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推拿应用在中风后遗症康复治疗中的效果
2018-03-13武俊
武俊
呼和浩特市蒙中医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0
中风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突然晕倒、半身不遂、不省人事,语言不利、口角斜等,中风的致残率以及死亡率均较高,即便患者接受及时治疗,也有部分患者可能遗留后遗症,对患者的语言功能和肢体功能造成严重影响,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1-2]。该研究具体分析针灸推拿方法用于中风后遗症患者康复治疗中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15年6月—2017年6月选取该院收治的60例中风后遗症患者参与该次研究。随机平分后观察组包括14例男患者,16例女患者,年龄平均为(46.2±6.3)岁,13例患者为左侧偏瘫,17例患者为右侧偏瘫;对照组包括13例男患者,17例女患者,年龄平均为(46.5±6.1)岁,15例患者为左侧偏瘫,15例患者为右侧偏瘫。两组各项基本资料比较具有均衡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单一接受推拿治疗,患者保持俯卧,手掌对背部脊柱两旁及下肢进行按揉,肾俞、胃俞、肝俞进行重点点按。接着通过滚法对脊柱两侧进行拨揉,对患侧下肢承山、委中、环跳进行点按,同时协助患者进行扳腰后伸。患者转为患肢在上的侧卧位,对肩部到髋部的位置进行拿捏,对各处关节进行被动屈肘以及向上牵引的练习,捏、拿患侧大小腿以及臀部位置。患者保持平躺,对风池、头维、百会进行点按,上臂内侧一直到前臂进行揉捏,对肩肘关节进行屈伸外展,顺着大腿前面向下一直到踝背部通过拨、捏对太冲、伏兔、足三里、膝眼、解溪进行点按。指导患肢进行被动屈伸活动。观察组在推拿治疗基础上联合针灸治疗,选择委中、内关、尺泽、水沟、极泉、三阴交为主穴,具体内关通过泻法进行,水沟通过雀啄法进行,保持眼球湿润为度;三阴交通过补法进行,对极泉穴进行针刺时,注意不影响动脉,保持直刺进针,通过提捻法进行,使患者上肢有抽动感、麻胀感。通过提捻法直刺委中以及尺泽,保证肢体出现抽动感,剩下的各个穴位通过虚补实泻法进行。另外进行辩证取穴,尿潴留以及尿失禁的患者添加关元、曲骨、中极穴位;肝阳暴亢的患者,添加太溪、侠溪、太冲穴位;口角斜的患者,添加地仓、颊车穴位;复视的患者,添加球后、风池、睛明、天柱穴位;风痰阻络的患者,添加太冲、合谷、丰隆穴位;下肢不遂的患者,添加太冲、环跳、悬钟、阳陵泉穴位;便秘的患者,添加支沟、水道、丰隆、归来穴位;痰热腑实的患者,添加丰隆、内庭、曲池穴位;足内翻患者,添加丘墟透照海穴位;气虚血瘀的患者,添加血海、气海、足三里穴位;头晕的患者,添加天柱、完骨、风池穴位;阴虚风动的患者,添加风池、太溪穴位;上肢不遂患者,添加合谷、手三里、肩髎穴位。
1.3 疗效评价
两组患者均接受3个月治疗,在治疗开始前以及治疗结束后分别评价患者肢体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量表评定,量表中包含10项内容,结果为百分制,得分越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越强。肢体运动功能选择Fugl Meyer运动量表评价,其中上肢运动功能总分66分,下肢运动功能总分34分,总分100分,得分越高,运动功能越强。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肢体运动功能
治疗前两组上、下肢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上肢、下肢评分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中风后遗症患者治疗前后肢体运动功能比较[(±s),分]
表1 两组中风后遗症患者治疗前后肢体运动功能比较[(±s),分]
组别 上肢治疗前 治疗后下肢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30)对照组(n=30)37.25±4.39 37.51±4.47 53.35±5.50 43.66±5.84 19.62±2.74 18.97±2.64 28.64±3.38 23.55±3.20
2.2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治疗前观察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评分结果明显较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中风后遗症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比较[(±s),分]
表2 两组中风后遗症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比较[(±s),分]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30)对照组(n=30)65.15±5.18 65.26±5.24 76.31±6.59 68.55±5.74
3 讨论
中风后遗症具体包括吞咽困难、肢体、语言以及认知方面的障碍,对中风患者的生活质量会形成严重影响。康复治疗是改善中风后遗症患者预后的重要方法,康复治疗的目的主要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帮助患者自理能力得以提升[3]。
该研究对照组患者仅接受中医推拿治疗,而观察组在推拿之外联合实施针灸治疗,对照两组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推拿和针灸方法都可以帮助中风后遗症患者改善预后,而联合两种方法用于治疗的效果更为显著。考虑是由于针灸可以对机体脏腑功能发挥有效调节作用,实现舒筋活络、安神调血,避免病情进一步进展。结合推拿的捏、点、按等手法按摩各处穴位以及肌肉,能够加快血液流通,同时指导患者进行适当被动活动,相应提升了患者肌力,从而有助于患者肢体能力的提升。有类似研究显示,对中风患者实施推拿、针灸与康复训练联合治疗,可以帮助患者肌力水平得到提升,使肢体活动首先情况得以改善,患者的康复时间显著缩短[4],该研究结果与之存在一致性。
中医的出现使不同因素一起作用造成的相对复杂的一类病理过程,病因为瘀、风、痰、火,病位为脑府[5]。中风后遗症一般是因为中风后脉络瘀阻、气虚血滞、正气亏虚造成,气虚是导致疾病出现的根本原因,治疗的目的为活络通经、益气活血。该研究治疗选择的穴位内关属于心包经络穴,能够发挥心神调理、气血疏通的功效;委中、尺泽、极泉针刺推拿后能够实现肢体经络疏通。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能够达到滋补肝肾功效[6]。通过实施推拿可以帮助通络、活血、舒筋,增加肌肉弛张度,保持关节处于伸缩状态,加快局部血循环,实现肌肉营养状态的改善[7]。
综上所述,对中风后遗症患者实施针灸推拿康复治疗,能够帮助患者运动功能得以提升,生活自理能力得以改善,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