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个性化作业设计研究
2018-03-12曾丽芬
曾丽芬
[摘要]小学数学是一门需要进行不断练习的学科,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只有大量重复的练习,才能掌握数学中的一些重点和难点问题,这就需要发挥作业的作用。本文针对小学数学作业如何个性化设计进行了研究和阐述,将作业的作用发挥极致,既能让学生进行充分的练习,又能对数学这门学科产生兴趣。
[关键词]小学数学;个性化;作业设计;差异性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学校布置作业的出发点多数都是建立在单纯地完成作业这个层面上。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学更多的是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而不是单纯地培养类似于“考试机器”那样的学生。为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有必要对小学数学作业进行个性化的设计,让学生面对数学作业时不再痛苦和逃避。
一、传统数学作业布置的现状
传统的小学数学作业布置,多数情况是让学生为了完成作业而布置作业,尤其是在应试教育时代背景下,一些教师通过高压作业来让学生不断的练习和训练,导致作业布置存在一些问题:
1.作业布置过于机械化
小学作业布置过于机械化是目前比较严重的问题。作业形式单一、陈旧,仍停留在以“练”为主的机械操作式的作业模式中,并且作业的内容枯燥乏味。作业机械化主要表现在:(1)教师把作业当作学生每天必须完成的任务,并且是强制性的任务,学生一旦完成不了,就会遭受到教师和家长的批评教育。对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的小学生来说,本身处于一个学习兴趣培养的阶段,而这种以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提高学习成绩的方法,不足为取,也不会有好的效果。(2)这种机械化的作业在布置的过程中,往往都是批量化的,一些简单易懂的作业也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完成,忽视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勢必让学生对作业产生一种负担感。久而久之,数学这门学科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会下降,导致数学成绩不理想。
2.作业布置过于死板
所谓的作业布置过于死板,其实是针对小学数学这门课程提出的。根据笔者的调查来看,许多小学在布置数学作业时往往“一刀切”,没有针对每个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来布置,因材施教的原则在作业的设计中没有充分体现。一个班级中,学生之间的学习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对于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来说,他们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往往要快于其他学生;对数学成绩一般的学生来说,接受数学知识的水平不快不慢,需要练习加以巩固;对于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学习数学往往理解得慢一些。这样做只会使成绩好的学生在做作业的时候得不到提高,成绩差的学生在做作业的时候又面临着问题太难的情况,只有数学成绩中等的学生能够在作业中得到练习。久而久之,班级的数学成绩就会出现两极分化的局面。
3.作业布置数量太多
说到作业就不得不提一个名词,那就是“题海战术”。虽然近些年来,我们不再提倡“题海战术”,但是仍有一些学校在沿用,小学阶段也不例外。尤其是一些重点小学,为了让学生很好地应对考试,往往会在考试前的两三个星期,突然加大学生的作业数量,让学生在考前进行大量的题目训练,以此确保考试成绩得到提高。从客观的角度来讲,这种做法的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考出更好的成绩,但这种教学方式无异于揠苗助长。小学阶段作为人生中的学习启蒙阶段,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而不是通过各种各样的考试使他们成为一个个的考试机器。在那样的高压学习环境之下,只会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恐惧心理,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被消磨殆尽,对于后续学习极为不利。
二、个性化作业的布置
传统的作业布置模式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只有通过不断改革创新,才能被克服,才能提升教学水平。个性化的作业布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结合情况进行作业布置
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的自控能力较差,教师在对他们进行作业布置的时候,可以帮助他们制定出一份详细的作业计划报告,这个作业计划报告是根据每一位学生的情况制定的,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学习习惯来制定。如有些小学学生喜欢在学校学习,在校期间就把家庭作业给做完了,对于这一部分小学生来说,教师可以让他们在课下完成作业,回家之后再对作业的内容进行巩固和加强,或者让他们预习新的知识。这种作业方法适合于那些学习成绩良好的学生,对于那些学习成绩一般或者偏下、自控力较弱的学生来说,教师可以采用“一对一”的方式带着他们写作业。所谓的“一对一”是指成绩优秀的学生或者教师亲自上阵帮助学习成绩较弱的学生完成作业,使他们慢慢养成按时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缩短这些学生与成绩优异学生之间的差距。
2.采取多样化的作业模式
小学阶段是人好奇心最强的阶段,为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小学数学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业布置也是一样的道理,教师布置多样化的作业,不仅能够用作业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能够让学生在快乐中完成作业。正如英国教育家米卓德?斯蒂文斯所说:“玩耍和娱乐是开发孩子智力的第一位有效方法。”为了让学生轻松学习数学,进而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到学习中的无穷乐趣,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可根据实际情况,把某些作业转变成“玩”,让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有效、主动地参与到作业活动中。从某种角度而言,这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习惯的一种好策略。如将数学作业进行趣味化的改动,设计趣味化的数学作业题:如果3只猫在3分钟内捉住了3只老鼠,那么多少只猫将在100分钟内捉住100只老鼠?有口井7米深,有个蜗牛从井底往上爬,白天爬3米,晚上往下坠2米。问蜗牛几天能从井里爬出来?再如,一公斤的棉花和一公斤的钢铁哪个重?这三个问题一经布置下去,立刻在学生中引起了讨论。其实趣味化的数学作业模式多种多样,不一定非要用手写在作业本上,采用动手操作的作业,更能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快乐地完成作业。如进行观察实验,从数学学具里找出两个相同底面、相同高度的圆柱体与圆锥体,先把圆锥体倒满水,再把圆锥体里的水倒入圆柱体,问几次能够倒满圆柱体?在讲解这个问题时,我还担心这个作业学生会完成不好,没想到,第二天全班有超过三分之二的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完成了这项作业。从这种动手操作作业的最终结果来看,其效果远远大于单纯的手写作业。
3.采取作业交流化的讲解
作业交流化的讲解是建立在学生完成作业之后的一个善后教学模式,其特点是学生在做完作业之后,让学生在作业中发现自己的错误,找出自身的不足,从中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在传统的作业讲解中,很多作业讲解往往都单纯地停留在表面,并没有通过作业与学生进行一个很好的互动交流,不仅没找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不足,更忽视了师生之间的交流。这种作业交流化的讲解,能够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最大化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这种引导,首先是引导学生自主去思考,产生自己的思考和想法。其次,就是教师的引导提问。教师在给足学生讨论的时间之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聆听学生的想法。最后,教师再结合学生的讨论和数学思想,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提问。在这一步骤,教师要多问学生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想法,对于那些思想有偏差的学生,教师要进行合理的引导;对于那些回答优秀的学生,教师应给予鼓励,提高他们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效果。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的教学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新课标要求:“提倡人人学有用的数学,要求人人会用数学,让数学在真正意义上为我们的生活服务,进而体验数学的意义与价值。”让小学生爱上数学学习,是小学教师需要不断研究的问题,而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采取个性化的手段去布置作业,刚好适应了这一研究的需要,从而摈弃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不足,让教学变得更加多元化和个陛化。
(责任编辑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