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作用机制
2018-03-16郭婷婷
郭婷婷
(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00031)
一、引 言
从全球经济情况来看,国际经济市场依然位于持续调整过程中,发达国家经济恢复动力依然不够坚挺,发展中国家经济情况也显露疲态。全球经济市场出现了多次大规模起伏,政治因素风险升高使得全球经济发展预期仍不乐观。中国经济也正处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逐渐放缓、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经济增长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为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秉承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并维护开放性世界经济,国家提出以“一带一路”为首的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一带一路”战略的宗旨是: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1]。这与习近平主席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所论述的“五大发展理念”,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高度统一、一致的。
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如何积极参与其中并发挥作用是值得深思和探讨的,以下就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发展情况、当前不良资产市场特征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一带一路”作用机制分别进行论述。
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概述
在亚洲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为有力化解金融系统风险、提升国有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并最大限度减少国有资产损失,国务院自1999年4月起依次成立了信达、华融、长城、东方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分别对口收购、管理并处置来自建行、工行、农行和中行的不良资产。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有力保障了中国金融系统的平稳运转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为国有金融机构、国有企业的转型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以信达为例,在政策性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信达积极尝试政策性债转股、不良资产证券化等创新不良资产处置方式,打造了中石化、中海油、“凤凰”等知名业内成功案例。
截至2016年年末,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均已完成股份制改革。经过近20年的发展,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风险化解专业能力和技术水平持续提高,培养并组建了多层次的专业风险管理人才队伍,提供的金融服务手段也日益多元化,已经成为各有特色的综合化金融集团。在保障国家金融业平稳有序发展的同时,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也稳定快速的成长为金融业中一支具备风险管理专业化技术的特殊力量。截至2015年年末,累计收购不良资产规模达50531.64亿元,其中政策性不良资产14322.57亿元,商业化不良资产36209.07亿元。
三、当前不良资产市场特征①
当前不良资产市场特征主要有:运行总体保持平稳可控、不良资产规模变化体现鲜明的供给侧结构调整必要性、本轮不良资产周期带有显著的经济改革深化特点。以下就这三个特征分别展开分析。
(一)不良资产市场运行总体保持平稳可控
一是不良资产规模相对可控。2016年年末,工业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为55.79%,显著低于1998年时的64.43%负债水平。以全球角度考察,目前我国不良贷款率处于世界低位水平,1999年我国不良贷款率高达28.50%,远高于世界平均值8.90%。2016年我国不良贷款率为1.7%,全球平均不良贷款率为3.90%。
二是国家整体经济实力雄厚。1998年,产业结构调整时,我国当年GDP仅为8.52万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规模高达2万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占GDP高达约24%。2015年,我国GDP以67.67万亿元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2016年,我国GDP更是增至74.41万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占GDP仅为2.03%。
图1 历年我国不良贷款率与世界平均不良贷款率对比情况②
三是金融监管与时俱进且规范严格。为规范金融市场运行,严防交叉性金融风险,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规则,金融监管部门仅2016年就密集发布了16项监管政策。监管政策主要涵盖了银行票据业务、银行理财监管措施、不良资产收购和银行信贷收益权转让、信托风险防范、互联网金融等诸多方面。
(二)不良资产规模增长体现供给侧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一是区域性银行不良资产规模体现了结构调整的必要性。由于所在区域不良率高且受众多为不良风险集中行业的小微企业和“三农”群体,“小、微、散”特征明显且产业结构落后,区域性商业银行和涉农金融机构不良资产余额持续保持高速增长,这从侧面印证了城镇化建设、农业现代化、普惠金融等产业政策实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自2008年年末以来,区域性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余额增长速度一直领先于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截至2016年年末,区域性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余额已达14857亿元,占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的25.46%,其中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9110亿元,占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的15.61%,见表1。
表1 2014-2016年我国区域性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余额及占比情况③
二是不良资产余额和不良率的演变表现出向产能过剩行业集中的特点。在国内经济增长速度逐步放缓、经济结构转型优化过程中,产能过剩行业承受着深化结构调整的压力,采矿业、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等行业不良资产随着国家供给侧改革的稳步推进而逐步暴露出来(见表2)。从不良贷款余额来看,2016年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的不良贷款余额分别位居前两名,其中2016年制造业为5018.10亿元,连续3年居于规模第一位;采矿业以54.24%的增幅居于增幅第三位,房地产业的不良贷款余额及增幅均居于第五位。从不良贷款率看,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农林牧渔、采矿业等行业的不良率依旧靠前;采矿业以53.22%的不良贷款率增幅保持增长第一。此外,近3年以来,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在不良贷款余额变化幅度和不良贷款率变化幅度中首次位于前五,所涉及的企业多是为采矿业、制造业等提供技术服务支持的。
表2 2016年国内行业不良资产余额及不良贷款率(取前五)情况④
三是不良资产产生继续呈现由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蔓延的趋势。不良资产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都持续呈现出由东部沿海地区向西部内陆蔓延的趋势。这主要是由于东部沿海省市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产业类型属于外向性经济,更易受到外部经济环境变化影响。随着产业结构调整进程推进,不良资产风险逐渐由下游产业传导到上游以资源开采等内向型经济为主的内陆省份。截至2016年年底,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及东部地区不良率的情况是:不良率分别为 1.85%、2.20%、1.63%,2015年增速分别为 72.78%、47.14%和27.40%。2016年仍保持增长,但增速下降,分别为26.8%、8.2%及2.6%。中部地区的不良率和西部地区的不良率增速位于全部地区之首;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及东部地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增长幅度的情况是:2015年分别为104.23%、68.70%和37.74%,2016年分别为39.35%、23.52%和9.85%,西部地区不良规模增长幅度均为最大[2]。
(三)本轮不良资产周期具备显著的经济改革深化特征
以下对上轮不良资产周期(1998-2008年)与本轮不良资产周期(2015年至今)进行简要对比:
一是本轮不良资产的内涵更为广泛。不仅局限于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不良信贷,信托、证券、基金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所产生的“类信贷资产”和非金融机构所产生的商业债权都成为了本轮不良资产的潜在来源。截至2017年9月,全国资产管理业务总规模为53.46万亿元,其中包括基金公司公募基金11.14万亿元,基金公司专户业务14.38万亿元,证券公司17.37万亿元,期货公司0.24万亿元,私募基金10.32万亿元。除此之外,网贷行业的快速发展也值得引起关注,截至2017年6月,网贷机构借款余额10157.71亿元,是去年同期的1.74倍,是2014年年末的9.81倍。
二是本轮市场投资主体更加丰富。上轮的投资主体主要是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截至2017年10月16日,地方资产管理公司注册成立家数达到43家,包括15家正在筹建的,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将达58家,加上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资产管理公司总量将突破60家。目前,我国内地所有省份都已成立自己的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其中江苏、上海等13个省市都已经有两家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广东、浙江、福建等5个省份则有3个地方资产管理公司。KKR、法拉龙等外资投资者也以建立合资公司、抄底违约债券等方式依次进场。2016年年末发布的《关于适当调整地方资产管理公司有关政策的函》(银监办便函〔2016〕1738号)为盘活金融企业不良资产、促进市场良性竞争创造了良好的政策基础。
三是不良资产化解手段更加市场化。在监管机构政策的明确指导下,本轮不良资产化解在采用传统的诉讼、清收、转让等手段的同时,还根据市场化、法治化原则采用了不良资产证券化、商业化债转股、收益权转让等多种方式。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前提下,各处置方式的交易对象由投资主体自主选择且交易价格由市场经济原则确定。
四、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作用机制⑤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秉承“一带一路”战略宗旨、在工作中切实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在关系我国全局发展的深刻变革中乃至世界领域的协调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并作出更多贡献。以下简要论述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 “一带一路”战略中的作用机制。
(一)以不良资产业务为核心,创新不良资产化解方式,优化经济资源配置
1.围绕不良资产主业,发挥综合金融服务优势
经过近20年的发展,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均已发展成为能提供多元化服务的综合金融集团。在拥有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金融牌照的基础上,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做到:①不忘初心,坚持回归本源,以专注不良资产主业为导向,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为金融机构及非金融企业化解和处置不良资产发挥专有功能;②以“不良资产+”为基点,重点探索“不良资产+重组”、“不良资产+债转股”、“不良资产+收益权转让”、“不良资产+证券化”等不良资产管理方式和处置手段;③抓住跨区域联合处置机遇,充分发挥在全国境内有丰富分支机构资源的协同作用及优势,深挖跨区域项目的处置价值;④发扬不良资产处置专家的工匠精神,依托自身多元化融资平台资源和多牌照资质优势,切实做好市场形势研判,制定差异化经营策略,进行精准的市场定位,通过深度加工和精细化处置,把不良资产“枯树根”精雕细琢成“艺术品”[3]。
2.坚持创新原则,多维度运用各类市场化手段
2016年以来,各级政府部门及监管部门引导金融机构在不良资产处置手段和运作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①市场化债转股。由交易主体按照市场运行规则,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自行确定债转股操作对象、债转股数量、债转股的价格以及相关协议条款。金融机构按照自主意愿和价值判断,对有发展潜力的处于债务困境中的企业予以市场化债转股。截至2017年6月,市场化债转股的签约金额逾7000亿元,其中已实质操作的项目金额约为400余亿元。[4]②资产证券化。2016年,基于审慎稳妥考虑,选择工行、建行、中行、农行、交行和招行6家银行作为重启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第一批试点机构。随后各家试点银行积极开展业务,在银行间市场共推出14单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总规模约156亿元,其中有6单产品已开始兑付且优先级证券本金和利息均正常兑付。截至2017年6月,已发行不良资产证券化规模共计207.75亿元,仅占首批试点500亿元总额度的41.55%,不良资产证券化尚有充分发展空间。针对目前不良资产证券化资本金占用过高的问题,则需密切关注相关政策导向。③收益权转让。2016年4月,《关于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资产收益权转让业务的通知》(银监办发〔2016〕82号)出台,将不良资产收益权转让纳入信贷资产收益权转让业务范围,在同年确定了包括银行和信托的50家不良资产收益权转让试点并开展相关业务。④债权人委员会。债权人委员会制度的建立,为各家债权银行共同解决企业债务危机提供了一个集体决策和一致行动的工作平台,为有发展前景和重组价值的企业提供了有效帮扶的手段,可使各债权银行整体利益得到妥善维护。截至2017年3月,全国共成立12836家债委会,共涉及约14.85万亿元的信贷规模。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按照“三个有利于”原则,在有利于提升服务实体经济效率、有利于降低金融风险和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前提下,主动积极地将丰富的专业经验与上述多样化处置手段相结合,以创新不良资产化解方式,通过债转股、资产证券化、债务重组等方式引导经济资源流向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的有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企业。
3.依托“一带一路”大数据,探索提高服务效率的科技化金融商业模式
随着信息化科技的爆发式发展,依托于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的金融科技手段日益丰富,公众对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便捷金融服务要求也随之日益增多。国家信息中心早于2015年建立了“一带一路”大数据中心,并坚持致力于相关金融、贸易等数据的分析和解读。为更高效地顺应客户需求、提高不良资产管理效率、最大限度发掘不良资产价值,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做到:①依托“一带一路”大数据分析成果,密切关注战略合作方向,深入研究国际市场环境变化和趋势;②聚焦投资者关注热点,理顺信息数据搜集分析及业务操作流程,积极探索互联网手段与既有管理方式的有机结合,开展金融产品开发设计、大数据应用、综合金融服务等多方位创新。
(二)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出发点,致力于供给侧结构改革,增进经济要素流动的有序性
1.遵循产业政策和监管要求,有扶有控服务产业转型升级
国家政府部门、监管机构及协会在2016年密集出台了20余个关于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文件,其内容涵盖化解过剩产能、钢铁煤炭企业脱困、央企重组整合、过剩产能行业监管等多方面内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不良资产经营管理过程中,应紧扣“三去一降一补”,按照“有扶有控、有保有压”的原则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小企业成长等国家重大政策实施:①紧跟国家战略和宏观政策,对于重点行业、有国际竞争力和发展前景的龙头企业,应予以重点扶持并鼓励做大做强;②对于长期消耗资源、发展前景无望、无竞争力的落后企业,要抓住处置“僵尸企业”的牛鼻子,积极探索各种灵活有效的债务处置方式,稳妥有序地推动企业重组整合或破产清算,坚定不移的推动去产能;③对于钢铁、煤炭等能源类企业,要响应国家政策,有侧重的按照市场化操作方式清理债务以降低企业杠杆率水平;④对于符合国家绿色发展要求、节能环保标准的“绿色”企业,例如环保、节能、新能源等行业企业,要积极发挥连接地方政府、债权金融机构、债务企业和社会资本的桥梁作用,加强对绿色项目的金融支持力度并提高绿色金融服务水平。
2.契合“一带一路”区域发展机遇,因地施策促进全国经济协调布局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根据问题企业类型有针对性的、积极的运用债务重组、救援性融资、资产重组以及行业重组等综合金融解决手段,主动对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这三大引领战略,全力支持西部大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5],根据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导向有侧重地支持区域特色经济发展。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大力推进并帮助西部培育具备当地区域优势的绿色农产品加工、文化旅游等特色产业,协助中部地区建设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推进环渤海地区合作协调发展,支持珠三角地区创新型产业基地建设和泛珠三角的区域合作,持续关注并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苦难地区的发展,扶持发展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的人才计划。
3.勇于担当社会责任,将“普惠金融”理念落到实处
2015年以来,各类型金融机构均积极响应“一带一路”所提出的健全金融市场体系、丰富金融机构体系等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的要求,切实贯彻落实“发展普惠金融”的精神,针对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难、边远地区金融业务贫乏、贫困群体贷款难等金融需求,纷纷探索有效经营模式、拓宽便捷服务渠道并建立信息共享平台:①城商行。截至2016年年中,城商行系统小微企业类贷款规模共计4.2万亿元,该规模是城商行贷款总额的43.6%且占商业银行小微类贷款总额的22%,在商业银行中居于较高水平。②村镇银行。坚守“立足县域、支农支小”市场定位,普惠特色鲜明。截至2016年年末,村镇银行的“三农”及小微企业贷款规模为6526亿元,占其贷款总额的93%,其中有80%为500万元以下贷款,每户平均贷款41万元。③民营银行。自2014年启动试点以来,一直坚持聚焦中小微企业、“三农”和社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等薄弱领域金融服务,截至2016年年底,贷款余额约为800多亿元。④股份制银行。秉承特色化经营理念和差异化服务定位,部分股份制银行致力发展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商”,专业化特色经营和流程化规范管理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架构已初步搭建成型。此外,部分股份制银行则扎根于零售金融业务,将大学生和白领定位为客户群体,主动进入学校提供特色金融服务。⑤消费金融公司。自试点以来,始终坚持“小额、分散”原则,截至2016年3季度末,业内已发放贷款共计2084.36亿元,已为2414万人次客户提供服务,平均每笔贷款金额为0.86万元。⑥网贷信息中介机构。网贷信息中介机构是有益于促进小额投融资活动低成本、高效率、大众化的新型机构,截至2016年6月底,全国正常运营的共计2349家。需要注意的是,已有高达43.1%的机构出现风险,全国问题网贷平台数量为1778家。
上述各类型金融机构均开展灵活多样的便民服务以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大力提高“普惠金融”覆盖率以服务老少边穷地区,着力提升小微企业服务水平、强化服务“三农”功能以解决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难题。但是也应认识到,上述金融机构,尤其是区域性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和网贷信息中介机构,小微企业、“三农”、消费金融等“小、散、远”业务的贷款占比较高。由于这些业务对应的群体分散、较易受经济波动影响且偿还能力不稳定,存在产生不良资产的可能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密切关注上述金融机构业务发展情况,发挥地缘人缘优势为金融机构提供不良资产化解方案,有力确保这些金融机构健康平稳发展以继续服务于公众的“普惠金融”事业。
(三)加强国际经济政策研究,深化国际领域合作,打造多层次金融业务平台
1.走进来,拓展跨境融资渠道并服务于本土经济
“一带一路”战略秉承共商、共享、共建原则,支持符合条件的外国银行,特别是“一带一路”战略合作国家的银行“走进来”,在华设立机构并开展业务。截至2016年年初,已有来自20个“一带一路”国家的共计56家商业银行来华设立了25家银行分支机构和42家代表处。以此为契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努力提升自身金融服务层次并研究与这些来华外国银行的合作方式,一方面可尝试拓展自身融资渠道以获取更多的低成本资金来源,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直接间接融资结合、本币外币互补、信贷债券搭配、融资融智并举等创新模式,为国内及国外的项目和企业提供针对性强、实效性大的立体式、综合化金融服务,切实服务于实体经济和区域发展战略。
2.走出去,关注中资企业海外布局并着眼于国际机遇⑥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一方面是支持中资金融机构“走出去”到需求较大、企业数目相对集中的国家和地区,完善国际分支机构战略布局,打造多层次金融体系。截至2016年年初,已有9家中资银行的56家一级分支机构在“一带一路”沿线的24个战略合作国家落户。国家坚持将“一带一路”战略落到实处,促进国内、国外金融机构不断开拓合作领域,推动金融服务水平提升,并拓展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多边监管合作。截至2017年5月,已与30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监管当局签署了双边监管谅解备忘录(MOU),在此框架下将持续增进双方金融监管的合作交流,切实确保双方银行合作的稳定健康开展。另一方面是支持我国装备、技术、标准和服务“走出去”以延伸中资企业海外项目合作的广度和深度。2016年1~8月,国内投资机构共对国际上160个国家和地区的约6000家境外公司进行了共计7751.2亿元的非金融类直接投资;2016年,向沿线国家出口金额合计近40000亿元[6]。在与境外中资企业和金融机构开展业务的过程中,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提高对国际市场、经济周期、行业的研究能力及对战略风险、市场风险、国别风险和政策风险等的识别能力,借助自身现有海外体系及新设海外机构拓展海外金融服务方式,制定完备的战略规划、境外机构与服务的治理框架,在开展业务时务必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境外项目管理规定。
注释:
① 该部分内容数据来自Wind数据库。
②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③ 表内数据来自Wind数据库。
④ 表内数据来自Wind数据库。
⑤ 该部分数据来自银监会。
⑥ 该部分数据来自“一带一路”官方网站。
[1]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J].交通财会,2015(4):82-87.
[2]王海军.不良资产十年变迁:西部不良率最高但余额较低[Z].信金研究院,2017.
[3]李晓鸣,彭露嘉.特殊资产经营业务发展趋势研判及应对策略[J].农村金融研究,2013(12):51-55.
[4]宣传部.郭树清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的开场讲话及新闻发布会答问实录[Z].北京:国新办新闻发布会,2017.
[5]黄建中.中部崛起的可持续发展动力[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5:8-9.
[6]程晓波.“一带一路”贸易合作大数据报告(2017)[R].北京:国家信息中心“一带一路”大数据中心,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