时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更是生动地将环境对于经济的重要影响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对大气、水、土壤等各项污染的防治工作和稳步推进。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提高产业节能环保能力、降低污染程度本是产业结构转向高度化的应有之意。节能环保支出可以通过提升环境意识,树立绿色消费理念,催生绿色产品消费需求,拉动环境产业需求转型(徐波,2004);还可以通过直接补助企业节能环保支出,降低成本,激励产业结构转向“绿色”。而这种绿色往往被学者归入产业结构高度化方面(陈芳贤和徐充,2015;樊正强和李琦,2009;杨晓猛,2006)。但也不能忽视,节能环保支出对于生态环境的改善更为直接,对于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影响则更为间接,此外,对于企业的“绿色”激励在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表现得更为直接。因此,节能环保支出对产业结构主要对高度化转型具有正向有效性,但有效性系数可能并不显著。本文实证部分产业结构高度化指标为生产率水平,节能环保未能涵盖其中,这也是本文继续研究需要加强的部分。

(二)产业结构转型中其他因素的作用

从供给方面讲,劳动力数量、人力资本、资本可以通过其要素功能和效率功能决定产业结构转型。劳动力主要通过价格机制影响生产成本作用产业结构。高人力资本存量产业部门和地区对其他资源具有引力作用,这种引力作用就促成了生产要素在产业间的流动和重新配置,促进产业结构转型。效率功能则指人力资本作为技术进步载体,可通过“干中学”和知识外溢诱发技术创新(冉茂盛和毛战宾,2008)。资本对于产业结构的影响显而易见,如果将资本投入一个新的产业,那么一个新的产业就会诞生,产业结构由此就会发生变化;如果资本投放在部分产业,则被投放资本产业发展会受到影响,产业结构也会发生变化;如果资本投放所有企业并无产别,但资本投放比例结构发生变化,也会带来产业结构的变化。从需求方面讲,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国外需求都可以通过需求结构间接影响供给结构进行作用产业结构转型。当一国或地区的需求空间有限会抑制技术创新能力形成,停滞经济增长,最终锁定产业结构(孙军,2008)。

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以及中长期的发展战略等经济社会因素都会影响财政收支规模和结构,自然会影响财政支出和税收对产业结构转型的作用。经济发展水平既影响财政政策的决策又影响产业结构转型。经济发展水平可以通过作用需求作用产业结构: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们会拥有相对更为宽松的预算约束,带来消费需求的增加和消费需求的多样化与高级化,从而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反过来,众多学者在对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中阐明了两者间的相互作用。经济体制一定程度上可通过市场化这一指标进行测度。市场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财政政策介入产业结构转型的理论基础之一就是市场失灵。也就是市场机制有效的方面就应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核心作用(林毅夫,2012)。但是,当市场机制严重缺失,政府的政策干预也难以发挥作用(韩永辉,2017;青木昌彦,1998;Johnson,1982)。金融发展也是经济的重要方面之一,金融发展也会通过“金融结构影响投资、储蓄,影响资金流量结构,影响生产要素分配结构,影响资金存量结构,影响产业结构,影响产业发展”(伍海华等,2004)的传递机制对产业结构产生影响。“经济发展过程的一般顺序是商品化、货币化、信用化,如果经济金融化程度越高,上述传递机制作用效果就会越明显”(伍海华等,2004)。综合上述可知,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化程度、金融发展水平提高都有利于增强财政政策促进产业结构转型的有效。

三、财政支出与产业结构转型的实证分析

(一)内生联立方程模型的设定及变量说明

本文第二部分分析了政府运用财政支出政策作用产业结构转型的机理,那么产业结构对于财政支出是否也会产生影响?经济发展结构及水平、人力资本及物质资本水平等因素往往会影响财政支出政策的制定(杨晓锋,2016)。加之考虑到财政支出政策的时滞问题,本文将参考杨晓锋(2013,2016)与储德银和建克成(2014),建立联立方程模型,并且考虑尽量避免解释变量被忽略,将产业结构转型程度和财政支出变量的滞后一期也纳入方程。其基本模型设计如下:

instruit=f(instrui,t-1,expi,t-1,invit,conit,

exdit,hcit,pgdpit,marketit,financeit)

(1)

expit=f(expi,t-1,instruit,instrui,t-1,invit,

taxit,pgdpit,marketit,financeit)

(2)

其中,i表示个体(i=1,2,3,…,28),t表示时间(t=2007,2008,…,2015),即本文采用2007~2015年28个省份面板数据。instru表示产业结构转型,主要使用r(产业结构合理化)和h(产业结构高度化)来衡量。exp为财政支出政策变量,本文将会从总量和结构两方面进行考察。具体变量说明见表1。

表1各变量名称、符号及具体计算

注:①此处将民生性支出分别列示,为了更具体的说明财政支出结构对产业结构转型影响。

②本文使用的宏观税负为小口径宏观税负。税负的计算参考庞凤喜等著《宏观税负、税负结构与结构性减税》一书。

③使用人力资本采用地区平均受教育年限来衡量,参考胡晓梅(2016)湖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财税政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制与效应研究》。具体计算公式为:(初中生在校人数/总人口数)×9+(普通高中在校人数/总人口数)×12+(中职在校人数/总人口数)×12+(普通高等学校在校人数/总人口数)×16。

④创新能力一般有两种表示方式,其一,使用国内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三项专利授权项来表示,但是这种表示方式其实只有发明授权项可一定程度说明创新能力;其二,采用地区科技支出作为创新能力变量,这也就说明针对中观层面的三次产业的研究,财政科技支出一定程度与该指标重合。于是综合考虑,最终实证时,该指标创新指标不计入控制变量。

⑤投资需求包括国内投资需求和外商直接投资需求,为了避免多重共线性,本文采用固定资本形成额对两者同时替代。

⑥国有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从一个方面反映了该地区的市场化水平和经济自由度(赵文哲,2008)。

各指标的具体含义和计算均参考了现有文献(1)“居民消费需求”“国外需求”“市场化程度”三个指标的计算公式参考韩永辉等(2017)发表于《经济研究》一文《产业政策推动地方产业结构升级了吗?——基于发展型地方政府的理论解释与实证检验》; “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参考钱龙(2017)发表于《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一文《地方财政支出与产业结构升级——基于政府与市场新型关系的视角》。。具体说明产业结构转型的高度化和合理化指标设定情况。产业结构转型程度,由于采用省际数据,难以取得测算我国整体产业结构转型程度的指标值的复杂指标。因此,参考刘伟等(2008)、干春晖等(2011)和吕明元与陈维宣(2016)采用合理化r和高度化h作为研究的被解释变量。本文采用资源配置说,以要素投入结构和产出结构的耦合程度加之三次产业产出占比加权来衡量产业结构合理化。

(3)

其中,Yit/Yt表示t时刻i部门产出占总产出比重,|(Yit/Lit)/(Yt/Lt)-1|和|(Yit/Kit)/(Yt/Kt)-1|分别为劳动投入结构和资本投入结构与产出结构的耦合程度。将两者做几何平均处理得出综合耦合度,因为耦合度为逆向指标,故本文直接取负将其转化为正向指标,即r值越大,则产业结构结构越合理。

(4)

特别需要说明,由于本文将资本也纳入产业结构转型的指标之内,故本文首先对2007~2015年的28个省的三次产业的资本存量进行估算。具体使用永续盘存法,采用Hall和Jones(1999)的方法计算初始年份的资本存量,折旧率参照张军等(2004)采用9.6%,增长率为实际几何平均增长率计算,各省三次产业投资价格指数的计算采用徐现祥等(2007)(4)并且徐现祥等在其文中说明了土地资本与资本的关系。进行,由于2002年后分地区分产业的固定资产形成额不可得,故使用分地区分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进行替代(宗振利和廖直东,2014)。

综合上述说明,结合整理的数据,可以得到各个变量数值特征如表2所示。

表2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注:各指标数值均来源于各省统计年鉴(2007~2016)或发展年鉴。由于支出统计口径2007年发生较大变化,前后不具有可比性,又《中国税务年鉴》只能获取到2016年以前数据,故仅采用2007~2015年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并且与GDP相关的指标分别使用各省GDP平减指数和各省三次产业GDP平减指数做了价格处理,finance相应做了价格和汇率的调整,固定资产形成额用各省投资指数做了价格调整,出口额各省用全国性口径指数做了出口价格指数调整。

(二)实证分析

1.财政支出总量与产业结构转型。由表3可以看出,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均具有调整惯性,即r和h的一阶之后项均对r和h具有明显的解释作用,两者均在1%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财政支出亦然,进一步印证了模型设定的合理性。财政支出规模滞后一期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具有负的有效性,有效性系数为-0.228,通过5%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对于产业结构高度化作用有效性为0.244,通过1%水平下显著性检验,这样的结果恰恰印证了前文关于支出规模对产业结构转型不确定效果的论证。财政支出规模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反向有效,即不利于产业结构合理化。这可能由以下原因所致。其一,财政支出是政府介入产业结构转型的直接体现,政府在产业结构转型上的越位很有可能导致资源配置效率的降低,这正好符合本文关于产业结构合理化用资源配置说为基础。其二,正如第二部分的分析,财政支出中的投资性会以乘数效应一定程度上促进产业的发展,但不同产业对财政支出的“产出”存在差异。财政支出投向的正确与否关乎着产业结构的转型的合理化水平,并且这种引导对于市场信号的扰动和挤出效应都会使得合理化水平的反向发展。其三,财政支出的购买性支出毕竟是通过需求间接的对产业结构转型进行作用,经过多步传导至生产者,长链条传导过程中存在多种不确定性,包括厂商的最终判断都会使得初衷被一定程度上扭曲。财政支出规模对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正向有效作用说明财政支出对于生产率提升的效果显著,而生产率提升的关键又在于科技创新。

表3财政支出总量与产业结构转型估计结果

注:***p<0.01, ***p<0.05, *p<0.1代表显著性水平,括号内为标准误。

再看其他变量:其一,物质资本水平、人力资本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方面都显示出相反的作用效果,并且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因此,在进行财政支出政策制定时,若要对产业结构进行调节就应该权衡两者之间的关系,科学做出决策。其二,出口对于产业结高度化的反向有效性应该引起重视,反思现有出口政策,综合考虑出口退税等政策的科学性和时效性。

2.财政支出结构与产业结构转型。财政支出作用产业结构合理化呈现出结构有效性。科技支出、民生性支出对于合理化作用中,只有民生性支出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于是进一步将民生性支出包含的三项支出进行分解。由表4可知,教育和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对于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正向有效性,虽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但也能一定程度上说明教育和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的增加有利于产业结构合理化发展,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则反向作用产业结构合理化,这正是一定程度说明这与我国近年来不断推进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通过更为均等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来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的原因所在。医疗卫生支出对产业结构高度化正向有效,且通过1%水平下显著性检验。教育支出虽对产业结构高度化具有反向作用,这很有可能与教育的流动性和教育支出的使用效率相关,加之人力资本对于产业结构高度化的作用较为有效,这与教育投入和科技支出的成效密不可分。因此,教育支出的积极作用并不能被否定。

通过表4还可以看出,产业结构对财政支出的作用在高度化水平均在5%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进一步印证了第三部分初始模型设定的合理性。此外,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市场化程度越高,则财政支出规模相对越少。这也符合经济学一般理论。

(三)稳健性检验

为增加实证的可信度,本文继续采用两种方式进行稳健性检验。第一,改变样本的空间容量,将样本划分为中部与东、西部(5)从我国的不同地域来看,本文主要分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新疆共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部主要包括山西、吉林、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共7个省;东部则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共11个省(直辖市)。考虑到样本容量问题及地区间差异,将东西部进行合并一同考虑。两个子样本进行回归,检测有效性即模型参数系数空间变化的稳健性。第二,改变因变量中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衡量指标。分别用负的投入要素和产出要素耦合的几何平均数(韩永辉等,2017;吕明元等,2016)作为本文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标r的替代变量,采用生产率的算数平均数、标准化的劳动生产率(刘伟等2008)、修正后的(周昌林和魏建良,2007)的高度化指标作为本文高度化h的替代变量(6)替代变量选取参考干春晖等(2011)发表于《经济研究》一文《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检验产业结构转型指标选取的代表性。结果均证实了本文实证部分的可靠性。

四、结论与启示

文中运用2007~2015年省级数据,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财政政策促进产业结构转型有效性进行分析。发现:(1)财政支出方面,财政支出总规模对产业结构转型作用显著,其反向作用产业结构合理化,正向作用于产业结构高度化;(2)具体到财政支出结构,民生性支出效果显著,不同的支出项目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作用有效性正反关系不同。(3)控制变量中需求、人力资本和经济发展水平等一系列指标均对产业结构转型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鉴于以上分析,本文在提升我国财政政策促进产业结构转型有效性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保持财政支出规模稳定。财政支出稳定本身就是有效需求的稳定。虽然从各国的实际来看,长期下财政支出规模逐渐扩大。然而,财政支出规模存在动态最优规模,并非越大越好。我国最优财政支出规模比例分布在11.6%(杨友才和赖敏晖,2009)和24.0%(马树才和孙长清,2005)之间,特别是马树才和孙长清(2005)还测算出预算内财政支出的最佳规模为21.2%。我国各省的财政预算内财政支出规模平均值为21.05%,接近于马树才和孙长清21.2%的估算值,然而最小和最大财政支出规模分别为8.74%和43.55%,也就是说财政支出规模仍具有调整空间。

财政支出规模过小与过大均不利于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全国范围来看,2017年我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规模为24.58%,2009~2016年该值分别为21.89%、21.85%、22.53%、23.26%、23.91%、23.54%、25.62%、25.35%。我国财政支出规模除非正常年份外,实际支出规模也是呈现小幅波动的上升态势。并且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增速放缓开始,这一比例升至25%以上。我国应尽量将支出规模比例降至23%(冯丽娟,2017)。要达到这一目标,其一,我国应该继续转变政府职能。遵循财政政策促进产业结构转型的协调性原则,做到既不缺位,又不越位。市场可以做到的就发挥市场自身的资源配置效率,市场失灵的部分,政府适时适当的进行干预,并且尽量将政府失灵出现的概率降至最小。其二,完善政府财政收入体系,结合我国税收等收入政策进行综合调整,例如,可以充分利用好国地税整合契机,保障各级财政收入的稳定,并且与事权财权的改革相配合。

第二,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紧密结合各地区实际产业发展水平细化支出政策,精准扶持。新常态下我国财政增收受限,优化支出结构,精准作用,提高财政支出效率是必由之路。其一,民生类支出对三次产业产生共同作用,应稳中有升,最佳的状态为增长占比维持平均占比不降低。在此基础上,重点加强对农村地区民生性财政投入(蓝相洁和陈永成,2015;刘志忠等,2012),并继续优化其各自内部结构。(1)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中,就业支出中创业型和培训型就业支出都属于积极性就业支出,该部分支出的增加将会对劳动者整体素质的提升产生积极作用。因此,就业支出应加大对就业及再就业的培训,促进劳动力流动;加强财政支出创业支持力度,促进劳动力合理配置,如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中提出类似财政鼓励政策支持应当继续推进。(2)通过社会保障支出和医疗卫生支出,继续推进城乡均等的医疗卫生服务保障体系,加快各地推进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合并进程,并逐步提高保障水平,缩小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之间的差距;逐步提高统筹层次,以此减小阻碍劳动力流动因素的影响。而这一过程得以实现的保障便是医疗卫生支出和与之密切相关的社会保障支出的稳步提升及其内部结构的优化。(3)教育支出的正外部性极大,对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水平的发展至关重要,而我国教育支出比例在民生性支出中仅次于社会保障支出,但仍旧需要不断增加教育支出规模,在4%水平上继续提升。王玉华(2007)甚至提出,只有教育支出规模增长率快于财政支出规模,财政维持教育支出的持续增长。教育对于科技人才培养和科研团队的建设至关重要。其二,科技支出作为政府针对科技方面发展而产生的支出项目,它的整体支出比重当然应当顺应时代潮流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稳中有升。虽然科技支出对于产业结构转型有效性尚不显著,但是这也正说明了该项支出应该继续优化。财政促进科技发展的支出既可以是直接支出,也可以通过补贴和贴息等转移性支出形式进行。转移性支出方面,我国可以继续增设对于个人的科技奖励,并提高部分奖励的奖金数额。科技创新最重要的因素是人,需要继续健全创新激励机制,赋予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真正让有贡献的科技人员名利双收。在与我国国家层面现有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五项协调下,可继续增设省级奖项,因税法规定省级奖项奖金可免征个人所得税。具体到技术进步环节上,应加强技术改造的财政投入力度,鼓励企业利用先进实用技术改造相关设备和工艺,提高企业技术水平,按照市场需求优化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戴鹏,2012);重点提高科技成果和专利申请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投入比例(王华和龚珏,2013);可将亟待研发的技术难题列出目录,按关键程度确定相应补贴力度,每年依据研发进展对目录进行调整(周清,2011)。

第三,丰富并合理化财政支出形式。其一,优化补贴支出形式。财政支出主要是通过价格机制影响资本成本来作用产业结构转型。财政补贴是财政支出影响价格的主要作用方式之一。对于财政补贴范围、标准、对象和形式的选择将直接影响并作用产业结构转型。例如,可通过财政补贴和贴息手段,引导和促进企业增加科研投投入,提高成果转化,可将亟待研发的技术难题列出目录,按关键程度确定相应补贴力度,每年依据研发进展对目录进行调整(周清,2011)。其二,奖励机制是一种积极的引导方式,例如,针对我国第二产业中部分产业产能过剩问题,《淘汰落后产能中央财政奖励资金管理办法》明确,由中央继续安排相关专项资金,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给予奖励,积极支持落后产能淘汰。各地方政府要对淘汰落后产能名单上企业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稳定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这种缓和的奖励机制可发挥心理效应的作用,更为积极的引导产业结构转型。

第四,积极寻求财政政策对控制变量的影响,特别是财政支出政策可以透过控制变量中显著性变量进行曲线作用。政府采购这一财政支出的具体形式也是直接构成消费需求。因此,政府采购制度应一步完善,发挥其在促进产业结构转型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府采购力度,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有效的市场需求。尤其要提高单次采购的规模,避免由于重复购买增加政府与新兴产业双方的成本(杨林和马顺,2012)。同时,要有效提高政府采购的效率,制定合理的政府采购比例,规范政府采购行为。我国需要推行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完善《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关于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实施的意见》及相关绿色采购相关规定,不断丰富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清单、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清单及相关绿色釆购清单,不断提高绿色釆购在整个政府采购中的比重(戴鹏,2012)。通过政府采购制度的不断实践与完善,促进产业结构转向高度化。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当我们将产业结构分为合理化和高度化两个维度进行考察后,财政支出及部分控制变量都会对产业结构的两个维度具有相反的有效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政策制定时统筹安排,充分考虑政府与市场、合理化与高度化等关系之间的协调问题。

当然,本文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我国产业结构转型程度测算,虽使用了劳动和资本双要素的测算方法,但节能环保并未能量化计入。因此,随着产业结构转型指标的不断细化和数据的挖掘,实证的结果将更为准确。

猜你喜欢

高度化合理化财政支出
蒙住眼,因为剁手难——为什么清代不能建立合理化的央地财政分权
机械制造工艺的合理化机械设计
基于认知合理化的会计舞弊治理:研究基础与框架策略
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差异研究
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及比重
2016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支出完成预算情况
产业结构优化影响因素测度分析
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及比重
气象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初探
商贸流通业对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度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