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媒体在公共政策议程设置中的角色
——基于校园霸凌相关政策的多源流模型分析

2018-03-16

安徽行政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霸凌议程网民

刘 号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 200233)

一、问题的提出

公众参与政策议程是政策制定民主化科学化的标志之一,互联网的普及和自媒体的快速发展为我国公众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即时有效的平台和通道。在校园霸凌这一社会议题进入政策议程并出台相关政策中,网络媒体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这是典型的网络普及、新媒体快速发展背景下社会议题纳入政策议程的案例。

校园霸凌是一个舶来词汇,是英语中“bully⁃ing”的音译。在2014年之前我国媒体和相关研究多是在我国台湾和西方国家校园暴力问题上使用这个词汇。2014年4月份浙江一家长通过百度知道向网友求助(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552435063142694652.html),这是笔者所能找到的最早的校园霸凌一词应用于大陆校园事件的说法;2014年5月京郊少年围殴事件、7月初山东东平性侵疑案备受社会关注,直至7月10日,在中国青年报评论河北一名8岁男童晓辉遭11名同学围殴致死事件[1],我国公众媒体才首次(根据百度检索结果所能找到最早的官方用语)将校园霸凌这一说法应用于大陆的一些校园暴力事件。2015年关于校园霸凌事件媒体报道的关注点开始由关注我国台湾地区、关注西方国家和自我警惕的角度转向关注大陆校园霸凌事件,以及横向比较、借鉴西方国家和台湾地区的做法为主,国家层面也开始关注层出不穷的校园霸凌事件,同时亦有学校自发开展校园反霸凌活动。

通过百度关键词搜索,以校园霸凌为关键词,2015年一年的搜索结果为511 000个,2016年的结果为1 020 000个。紧接着2016年4月和11月分别出台了《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和《关于防止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12月初中关村二小事件再次将校园霸凌这一话题推向风口浪尖。在此之前就有学者和网民呼吁将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提前,于是公安部2017年1月份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修订公开征求意见稿)》中就拟通过降低行政拘留执行年龄来回应频现的校园霸凌事件。至此,校园霸凌相关知识通过媒体的科普,到应用到大陆校园暴力事件中,再经过为时一年半的发酵,最终国家相关部委出台相应对策、公安部拟通过修改法规予以回应。教育部称校园安全一直是让教育部倍感压力的问题,维持校园秩序的《学校安全条例》在起草中。不难看出,社会舆论推动了校园霸凌进入政策议程,在这个过程中网络媒体功不可没。本文通过多源流模型来分析校园霸凌相关政策出台的过程,从中观察媒体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二、政策的多源流模型框架及其适用性

政策的多源流模型理论是由美国著名政策学家约翰·金登提出来的,是其对“垃圾桶模式”的修正。该模型诞生以来受到学界的广泛重视,它为分析一项问题是如何纳入政策议程的提供了一个简易又极为有说服力的框架。

(一)政策的多源流模型框架

政策的多源流模型包含问题流、政策流和政治流三股源流。问题流是指问题的识别和界定,金登认为,系统性的指标确定问题的存在与否,问题是否得到关注需要焦点事件、危机与符号的推动,项目运行的反馈信息也会使得一些问题引起政府官员的注意。政策流是指针对相关问题的政策备选方案。政治流是则由利益集团的主张、偏好,公众舆论压力,政党政治意识形态状况以及政府的变更构成的。政策流和问题流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政治流相对独立于问题流和政策流。当问题被得以界定、政策备选方案准备充分、政治力量充足,在政策之窗打开时实现三流汇合,问题被提上政策议程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政策的多源流模型揭示了社会问题纳入政策议程,最终形成公共政策的多元因素影响。它强调问题的界定和备选方案的充分提供以及政治流提供的推动力量三者相结合的重要性,对于现实政策议程的设定具有很强的解释力。自多源流模型被提出以来,得到了西方学者的广泛认可和应用,如,在美国,该理论被应用于灾害健康保险政策、卫生以及交通运输政策分析;泰尔曼和柏克将其运用到澳大利亚房屋政策制定过程,分析了松散且复杂的政策议程元素[2]。

图1 多源流模型

(二)多源流模型的本土适应性

多源流模型是扎根于西方、适用于多样性和开放型政治系统的理论解释模型,由于中西文化存在差异,很多学者质疑多源流模型是否在我国依然具有相应的解释力。

1.我国政策议程设置模式的变迁

王绍光教授根据议程提出者和民众参与程度将我国政策议程设置模式总结为六类,包括关门模式、动员模式、内参模式、上书模式、借力模式和外压模式。

表1 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模式[3]

我国议程设置模式已由建国伊始的传统封闭性政策议程向民主化议程转变,政策环境的民主化程度也有了很大的提升,从政策议程设置的角度,当前多源流模型用来分析我国政策议程设置具有适用性。

2.网络的普及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公民参与平台

纵观我国近几年的政策制定过程,很多政策的出台都离不开网络媒体的推动作用。2010年微博的诞生和2011年微信的出现使得用户人人成为自媒体,改变了以往那种单纯依靠传统媒体来获取新闻资讯,单方面接受讯息的局面。自媒体时代人人能够发声并且能够针对相关问题及时发表个人见解,引起网友的共鸣或讨论。也即作为普通民众的广大网民围绕现实社会中或网络空间里发生的某一突发性焦点事件而迅速在网络虚拟公共空间里聚合起来,他们以各种网络新媒体如网络论坛、微博客、聊天软件、政府网站等为平台,针对此一事件进行深入广泛的思维互动和观念碰撞,从而激活、唤醒社会大众在此议题上所累积的共同体验和情感共鸣;随着事态的纵深发展(一般也要借助一部分精英网民即网络意见领袖的推波助澜),通常会伴随着利益诉求和权利主张的提出,并形成强大的意见气候和舆论风潮,广泛的社会影响和政治压力[4]。

单独二孩政策、网约车管理办法等无不是经过了网络的发酵,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形成强大的社会力量,进而引起政府的注意并及时做出了回应。网络社会凭借其信息交流与传递的交互性、多对多、即时性、跨地域性、自由性及言论责任模糊性和分散性等特征而无可避免地成为“承接”普通民众发起议程设置、实现政策参与的重要平台[3]。新媒体的发展为政策议程的前端准备提供了一个融合的平台,为各种组织和力量提供了平等发声和发表见解的通道,为政策问题的快速明晰、形成强大的社会政策推动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场域。多元主体的广泛参与与多源流模型所关注的不谋而合。

综上,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新媒体的快速更新,我国政策议程模式发生了改变,网络新媒体也为多元主体提供了参与平台。同时,国内学者一方面引入多源流模型,另一方面也开始使用多源流模型来解释相关政策议程,政策的多源流模型能够比较契合我国当前公共政策的分析,对我国政策议程具有解释力。

三、校园霸凌相关政策的多源流模型分析

校园霸凌的相关政策是指2016年4月28日出台的《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11月份出台的《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2017年1月份公安部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修订公开征求意见稿)》中拟将青少年行政拘留执行年龄从16岁降至14岁等相关条款以及教育部正在草拟的《学校安全条例》。

(一)问题流:网络新媒体——问题的发端者

校园霸凌在我国大陆关注较晚,但欧洲、美国、日本和我国台湾的校园霸凌事件以及我国留学欧美的学生遭受霸凌的事件大陆相关媒体早有报道,大陆受众通过报道了解了校园霸凌相关知识,因而当媒体报道转向大陆校园霸凌事件时,迅速掀起了社会舆论的浪潮。笔者主要通过以校园霸凌为关键词,通过百度搜索来搜集我国媒体、公众等对校园霸凌事件关注度的相关数据;通过在中国知网以校园霸凌为主题词来搜集国内学术研究方面相关数据。

1.校园霸凌的媒体关注度

根据百度检索结果,我国大陆媒体和公众关注校园霸凌事件以2014年为分水岭,2014年之前我国大陆多以校园暴力来描述和定性校园中的霸凌事件,同时以校园霸凌为主题的文章和报道多是关注我国台湾地区和西方国家,其中有很多是我国留学生在西方国家遭受霸凌的事件。根据百度检索的结果,2014年开始有媒体和个人用校园霸凌来形容大陆校园中具有的持续性和反复性的暴力事件。2014年4月份有用户在百度知道求助孩子在学校遇到霸凌怎么办;7月10日《中国青年报》在第二版刊登了《沉默是对青少年霸凌现象的骄纵》,评论以《京华时报》7月9日报道的河北男童被围殴致死的消息引出霸凌话题,进而提到了京郊少年围殴事件和山东东平性侵疑案,并认为该两起事件也是校园霸凌,最后倡导对待校园霸凌应该研究相关立法机制,尽早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这是我国大陆媒体首次正式用校园霸凌来界定相关校园暴力行为。

图2 校园霸凌的百度搜索结果数量

2015年度百度校园霸凌搜索结果约为511 000条,并且搜索结果的内容多为对我国大陆校园霸凌事件的报道和讨论以及有关我国台湾地区和国外治理校园霸凌机制的研究和介绍。校园霸凌一词,在大陆正式被界定明晰,并应用于具有反复性和持续性的校园暴力上。2016年校园霸凌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在社会层面形成了巨大的网络舆论压力,学校、家长和相关政府部门时刻关注相关事件,各方代表也在地方两会中展开相关讨论。2017年1月19日云南两会期间各方代表就校园霸凌相关问题展开了热切的讨论。2016年是校园霸凌被关注以来其关注度达到峰值的一年,仅2016年第一季度有关校园霸凌的百度搜索结果就达到了约307 000条(由于百度搜索时第一季度和全年的搜索结果一致,因此此数据来源为第一季度结果数量=全年结果数量1020 000-后三个季度的结果数量713 000),几乎是2015年全年的相关搜索结果的60%。无疑,校园霸凌真正成为一项社会问题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2.与网络媒体的回应:大陆关于校园霸凌的学术研究

截至2017年2月,以校园霸凌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搜到文章共计57篇,其中2010年1篇(人民日报海外版评论)、2011年9篇(其中有2篇文章被重复收录,实际为7篇)、2012年1篇、2013年2篇、2014年0篇、2015年11篇(1篇重复,即实际10篇)、2016年31篇、2017年2篇。

图3 校园霸凌的知网搜索结果数量

从文章数量上来看,自2010-2017年,研究校园霸凌的相关文章数量在2016年达到峰值,为31篇,这也回应了网络媒体的相关报道情况,也正是在2016年4月、11月和2017年初相关部委出台校园霸凌的相关政策。研究内容方面同样以2014年为界,2014年之前主要着眼于海外以及我国台湾的霸凌情况,2014年之后研究内容则主要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我国大陆校园霸凌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策,另一方面是着眼于我国台湾和海外应对校园霸凌的机制,为解决大陆校园霸凌提供借鉴。其中,有关呼吁治理校园霸凌要建立法律机制和探讨降低我国刑事责任年龄的文章有6篇,占研究文章总数的23%。

由此可见,我国大陆关于校园霸凌问题由起始的旁观报道者逐渐转为当事者,意味着校园霸凌问题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知,之于公共政策议程设置来讲,校园霸凌问题在经过了两年的发酵之后最终被界定为一个社会问题。媒体报道和学术研究都开始更为关注校园霸凌的解决机制和相关法律的出台。

(二)政策流:网络新媒体搭建平台——政策共同体良性互动

简单地来划分,我国政策共同体可以划分为官方共同体、半官方共同体和非官方共同体。金登认为在不同的政策系统内政策共同体具有不同的分裂表现,“中国政策共同体分裂性体现在居于核心的官方共同体相对封闭、排外,居于外围的政策共同体体制性依附于核心共同体,网络通过虚拟接触弥合分裂,实现政策共同体良性互动”[2]。

图4 校园霸凌网络舆论模式[6]

互联网的普及缩小了数字鸿沟,为公民平等网络参政提供了通道。互联网的普及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弥补了信息传递的时效性和参政议政的及时性问题。一方面电子化政府使得政策制定更为透明,另一方面公民可以通过网络来读取信息并发表个人诉求。《参考消息》2016年12月24日报道了一篇名为《英媒:中国父母靠网络解决校园霸凌,比打官司见效快》的文章,文中称“在中国诉诸社交媒体被认为是一种能够引发公愤,以此呼吁相关部门采取行动的有效手段”[5]。关于校园暴力的很多新闻报道都遵循了网民通过自媒体(微信、微博)“爆料”得到相关回应,媒体进行报道引起网民热议,媒体跟踪报道、网民持续关注这一循环。通过网络新媒体这一途径引发关注,在热议中讨论对策和建议。

网络通过虚拟互动对政策共同体进行整合,实现政策共同体良性互动。传统的政策议程设置中,政策建议或是备选方案一般要依靠官方智库、半官方智库和拥有雄厚资源和实力的利益集团或意见领袖才能“漂”入议程之中,互联网则通过其自身独有的方式,大大降低了政策建议或备选方案进入议程的成本。“一方面,网络意见整合功能,为决策者节省时间思考更多政策制定问题;另一方面,网络的自由性和匿名性,避免了漂流意见被忽略或者剥离,保证问题最全面呈现。具体而言,网络打破了不同思想库间的藩篱,无边界整合功能搭建起独立的思想库联动整合平台”[2]。在网络互动中决策体制打破原有的封闭模式,决策者更多地接触到更为广泛的意见和建议,半官方和非官方政策共同体成员利用网络平台,通过舆论宣传的方式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对冲了决策者绝对的政策话语权,政府议程、公众议程和媒体议程在网络中的互动更加频繁。网络扮演了政策共同体成员间的“润滑剂”,网民通过自由网络来阐述个人观点、表达群体诉求;政府通过新媒体能够看到更为纯粹的民意,并通过网络通道来了解民情、回应相关问题,从而缓和政府和民众之间因不解而造成的抵触情绪,通过网络平台达成共识。

教育部在舆论中深感校园安全责任重大,在回应两会建议和提案中提到,现阶段针对校园霸凌的方案主要是:①通过开展专项整治活动,督促各学校制定具体预防、处理校园霸凌的方案、方法;②通过设立法治课堂、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正确引导青少年,帮助其树立法律意识;③净化媒体和网络环境,避免不良信息误导青少年;④是“积极推动立法部门将《校园安全法》纳入立法计划。组织开展《学校安全条例》的起草工作,根据《侵权责任法》等相关法律确定的原则,进一步明确政府、学校、施暴学生及其监护人、其他相关方面的法定职责,让校园暴力行为受到法律制裁”[7]。

(三)政治流:网络民意——重要的舆论推动力量

探究了国民情绪、政治力量、政府变更等政治流元素。中国在政治选举、政府人事、管理权限等方面有稳定运作机制,议政合一的决策情境下,国民情绪成为政治流中最活跃元素[2]。

根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统计,“2016年全年,全国仅经媒体报道的影响较大的校园暴力事件就有87起,共约致21人死亡,98人受伤”。校园霸凌事件频发,引发网民高度关注,根据人民网舆情监测结果,针对这87起校园霸凌事件网民的评论主要集中为五个方面:①网民呼吁严惩打人者,追究相关责任人;②反问仅靠教育是否就能解决问题;③完善青少年保护的相关法律,实现校园霸凌治理制度化;④网民持续爆料相关信息;⑤探讨如何防御校园霸凌。2016年12月初,一篇名为《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园霸凌说NO!》的文章引爆舆论,一时在各大网站、微博和朋友圈疯狂转发。微博中还专门以“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为名新建了“话题”,截至2017年2月话题阅读量已达89.1万。中国新闻网的官方微博在12月9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在2016年12月10日分别对该事件进行报道,其转发量、评论数、点赞数量分别为13 929次、14 620条、21 529个和20 075次、14 183条、19 735个。足以看出网民对该事件的关注。之后,中关村二小对事件处理结果的回应再次引起网民的高度讨论,这一次舆论指向校园处理方式,人民网评论认为:声明看似逻辑周全,字里行间却让人隐约有“官腔”之感,一面暗示遭受误解很委屈,一面又忍不住透出傲慢。其中最关键的一个问题是,声明通篇只有结论和态度,却没有对该事件核心事实的说明,没有关于学校如何“客观、公正地处理”的论证。在面临信任危机的情况下,所谓“让教育问题回归校园进行处理”,很难取信于众[6]。对于校园霸凌事件“舆论的持续关注充分说明孩子能否健康安全成长,直接关系到整个家庭的幸福感”[8]。网络舆论承载着网络民意,亿万网民通过互联网发声,迫切期待相关政府部门出台校园霸凌相关法律法规,维护青少年健康成长,还学校一片安全净土。

同样地,在2016年两会期间,校园暴力和霸凌也是一个焦点。根据教育部官方公布的文件,有关校园欺凌(官方文件中往往使用“校园欺凌”一词)的两会建议或提案回复就达14条,见表2所列。

表2 2016年教育部关于两会建议和提案的答复

续表2

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从某种意义上讲,“几乎在各个会场都能听到关于校园暴力、安全的讨论”[11]。全国政协委员巩汉林,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教科院副院长胡卫,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陆士桢等多位代表委员在两会期间都发表了有关校园霸凌、校园暴力的相关建议和意见,尤其是巩汉林委员,专门就校园暴力向全国政协提出了提案。该提案“经媒体报道后,再次引发人们对于校园暴力的关注”[11]。

2016年3月8日,全国政协教育界别联组讨论会上谈及校园暴力问题时,时任教育部长袁贵仁坦言:“如果你们问,教育部现在最大的压力是什么,我告诉你们,就是(学生的)安全问题”[11]。同时,袁贵仁提到,(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汇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从家庭到学校、从政府到社会,都要为孩子们的安全健康、成长成才担起责任,共同托起明天的希望”[12],之所以把安全健康一词放在成长成才前面也是出于对校园安全的考虑。

2016年学者们的研究、媒体的报道、网民的讨论以及全国和地方两会的建议、提案形成多股力量推动校园霸凌问题进入决策者的视野,引起政府的重视,为校园霸凌相关政策的出台积攒了足够的推动力量。

(四)政策之窗的开启

当问题流、政策流和政治流三流汇合,形成合力之时政策之窗便很可能被开启。在校园霸凌这一社会热点问题上,媒体的知识普及和问题报导使得校园霸凌问题界定明晰;青少年是社会的未来,承载着每一个家庭的希望,因而校园霸凌问题得到了社会舆论快速而广泛的热议,社会舆论形成强大的推动力将校园霸凌问题推入决策者视野中;各行各业的网民通过网络自由而广泛地讨论,从而形成治理霸凌的相对统一意见从而对推动教育部与立法部门沟通将《校园安全法》纳入立法计划,《学校安全条例》的起草形成助力,也催生了《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修订公开征求意见稿)》的出台。

四、网络媒体在公共政策议程设置中的角色总结

通过多源流模型对校园霸凌相关文件的纳入立法计划、起草和出台我们可以看出,网络媒体在公共议程设置中主要扮演了三种角色:信息平台提供者的角色、沟通桥梁角色和政策议程推动者的角色。公共政策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对公众生活产生最为直接的影响。如,二胎政策的出台,直接影响了很多人的家庭结构;网约车规定的出台,规范了网约车市场,让城市出行更为安全有序等等。正是网络媒体所扮演的这三种角色才使得公众普遍参与政策议程成为可能,公众能够通过网络针对相关政策议题最为高效地将个人意见表达出来,从而实现政策民主的落地,为政策的效力和持久性提供合法性保障。

(一)信息平台提供者

网络媒体的信息平台提供者角色主要体现在问题界定和政策备选方案制定两个方面。在问题界定环节,网络媒体主要是提供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引起公众关注;在关注之后经历“发酵期”,“发酵期”是一个验证问题的阶段,经历“发酵期”之后,之前被关注的相关问题被界定为社会问题或者被证伪随之淹没在信息海洋中。社会问题的最终界定和政策流的开始形成并没有明确的界限,一个真正的社会问题在热议的过程中就会逐渐形成几种不同的主张和观点,这也正是网络在扮演信息、观点的汇集平台,为政策方案的制定提供更为真实和全面的信息。

网络的普及和媒体的日新月异为普通公民参与到政策议程中来提供了史无前例的自由平台,也为决策者提供了更为广阔、更接地气的意见汇集平台。新媒体的发展,改变了以往传统媒体单向输入的局面,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记者,人人可以发表见解和政见。在自媒体高速发展的今天,见解的发表也并不是肆无忌惮的,多元的网络用户会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对一些观点进行纠正,为“非专业”人士进行知识普及,从而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这也即是所谓的网络自净能力。决策者不再高高在上,总理做客直播间与网民面对面成为现实,政府通过网络能够看到更为真实的社会,了解到更为真实的需求和问题。

(二)沟通桥梁

网络媒体一方面作为信息汇集的平台界定社会问题进而形成政治流对政府形成压力推动公共政策议程;另一方面其作为舆论集散地,不仅使得公众能够抒发个人意见和情绪,同时为政府快速回应社会热点、焦点控制社会问题发展态势提供了最为快速、便捷的通道,缓解了公众情绪与政府政策出台的时耗之间的张力。

网络媒体所提供的平台是一个平等的平台,它打破了传统媒体主导背景下的政策议程模式,改变只有拥有特殊资源的少数意见领袖的局面。尤其是自媒体的发展,信息的传播更加多元化,网民成为了信息传播源之一;尽管拥有特殊资源的网络大V依然比普通网民拥有更大的影响力,但是整合的网民意见同样具有强大的影响力。现实中,网络大V与普通网民之间往往形成一种“合作”的关系,网络大V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对舆论的助推上。在校园霸凌这一事件中,人民网等官方微博便充当了助推舆论的“大V”角色。2009年上海某外企白领张军被钓鱼执法事件经韩寒转载之后点击量猛增加20多万,跟帖评论达4 000多条,张军本人“天涯”发帖半个月点击量为20多万,跟帖2 000多条,其影响和关注度瞬间被扩大。也正是网络大V们的助推作用才使得社会问题被更为广泛关注,从而倒逼相关部门关注并及时回应社会焦点问题。

网络的普及带来的另一改变是使得政府工作更为透明化,一方面政府会主动公开相关信息,网民可以通过相应的途径及时了解信息;另一方面,网民可以通过@官方微博或者直接通过微信平台和门户APP平台等方式直接查阅信息、提建议。这一机制在公民和政府之间形成了很好地缓冲地带,改变了传统的沟通模式,沟通方式更加便捷,沟通成本大大降低,提高了政府制定政策时搜集信息的效率。

(三)政策议程推动者

公共政策议程主要分为问题界定、制定备选方案、方案的评估和筛选、确定政策方案和实施政策这几个环节。通过校园霸凌相关政策出台的过程分析,不难发现,网络媒体在政策议程的每个环节都发挥着助推作用。2014年校大陆园霸凌事件一经报道便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经历一年的发酵期,随着相关事件的不断被曝出,在网络舆论的助推下被界定为社会问题;校园霸凌治理对策伴随着其被界定为社会问题的过程一直被热烈讨论,在引起两会代表的关注之后,相关议题便在全国两会中出现,从而进一步推动了该问题进入政策议程。

网络媒体有着巨大的潜在力量,这种力量的展现正是基于其作为信息平台和沟通桥梁的基础之上的。在这个信息平台上,网民可以简便、高效地爆料相关问题、提出个人见解。据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6年,从年龄结构来看,20到29岁这一年龄段网民占互联网使用人数比重最高,为30.3%,30到39岁年龄段网民占比为23.2%,可以计算得出20到39岁这一年龄段网民占总体网民的比重为53.5%。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网民的中坚立力量正是最为活跃的青年群体,这一群体往往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政治参与意识比较强,遇到社会热点问题容易形成“网民合力”,这种社会舆论的压力往往能够更为快速的将社会问题推进政策议程中去。

五、结 语

当今,多元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治理成为趋势,政府不再是社会治理职责的单一主体。网络媒体的发展正是公共治理多元化时代的反映,为多元治理提供了便利的通道。同时,网络媒体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能够为公共决策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力量支持;处理不好公共权力和以网络媒体为载体的公共舆论的关系则会挫伤政府公信力,动摇政府行为的合法性基础。

[1]邓海建.沉默是对青少年霸凌现象的骄纵[EB/OL].(2014-07-10)[2017-02-25].http://zqb.cyol.com/html/2014-07/10/nw.D110000zgqnb_20140710_2-02.htm

[2]魏淑艳,孙峰.“多源流理论”视阈下网络社会政策议程设置现代化——以出租车改革为例[J].公共管理学报,2016(2):1-13+152.

[3]王绍光.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模式[J].中国社会科学,2006(5):86-99+207.

[4]费久浩.网络社会下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模式的嬗变——以“PM_(2.5)纳入国家空气质量监测与治理体系”为例[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5(5):96-100.

[5]王惜梦.英媒:中国父母靠网络解决校园霸凌,见效快[N/OL].(2016-12-24)[2017-02-25].http://www.cankaoxiaoxi.com/china/20161224/1548349.shtml.

[6]齐思慧,任婉晴,郭月坤.数读舆情:盘点87起校园暴力事件真面目[N/OL].(2016-12-19)[2017-02-25].http://yuqing.people.com.cn/n1/2016/1219/c209043-28961234.html.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政协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1645号(教育类173号)提案答复的函[EB/OL].(2016-11-30)[2017-02-25].http://www.moe.gov.cn/jyb_xxgk/xxgk_jyta/jyta_zfs/201701/t20170105_293989.html.

[8]刘志华.人民网分析:回应校园霸凌,中关村二小的声明捅了什么篓子?[EB/OL].(2016-12-12)[2017-02-25].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578763.

[9]代秋影.最高法专家谈“校园霸凌”如何将孩子的伤害降到最低载[N/OL].中国青年网,(2017-02-10)[2017-02-25].http://news.youth.cn/gn/201702/t20170210_9103077.htm http://www.moe.gov.cn/.

[10]丁菲菲,邱晨辉,樊未晨.代表委员:加快立法遏制校园 暴 力[EB/OL].(2016-03-12)[2017-02-25]http://edu.people.com.cn/n1/2016/0312/c1053-28193519.html.

[11]丁菲菲,邱晨辉.袁贵仁谈“校园暴力”:教育部现在最大的压力是校园安全问[EB/OL].中青在线,(2016-03-08)[2017-02-25].http://news.cyol.com/content/2016-03/08/content_12264803.htm.

[12]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在2016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EB/OL].(2016-03-18)[2017-02-25].http://www.chinadadian.gov.cn/news_view.asp?id=8295.

猜你喜欢

霸凌议程网民
《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框架下体育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
逆转人生
十二星座遭受校园霸凌会怎么做
十二星座遭受校园霸凌会怎么做
校园霸凌行为现状及法律规制问题研究
第六届全球深商大会议程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民心理与风险沟通
会面议程
有感“网民节”
2.9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