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定向师范生“片段教学”的能力提升策略
2018-03-16王青
王青
【摘要】本文根据教师资格证国家统一考试的要求,结合定向师范生的培育目标和政策导向,探讨“片段教学”的含义与特征,论述提升定向师范生的片段教学能力对于其跨越从事教师事业的门槛、提升教学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并以国考要求为准绳、以实践为导向、以片段教学为载体,建构小学教材教法课程,注重线上线下联动,全面提升定向师范生的“片段教学”能力。
【关键词】国考 定向师范生 片段教学 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4-0164-02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以下简称教师资格考试)是评价申请教师资格人员(以下简称申请人)是否具备从事教师职业所必需的教育教学基本素质和能力的考试。为了严格教师职业准入,保障教师队伍质量,教育部2013 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要求,2015年开始,全国全面实行教师资格“国考”制度,通过国家教师资格统一考试成为获取教师资格的唯一条件。教师资格考试面试分为结构化面试、试讲、答辩等三个环节。面试主要考查申请教师资格人员应具备的新教师基本素养、职业发展潜质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试讲环节采用十分钟模拟情境的片段教学,能够直接考查考生心理素质、仪表仪态、言语表达、思维品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方面,能综合反映考生的是否具备从事教师职业所必需的教育教学基本素质和能力的考试。因而,片段教学的能力是评价考生面试成绩的重要依据,在教师资格考试的面试中处于核心位置。
一、片段教学的含义及特征
1.片段教学的含义
所谓“片段教学”,一般说来,是截取某节课的某个局部的教学内容,面对评委或参加教研活动的教师,进行模拟教学,时间大致在十至十五分钟。
片段教学相对于正常的课堂教学:前者是局部的、虚拟的,目的是教研或评价,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听课者一般是领导、同行、专家、评委;而后者是整体的、实际的,功用是根据课程标准完成教学任务,听课者是学生。因此,不能把片段教学当作正常的课堂教学,或者当作正常课堂教学的片段,也不能把片段教学分为有生的片段教学与无生的片段教学。
2.片段教学的特征
一是完整性。片段教学应具有相对独立的教学内容、明确的教学目标、完整的教学结构、系统的教学环节、完整的板书设计。片段教学包括导课、展开教学和结课等一系列系统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完整的备课、上课的活动过程。片段教学与正常教学一样,要进行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教学环节和活动的设计、教法学法的选择等系列课堂准备,同样要经历知识导入、认识感知、问题呈现、学生自主探究、反馈讨论、归纳总结、课外延伸等课堂活动的完整过程。
二是虚拟性。片段教学最显著的特征是虚拟性,即没有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具体表现为:教学对象、教学场景、教学环境、教学媒体、教学过程等都是虚拟的。教师通过一个人的活动虚拟出“仿真课堂教学”,营造教学氛围、模拟学生的发言、学生的活动及师生间的对话交流等,创造出一种教学活动的“真实感”与“现场感”。
三是实践性。从本质上说,片段教学就是一次教学实践活动。如果说课是教者向听众展示其对某节课教学设想的一种方式,重点在于比较系统地介绍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那么片段教学就是将此教学构想具体化实践化的过程,目的在于体现其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可行性和实效性。因此片段教学将课堂教学实践与教育教学理论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实践与理论的统一。
二、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提升定向师范生“片段教学”能力的意义
2015 年开始,全国全面实行教师资格“国考”制度,通过国家教师资格统一考试成为获取教师资格的唯一条件。在此背景下,提升定向师范生“片段教学”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跨越从事教师事业的门槛
根据江西省《关于做好2017年“定向培养乡村教师计划”有关工作的通知》,各级政府要确保定向师范生有编有岗,落实定向就业。但是,师范生自2016年1月1日起,将改革原有师范生毕业之后自动获得教师资格证,而是全部参与国家资格证考试,通过了才能获得教师资格证,才能开展从教活动。如果定向师范生不能通过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就没有教师资格证,就不能从事教师事业。
2.提升教学实践能力的捷径
定向师范生培养的教师要求毕业即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因而高度重视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片段教学”注重教学的完整性,因而提升定向师范生的片段教学能力,可使其系统掌握课堂教学整个流程,灵活处理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片段教学”的虚拟性,促进师范生努力创造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片段教学”的预设性,使师范生必须更加深入把握学情,更加关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动态生成,从而提升其掌控课堂的能力;“片段教学”的实践性,可以更加高效、便捷、低成本地开展教学活动,在实践上不断提升教学实践能力。
三、定向师范生提升“片段教学”能力的策略
“国考”提高了教师资格证的获得门槛,给师范生带来新的挑战,同时也指明了师范生教育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国考”要求将影响和改进师范生的培育方式,也影响师范生“片段教学”的培育策略。为了适应这种变化,提升师范生“片段教学”能力,应采取以下几个策略:
1.以国考要求为准绳,培育定向师范生的“片段教学”能力
2016年1月1日之前,原有师范生毕业之后自动获得教师资格证。各高校的教学理念、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差异,对师范生的毕业条件缺乏统一的标准,也沒有“毕业即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高校教师多数都没有中小一线教学的经验,因而教学过程中习惯于理论学习和指导,对于有针对性进行实践指导。此外,我国高校普遍存在“严进宽出”的现象,使得绝大多数的师范生都能顺利毕业,都能获得教师资格证,都可以从事教育事业。因而,多数师范生并不具备“毕业即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素养,而是经过用人单位职前培训、集体备课、经验丰富教师的“传帮带”才能真正成为合格的教师。
缺乏相关的经验师范生,非常难以领会考纲的要求:如何把握“符合教师职业特点的仪表仪态”的尺度;如何理解“语言规范”“语速适宜”、“简洁、流畅”、“恰当的回应”的标准。如何领悟“思维严密、条理清晰、分析准确、逻辑性强、具有创新意识”的要求;在处理教学设计和课堂操作方面,学生往往也信奉“以生为本”、“把课堂交给学生”、“培育学生创新能力”、“打造动态生成的有生命力课堂”等先进教学理念。但是,在具体实践层面,如何处理教学材料,确定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和难点,如何控制教学节奏、创造教学情境、规范板书等,这些基本的教学设计技巧和课堂控制的基本能力,学生却一知半解。因而,最终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以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最终不能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实现。
因而,学校应以“国考”为准绳,从外在形象、语言表达到处理教材、确定教学目标,从学情分析、重难点分析到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情境的创设,从教学节奏的控制、课堂生成的应对到评价学生、规范板书等提升定向师范生“片段教学”的能力。总之,学校应从教学内容到教学形式、从教学理论到教学实践,把学生“片段教学能力”的培育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
2.以实践为导向、以片段教学为载体建构小学教材教法课程
教材教法是定向师范生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是培育定向师范生“片段教学”能力的主阵地。为了实现“毕业即能胜任教学工作”的目标,必须积累一定的教学经验。“片段教学”以其独特的优势,能较好较快地提升教学实践能力。因而,必须以实践为导向、以片段教学为载体重构小学教材教法课程,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和学习活动方式、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大胆革新。
在课程组织方面,应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案例教学法。以精选名师的片段教学实录或者学生真实的片段教学为案例,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对案例进行剖析,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么教”、“怎么教更好”。在此基础上,教师布置新的教学任务,鼓励学生运用案例分析所获得的经验开展片段教学,然后在新的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案例教学中,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案例教学,目的在于启发学生独立自主地去思考、探索,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启发学生建立一套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案例教学,突出实践性,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体现过程动态性,使课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激发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
3.以片段教学案例为载体,构建线上线下联动的机制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互联网+教育”不断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催生了远程教育、空中课堂、微课、MOOC、翻转课堂、 微格教学、电子书包等形式新兴教育模式,使得教育突破时空的限制,实现了教育新的创新。互联网上海量的教育资源,是学生学习取之不尽的宝藏。因此,构建线上线下的联动机制,是实现教育发展的催化剂。
一是建立学习资源库。在互联网提供了海量的信息,但这些信息资源良莠不齐,所以选择出适用的资源是相当的困难。因而,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而且要指导学生学会对网络资源进行分析、选择、整合,教会学生掌握網络学习技巧,学会在网上搜集并学习各种名家、名师成功的教学理论或经验等,并建立个人学习资源库。教师应引导学生分享个人学习资源库,并整合形成学习共同体的资源库。
二是建立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 (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彼此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第二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赵国庆.“互联网+教育”:机遇、挑战和应对[N].光明日报,2015 年 6 月 9 日
[3]江涌.片段教学理论的实践再探[J].教学与管理,2000(10)
[4]蓝秋燕.教师资格证“国考”下师范类教学法课程变革的探讨[J].高教论坛,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