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爱上课堂

2018-03-15张晓琴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张家界悬念学会

张晓琴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2-0056-01

课堂教学是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主阵地。当前不少的课堂教学气氛沉闷,方法简单,容量狭小,过程乏味,效率低微。从而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种课程的表面达成现象。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通过长期学习与实践,总结出课堂教学“三步曲”。

一、课始激趣,未成曲调先有情

1.创设情景导入

教师从教学内容出发,精心组织,巧妙构思,利用一切尽可能利用的环境、条件创设良好的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思维,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如教《草原》一文,上课铃一响,一首悠扬的《牧羊曲》立即将学生带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茫茫草原。

2.設疑置难导入。

古人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的途径,也是学习上有兴趣的一种表现。教师应对学生的质疑给予充分的肯定鼓励和帮助,引导他们自己解决疑难。如《迷人的张家界》的导入。听说过张家界吗?知道张家界在哪里吗?课文是哪几方面描写张家界的迷人?读了课文你一定被张家界的自然风光迷住。教学《小蝌蚪找妈妈》,引导学生质疑: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学生的学习兴趣马上被激发起来。

3.设置悬念导入

俗语云:“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利用悬念激人好奇,催人思索,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悬念一般是出乎人们意料,或展示矛盾,或让人迷惑不解,常能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焦虑、渴望和兴奋,只想打破沙锅问到底,尽快知道究竟,从而造成教学所需要的“愤”和“悱”的心态。

二、课中调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1.提问/答写策略

在课堂上提出一个要学生们思考的问题,如“关于五彩池,你想了解什么?”“你还知道李白的哪些诗?”“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怎样区别勇敢的尝试和愚蠢的冒险?”要求学生对问题的回答作点个人笔记。充满信心地提问,并希望所有的学生写下来。刚开始不要担心是否有人不予理睬。我们希望的是课程的活动最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凝神讨论策略

当我们看到有部分学生写完答案时,就宣布:“今天就写到这。”不要等所有的学生写完,保持活泼的节奏。学生们很快就会意识到在这类活动中,并非一定要把所思所想全部写下来。告诉学生们,我们希望有学生能把自己的见解说出来让大家分享。然后问谁可以第一个试试,并随后请大家参与讨论。不要让讨论持续太长,当我们感到参与率在下跌时,就换一个话题。一个简短快捷的讨论比起一个拖拉冗长的讨论要好。

3.组队共享策略

要求学生按要求自主学习后就近组对,共同分享彼此的想法和笔记。让他们挑选自己的搭档,目的是帮助那些学习不好的学生。学生们必须练习这种自我管理。告诉学生们,“你们只有几分钟的分享时间,现在开始!”口气如同开展一场比赛,以此来增加他们的课堂活力。当看到有两三组完成了任务,就宣布:“请注意只有几分钟了”或“请到此为止”然后把全班学生聚拢,即使有些学生几乎还没开始行动,那也用不着担心。学生们最终会明白,没有多余的时间用于小组交谈,他们将学会迅速地进入讨论状态。

4.快速应答/选择“过”策略

当学生们组对学习后再进行全班交流。如果只是想听听大家各自的见解,可以圈定几个发言者,然后依次发言,其他同学静心倾听之后可以再补充。如果想听听较多的学生而不只是几个自愿者的想法。就可以说:“我们从靠窗的这列学生开始往下走,轮到你时,要么发表你的看法,要么说‘过”。这种策略可以在全班或部分学生中运用。当问题可能引起各种不同反应时,尤其有益。

5.凝聚学生注意力的讲解策略

不要等待学生们都安静下来,并准备就绪听你讲解。可以提问:“谁可以把你与你的伙伴交谈的内容与大家分享?”把这样的提问当作一个台阶,开始一场凝聚学生注意力的讲解,并用这样的语言结束讨论:“这里有我的一些看法。”注意声调音量,对那些解散分享组行动迟缓的学生,足以起到命令作用。不要重复所说的,也不要露出不悦。给学生一些机会适应你的快节奏。

三、课末总结,教会学生反思

老师不仅要引领学生学会学习,更要让学生逐步学会反思自己的学习,在不断的反思中总结收获,体验成功。每节课末,我都试着让学生回顾我们所做的,写下自己的几点收获或感想,并建议学生可以使用以下的任何一句开头:

我学到了…… 我再次发现…… 我开始在想……

我惊讶的是…… 我感到 …… 如果下次,我将……

然后让学生在组内或班级交流自己的想法,把鼓励和赞扬送给别人也送给自己,学会与他人分享成功的乐趣,形成从经验中学习的习惯。

猜你喜欢

张家界悬念学会
巧在开篇设悬念
普京记者会留下最大悬念
张家界看山(外四首)
“醉美”张家界
人间奇景张家界
看张家界的漫山红遍
《我是歌手》的悬念构建与悬念表现
起伏跌宕 曲径通幽——“悬念”在高考作文中的运用
学会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