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教育公平思想的内涵及民生价值
2018-03-17孟庆霞
孟庆霞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我国的教育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方略,其中教育公平的思想是习近平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形成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和现实意义,其丰富内涵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民生,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习近平;教育公平思想;内涵;民生价值
中图分类号:G40.05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8)02.0001.03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教育民生是人民对美好教育的向往。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实现教育公平,是惠及百姓对教育民生的实际要求,是新时代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客观要求,是中国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教育公平思想蕴含着十九大报告中“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中的重要内容,是“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行动指南。
一、习近平教育公平思想的历史渊源
追求教育公平,实现教育民生是人类社会古老的理念。我国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提出“有教无类”的朴素教育公平思想,在《论语·子路》里提出“庶”“富”“教”的教育民生理念。延续千年的隋朝至清朝的科举考试制度,蕴含了公开、平等、竞争等教育公平的特征,其中的合理成分和分配原则,已潜意识体现出教育公平和教育民生的理念。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应该“对一切儿童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1866年又提出“人类发展的正常条件”和每一个公民应拥有的一项平等权利的“真正利益”,“每一个人都不可争辩地有权全面发展自己的才能。”认为促进教育公平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9世纪初,孙中山先生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提出教育是重要的民生问题,将教育民生看作实现社会充分发展的根本手段。他倡导的发展教育保民生、促民生,以实现“天下为公、世界大同”,是教育民生思想的重要飞跃。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邓小平等几代领导人,更加对教育公平和教育民生的实现和发展进行了不懈的追求。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提出:“中国苏维埃政权以保证工农劳苦大众有受教育的权利为目的。”1949年《共同纲领》提出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体现了教育公平與教育民生的基本价值。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国家设立并逐步扩大各种学校和其他文化教育机关,以保证公民享受这种权利。”为广大群众接受良好教育提供了法律政策保障。
改革开放后,我国政治经济快速发展,加快了促进教育公平和发展教育民生的探索和实践。1977年高考制度的恢复,重新确立了人才选拔的公平、公正和科学的原则。1986《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实施,有力促进了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依法保障了少年儿童受教育的权利。素质教育、“两基”教育的实现,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对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予以支持和帮助,扩大成人继续教育覆盖面,为越来越多的人提供了更多受教育的机会,加速了教育公平和教育民生的发展进程。党的十七大提出“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并把教育民生列于首位。党的十八大提出“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十九大提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以上足以看出教育公平和教育民生在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地位,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不断得到传承和进步,成为教育发展赖以存在和维系的内在定性要素,是人们精神层面促进和提高的内驱动力与价值基础。
二、习近平教育公平思想的基本内涵
公平代表一种价值,是一种个体和社会以道德为根基的善,它与教育具有相通性,也体现了教育的内在需求和内在品质。教育公平就是给学生应得的教育,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使其得到充分的发展。习近平教育公平思想,就是着眼于维护教育公平正义,保障和改善教育民生,从教育机会公平、教育质量公平、教育条件公平、教育规则公平等内涵要素构成了思想体系。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公平观的丰富和发展,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1教育机会公平,教育公平思想的核心。教育公平从权利层面,是指受教育的权利平等,即不分种族、阶级、性别等因素,人人都享有同等接受教育的权利。每一个人,尤其是青少年享有同等接受教育的机会,禁止任何的社会排斥或歧视。习近平教育公平思想的核心,就是让每一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尤其提出努力发展乡村教育,让每个乡村孩子也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让每一个儿童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有实现抱负和梦想的机会。这一以“每个孩子”为核心的“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的论述,体现了人性本质的公平思想,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社会伦理思想,是一种“质”的合理性的价值判断。维护了学生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正是教育公平和教育民生实现的根本。
2教育质量公平,教育公平思想的本质。教育公平从质量层面,强调了教育过程的平等,即在教育过程中人人都应该享有较高质量的教育,保证学生的尊严、自主性和发展权,尽可能使每个儿童都能获得充分的发展,不受社会的排斥或歧视。习近平教育公平思想的本质,就是在现实教育中让儿童都得到应有的人格维护,受到平等持续的教育影响。
习近平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观点,突出了公平正义的本质,也正是教育公平和教育民生的本意,成为促进教育质量公平,惠及教育民生的重要遵循和依据。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教育需要形成健康成长的平等观,保护学生年龄、资质、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满足其发展需求,给予应有的公平待遇,接受适于发展的教育。在学生受教育的过程中,鼓励他们获得好的表现机会,激起对学校的兴趣和学习自信心。坚守不歧视原则,尊重学生的发展平等,对弱者和不利者加以扶持和爱护,真正诠释成长的价值,实现自我发展。
3教育条件公平,教育公平思想的根本要求。教育公平从条件层面,是指政府应创设教育公平的条件,营造教育公平的环境,坚持同等情况同等对待,不同情况差别对待的公平原则,通过教育政策的实施,采取追求平等、尊重差异、弱势补偿等措施,克服传统社会所遗留的教育排斥或教育歧视。习近平教育公平思想的根本要求,就是要找到维护教育公平的合理路径,让所有儿童都能得其所应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处在什么发展水平上,制度都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证。通过创新制度安排,努力克服人为因素造成的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党的一贯主张,党领导的各级政府就应为教育营造“机会面前人人平等”的环境,确保每个人通过自身努力,能够参与公平竞争,从教育提供的利益机会中获益。
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要落实政府主体责任。要依法依规开展对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的专项督导,明确督导内容、程序、结果应用方式,重点监督经费保障、质量管理、进展成效、社会监督等情况,建立评价、激励、问责机制,推动地方政府履行责任,保障工作进度和成效。”“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对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在合理规划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建设、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统筹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提高乡村教育质量、稳定乡村生源、保障随迁子女就学、加强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等方面推出务实管用办法。”这些系列讲话,指出了多方采取措施保障教育条件公平的实施路径。这些要求需要我们大胆破除体制障碍,找到教育公平发展的着力点,把握好社会救助原则,使各种不平衡、不平等降低到最小范围,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让每个家庭充分感受到教育公平带来的获得感。
三、习近平教育公平思想的現实意义及民生价值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我国正在由解决全体国民实现“人的基本生存”初级阶段向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高级阶段迈进。习近平教育思想将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其中的教育公平思想,将对推动人才涌现、活力涌动、智慧涌流,促进教育民生不断提高,实现两个“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告诉我们:“教育公平取得重要进展。”“教育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民。”“完成教育脱贫攻坚任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效果充分显现。”然而随着人们对美好教育的向往,应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个性化、多样化美好教育的需求。
1教育公平思想是实现教育民生的目标支撑。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自古以来中国就将“民生”与“国计”相提并论,教育作为“国计”,关乎国家前途和民族振兴;作为“民生”,关乎个人未来和家庭幸福。因此,谈教育公平就绕不开教育“民生”。“民生”最早在《左传》中提及“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民生是指百姓的基本生计衣食住行。到了20世纪初,孙中山给“民生”注入了新的内涵,上升到“主义”、国家大政方针以及历史观这样的高度,他认为:“民生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原动力。”现代意义上的民生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
习近平指出:“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教育的这种独特性,决定了解决民生问题不仅在经济层面,也需要从精神层面进行。教育不仅能够提高民众的文化水平,促进生产力的进步,更能有效地增强民众的思想觉悟,促进社会的发展,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教育民生的价值。因而教育成了“国计”“民生”“公平”三者的“黏合剂”和“催化剂”,成为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与个体利益三者相一致的关键点。以教育发展保证“公平”为先,这是学生成才的前提;保证“民生”呈现,这是百姓幸福的希望;保证“国计”实现,是中华复兴的梦想,三者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相得益彰。
十九大报告提出,使“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站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让孩子们学有所成,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是每个家庭的心愿,是教育工作的宗旨,是国家教育发展的根本所在。
2教育公平思想是解决教育发展问题的政策指针。教育公平问题,也是教育发展平衡充分与否的问题,是一个国家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指标,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是社会公平的核心组成部分。消除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是教育政策与发展的取向,更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如果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如果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甚至导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要通过深化改革,完善制度,强化监管,综合施策,努力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教育公平思想为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解决指明了方向,明确了定位。这就需要针对教育领域的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校际差距、群体差距等诸多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胆破除各种障碍,找到教育公平政策制定的着力点,把握好教育救助原则,努力在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下真功夫,使各种不平衡、不平等降低到最小范围,让儿童享有宪法赋予的权利和教育公平,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真正给百姓带来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3教育公平思想是深化教育改革的价值导向。教育是一种社会事业,社会事业的本质是人们利益的集中体现,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就应体现教育的公平享有,教育民生的普遍惠及,教育视野的自由开放,教育现代化的尽早实现。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最近中央改革领导小组会议指出:“无论改什么、改到哪一步,坚持党对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不能变,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不能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不能变。” 教育公平思想就是这一精神的体现,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改革价值导向不能变。在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入学机会的基础上,还要保障他们教育过程的公平,享有相同的学习条件和待遇,受到适合个人发展特点的教育,最终为学生提供实现理想,获得学业上成功的公平机会,满足人们从“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的美好愿望。
习近平教育公平思想是习近平站在治国理政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对教育公平提出的新思想、新论断和新要求,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推进教育公平,惠及教育民生,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曾纪发.我国实施免费义务教育的几点思考[J].经济研究参考,2005(58).
[2]吴德刚.促进教育公平成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的重大意义[N].中国教育报,2010.12.13.
[3]安晓敏.义务教育公平指标体系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4]赵为粮.教育公平的内涵与意义[N].学习时报,2015.11.19.
[5]吕星宇.教育过程公平教育活动的内在品质[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6]张学文.教育民生与大国复兴[N].中国教育报,2015.04.15.
[7]国务院.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7.01.10.
(责任编辑:朱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