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教《弟子规》

2018-03-15

南方周末 2018-03-15
关键词:糟粕品性弟子规

学生一般对“表演”既有向往又有畏难心理,我启发他们:其实当年你和小朋友“过家家”时,你给布娃娃看病打针时,就开始“表演”了;你让小朋友们坐好听你“讲课”时,就不但是演员,而且是编剧和导演了。

近几年社会出现《弟子规》热,结果引起不少争议。批评激烈者认为这是摧残了青少年的心灵,把读《弟子规》提到了是不是培养一个独立自主的现代公民的高度。二十多年前,我就在语文教学之余教同学们读《三字经》《千字文》等蒙学名篇,其中也包括《弟子规》。我也认为,《弟子规》中的确有一些内容不适合现在的孩子,但其思想主流对“童蒙养正”是很有作用的,关键在于如何剔除糟粕,并把精华内容以吸引人的方式,教给孩子。

举几个例子。“步从容,立端正”,这是一种教养。但孩子天性活泼,爱动爱玩,如果不分场合地提出这种要求,就有说教色彩,学生不感兴趣,甚至会有逆反心理。换个角度呢?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如果是告诉学生怎样做到姿态优美、风度高雅,他们不仅不会逆反,甚至都感兴趣。于是我找来一组训练空姐、礼仪小姐、礼仪先生的图片:绅士淑女们怎么站、怎么坐?站立与就座时的脚位和手位如何?当场模仿练习,同学们趣味盎然。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如果从好好先生的角度来引导学生,固然不对。但是,和当今法律结合,完全可以从个体权利的角度来设计课堂内容。例如,什么是隐私权?我把宪法中有关隐私权的条款,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涉及隐私权的条款提供给了学生。同学们都知道了,隐私权是人人应当享有的权利。我们还一起去探求隐私权的历史:1890年,美国的布兰戴斯和沃伦两位学者就在《哈佛法学评论》上发表了《隐私权》一文;1974年,美国制定了专门的《隐私法》。学生们觉得很惊异:《弟子规》竟然在三百多年前的康熙年间(1662-1722)就提出了尊重他人隐私的主张!当然,不揭人短与不说人私,首先是一种修养。它与好好先生,与法律权利上的隐私权有些什么微妙的异同?这可以根据学生年龄的大小,引导他们进一步探究。

除了教学内容,富有感染力和创造性的教学方法也非常重要。再举两例:

方法一,模拟表演。学生一般对“表演”既有向往又有畏难心理,我启发他们:其实当年你和小朋友“过家家”时,你给布娃娃看病打针时,就开始“表演”了;你让小朋友们坐好听你“讲课”时,就不但是演员,而且是编剧和导演了。表演越有挑战性,就越能增长才干,说不定因此你会真的成为名演员、名导演、名编剧呢……下面请你根据《弟子规》即兴表演

——

1.妈妈做好饭了,全家准备吃饭,现在你该做什么?请你表演给大家看。

2.你们一家人,包括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你,要去自驾游,爸爸已经把车开到家门口,请你表演,现在你该干什么。

这是把《弟子规》中对父母和尊长的起码尊重,用即兴表演的方式情景化。这样,看起来很正确却干巴巴的条文,融进了日常生活,成为寓教于乐的活动。更重要的是,由于是即兴表演,尊重父母长辈这种道德情感,就对学生的内心,造成了实际的“兴发感动”。有些难度更高的诸如《陆游示儿》等小剧本表演,我自己都流下了眼泪。

方法二,创意写作。创意的特点是新颖,甚至是惊人、震撼。创造力是人最高水平的心智活动,是否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我跟学生说,热播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中还没有“孝悌”“谨信”“泛爱众”的内容,请你创作一个小剧本,弥补这一遗憾。这不仅促使学生对这些人之为人的基本品性有更深入的理解,而且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将这些品性用之于具体的场景。王阳明说,行是知之成。我这样做最终是希望《弟子规》中这些积极的内容,能融入学生的行为之中。

当然了,《弟子规》又是一部有很大争议的作品,其中有不少不合时宜的内容,比如“非圣书,屏勿视;敝聪明,坏心志”,就要仔细分辨。目前固然有少儿不宜的读物,但用全球眼光选择精品图书,让孩子们大量阅读,是今天的教育所急需的。如何让同学们认清《弟子规》中的糟粕?我设计了这样的讨论题:你认为《弟子规》最闪光的内容是什么?哪些内容属于糟粕?是精华多于糟粕,还是糟粕多于精华?……题目不一定很精致,但有思辨性,这让同学们争论得不亦乐乎。

我自己就是个追求“寓教于乐”的教师,同学们上我的《弟子规》,应该既受到了品性的熏染,也锻炼了个性的独立。关键是,他们乐在其中。

(作者为特级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糟粕品性弟子规
给现代人参考的古代礼仪
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握传统文化的教学方法和原则
弟子规
弟子规
品德教学须关注品性、悟性、灵性
试论学前传统文化教育中的“取”“舍”问题
“不同地域学生融和品性培育”研究领域现状和趋势分析
弟子规
爱情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