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6岁幼儿性发展的年龄特点

2018-03-17宋丽博傅路军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性道德性心理

宋丽博 傅路军

摘要:幼儿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也是形成安全感和乐观态度的重要阶段。《纲要》和《指南》将幼儿健康教育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上,而幼儿性教育作为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从幼儿性生理、性心理和性道德三个维度,结合弗洛伊德、皮亚杰等相关理论,梳理并分析幼儿期不同年龄阶段性发展的表现,既是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幼儿性教育打下基础,也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保障幼儿享有“最高健康标准”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幼儿性教育;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8)02.0074.03

一、问题的提出

著名的儿童性教育专家胡萍在十多年的实践研究中,指出3—6岁是孩子性发展的关键期,也是性教育卓有成效的时期[1]。美国“性信息和性道德”理事会主席玛丽·考尔德博士认为,对于性教育,特别重要而有效的时期是5岁之前[2]。澳大利亚、美国、瑞典等国家将性教育的时间提前到幼儿阶段。同时,英国、法国、荷兰等国家的教育大纲明确规定,在学前班向孩子教授最基本的性知识,并要求以一种全面的、整体的方式来解读性教育。如今,国外的性教育包括性的所有内容,如性别角色的进入、性身份的认同、性态度的确立、性意识的发展、性的生理需要与心理健康,以及性的道德和责任感的确立等,已形成一套系统的理论性与操作性较强的性教育内容体系[3]。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各行政和立法机构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开设相关性教育课程,从性生理、性心理和性道德三个维度展开展教育教学。但是由于全国还没有各年龄段关于性教育的指导纲要,教材和書籍的对象也主要是青少年[4],而性教育应该从儿童早期就开始,从婴幼儿、童年一直到青少年,围绕着达到对“性别”的生物性和社会性的认识,形成正确的性别角色,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开展不同内容的性教育[5]。我国性教育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幼儿性教育模式缺失、性教育课程匮乏、专业教师缺少,对幼儿性教育认识不到位,研究更多的指向存在问题,对为什么要进行幼儿性教育以及如何进行闭口不谈。

因此,有必要对3—6岁幼儿性教育特点进行分析,探讨针对3—6幼儿性教育的具体对策。本文将从性生理、性心理和性道德这三个方面展开对3—6岁幼儿各年龄阶段性教育的探讨,概括和总结各年龄阶段的幼儿性教育的表现和特点,为进一步对3—6岁幼儿性教育进行指导提供参考。

二、幼儿性生理发展的年龄阶段特点

人自孕育就因先天的染色体组成和生殖器官结构决定性别身份。专家指出:“既然人的性发育开始很早,即便是不满周岁的孩子在性问题上也不是中性体,所以性教育必须从幼年开始。”[6]

1小班幼儿对性生理直观行为表现出更强的探究欲望

随着幼儿大脑皮层细胞的持续分化,功能逐渐成熟,3岁已大致定型,3岁幼儿已经具有明确的性别意识。幼儿入园后,开始接触数量更多、形态各异的同伴性别个体。研究表明:此阶段的幼儿,90%提出过如“为什么男孩站着尿尿,女孩是蹲着的?为什么女孩可以穿裙子,而妈妈却不让我穿?”等直观行为表现问题[7]。说明幼儿对性生理直观行为具有更强的探究欲望。幼儿通过个体行为观察,辨识性别角色,从外形上认知男女,知道裙子是给小女孩穿的,裤子前面留有的小洞是男孩穿的等。模仿是小班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不少班级出现男孩要求模仿像女孩一样扎辫子、穿裙子,女孩像男孩站着尿尿等现象,长时间的刻意模仿会内化幼儿对性别角色行为的认识,出现性别意识错位。研究表明:错位的性别意识是导致人格变态的重要因素。在美国的托幼机构里,认识厕所是幼儿入园的第一课。孩子们在一个女孩坐厕姿势标志和一个男孩坐厕姿势标志,分门进出[8]。目前我国大多数幼儿园还没有实行男女孩分厕。

2中班幼儿对情境中性生理自然现象容易表现出关注

3—6岁的幼儿,特别是4岁左右,幼儿性生理发展出现高峰状态,大脑皮层细胞在形态上继续分化,通往阴茎和阴蒂的感觉神经的髓鞘发育完成,来自生殖器的刺激可以完整地传递给大脑,使幼儿刺激阴茎或阴蒂后产生强烈的性感觉,尝试通过各种活动丰富性感觉,从而实现机体内部平衡,这类探索行为均来自幼儿生命性本能,不以成人的意志而转移。性是自然而非邪恶的,对儿童有关性的好奇心要给予满足,不要造成儿童对性的神秘感,性知识可以用纯粹科学的态度传播给幼儿。因此,我们要尊重科学,用科学名词解释男孩女孩的不同之处,告诉幼儿如何保护自己的私密器官,实事求是地回答幼儿的性问题,不闪烁其词,也不太过抽象,超越孩子的认知和理解水平。日本的歌山静子运用“私密地带”这个词要求幼儿学会保护自己,预防性侵害,并懂得与人保持适宜的距离。

3大班幼儿对性生理器官及功能容易表现出好奇

性成熟有赖于脑垂体前叶分泌出来的促性腺激素。在学前后期到学龄初起,幼儿的胸腺开始萎缩(具有抑制早熟的机能器官),幼儿体内的生长激素和性激素逐渐活跃,伴随体内激素的分泌变化,幼儿嗅觉对人类的性信息素开始敏感。幼儿的逻辑推理及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使得幼儿对外在行为的好奇转向对性器官功能的探究。从哲学角度剖析幼儿性教育的发生发展,在幼儿知道“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等问题基础之上后,将转而认识“我将去往哪里”的问题,即男孩要拥有什么样的品质,女孩要具备哪些社会特点。当幼儿进入大班后,教师和家长可以逐步传授“受精”“胎生和卵生”等知识让幼儿了解生命的由来,还应侧重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性别价值取向及帮助幼儿形成完整的性别人格特征。

三、幼儿性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特点

幼儿从出生到成年要通过一系列的性心理发展阶段。幼儿的“性”心理,既包括两性关系,也包括身体其他部位产生舒适、快乐的情感[9]。儿童的性心理教育要经过口腔期(0—2岁)、肛门期(2—4岁)和生殖器期(4—6岁)不同阶段,幼儿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冲突,完整人格的发生发展就是不断解决一系列冲突的过程。

1小班幼儿性心理现象具有个体意识情绪化

性心理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综合,幼儿发展早期,控制和释放能量的心理调节功能相对偏弱,尚未形成完整的心理调节机制,极容易出现伴随焦虑的各类创伤体验。常见的有“信号焦虑”和“分离焦虑”两种形式。3岁开始,幼儿性器官变得积极起来,机体内部面临解决清除体内废物和自我保留之间的本能冲突、排泄的快感以及欲望控制的自我之间冲突、希望得到排泄而产生的快感和外界要求他忍耐这三种主要冲突。冲突的顺利解决,依赖亲密并稳定的两性(母性和父性)关系。稳定的两性亲密关系,即指生物学上男、女两性关系,也指代与父性、母性之间的关系。两性关系的亲密稳定是幼儿从自然人向社会人顺利过渡的必要保障。幼儿情绪起主导作用,易激动,当母亲(或父亲)离开时,就会感受到一种危险的情景,因此大哭号啕,出现创伤焦虑体验,这种与危险情景相联系的焦虑就是我们所谓的“信号焦虑”,而父母通过躲猫猫的方式“闪离”幼儿,与此相联系的焦虑被称之“分离焦虑”。

2中班幼儿性心理活动表象具有群体意识情境化

处于肛门期向生殖器期过渡阶段的中班幼儿具有性活动的躯体标志。弗洛伊德认为,这一时期儿童的性需要已开始从自体转向投放外界(即“他恋”)。这一阶段,幼儿会陆续出现潜抑的“恋父”或“恋母”情结,男孩表现为潜抑的“恋母”,认为妈妈是这个世界最完美的人;女孩则表现为潜抑的“恋父”,认为爸爸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有的孩子会说“长大了我要和爸爸(或者妈妈)结婚”等话,幼儿最早的婚姻敏感期雏形一般在此阶段形成。在《爸爸去哪儿》里边,轩轩充分表达了自己对美女的好感,从第一集看到夏天姐姐就踏上了卖力讨好姐姐的征程;到了霓娜出现又开始有事没事搭个讪;当维吾尔族美女姐姐到来后,又开启了“美女定位仪”模式等小粉红行为。对于一个4岁处于婚姻敏感期的幼儿来说,这些行为都正常,婚姻敏感期的出现是建立在正确处理“恋父”或“恋母”情结之上的,正确认识自身性别角色后,能够很好地将对母性或父性的依恋和友爱转移到其他同伴个体中。

3大班幼儿性心理活动规律具有集体意识社会化

随着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幼儿对与性有关的词汇开始敏感起来。幼儿智力活动和逻辑推理的积极活跃,对异性的好感具有明显的群体助力性傾向,并会对自己的行为产生顾虑。教师喜欢的女孩,大多数男孩也会喜欢;教师喜欢的男孩,大多数的女孩也会喜欢,反之亦然。随着幼儿高级心理的发展,幼儿对“喜欢”“爱”等羞于出口,并对有关于“性”的若干词汇变得敏感起来。此阶段,幼儿知觉到的危险情景与自我的控制和压抑有关,本能冲动会引起幼儿的懊悔自责或自卑,并由此产生应对焦虑的防御机制。然而,幼儿的大多数防御机制是通过对现实的歪曲起作用的,表现为对各种客观事实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即认为“喜欢”“爱”是不可以当众表达的。而这一切符合社会文化“表现”的心理,通常为成人意识不到。幼儿对性心理问题随着自身心理调控技能的发展便会进行压抑、投射、转换,具体的表现行为即对这一问题的否认、反向作用和退化认识。

四、幼儿性道德发展的年龄阶段特点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源于主体(即儿童)与社会环境的积极的相互作用,特别强调儿童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重视集体和同伴对幼儿道德发展的重要性。性道德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下位概念,幼儿性道德教育既是性教育的组成部分,也是道德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皮亚杰指出,幼儿的道德性发展按照2—5岁的自我中心阶段(无律)、6—7岁的权威阶段(他律)呈现螺旋式递进发展,且道德性发展与智力成正相关。

1小班幼儿性道德处于无律顺应化发生时期

皮亚杰指出2—4或5岁幼儿处于自我中心阶段,即无律阶段。此阶段的幼儿不懂得规则的含义与约束,对引起事物的结果只有朦胧的了解。为了避免惩罚或者赢得奖励,幼儿的行为直接受行为结果支配并任意去改变规则。由于小班幼儿对性生理直观行为容易表现出好奇与探究欲望,幼儿性心理受个体意识情绪化影响,因而根据这一阶段幼儿的性认知、行为等无法判断出幼儿的性道德发展是道德的,还是非道德的,只有随年龄与智力的增长才能对行为做出判断。

2中班幼儿性道德处于无律顺应到他律认同的发生过渡变化时期

4—5岁幼儿道德发展处于无律顺应到他律认同的发生过渡时期。在性道德发展过程中,从观察学习到模仿学习,合作行为和共同游戏的次数和频率逐渐增高,此阶段的幼儿开始接受规则的约束性,当幼儿发现有的幼儿做出“不雅”行为时,会自发地告知教师,出现告状行为,并撇清该行为和自己的关系,依据成人的准则,对行为的本身做出判断。幼儿的顺应行为发生,并不代表幼儿能够辨认好坏对错,只是服从成人提出的要求,属于性道德发展的初级阶段。

3大班幼儿性道德处于他律认同发展时期

5—6岁或7岁幼儿的道德发展处于“权威”阶段,属于他律道德阶段,皮亚杰称之为道德现实主义或他律的道德。此阶段的儿童道德认知一般是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制定的规范,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因此,幼儿将规则看成是不可改变的,认为完全服从成人或规则就是对的,对于同伴中的侵犯性行为应受到外部权威的惩罚,往往根据要禁止或惩罚的事来定义道德的错误,并顺从外在的规则和定义。总的来说,儿童此阶段的性道德发展是从无律到他律的道德主动顺应并服从的发展。

五、相应的教育策略

小班幼儿教育策略:教师应加强性教育方面的家园共育。教师可开展一些亲子主题活动,如“我从哪里来”的主题教育活动,请家长和幼儿一起搜集相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文字资料部分可转化为形象直观的图画,幼儿之间相互学习,相互讲解自己的资料内容。家园共育对开展幼儿性教育非常重要,只有通过家园的良好合作配合,幼儿的性心理才能健康发展。除此之外,教师在一日活动中可给予适当的引导。如男女孩如厕应分开,让幼儿懂得男女有别。

中班幼儿教育策略:幼儿教师可以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讲述不同职业和角色性别特点,在幼儿自己对爸爸妈妈进行观察的基础上,给幼儿粗略讲解家庭中爸爸妈妈的角色特点,使幼儿在内心体会到不同性别应该有不同的行为模式。幼儿教师可以为幼儿设计角色游戏,安排男孩在角色游戏中扮演爸爸或消防员、警察,安排女孩在游戏中扮演妈妈或护士、教师,进而培养幼儿表现出与自身性别相符的行为[10]。

大班幼儿教育策略:由于大班幼儿具有一定的语词逻辑能力和良好的言语表达能力,教师可引导幼儿讨论故事或动画片中人物角色的性别、扮演角色、主要特点等;在角色游戏的选择中,鼓励幼儿选择符合自己生物学性别的角色,并进行创造性发挥;指导家长按照幼儿性别进行合适的教育,不要随意安排幼儿的日常生活选择及偏好等。

参考文献:

[1]徐莹.境外绘本性教育对我国幼儿性教育的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13(3).

[2]李燕.儿童性教育发展的瓶颈及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11).

[3]郑友富,俞国良.国外儿童性教育对我国学校教育的启示[J].教育科学研究,2002(7).

[4]孙纪玲.我国儿童性教育存在的问题与策略探究[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1(1).

[5]高亚兵,骆伯巍.论青少年儿童性教育的误区[J].教育研究,2002(1).

[6]刘志梅.浅谈幼儿性教育[J].学前教育研究,1999(6).

[7]冯明.学龄前儿童性教育现状及方法探讨[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2(2).

[8]宫亚男.学前儿童性别角色教育特点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9]杨汉麟.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对现代教育的影响[J].教育研究,1998(4).

[10]王良玉.幼儿园性教育调查研究[D].鞍山:鞍山师范学院,2015.

(责任编辑:蒋琰)

猜你喜欢

性道德性心理
心理护理对肿瘤介入治疗患者生存质量及负性心理状态的影响
新时代高职生性道德教育现状调查及路径
认知性心理护理在老年抑郁症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高校本科生性道德教育之需与践行之策
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性心理
浅谈青少年性心理网络色情问题凌浩
高职生性道德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
在校大学生恋爱心理与性心理调查分析——以西藏大学为例
当代青少年性道德态度观影响因素的研究
艾滋病危险性性行为干预面临的伦理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