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物理教学激发学生“求异思维”之探微

2018-03-15张娅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求异思维激发物理教学

张娅

【摘要】物理课程是学生学习的一门重要课程,由于物理学科的知识内容具有较强的思维逻辑性,因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学习经验不足,导致存在一定的学习难度,而初中生在物理课程的学习中,既要掌握书本理论,又要培养物理思维。在教学实践中,物理老师要重点对学生的“求异思维”进行培养,使学生能够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学会创新性学习,本篇文章在此基础上,主要对物理教学激发学生“求异思维”的作用以及方法等进行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物理教学 激发 “求异思维” 创造力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2-0160-01

“求异思维”主要是指学生能够在对背景材料进行分析,开拓思维,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和分析问题,使物理课程的学习更加具有效率性[1]。关于初中物理教学激发学生“求异思维”的必要性以及方法等需要从实践分析中展开研究与探讨。关于物理教学激发学生“求异思维”的基本方法和作用等,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拓展性思考

在初中物理课程教学中,对学生的“求异思维”进行培养,需要学生对于教材中的相关物理概念和理论等有深入的了解,学生只有在加深内容理解的基础上加以拓展,才能活学活用,促进相关问题的解决。对于初中物理课程中不同的概念和理论,学生要从不同的方面展开学习与思考。例如对于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中的物态变化内容学习,学生要把握的是汽化、液化、熔化、凝固、升华和凝华等几种物态变化形式,学生在实际理解中可在教材的概念理论上再联系自己的实际经验来分析[2]。例如平时烧开水时,壶中原来是液态的水,放炉子上加热如果不关火水就会烧干,这样液态的水最终转化为气态的水蒸气,水沸腾这个物态变化是汽化;同时壶盖往往被顶起,说明这个汽化过程是一个剧烈的汽化过程;而壶盖上原来是干净的,后来出现明显的水滴,说明气态的水蒸气又变成了液态,这就是液化的过程。

二、比较式思考

初中物理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需要学生能够对相关物理现象或物理问题等,能够使用不同的思路去思考和分析问题,这种比较的形式包括规律性比较、现象式比较或物理反应比较等。例如在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中关于力的章节内容的教学,学生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是弹力、重力和摩擦力,其中关于摩擦力的产生与物体的接触面有关,老师可以使用实验模拟的形式启发学生思考。如,在光滑水平面上放置木块,用力推木块,木块可以以一定速度滑出;而在粗糙水平面上放置同一的木块,用同样大小的力推木块,而木块往往还处于静止状态,难以滑出。观察这种现象,老师可以主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木块的两次运动状态不同”、“两次实验演示有哪些要素变化,又有哪些要素未变化,这些与实验结果有何关系”。这种比较性思维的应用能够使学生的问题思考更加具有方向性。

三、例题分析

初中物理课程教学中,学生不仅要掌握基础理论部分,同时要能够灵活应用不同的方法和公式等去解决不同的物理问题,在教学中,老师对学生的“求异思维”进行培养,可以在例题讲解中,为学生“举一反三”,使其能够创新解题方法,提高解题效率。例如在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中关于“压强与浮力”的教学,学生首先学会压强的计算公式为p=F/S,而后在“信息库”中推导出了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p=ρgh。此时引导学生即可发现,此公式推导过程中薄塑料片上方相当于是一个柱形体的水柱,从而将此公式的使用范围推广到柱形固体的压强分析上来。在后来的相应例题中的对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之间的关系要进行正确的分析,使得实际计算中思路清晰、计算准确,同时促使初中生在不同例题的分析与比较中,总结出更加有效的解题经验和解题方法。

四、结语

物理教学中,学生需要根据一些物理现象,结合课本中的一些原理,进行积极的问题探究,初中阶段是学生开始接触物理知識的初级阶段,老师在具体的教学中,要善于启发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求异思维”是指学生能够应用发散性的思维观点去看待不同的物理问题,并能够开阔思路,总结应用最具效率性的问题解决办法。初中物理教学中,老师对学生的“求异思维”进行培养和提升,需要老师应用实验式探究性教学的办法,鼓励学生在讨论中发散思维;同时,在例题分析中,老师可以让学生各自陈述自己的观点,对题目中的问题要素以及条件关系进行分析,使学生的物理逻辑思维更加严谨,提高物理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翟拥军,陈桂仁.浅议初中物理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03):11.

[2]段永胜.“逆向思维”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赤子(中旬),2013,(11):83-84.endprint

猜你喜欢

求异思维激发物理教学
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方法
提高物理校本作业有效性的教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