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学生新型学习方式的培养
2018-03-17王兴丽马新颖
王兴丽 马新颖
摘要:针对前期对成人学习方式现状的调查所揭示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主要从教师的角色观、学生观和教学观的转变以及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两方面给出了改进措施,同时提出了培养成人新型学习方式应处理好的三种关系: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传统学习方式与新型学习方式的关系、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关键词:成人学生;新型学习方式;培养
中图分类号:G7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8)02.0007.03
新型学习方式也称现代学习方式,以自主、探究、合作及多元化为特征,是相对于传统单一、封闭、被动的学习方式而言的。实现学习方式从传统陈旧到现代新型的转变是当今教育改革的核心和归宿。课题组前期对成人学生学习方式现状的调查结果表明:在成人学习中,传统的学习方式依然占主流,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差,学习缺乏主动性,严重依赖教师和教材,学习形式封闭、僵化,很少有交流与合作,缺少实践与探究,个性与创造性难以发挥。随后探讨造成这一结果的影响因素:教师因素、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因素和评价因素。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行为及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甚至决定学生学习方式的选择和运用,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通常也是通过教师实现的。因此,本文着重针对培养学生新型学习方式给教师提出一些建议。
一、转变教师观念
(一)转变角色观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是中国传统的教师角色观,是大众一直以来对教师角色的理解。传统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是“知识的传授者”“道德的传播者”“问题解决的顾问”[1],还有纪律的监督者,是课堂的主宰者。
现代教育赋予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道德发展的向导、学生困惑时的帮助者,还是学生的合作者,教学的设计者、学生学习资源的提供者、人际关系的协调者、教学成果的评估者、课堂的管理者、和谐课堂环境的缔造者、教育教学研究者等等。教师必须认识到这些角色的转变并努力践行,才能适应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新需求。
(二)转变学生观
传统的学生观把学生看成是被动的客体,是知识的接受者,是被管辖者,是被灌输、无情感的“器皿”和“仓库”。而现代学生观则认为学生是积极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是有尊严、有感情的人,是有个体差异的人。传统的师生关系是“单向的命令与服从的关系”, 严重压制了学生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抹杀了学生的个性,遏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现代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交流与合作的关系,“教学相长”、互相促进、共同成长的关系。成人学生大都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他们的学习和研究所涉及的内容和范围是丰富而广泛的,这就要求教师也要认真地学习、不断地探索,获得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以满足指导和帮助学生学习的需求。教师在教学及与学生的交往中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体差异,把自己作为学生群体的首席,让自己从“台前”转到“幕后”,给学生提供实现主体地位的机会。
(三)转变教学观
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和课程的执行过程,更是课程的开发与创新的过程;教学不仅是从教到学的过程,更是师生互动、互助、互相交往和促进的过程;教学不仅关注知识的学习和认知能力的提高,更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教师教学观念改变的同时,还要培养自己的责任意识,才能使自己在教学和指导中精心设计、认真实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教师责任意识的培养要做到以下几点:(1)定期进修学习,参加各种师德培训,使教师在思想上认识到教师职责的内涵和重要意义。(2)校内开展常规的交流和讨论,进行强化,借助集体的力量帮助维持责任意识。(3)将师德作为教师工作考核、评优和职称晋级的重要内容,督促和鼓励教师提高师德意识。(4)树立师德典范,予以表彰和奖励,利用榜样的力量激励教师注重责任意识。
二、提高教师教育理论和教学水平
(一)教育教學理论的提高
1要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教育不仅要教学生知识,更要促进人的发展,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做事和如何做人。人的发展体现在“身体与灵魂、智力与情感、创造力与敏感性、自主与责任、社会良知与契约以及民族、文化、精神价值等各方面”[2]。
2真正理解学习方式变革的含义。转变只重视书本知识和间接经验的传授,倡导适当通过体验和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并从中学会质疑和解疑;转变只考查学生对学科知识掌握的情况,倡导兼顾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转变只重视智育培养的情况,倡导力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全面提高。
(二)教学水平的提高
具备一定教学水平的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教学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在进行课程设计的时候会统筹考虑学生的特点、教学内容的性质、教学情境、所拥有的教学条件,以及自身的能力情况等因素,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并在实施的过程中,全程监控,灵活地调整,以期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将已有的教育教学观念和理论恰如其分地运用到教学实际,要经历无数次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培养学生新型的学习方式教师只转变观念是不够的,还要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这里介绍几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的方法。
1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
(1)指导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目标
个体差异是影响学习者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学习目标的制定是否合理是决定学习成败的首要因素。因此,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对学习个体学习的效果至关重要。要指导学生科学地制定学习目标,首先要帮助学生准确定位自己的学习基础和学习风格,可以采取自我测评、同学测评和教师测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测评。
(2)帮助学生选择适合个体学习的内容和方法
学习内容的数量与难度以及学习方法的类型都要根据不同学生个体的知识基础和学习风格来确定。比如,学习基础一般的学生可以选择教材规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较好的学生除教材规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内容以外,还可以选择一些课题或研究项目。当然,这只是针对知识和技能而言,对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是没有个体差异性的。学习风格不同的人适合的学习方式也不同,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学习风格测试,然后根据测试结果推荐相应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的高低取决于一个人的学习能力,而学习能力的提高则与学习方式的选择和运用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习方式没有最好,只有适合,同一个人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也应使用不同的学习方法。
(3)创造和谐的人文环境
良好的人文环境指轻松、和谐的人际环境,主要是指生生关系和师生关系。许多研究表明: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在面授和自学指导中组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各有分工,在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中营造开放、和谐、温馨的氛围。良好的师生互动也有利于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环境,教学中与学生的互动要体现民主、体现尊重,允许学生质疑,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观点。教学中的互动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关键,教师提出的问题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对学生的回答要多肯定,杜绝讽刺打击,师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矫正,适当引用学生的观点,给学生以激励,还要充分利用肢体语言进行沟通与交流。
(4)及时评价与反馈
教师一定要对学生的学习及时做出评价和反馈,在此过程中,要注意评价方式的多元化,采取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还要注意评价的内容要全面,不仅评价学习结果,更要评价学习过程、学习策略的运用、学习时的态度、意志力等等,并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以便指导学生进一步学习[3]。
(5)注重元认知策略的培养
“元认知策略是学习者利用元认知知识,结合自己的元认知经验,调控学习过程所采用的策略。”[2]它是调控其他策略的策略,是掌握所有学习策略的关键。许多研究表明,元认知策略对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效果显著。元认知策略的使用对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起重要作用,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集中体现在使用元认知策略的水平上。
2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
探究是人类认识世界最基本的方式,人就是在对知识领域的不断探索中得到持续发展的。前期的调查研究表明:成人学生目前的学习状态是满足被动、接受式的学习,学习内容仅限于教材和作业,习惯于机械记忆,学习目的多为应付考试,获得文凭,很少有人将成人的学习与自身发展联系起来,缺乏探究意识,探索动力不足。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1)作为学科渗透方式的研究性学习
探究能力的培养在学科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学生为解决教师设计的与学科相关的实际问题要用到的具体探究方法有:观察、浏览图书和网页查找资料、做实验、进行实际调查等,教师应将这些方法传授给学生,并引导学生将通过以上手段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和解释。
(2)研究型学习
成人的年龄、知识基础和职业等各有差异,加之课堂学习的时间相对较少,教学内容的针对性、适用性和综合性较强,因此,特别适合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指导学生开展研究型学习活动的步骤:1)指导学生发现和选择研究课题。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学科内容,多渠道发掘资源,适时将选题延伸到课外,选题可以涉及学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引导学生充分关注身边的自然、人文和生活环境,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现实需求选取课题。2)组成研究小组,着手制定研究方案。学生自愿组成4—6人小组,明确分工,制定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教师要帮助审核计划和方案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尽力帮助学生介绍和提供参考资料、研究场所及研究设备。3)密切关注研究过程。教师要全程关注研究过程,当学生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及时提供信息,啟发思路,补充知识,提供方法,引导学生探索、解疑和创新。4)积极组织评价。研究结束后,要组织学生进行成果展示,并对研究进行评价和反馈,以便使学生提高认识和研究能力,评价中应注意评价的内容不仅包括研究结果的质量,更要包括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表现,如,对待研究活动的态度,与小组成员的合作情况,研究活动中小组和个人在技能和方法上的收获,个人思维和能力的发展等等,评价方式要多样,学生自评、小组成员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相结合。
3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
合作学习一般指小组合作学习,即学生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在课堂内外,组成4—6人小组,小组成员为完成共同的任务,分工明确地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流与互助学习。互助性学习不仅可以集思广益,实现资源共享,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互相启迪,激发思维,还能在分工协作中学会分享与合作,学会与人相处。
(1)学科教学中合作能力的培养
课堂上组成固定的合作学习小组,一般4—6人,各组成员的总体实力相当,坚持“组间同质,组内异”的原则,以实现各组间的竞争公平化。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精心布置学生感兴趣、难度适宜又与学科学习相关的任务;提醒小组明确分工;随时参与和监控;关键时刻给予点拨;任务完成后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
(2)自学时间合作能力的培养
在课外学习项目完成的过程中,学生自愿结合,组成合作小组进行多种形式、性质、程度的合作,以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在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系列学习需求清单,小组成员根据清单上的需求拟定研究目标、明确成员分工、选择研究方法、制定合作契约、监控实施过程、评估研究过程与结果。
三、培养新型学习方式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一)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
现代教学理念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学习的主人,现代课堂再也不是教师“一言堂”的局面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在课堂上教师的地位可以被取代了,教师的作用就不重要了[1],恰恰相反,教师的责任更大了,角色更多了,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教师更难胜任了。过分夸大学生的主体能力,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会将教学引向盲目,这比机械灌输更可怕,会导致教学流于形式,学生一无所获。我们所倡导的“学生主体,体验学习”是指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和正确引导下,综合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需求,个性特征和知识基础,使学生采用适宜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主动、合作地探索,从而获得真知。
(二)传统学习方式与新型学习方式的关系
学习方式具有独特性,“它是学生个体的一种独特的知识获取方式。”它又具有综合性,每个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都会综合运用多种学习方式。它还具有中立性,学习方式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合与不适合之分,只是教育者应该不断发掘最有利于发挥学生潜能的新型学习方式[4]。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传统的学习方式是很有效的。人类有史以来发现和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是数不胜数的,直接归纳总结,理解记忆加以掌握是最佳的捷径,这是无法用有限的生命去逐一探究的。因此,我们不能在强调培养新型学习方式的同时忽视、甚至抛弃传统的学习方式,我们要改变的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占主流,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封闭而被动的现状,形成传统与现代学习方式有机结合的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占主流的局面。
(三)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学习方式变革的根本目的,但是,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不代表要削弱知识的学习,甚至否定知识学习的重要性,任何人学习能力的形成都是建立在一定知识的基础上的,扎实而广博的知识是形成各种高级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在学习方式变革中,教师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但是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期待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对于成人学习方式变革给予以下几方面的支持:首先,建设开放、合作和学习型的校园文化,为师生提供学科教学以外的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其次,改革对教师的评价体系。更新评价内容:评价的内容不仅是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还应包括学习素质提高的程度,更应包括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进步程度;合理制定评价标准:以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为标准,以学生个体的进步为标准;改进評价方式,成立各级评价组织;重视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再次,加强对成人教育的指导和监管,给予财力方面的支持。
学习方式是决定学习成败的关键,尤其是面授时间有限,主要依靠自主学习的成人学生,只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式,才能高质量、高效率地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形成能力,在这个积极主动、勇于探索、团结协作的过程中,人的智力、体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得到综合发展,从而实现挖掘人的潜能,发挥人的力量、提升人的地位、体现人的价值这一教育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谭顶良,周敏.学习方式的转变:热点冷观[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64—67.
[2]鲁子问,王笃勤.新编英语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6,132 .
[3]张典兵.自主学习:适合成人特点的有效学习方式[J].继续教育研究,2008(3):145—147.
[4]范魁元,杨家福.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J].教育科学研究,2012(2):22—23.
(责任编辑:朱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