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的生活性把握

2018-03-16蔡宝珍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生活性把握教学情境

蔡宝珍

【摘要】将情境教学与生活化教学相结合,既能够有效带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参与,提升理解、增加兴趣,又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因而,在情境教学法的应用中把握其生活性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一种复合性教学形态,具有积极的促学意义。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情境 生活性 把握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4-0133-01

情境教学法可以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多个环节,在不同的环节中又起着不同的作用。总的来说,情境能起到引起兴趣、调动和集中思维、启发和巩固等作用,对促进教学效率等诸多方面具有积极价值。但,有些教师对于情境的应用是非系统的、随机的或者是随性的,比如有时是为了引发情感、有时是为了启发思维、有时是为了模拟生活——情境的丰富性是没有问题的,但情境的具体指向性缺少依据,往往是需要什么来什么,对学生长期的、有规划的培养设计是相对缺位的。

比如,需要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其实践应用能力、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直观性——基于这样的目标,在使用情境法的时候就需要有一个系统的框架——什么样的情境是指向这些目标达成的?

这样,研究并实践具有系统性的、成体系的生活性教学情境就成为了教研的需要。下面,就如何把握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的生活性进行探讨。

一、情境从身边出发

情境的构建策略广大教师都已经非常熟悉,对于生活性的情境构建也能够信手拈来——根据教材中的内容或教学的需要将生活中的场景、事物与学习内容建立关联,很容易将学生带入生活性的学习情感中。但,不少教师对生活性情境的构建细节没有太多的关注,比如这些生活内容是不是学生喜欢的,是不是能够让学生接受和理解的,则缺少深入的分析和把握。

比如在讲“可能性”时,“请同学们想一想,在生活中很多事情需要我们来判断可能会怎样,或者使用某种方法是不是公平,比如足球比赛之前,由裁判员抛掷硬币看正反面来决定哪个队来选择开球……”,然后,组织学生在抽奖盒中放入彩色小球来让他们体验一下抽取各颜色彩球的可能性大小。这样的教学情境应该说是没有问题的,但细想起来,足球比赛与小学生的兴趣、生活经验有多大的关联性呢?日常生活中,他们又会经常与这些彩球接触吗?——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决定把足球项目改为他们课间经常玩的乒乓球,而把抽取的物品改为他们平常喜欢玩的一种动画片人物卡片——这样,虽然看似改变不大,但却与学生的身边生活密切了很多,他们参与的热情要远大于前面的案例。

二、情境以活动为形

小学生的性情是喜动不喜静,他们通常会比较喜欢活跃的、热热闹闹的学习形态。比如比赛、讨论、游戏、实验等动起来的形式。因而,在情境的构建时,教师也应适应他们的这种学习形态需求,让情境教学“动”起来,将他们的情绪和思维调整到最活跃、最有效的状态。当然,基于生活性的教学需要,在设计和应用这些“动”的情境时,应注意采用与学生生活相近的形式或内容。

比如学习“位置和方向(二)”,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会了方向(上下左右、东南西北等),这一部分主要是让他们能够给某一方向上的事物定位(增加了方向和距离)。这节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比较喜欢的动画片来设计一个定位游戏——如我设计的“光头强找大树”,让学生们分組进行“找大树”比赛。在操场上,同组的一名同学扮演“光头强”(用布蒙着眼睛),另一名同学给他描述“大树”(由另一组学生扮演)的方向位置,如“北偏东45度6米”,如果“光头强”能摸到大树,则为获胜。

再如“梯形的面积”,教师提供一个梯形的框架和一些大小相等的玻璃球(学生们平时喜欢玩撞球),让学生们计算一下这个梯形框架中正好可以摆放多少个玻璃球,谁先得出准确的答案,谁就可以得到一个小奖牌。教师多次变换框架的尺寸和样子,学生们在竞赛夺标的情境中训练和巩固所学。

以上两个以活动为形态的情境教学,以学生喜欢的内容或事物作为载体,既形式活跃又与学生的情感接近。

三、情境以应用为体

我们常说要“学以致用”,那么教师就应该在教学中经常思考一下,这个知识能不能让学生去“用一用”?以某种情境(或真实的、或虚拟的)为情感引导,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中去应用知识来解决问题。这种情境自然会具有生活性,也更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比如学习“百分数”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虚拟一个生活情境:我们学校要组织运动会,学校规定参加运动会比赛项目的学生占到班级总人数的80%,就可以被评为“红旗运动集体”,如果这个班的运动员有30%以上取得了前三名的成绩,就可以获得“体育竞赛优胜集体奖状”——现在,假如我班有32名学生报名参加运动会,比赛后有11名学生获得了前三名,那请同学们算一算,我们班能获得哪个奖项。如果两个奖项都想得到,需要至少达到什么标准?这个情境是虚拟的,但学生在心里可能就觉得可能这次运动会真的就是这个标准,因而产生一种生活真实需求的情感,在这个情感下进行知识的应用练习就具有实践意义。

四、情境的作业任务

有些教师认为作业不可能具有情境特征——脱离教师的构建环境,情境也就不存在了。教师可以把作业当作一个生活性的任务布置给学生,既能保证学习的效果,又能保证学习的生活化、实践化。

比如“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为了能够使学生将纸面的计算能力转化为生活中的应用能力,教师可以为学生构建一个“家庭装修”的情境——我家需要铺设地板或粉刷墙壁,今天的作业是,请同学们回家让家长帮忙丈量家里客厅的尺寸(客厅一般与其他房间相连,是一个组合图形),画出平面图纸,帮助家长算一下面积,看看需要购买多少地砖或涂料——这个以作业任务为载体的情境,不会因下课而消失,反而与学生的生活进行了紧密结合,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较好的作用。

总之,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法的应用需要教师更进一步进行系统化整理和设计,对于生活性的情境教学来说,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进行把握。需要注意的是,生活性情境的构建不一定要追求完全还原生活,应是对生活的提炼和加工,即“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适合小学生兴趣取向的“生活”可能效果会更佳,关键的核心原则是教法能够服务于教学,“生活”能够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

参考文献:

[1]柯惠红.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2(1):144-145

[2]刘金海.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5(6):131-131

猜你喜欢

生活性把握教学情境
基于交往空间的江南传统民居“生活性”保护浅析
浅谈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小学数学课堂中生成信息的回应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设计“练习”
信息技术下的小学语文高效教学探究
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课堂情境教学模式刍议
小议初中英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