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带下反桨尖旋翼气动噪声数值分析

2018-03-13曹亚雄

直升机技术 2018年1期
关键词:桨叶旋翼气动

曹亚雄,樊 枫

(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 直升机旋翼动力学重点实验室,江西 景德镇 333001)

0 引言

早期的旋翼外形设计只考虑旋翼的气动性能,往往忽视噪声的影响。随着现代直升机技术的发展,直升机噪声尤其是旋翼的气动噪声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旋翼的气动噪声问题十分复杂,不同飞行状态下的旋翼噪声成分也不同。其中,悬停、斜下降以及中速前飞等飞行状态下旋翼会不同程度地产生桨-涡干扰(BVI)噪声,一旦出现将会对周围环境及地面人员产生较大影响。研究表明,通过优化桨叶气动参数可以有效改善旋翼的噪声特性[1-3]。桨尖作为桨叶的主要气动参数之一,同时又是桨叶最为敏感的区域,其构型极大地影响着旋翼的气动性能和噪声特性。

桨尖形式包括后掠、尖削、前掠以及下反等。相对于后掠、尖削等桨尖二维平面形状,桨尖下反的研究开展较晚但发展迅速,已成功应用于国外型号。BERP(英国实验旋翼计划)旋翼[4-5]装配在“海王”、“灰背隼”和AW101等直升机上,取得了很好的实用效果。最新一代的BERPⅣ桨叶在BERPⅢ桨叶的基础上进行了优化,下反角从20°增加到25°,提升了悬停气动性能。日本的ATIC(通航直升机先进技术)项目[6-7]中的优化旋翼采用了下反桨尖,并改进了下反角,试验结果表明该旋翼的BVI噪声有所削弱。在国内,旋翼降噪设计方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招启军[8-9]等吸取了曲线后掠桨尖和锯齿形桨尖等桨尖形状的设计思想,设计了一种变弦长,尖部尖削,具有非常规曲线前后掠形状的桨尖——CLOR桨尖,之后又对CLOR桨尖的气动性能进行了分析和优化,进而发展出CLORⅡ桨尖。桨尖外形对噪声的影响研究方面,西北工业大学[10]和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11]都开展了一些研究。目前,国内专门针对带下反桨尖旋翼的气动噪声计算研究还很少。

鉴于此,本文采用高精度的CFD/FW-H数值模型,针对带不同下反角度桨尖的旋翼气动噪声进行计算分析,重点分析了下反角为0°、20°和45°的三副旋翼近场噪声及地面噪声特性。

1 数值模拟方法

1.1 旋翼流场CFD计算模型

本文借助于先进的CFD方法[12]对旋翼流场进行数值模拟与分析,为噪声计算提供高精度的流场信息。采用惯性坐标系下的三维非定常雷诺平均N-S(RANS)方程进行求解,方程的具体形式可以表达为:

(1)

本文采用二阶MUSCL格式对单元内流场进行重构以获得网格交接面两侧的流场变量,并使用低耗散的ROE格式[13]计算网格交界面上的对流通量:

(2)

1.2 旋翼气动噪声计算模型

目前,旋翼气动噪声预测方法主要是基于FW-H方程和Kirchhoff方程的噪声分析方法。Kirchhoff方法能比较好地求解远场预测点总气动噪声,但Kirchhoff公式仅适用于线性区域,要求控制面能尽量地包含所有非线性不连续区域,具有较差的鲁棒性。FW-H方程物理意义明确,能比较好地计算旋翼厚度噪声和载荷噪声,而基于可穿透积分面的FW-H方程的提出,弥补了其计算四极子噪声的能力不足的缺陷,因此,基于FW-H方程的噪声分析方法正越来越成为预测噪声的主要手段。而Farassat 1A公式是FW-H方程的时域解,能应用于实际运动物体所致声场的计算。

本文直接给出Farassat 1A公式[14]:

(3)

(4)

(5)

(6)

上述公式都是在延迟时间下进行计算,因此在噪声计算之前必须求得延迟时间。延迟时间τ计算公式可以表达为:

(7)

流场计算输出气动噪声计算所需的积分面处的压强等信息,噪声计算物理量的时间导数通过中心差分方法求解,延迟时刻的载荷通过插值得到。

1.3 模型算例验证

为检验本文的数值模型对直升机旋翼气动噪声的计算能力,选取了AH-1/OLS模型旋翼作为验证算例。美国学者Schmitz等人[15]测量了AH-1/OLS模型旋翼多个状态下的噪声数据,而这些噪声数据已被诸多学者作为其噪声计算方法的验证数据。选取“10014状态”进行噪声计算,此时桨盘倾角αTPP为1°,旋翼流场中存在明显的桨-涡干扰(BVI)现象,可以验证本文噪声方法计算桨-涡干扰噪声的能力。

从图1可以看出,本文方法在相位和幅值上均能较为准确地计算出AH-1/OLS旋翼在该状态下45°方位角左右的声压正峰值,这也正是桨-涡干扰状态的典型特征。作为旋翼空气动力学的一个研究重点,旋翼桨尖涡形成和运动的准确模拟至今仍比较困难,而本文方法能够分辨出该状态下的主要干扰点已属难得。因此,本文方法能够计算旋翼非定常桨-涡干扰状态的噪声,表明了本文方法具有计算旋翼桨-涡干扰状态气动性能和噪声特性的能力。

图1 AH-1G/OLS旋翼在典型桨-涡干扰状态下噪声对比

2 桨尖下反角度对旋翼悬停噪声的影响

针对桨尖下反构型,详细计算了不同下反角度对旋翼悬停噪声的影响,考虑到桨叶的结构设计和动力学影响,研究的桨尖下反角变化范围为0°~45°,旋翼外形为某型号旋翼的缩比模型,桨尖下反则从95%R处开始直线下反。观测点位置如图2所示。从图3(a)可以看出,观测位置#1和#2处的噪声总声压级随着桨尖下反角的增大而增大,这是因为#1和#2点均处于桨盘平面,该处的噪声以旋翼厚度噪声为主,而桨尖下反角增大(旋翼半径不变)将使得桨叶表面积增大,进而导致旋翼的厚度噪声增大,计算结果很准确地反映出了这一现象。此外,#3、#4、#5、#6号点处的噪声总声压级则随着桨尖下反角的增大而逐渐减小,其中桨尖下反45°时,旋翼噪声降低约1dB。需要指出的是,悬停状态下,桨尖马赫数约为0.6左右,旋翼载荷和压缩性较小,旋翼噪声本身不大,采用桨尖下反得到的噪声降幅实属难得,这表明桨尖下反角对降低旋翼噪声是行之有效的。从图3(b)可以看出,桨尖下反旋翼在高速状态下的降噪效果与低速状态下相近,表明桨尖下反对高速脉冲噪声影响不大。

图2 悬停观测点位置

图3 悬停状态下桨尖下反角度对旋翼噪声的影响

借助所建立的旋翼气动分析模型,分析桨尖下反降噪的气动机理,为了减少计算量,选取下反角0°、20°和45°三副旋翼进行对比分析。图4给出了不同桨尖下反角旋翼的涡流场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桨尖下反使得旋翼桨尖涡远离桨盘平面,同时,桨尖涡强度也有所减弱,这对降低直升机旋翼桨-涡噪声具有积极意义。

图4 不同桨尖下反角旋翼涡流场计算结果

3 桨尖下反角度对旋翼前飞噪声的影响

3.1 近场噪声

为进一步分析研究下反角度对前飞状态下旋翼气动噪声的影响规律,对桨尖下反角0°、20°、45°三副旋翼的气动噪声进行了计算。旋翼桨叶片数为5片,计算状态为直升机斜下降状态,即典型的桨-涡干扰状态:以-6°下滑角进行斜下降飞行,V=125km/h,Mtip=0.635。该飞行状态也接近于直升机噪声适航进场状态。

采用噪声辐射球弧面云图来表示旋翼近场噪声的大小和方向,球半径为4R,桨毂位于球心。图5给出了三副旋翼的噪声(单位:dB)辐射云图对比。从图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旋翼的前下方和前行侧下方噪声集中,噪声水平最高,表明这些区域出现了典型的桨-涡干扰,其气动噪声含有大量BVI噪声成分。另外,在噪声最大的区域里,桨尖下反20°和下反45°旋翼的噪声水平要明显低于无下反桨尖旋翼,而桨尖下反45°旋翼的降噪效果更加显著,这表明桨尖下反能够有效地降低旋翼的桨-涡干扰噪声。这是因为桨尖下反会使得桨尖涡在一定程度上远离桨盘平面,且桨尖涡强度也有所减小,这两方面原因均会减弱桨-涡干扰的强度,进而降低旋翼桨-涡干扰噪声。

图5 三副旋翼的噪声辐射云图(从上到下依次为桨尖下反角0°、20°、45°)

进一步对旋翼前方噪声水平高的区域进行分析。图6给出了三副旋翼在该计算状态下的噪声差值云图。其中,纬线方向坐标为方位角,范围为90°~270°;经线方向坐标为噪声传播方向与桨盘平面夹角,范围为0°~70°。从图中可以看出,噪声降低区域集中在桨盘斜下方,尤其在前行侧最为明显,随着下反角度增加,降噪区域扩大到后行侧,噪声最大差值增加,并向下方移动,其中,噪声降低最大量约为4dB。在噪声差值最大的区域取点1和点2进行噪声时间历程的对比分析,如图7所示。图中给出了在一个旋转周期内,两点处声压值随方位角的变化对比,可以看出每片桨叶转过约75°发生强的桨-涡干扰,声压出现正峰值,在两次峰值之间有几个次峰值,是多个干扰点引起的桨-涡干扰现象。随着下反角增加,桨-涡干扰次数基本不变,声压正峰值明显降低,这表明带下反桨尖旋翼通过减弱桨-涡干扰强度来降低BVI噪声。

图6 三副旋翼的噪声差值对比

3.2 远场噪声

为研究桨尖下反旋翼对地面附近噪声的影响,计算了全尺寸旋翼的进场噪声。观测点阵列垂直于旋翼飞行方向,以飞行方向为中心线,布置在0m、+25m、+50m、+75m、+100m、+150m等侧向位置,共计11个。旋翼半径为6.75m,距离观测点的水平距离为120m,垂直距离为120m。图8给出了三副旋翼的噪声水平对比结果。从图中可以看出,在该飞行状态下,桨尖下反旋翼仍然能够有效地降低旋翼对地面的噪声影响,噪声最大降低量约1.5dB。

接下来,对旋翼大速度水平前飞状态下的噪声进行数值计算,计算状态为:以250km/h的速度进行水平飞行。该飞行状态接近于直升机噪声适航飞越状态。观测阵列距离桨毂中心的水平距离为120m,垂直距离为150m。图9给出了三副旋翼的飞越噪声对比,从图中看出无下反桨尖旋翼和桨尖下反20°旋翼的噪声水平基本相当,桨尖下反45°旋翼噪声最低,它在后行侧附近有一定降噪效果。

图7 #1和#2处声压值随方位角的变化

图8 不同侧向位置处测点处噪声对比

图9 水平前飞状态不同侧向位置处测点的噪声对比

4 结论

本文针对下反桨尖旋翼降噪特性开展了数值研究,通过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获得了以下结论:

1)悬停状态下,桨尖下反对旋翼厚度噪声影响较小,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弱载荷噪声,从而降低总的噪声水平。在正常悬停状态下,下反桨尖旋翼噪声降幅可达1dB。

2)前飞状态下,下反桨尖旋翼具有良好的降噪效果,通过减弱桨-涡干扰强度有效地减小BVI噪声。相对于无下反桨尖旋翼,下反45°桨尖旋翼的近场噪声在某些区域可降低4dB,远场地面噪声可降低约1.5dB。

3)仅从空气动力学的角度考虑,下反45°桨尖旋翼不论在悬停状态还是前飞状态下的降噪能力都更为显著。

[1] GOLUB R A, WEIR D S, TRACY M B.Application of the baseline ROTONET system to the prediction of helicopter tone noise[R].AIAA-89-1135,1986.

[2] POLACSEK C,LAFON P.High-speed impulsive noise and aerodynamic results for rectangular and swept rotor blade tip tests in S1-Modane wind tunnel[C].17th European Rotorcraft Forum, Berlin, 1991.

[3] PRIEUR J, LAFON P, CAPLOT M, et a1.Aerodynamics and acoustics of rectangular and swept rotor blade tip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licopter Society, 1989, 34(1): 42-51.

[4] Robinson K, Brocklehurst A. BERPⅣ: aerodynamics, performance and flight envelope[C]. 34th European Rotorcraft Forum, 2008.

[5] Alan B, Earl P N D.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study of the British Experimental Rotor Programme Blade[R]. AIAA-90-3008-CP.

[6] Hasegawa Y, Katayama N, Kobiki N, et al. Experimental and analytical results of whirl tower test of ATIC full scale rotor system[C]. 57th American Helicopter Society Annual Forum, 2001.

[7] Murashige A, Kobiki N, Tsuchihashi A. Second ATIC aeroacoustic model rotor test at DNW[C]. 26th European Rotorcraft Forum, 2000.

[8] 招启军, 徐国华. 新型桨尖旋翼悬停气动性能试验及数值研究. 航空学报[J]. 2009, 30(3):422-429.

[9] 王 博, 招启军, 樊枫, 赵国庆, 徐国华. 改进型CLOR桨尖旋翼悬停状态气动噪声特性试验与预估分析[J]. 空气动力学学报, 2013, 31(4):454-461.

[10] 宋文萍,韩忠华,王立群,等,旋翼桨尖几何形状对旋翼气动噪声影响的定量计算分析]J].计算物理,2001, 18(006):569-572.

[11] 曹亚雄,樊 枫,林永峰等,先进桨尖旋翼悬停噪声计算与试验研究[C].第三十一届中国直升机年会,2015.

[12] 樊 枫, 史勇杰, 徐国华, 剪刀式尾桨悬停状态气动力及噪声特性计算研究[J]. 航空学报, 2013, 34(9): 2100-2109.

[13] Roe P L. Approximate Riemann solvers, parameter vectors, and difference schemes[J].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Physics, 1981, 43(2): 357-372.

[14] Farassat F, Succi G P. The prediction of helicopter rotor discrete frequency noise[J]. Vertica, 1983, 7(4): 309-320.

[15] Boxwell D A, Schmitz F H, Splettstoesser W R, el al. Model helicopter rotor high speed impulsive noise-measured acoustics and blade pressures[C]. The 9th European Rotorcraft Forum, 1983.

猜你喜欢

桨叶旋翼气动
中寰气动执行机构
桨叶负扭转对旋翼性能影响的研究
直升机旋翼桨叶振动特性试验研究与仿真计算
双掠结构旋翼桨叶动力学特性研究
改进型自抗扰四旋翼无人机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花样旋翼大秀场
基于NACA0030的波纹状翼型气动特性探索
大载重长航时油动多旋翼无人机
基于STM32的四旋翼飞行器的设计
立式捏合机桨叶结构与桨叶变形量的CFD仿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