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格物致知,继往开来
——2018年全国财政学博士学术论坛综述

2018-03-26

财政经济评论 2018年2期
关键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研究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快现代财政制度建设是新常态背景下更好地发挥财政基础和支柱作用的应有之义,研究中国财税问题、推动财政学科发展是新时期每个财税人的使命和担当。为推动财政学领域学科发展,促进财政学及相关专业博士生的学术交流,2018年6月8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税务学院、中国收入分配研究中心和湖北财政与发展研究中心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举办第八届全国财政学专业博士生学术论坛。本次论坛共收到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厦门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辽宁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暨南大学、江西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社科院、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中国银行等高校或研究机构应征论文46篇,经严格匿名评审,31名博士生代表获邀参加本次论坛。

论坛开幕式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税务学院博士研究生陈昶旭主持,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院袁桂君副院长、财政税务学院副院长薛钢教授、财政税务学院党委熊思宏副书记出席本次博士生学术论坛开幕式。首先,财政税务学院副院长薛刚教授致开幕词,薛院长指出,全国财政学专业博士生学术论坛从2011~2018年,已经走过了整整8年,为全国财政学及相关专业博士研究生提供了一个分享学术成果的平台,希望借此平台为大家营造更广阔的发挥空间并祝愿各位远道而来的博士生能在这里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接下来,由校研究生院袁桂君副院长宣读本届博士生论坛获奖名单,此次论坛经论坛专家评审组认真审议,共评选出获奖论文7篇,现场颁发证书及奖金。

一、财税基础理论研究

西安交通大学王雄飞研究了新时代财税体制改革问题。在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准确把握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重塑发展动力体系是解决我国经济运行中有效需求不足与有效供给不良并存的关键,现阶段的财政体制应围绕高质量发展动力变革,重点从创新驱动、消费拉动、均衡发展等方面进行改革,通过健全财税立法体系、优化转移支付制度、全方位深化税制改革,为其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

北京大学李文健研究了最优再分配资本税问题。发现资本积累如果扩大了一个社会的相对工资,就会降低社会的福利水平,增加了整个社会的净信息组,从而提出最优资本所得税问题,当效用函数是消费的线性函数时,相对工资弹性为正时,最优资本税为正。

西安交通大学蔡俊宇认为政府在征收碳税的时候应该考虑企业的成本结构。在经济动能转换的背景下,传统化石燃料企业更倾向于使用清洁能源,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一转变也会影响企业的生产成本,通过构建碳排放和清洁能源市场企业竞争的三阶段博弈模型,发现政府在征税的时候应当充分考虑成本结构这一要素。

西南财经大学吴茵茵研究了不完全竞争市场环境下的差异化税率对经济、环境、社会等方面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税收对于产出与污染的影响可分解为成本效应、产能转移效应以及污染转移效应,且当企业之间污染排放强度差距较大或污染排放强度高的企业较多时,环境税差异化税率反而可能增加总污染排放。另外,区域之间联合制定强外溢性污染物的税率标准、提高清洁生产模式的清洁程度等综合措施均有利于提高减排效率进而增加消费者效用。

在房产税的研究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牛力探讨了房地产税改革的设计问题,研究认为公众对房地产税存在一定质疑、误解与焦虑的原因在于,房地产税对居民而言属于直接负担的税种,避税空间有限,“税痛”感知也更为明显,因此需要广纳社会才智、低税负政策平滑税痛,明确税款使用方向,注重提升居民获得感与满足感等关键点设计。西南财经大学王瑞祥研究了房产税对房地产部门和非房地产部门的影响,研究发现房地产税正向冲击对房价、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非房地产投资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而对房地产投资有显著的负向抑制作用。北京大学祝远石研究了房地产税立法问题,分析了当前立法的两难困境。

江西财经大学熊惠君利用31个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转移支付均等化问题。研究发现地方财政支出责任与中央转移支付呈正相关关系,地方财政收入与中央转移支付呈反相关关系以及在地方支出责任既定情况下,地方财政收入的增加会降低中央转移支付力度。

武汉大学田勇研究了中国城乡居民长期护理保险财政负担能力问题。研究发现依托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长期护理保险的建立,会增加财政支出,但规模可控;依托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长期护理保险的建立会威胁职工医保统筹基金的安全,可以通过改革职工医保个人账户解决;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应该采用“个人缴费+医保基金补助+财政补助”的模式;我国长期护理保险财政负担总体相对较低。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宋嘉宁从国有资本的内涵入手进行分析,通过对比资本与资产的区别、国有资本与经营性国有资产的区别、国有资本与非国有资本的区别,总结归纳了国有资本的属性。

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的博士研究生对财税基础理论做出了诸多有益探讨。关于财税基础理论的研究主要围绕财税体制改革、税收的经济效应、转移支付以及国有资本等内容展开,研究视角多样、分析深入、理论与实证研究兼顾,对深入理解我国财税基本理论问题大有裨益。

二、企业激励与企业行为研究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张建顺利用世界银行2012年中国企业调查数据与城市层面数据,研究税务检查对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发现,税务检查是通过增加企业实际税负和降低企业声誉加重了企业融资约束,工具变量回归结果依然成立,进一步分析还发现,税务检查对企业融资约束影响具有异质性。

暨南大学陈晓珊基于混合寡头市场模型将政府补助引入混合寡头市场模型框架中发现政府补助会提高混合所有制企业和民营企业的高管薪酬,但会降低薪酬—业绩敏感性,利用 2003~2015 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实证检验表明,政府补助与混合所有制企业和民营企业的高管薪酬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政府补助会降低混合所有制企业的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提高民营企业的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

东南大学黄送钦以 2008~2015 年 A 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从企业融资约束视角考察了政府补贴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研究发现实企金融化中的政府补贴既缓解了企业融资约束问题,又以此降低了企业参与金融化水平,但地方行政干预却抑制了该作用的有效发挥。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常岐君利用中国A股房地产上市公司2010~2016年的数据,研究了企业多元化战略变革行为是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上市房企的多元化变革行为短期内存在风险,在短期内的扩张型多元化战略会降低投资者回报率,削弱投资者信心,增加大股东反对企业进行多元化扩张的可能性。

华中科技大学毛德凤基于2005~2012 年中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利用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税率统一的自然实验机会,采用倍差法研究发现减税政策降低了企业融资约束,这一效应在小企业和非国有企业更加明显。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李子健采用世界银行2012年对中国企业的微观数据,研究了政企关系与企业成长。实证分析结果证明良好的政企关系正向影响企业成长,机制在于政企关系能够通过缓解企业面临的融资困境,工具变量结论依旧显著,并且这种影响存在异质性。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苏姣基于《减持新规》的自然实验研究了规范大股东减持对股价波动的影响。以沪深两市所有A股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减持新规出台对A股股价整体波动性有显著增强作用,在沪市减持新规的实施对股价波动性有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在深市持新规的实施对股价波动性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盈利能力越强、换手率以及流通市值越低的企业其股价波动性越低,即发展越稳健的企业的股价也会越平稳。

西安交通大学孙长鹏研究了企业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财政政策传导机制问题,结果表明政府引导基金这个新型财政工具可以作用于企业创新,而企业创新又能驱动产业结构升级,从而借助政府引导基金等新型财政工具将有限的财政资源集中力量于促进企业创新,从而达到兼顾创新驱动战略和三次产业结构升级的双重目标。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王薇利用创业板上市公司数据研究了政府补助、研发投入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研究发现政府补助对创业板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正向作用;研发投入在对政府补助与创业板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之间产生了显著的正向部分中介效应,政府除了要进一步扩大政府补助规模之外,还需要加强事后监管,构建政府补助事后评估机制,进而促进创业板上市公司通过持续研发创新,不断增强核心竞争能力。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刘畅研究了企业环境责任承担水平对企业税负的引致效应,研究发现,企业承担更多的环保责任对于减轻企业税负具有较为显著的效果,税负水平越高的企业,落实环境责任的减税效应愈为明显,非污染型企业较之于污染型企业、非国有企业较之国有企业落实环境责任的减税效应更为显著。

在企业激励与企业行为问题的研究上,多名博士的研究进行了深入探讨。这些研究具有两个特点:第一,数据使用多样,结论可靠性强,研究中使用的数据主要包括:世界银行2012年中国企业调查数据、上市公司数据、工业企业数据等,实证研究中深入探讨影响机制,提供大量稳健性讨论。第二,注重问题导向,利用中国的政策实验,研究中国问题,讲好中国故事。

三、环境财政与污染治理研究

武汉大学曹鸿杰认为中国地方政府在环境治理中承担了重要的角色,政绩考核体系中环保内容的增加对地方政府环境支出在空间上的策略互动产生重要影响,“标尺竞争”是重要机制,利用中国30个省级地区的数据构建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对上述传导机制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相邻地区之间环保支出行为的互相模仿和路径依赖,进一步地,对标尺竞争行为是否为“竞次”的进行了分析和检验,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反而促进了地方政府的环保财政支出竞争。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倪娟利用2008~2015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的重污染行业民营企业分析了政治关联对民营企业环保投资规模的影响,研究发现政治关联有助于民营企业扩大环保投资规模,这种促进作用在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之后更加显著,主要体现在董事长和CEO政治关联中,具有中央政治关联的民营企业对更倾向于落实国家的环保要求。

西南财经大学李尧利用我国2006~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系统GMM以及MLE方法研究了地方竞争背景下的环境税费征管问题,结果表明增长激励对环境税费征收力度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是导致排污费长期征收不力的重要原因,在污染治理外部性及地方增长竞争的作用下,地区间环境税费征收力度选择存在明显的策略模仿,此现象在中西部地区尤为突出。

影像融合首先用QuickBird多光谱影像和全色影像进行几何配准;然后分别采用彩色合成变换[4]、IHS 变换、K-L 变换[5,6]和 Brovey 变换[7]进行融合处理;最后通过统计平均值、标准差、偏差指数、信息熵和相关系数,比较不同方法[8]的融合效果。

武汉大学朱耘婵研究了地铁修建与空气污染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新地铁线开通降低了空气中的PM2.5含量,可能的机制在于道路交通使用量的减少和清洁能源的使用。

环境财政与污染治理问题研究历来是财政学关注的重要问题,多名博士针对这个问题做出研究。关于环境财政和污染治理的研究主要围绕地方政府在环境治理中的角色、企业政治关联、经济增长激励展开,同时,部分研究利用了中国的准自然实验做出了富有新意的研究。

四、公共投资与公共服务研究

武汉大学杨晶利用DEA-Malmquist指数研究了中国省际公共投资效率及区域差异。研究发现绝大多数省份公共投资处于规模收益递减的状态,未达到DEA有效;不同地区公共投资的绝对规模和相对投资效率指标呈现出了明显的区域差异;大多数省份的全要素生产率距有效状态仍存在较大差距。

武汉大学齐兴辉利用合成控制法研究了重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对民生性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显著提高了重庆市民生性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水平,改革使得民生性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指数较未改革状态下提高了3.6%,可能的机制在于构建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的公共财政体制,政府公共资源倾向于投入农村基本公共服务。

中国社会科学院刘欢利用2015年240个城市特征数据与2016年流动人口监测微观数据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研究了户籍管制、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对城市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户籍管制抑制了流动人口迁移,是城市选择性吸纳高禀赋人口的重要制度工具;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有助于促进流动人口自身稳定与家庭完整迁移,但基本公共服务的正向作用不足以抵消户籍管制的负向影响。

对公共投资与公共服务的研究主要关注了公共投资效率以及制度因素对公共服务均等化影响等问题,研究发现公共投资没有达到完全有效状态,公共服务均等化会受到制度性因素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五、财政分权的经济效应研究

西安交通大学陆扬研究了财政分权背景下的中国环境治理体系演进问题。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步形成财政分权制度和环境监测制度,创造性地将中央政府策略和分权制度相结合,运用演化博弈模型研究了中央政府财税制度选选择与其余主体策略选择问题。

辽宁大学邱国庆利用2006~2016年省际面板数据研究了财政分权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支出分权显著促进了新型城镇化,财政支出分权对新型城镇化呈现出一定倒U形关系,财政支出分权的环境城镇化效应明显,经济、社会城镇化仍有一定改善空间。

武汉大学杨晶基于2006~2015年我国31个省际面板数据,研究了产业结构升级与财政支农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产业结构升级和财政支农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动过程中存在“极化效应”和“涓流效应”。财政支农的提高有利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产业结构升级整体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产生了“抑制作用”。

财政分权是财政学关注的核心话题之一,关于财政分权的经济效应研究主要考察了分权背景下环境治理体系演变、收入分配以及城镇化问题。研究视野宽阔、格局宏大,力求回答我国面临的重大问题。

六、宏观经济问题研究

中国银行总行范若滢研究了新常态背景下M2增速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调整问题,基于近期我国M2增速出现的新特点,从M2的存量结构、来源结构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角度来分析近期M2增速放缓背后的逻辑和原因,可以发现M2增速放缓是经济发展转型过程中的必然结果。

哈尔滨工业大学冯严超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中国城市生态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中国城市生态效率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的动态关系,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的提高会阻碍周围城市城市生态效率的提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中国城市生态效率的影响在不同产业类型、不同区域、不同规模城市之间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环境规制对中国城市生态效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外开放对中国城市生态效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人力资本和金融信贷对中国城市生态效率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蒋炳蔚运用2007~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面板门限模型研究了我国税收政策对产业结构转型的非线性作用。研究发现宏观税负对产业结构合理化作用随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呈倒U型效果,对产业结构高度化呈U型效果,税收结构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作用不同非线性效应。

厦门大学潘夏梦利用1998~2007年给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数据和东北振兴的政策实验考察了区域导向型政策对僵尸企业占比的影响。研究发现东北振兴战略显著降低了僵尸企业占比,但并没有提升企业经营能力和创新水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谢鹏研究了城镇化背景下土地征用的收入和财富分配效应。研究发现土地征用导致农户财富显著增加,但对农户的收入产生明显的减收效应。机制分析表明其原因在于:土地征用使农户房产现值增加,从而增加家庭财富,但土地征用诱发被征地农户减少劳动时间,进而减少工资薪金收入。土地征用带来财富增加,本身是致富机遇,但如果劳动时间持续下降,从可持续生计的角度而言,有可能会陷入贫困陷阱。

对宏观经济问题的研究主要聚焦于经济增长、货币政策、产业结构等话题,试图阐述M2增速放缓、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产业集聚的影响以及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尝试提供新的分析思路和研究视角。

七、人力资本问题研究

武汉大学刘成奎、王宙翔等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检验了努力对早期人力资本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努力对早期认知能力有着显著且稳健的正向影响,而对早期健康的影响并不显著,而且努力与环境存在互补关系。进一步分析发现初中阶段个体努力显著影响认知能力,而城镇个体与家庭环境好的个体,努力对认知能力的影响更显著。

华中科技大学顾晓敏使用 2002~2009 年的城镇住户调查数据和2001~2008 年的区域经济统计年鉴数据考察房价上涨对家庭生育决策的影响,研究发现房价上涨会促进家庭生育人口数量的增加,这一效应对于 30-44 岁之间的育龄女性而言尤为显著;房价上涨对租房者没有影响, 但会显著提高拥有住房者的生育率。进一步研究表明:房价上涨可以降低家庭的出生性别比,缓解出生性别比失衡。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景幸幸利用中国2008~2015年间的26个省面板数据,运用空间面板模型对农村普惠金融的反贫困效果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普惠金融发展反贫困具有明显的空间外溢效应,农村普惠金融发展能够有效减缓贫困,除了普惠金融发展,其他经济要素对农村地区的贫困减缓也有重要作。

华中科技大学陈祎研究了中国“教育热”背景下子女学业表现与父母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发现子女学业表现更好的父母满意度越高,中等收入的父母群体的反应更加明显,这种影响可能来源于父母在子女课外更多投入或者选择更好的学校。

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本水平关系着这个国家的前途和未来。关于人力资本问题的研究视角多样、内容丰富,主要包括早期努力、房价、减贫等角度切入,分析这些因素对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

此外,浙江大学杨芊芊研究了主观预期寿命与家庭资产选择的关系,发现主观预期寿命的增长显著提升了家庭持有政府债券和风险资产的可能性,并增加家庭在相应资产上的配置;温州大学曹瑞冬研究了清末民初广东的花捐包征与政商关系,认为商人需依赖正当的政府权威实现其商业利益,同时,地方政府在降低官僚机构的征税成本中增强财力,巩固其政权的合法性,双方利益在地方警察制度的创建上达到平衡。

此次全国财政学博士学术论坛为全国各地高校博士搭建了良好的交流平台。综合来讲,本次论坛呈现出三个明显的特点:第一,参与高校数量多,论坛影响进一步增大;第二,多种视角进行研究,科学运用分析方法;第三,理论与实证兼顾,论文质量较高。

猜你喜欢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Research on the Efficiency of Financial Funds for Supporting Agri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nergy
The Study of Language and Sex: Review of Sex, Covert Prestige and Linguistic Change in the Urban British English of Norwich
An investigation of teachers’ perceptions and practices of CLT with regard to learners’ interaction and participation in classrooms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略论近代中国花捐的开征与演化及其财政-社会形态
医改需适应财政保障新常态
县财政吃紧 很担忧钱从哪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