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十三鬼穴治疗缺血性中风后气虚血瘀型不寐的临床研究

2018-03-13宋秀娟王银宁李国徽赵芳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8年2期
关键词:气虚中风缺血性

宋秀娟,王银宁,李国徽,赵芳

银川市中医医院针灸康复中心,宁夏银川 750001

缺血性中风后患者正气亏虚、瘀血内阻,为以虚为本、以实为标的虚实夹杂之症,故缺血性中风后不寐多为气虚血瘀型。目前缺血性中风后不寐的患者日趋增多,严重影响了患者及家属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因此缺血性中风后不寐受到了医学界的关注。基于此,该研究对缺血性中风后不寐进行了针刺十三鬼穴及常规体针的非劣性对照研究,以期为患者提供简、廉、效、验的治疗方法,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针灸康复科门诊、病房符合缺血性中风后气虚血瘀型不寐诊断标准的70例患者,年龄在40~70岁,所有病例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不寐诊断依据201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且符合气虚血瘀型的分型标准。失眠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2]对失眠症的诊断标准制定该研究诊断标准。治疗组入选35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为(60.26±4.51)岁;对照组入选 35例,其中男性 19例,女性 16例,平均年龄为(60.51±6.32)岁;两组间在性别比例,年龄构成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分组

采用统计学软件中的软件程度RandomNumber Seed进行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按照1次/d,连续治疗6 d,休息1 d,1个疗程7 d,连续治疗4个疗程。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患者采用针刺十三鬼穴治疗:①穴位有水沟、曲池、上星、申脉、大陵、劳宫,指导患者身心放松,仰卧位,对患者穴位以及周围皮肤进行常规消毒,采用长度为40 mm的不锈钢0.35毫针进行针刺,水沟采用从左至右斜刺0.3~0.5寸,曲池和申脉均直刺0.5~1.0寸,上星采用沿皮向上平刺0.5~1.0寸,劳宫和大陵均使用直刺0.3~0.5寸,注意手法姿势以及刺激强度,要求刺激强度大,每个穴位捻转次数在160次以上,时间为1 min左右,留针时间20 min,期间行针一次。对照组患者采用针刺常规穴位:穴位有安眠、神门、气海、百会、内关、血海。②操作方法:神门直刺0.3~0.5寸,内关、双侧安眠穴0.5寸、百会斜刺1寸,气海、血海均直刺0.5~1寸,用补法。余同治疗组。③疗程:同治疗组。

1.4 疗效评价

依据1993卫生部制定的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对缺血性中风后气虚血瘀型不寐做出的疗效判定标准。

1.5 睡眠质量评价

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调查表进行评定患者最近1个月的睡眠质量。从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服用催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等方面来评价患者睡眠的质量。失眠程度评价:阿森斯失眠量表(AIS)治疗前后组内组间变化。

1.6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该次的全部数据资料进行详细分析,其中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对比分别采用χ2检验或者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PSQI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PSQ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表1 治疗前后两组间 PSQI评分比较[(±s),分]

表1 治疗前后两组间 PSQI评分比较[(±s),分]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n=35)对照组(n=35)15.13±4.72 14.98±5.31 7.12±6.02 8.32±5.62

2.2 两组阿森斯失眠量表(AIS)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A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AI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治疗前后两组间AIS评分比较[(±s),分]

表2 治疗前后两组间AIS评分比较[(±s),分]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n=35)对照组(n=35)12.32±2.71 12.98±2.66 6.32±2.11 7.03±3.16

2.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8.6%、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3 讨论

不寐在《内经》中称为“不得眠”“目不瞑”。指经常于该睡眠时间不能获得正常持续睡眠为特征的病证。不寐的病因:情志失常、饮食不节、劳逸失调、病后、年迈体虚。患者中风后正气亏虚、瘀血阻络,中风后不寐有其独特的特性,在调节阴阳、清心化痰的基础上,辅以益气养血、活血化瘀的治疗,临床取得显著疗效。

该研究中有关穴位选择的分析:①“十三鬼穴”中上星、水沟皆属于督脉,联系脑部,具有醒脑宁神的功效。从督脉治疗可以调节气血阴阳的失调,同时对心、脑、肾治疗,进而改善患者的睡眠状况。②劳宫:“十三鬼穴”之“鬼窟”,是心包经之荥穴,适用于太息、烦躁易怒等情志失常病症。③大陵:“十三鬼穴”之“鬼心”,手厥阴心包经的输穴和原穴,适用于胡言乱语、心悸、心烦等症状。针灸大陵穴有宽胸和胃、清心安神的功效,能够舒缓焦躁、抑郁情绪,从而促进睡眠。④曲池:“十三鬼穴”之“鬼臣”,为手阳明大肠经五输穴之合穴,阳明经属金,金克木,曲池穴属土,乃火之子,故调之可化痰浊之邪,泻之可去心肝之火,故有清心、抑肝、化痰的作用,故可治疗由于心肝火盛,挟痰上扰清窍之失眠。⑤申脉:“十三鬼穴”之“鬼路”,八脉交会穴,与阳跷脉相通。《灵枢》认为不寐是由于卫气滞于阳而不能入于阴分,致使阳气满溢、阳跷脉过于充盛,阳不入阴,阴气亏虚所致。因阳跷脉与人的睡眠关系密切,八脉交会穴即能治本经病,又能治疗与之相通的奇经病,故针刺申脉不但可治疗癫狂痫等神志病,还能用治不寐、嗜睡等与睡眠有关病症。该次对该院接收的70例缺血性中风后气虚血淤型不寐患者进行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的PSQI、AIS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中痊愈14例,显效12例,总有效率为88.6%,对照组患者中痊愈10例,显效11例,总有效率为80.0%,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针刺十三鬼穴治疗缺血性中风后气虚血淤型不寐患者可以改善患者睡眠质量,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缺血性中风后气虚血淤型不寐患者采用针刺十三鬼穴的临床疗效显著,降低了患者的PSQI以及AIS水平,与常规针刺穴位相比预后情况较佳,建议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由于条件限制,该研究纳入病例样本较少,数据统计存在一定误差,该研究只探讨了针刺十三鬼穴对缺血性中风后气虚血瘀型不寐的临床疗效的改善,缺少对神经递质、激素水平变化及电生理等方面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气虚中风缺血性
预防中风应做到八要八不要
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的研究进展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气虚便秘用白术莱菔汤
气虚了,病多了
回药失荅剌知丸治疗中风后痴呆的疗效观察
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中蒙医康复治疗
内皮祖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气虚发热病机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