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理性”与社会“功利”之追问

2018-03-15宋晓清张一鸣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功利社会社会责任

宋晓清 张一鸣

【摘要】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功利化属性不断凸显,是一种潜藏的危机。其本身发展规律的理性审思不断被蚕食和忽略,这在以经济为主导的社会越来越普遍。对此困境,我们该如何理解两者之间的制衡并审思破局,这是事关高职院校良好发展的关键。基于此,笔者从高职院校发展、社会责任履行现状以及社会现实条件的整体视角,把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进行有机结合,实现高职院校范式的革新转换。可以说,促进教育“理性”回归已成为当务之急,这种趋势已引起业界众多教育人士的广泛认同。

【关键词】教育“理性” 社会“功利” 高职院校 社会责任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2-0005-02

一、问题提出

当今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全球经济发展极其迅猛。尤其伴随着IT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国家与国家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更是实现了“零距离”的接触和交流。基于此,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正处于这样一个迅速发展的大时代中共生发展。与此同时,当今21世纪社会大变革、大发展,也赋予了我国高职院校发展更多的时代意义,其承载的社会责任也在不断地扩展和延伸。

我国著名的近代职业教育创始人黄炎培先生曾指出,职业教育是“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提出职业教育“求学必求当世必需之学,教人必教之为当世不可少之人”的口号。审视当今知识界内,这一理念同样适放于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洪流之中。从起初的斯巴达教育,经至中世纪时期的教会大学,再发展到具有现代大学意义并被誉为“现代大学之母”的德国柏林洪堡大学,这一幕幕大学历史变迁,无不暗藏着高等教育发展的深层次规律,用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约翰·杜威的话来说,即“教育必须参与社会的改造”。

伴随着社会历史大变革的同时,当今高等教育发展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矛盾和危机。当全球经济快速发展遇到高等教育的“相对滞后”,教育“理性”与社会“功利”之间的相互制衡,摆在高等教育发展面前的是新的机遇和挑战。更有甚,著名的前哈佛大学校长德里克·博克(Derek. Bok)在担任校长长达20年之久,为此也应时代“愤怒”而作出了至今仍具有伟大时代借鉴意义的鸿篇——《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

众所周知,高等教育包括了多种类型的教育,其传统定义上主要为本科院校普通高等教育,同时还包括了近几十年来获得长足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可以说,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为后期与同时代发展的“新事物”,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人们深受传统意义上的认知“偏见”,当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依然受到一定的“排挤”和“非议”,其承担的载体,即高职院校发展自然而然地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和制约。由于固有的“偏见”,当前国人普遍认为高职教育“低人一等”,学生入读高职院校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客观事实是,由于发展历史较为短暂,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发展中确实存在许多问题,没有承担起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责任,如当前众多高职院校“一刀切”,盲目追求办高水平“国际一流高职院校”,以至于和外界企业、行业的实质性联系较少。同时,许多高职院校设置的专业存在雷同现象,没有办出自身的品牌专业特色等。

基于以上种种,笔者认为,我国高职院校要想获得持续健康良好发展,就必须走出原有的“象牙塔”,敢于发出教育“理性”和社会“功利”之追问,自觉承担起该有的社会责任,从而走向发挥更大作用的国际舞台。

二、高职教育界定及其相关概念解读

当前,高职院校发展遭遇诸多瓶颈,笔者认为,原因之一即是人们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认识尚欠清晰明确。加之,我国真正意义上的高职院校发展仅有几十年,发展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在所难免。所以,在探讨高职院校的社会责任之前,笔者认为有必要界定、厘清相关概念,这是探讨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前提,也是把握当今高职院校社会责任核心问题意义之所在。

(一)高职教育

在中国大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一般简称为“高职教育”。纵观文献可知,对于高职教育概念的理解,各个国家、众多专家学者都有不同的认识和见解。更有甚,在国外有些学派还把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进行了详细的区分和解读。而在我国,并没有对两者加以具体区分。一般地,当前知识界内都把“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简称“高职教育”)作为一个整体的概念来定义和理解。

起初,对于职业教育较为权威的认识有,在联合国教科文中,《国际教育标准分类》对高职的界定是:“联合国教科文中5B,就是技术性为主的教育,主要目的是从事某一职业所获得的技能。”结合我国实际,在中国,首先将职业教育分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俗称“中专”)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高职高专”)。本文中,我们着重于探讨高等职业教育。当前,大多学者较为赞同的观点即,高职教育属于高中后的教育,是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它同时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特点。

(二)高职院校

由前文可知,高职教育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即职业技术技能的训练。因此,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高职院校的界定理应有明确的划分。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我国体制政策的历史缘故,回顾我国高职院校艰难的发展历程,“高职”、“高职高专”、“高技”和“大专”等类似的“简称”,更加剧了人们对高职院校模棱两可的认识。目前,很多人只是简单地认为,高职院校就是比本科院校更低一个层次的学校。

可以说,这种认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从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上来说,高等职业教育是普通高等教育另一个与之相平行的教育类型,是主要侧重于培养职业技能的教育,是不同的“教育类型”,而非不同的“教育層次”。因此,高职院校是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院校。与普通高校目标定位不同的是,高职院校更侧重于凸显区域服务特色的优势专业出彩,要体现出“双师型”教师和 “一技之长+综合素质”学生能力的培养、产教融合及院校个性管理的标杆、服务和引领的作用。

(三)社会责任

起初,“社会责任”一词来源于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但是,企业界对于社会责任的界定也是不同的。此外,基于不同的逻辑起点下,学者们对于社会责任的理解也是不同的。有学者[1]基于8国48所大学进行分析总结得出这些大学社会责任的共性,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主要包括了保证高等教育的公平、质量,探索知识并应用于社会,促进人类社会并实现可持续发展。还有的学者[2]则指出,高职院校应该强调学校本位责任,注重教学,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否则就和本科生没有区别,高职院校的学生就失去了核心竞争力,在社会竞争中就失去了生存竞争力。

由此可知,对于社会责任的界定,一方面,是高职院校作为主体自身应该承担的责任,即“本职工作”,高职院校作为一所高校理应承担的责任,即一般意义上的界定,高职院校的一般责任是为国家、社会培养高技能型人才。而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对社会所产生的有利影响,即高职院校社会责任的延伸,其应自觉承担起为社会服务的责任和使命,为社会长远发展考虑,实现可持续化发展。

可以说,高职院校职能承担了基本的职能,即培养高技能型人才。同时,高职院校还需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主要为当地区域经济服务,为产业转型升级做出应有的贡献和服务。需要格外注意的是,高职院校社会责任的合理、准确定义,应该包含的合理范畴,而不是一味地“责任无限扩大化”。但结合当今实际,由此而引发的追问是,当前高职院校和社会之间的关系,这种“动态制衡”之间的博弈又该如何把握?

三、高职院校社会责任履行现状及困境分析

对高职院校社会责任的探讨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几乎涉及国家政府、社会的方方面面。要深入分析、透彻高职院校的社会责任、做到“剥茧抽丝”,其实并不容易。笔者认为,这需要从当前高职院校发展现实中遇到的瓶頸,存在的问题等多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一)机制不完善,制度不健全

纵观各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不难发现,职业教育发展完善的国家都建立了成熟的发展制度,顶层设计完善,整体构架清晰。如德国职业教育发展提倡的“双元制”理念,即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榜样。相较于我国众多高职院校,由于高考录取规则,即高职院校被划分为低分录取档,是考生除本科外,“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可以说,基于“先本后专”录取规则下,当前高职院校发展遇到了很大的瓶颈。此外,我国高职院校发展历史不长,很多高职院校都是从原来的中职学校合并转型而来,基础普遍较为薄弱。由于以上种种,高职院校体制尚不完善,甚至还保留了中职中专的办学“痕迹”。

(二)目标定位不清,盲目跟风

当前高职院校体制机制不完善,继而引发另一个问题,即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发展定位不清,普遍追求“高大上”,争相朝着“世界一流、现代国际一流高职院校”目标发展。很难想象,所有高职院校都“清一色”地成为了现代国际一流高职院校的景象会是如何“撞脸”。

此外,部分高职院校还深受大城市的竞争压力,也会导致学校自身盲目定位,目标不清等问题。紧接着出现的问题是,当前众多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发展战略规划和实际能力不匹配的行为,出现故意“拔高”的现象。正如有学者指出,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发展战略规划目标与定位失当,定位盲目,揠苗助长,缺乏前瞻性和可行性,更缺自身特色[3]。

(三)内容设置雷同,缺乏专业特色

如果说众多高职院校盲目定位,发展目标不清晰是“外显”特征的话,那么,高职院校发展结构趋同、专业设置没有自己的特色则是“内隐”特征了。当前,在我国,许多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存在大幅度雷同的现象,如普遍设置有传统意义上认为“热门”的专业学科会计,金融,法律,英语等。此外,音乐艺术类、医学类等学科都普遍地出现在各大高职院校的排行榜上。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极大地浪费了国家的教育资源,更不用说实现高校“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内涵式发展了。

(四)功利主义至上,看重眼前利益

正如前文所述,当前高职院校遇到众多发展“瓶颈”,另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即是功利主义之上,看重眼前利益。这容易导致高职院校忽视长远发展,忽视顶层构架的重要性。在国内,尤其位于一线城市的高职院校,占有内地高职院校不可比拟的地理位置优势而享有的一系列优质资源,但同时也催生出一系列的问题。一线城市的快速发展,尤其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领域,这对当地的高职院校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影响,即一线城市的强大竞争力给高校自身的无形压力,使得众多地处一线城市的高职院校相继迷失“自我”,忽略了自身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盲目追求“短平快”,也更容易受经济利益的诱惑,一切向“钱”看,从而走上发展“错位”。如部分高职院校一味地追求评优、排名,而忽略了自身综合实力的提升。

四、我国高职院校社会责任的“理性回归”

如前所述,当前高职院校社会责任履行现状普遍陷入困境,境况不容乐观。为此,高职院校应如何把握自身发展与社会“功利”之间的动态博弈呢? 不言而喻,当前高职院校发展遇阻,其中很大部分原因在于对自身应履行的社会责任认识不足,集中体现在高职院校机制体制不完善、目标定位不清、结构趋同和过于看重眼前利益等各个方面。针对当前现状,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应该敢于发出呼吁,敢于追问教育“理性”和社会“功利”之制衡,从而实现高职院校社会责任的“理性回归”。

(一)完善体系,科学布局

高职院校总体构架体系,是学校宏观发展、顶层设计的骨架。因此,高职院校要发挥社会责任的关键在于,大力构建发展体系,打通各类教育“立交桥”,从而实现发展多样化、多层次化。一方面,改变原有的“先本后专”高考录取规则,从制度上转变人们对“高职院校”认识的“偏见”。同时,国家在法律制度上进行完善,针对高等职业教育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及细则。

此外,从世界各发达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来看,美国的社区学院和技术学院,日本的私立短期大学和高等专科学校,英国的多科技术学院,德国的“双轨制”职业教育等,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二)定位清晰,目标明确

明晰自身定位,设定目标是高职院校实现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立足现实,明确目标,高职院校才能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学校可根据自身历史发展特点,结合学生发展特质与当地产业特色,设定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而不是一味跟风,“一刀切”式地追求建立“国际一流高职院校”。殊不知,当设立的目标过于宏大,对学校自身发展会适得其反。

(三)打造特色,树立品牌

纵观世界各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功案例可知,职业教育发展必须要结合区域经济特色,打造专业特色,树立优势学科和专业特色,唯有如此才能使学校自身立于不败之地。有学者[4]指出,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應成为整个教育发展战略的突破口。这是当前高职院校发展的方向和道路。此外,高职院校还需根据自身历史发展,立足本校,从而实现高校优质资源效益最大化。

(四)校企联手,加强合作

高职院校最大的特点即“职业性”。为此,实现高职院校社会责任还需和企业、行业建立紧密、实质性的联系。如前文所述,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优秀人才,技能的提升需要理论结合实践,通过“做中学”来内化知识。因此,笔者认为,我国高职院校发展可参考德国“双轨制”职业教育发展理念,打通学校和企业、行业联系的“立交桥”,如通过校企合作,实训室基地建设,学校参与企业发展建设,作为第三方评估力量参与等方式。

总体来说,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在前进的道路上一路斩荆披棘,其此前所取得的优异成绩及实践经验都毋庸置疑,值得肯定。虽然其发展还存在诸多不足亟待改进,但只要敢于走出“象牙塔”,敢于追问教育“理性”和社会“功利”之制衡,加速职业教育改革和治理,充分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就能担当起更大的社会责任,其发展前景也必将更稳健、更乐观、更美好。

参考文献:

[1]康乐.大学社会责任的现状、挑战与反思[J].现代教育管理.2012年第5期.

[2]汤敏骞.论目前高职院校的社会责任[J].中国成人教育,2014年第12期.

[3]马君,门燕丽.高职院校发展战略规划问题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09年第25期第30卷,总587期.

[4]马树超、范唯,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再认识[J].中国高等教育,2008年第13、14期.

猜你喜欢

功利社会社会责任
新高考改革选科制下功利取向分析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问题研究
从古典到功利:“公民美德”的立法化拯救
高校频繁改名既浮躁又功利
请不要将高尚行为蒙上功利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