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杨倞《荀子注》的词汇研究价值
2018-03-12霍生玉
霍生玉
摘 要:唐代杨倞《荀子注》是迄今可见《荀子》最早注本, 杨注对荀学研究的重要地位无可取代。杨注价值远不止在整理《荀子》这一方面,还体现在训诂学、词汇学及校勘学等多个领域。本文仅就其在词汇研究方面的价值撷取若干语词加以论述,以引起学界对杨注研究的更多关注和重视。
关键词:《荀子》 杨倞 注释语料
唐代杨倞《荀子注》(以下简称“杨注”)是迄今可见《荀子》最早注本,杨注对荀学研究的重要地位无可取代。然而,如果我们将对杨注的研究仅仅放在其校注《荀子》方面,是远远不够的。其实,作为中古一种重要的注释语料,杨注的价值远不止在整理《荀子》,还体现在训诂学、词汇学及校勘学等多个领域。近年来,关于中古注释语料在汉语词汇研究方面的价值已逐渐为学人所认识。董志翘(2005)、徐望驾(2015)、张能甫(2000)等都有论述,如徐望驾说:“中古注释语料在汉语词汇研究方面具有独特的文体价值,只要推陈出新,完全有可能成为今后词汇研究中可资利用的热点语料。”然而,综观现有关于中古注释语料的研究成果,杨注却是被相对忽视的一种。本文就其在词汇研究方面的价值撷取若干语词加以论述,以引起学人对杨注研究的更多关注和重视。
一、杨倞《荀子注》重视引时人流行语词作注,所引语词多始见于杨注
张能甫说,“汉语史上所谓的史料价值,主要指语料接近当时实际用语的状况如何。就这一意义上说,价值最高的是佛典,其次是注释语言。”杨倞为帮助时人读懂先秦时期的《荀子》,其注语表现出了对唐代新兴口语词的高度重视。比如,杨倞有时会特意引用一些当时的流行语词来作注,其中有的语词乃始见于杨注,这些新兴的口语词,正是因杨注的阐发,才得以传于后世。杨注为后世提供了珍贵的唐代口语词研究材料。例如:
不到①——
《性恶》:孟子曰:“人之学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
杨注:不及知,谓智虑浅近不能及于知,犹言不到也。
按:杨注中“犹言”,是用时人流行语词来对《荀子》中语词进一步解释的一个训诂术语。吴金华(1995:71)指出:“一些洋溢着时代气息的俗语词,值得我们特别注意。”这里的“不到”,即为唐代新兴俗语词,它是指“对某事的认知、体会尚不够”,相当于“不懂”的意思,与今日习用的“不到”词义不同。今日习用的“不到”,是指“没有到达;不至”,这个用法在上古汉语里就很常见了,其后一般接处所名词,或后面隐含有处所名词。例如:
《诗·大雅·韩奕》:“蹶父孔武,靡国不到。”(汉·毛亨《毛诗》,8-18/21a②)
《史记·晋世家》:“子圉之亡,秦怨之,乃求公子重耳,欲内之。子圉之立,畏秦之伐也。乃令国中诸从重耳亡者与期,期尽不到者尽灭其家。”(《史记》,卷39/1656)
《史记·李将军列传》:“且引且战,连斗八日,还未到居延百余里,匈奴遮狭绝道,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虏急击招降陵。”(《史记》,卷190/2877)
然而,杨注中的“不到”,其后并不接处所名词,也未隐含有处所名词,它并非“不到达,不至”的意思,而是指向对某事的认知、体会,犹言“不懂”。此义项暂不见于杨注之前文献,在杨注以后五代至宋的一些口语色彩很强的作品中才多见起来。例如:
《祖堂集·归宗和尚》:“既有辝亲弃俗,被褐讲经。经有明文,疏无不尽。自是智辩不到,谬判三身;体解不圆,滥转八识。将智辩智,狂用功夫;将文执文,岂非大错?”(《祖堂集》,卷15/687)
《玉海·辞学指南·诵书》:“朱文公曰:‘读书须成诵方精熟。”附注曰:“熟读《汉书》、韩柳文不到,不能作文章。欧公、东坡皆于经术本领上用功。”(宋·王应麟《玉海》,948-卷210/280)
《九家集注杜诗·承沈八丈东美除膳部员外阻雨未遂驰贺奉寄此诗》:“天路牵骐骥,云台引栋梁,徒怀贡公喜飒飒鬓毛苍。”郭注:“首篇止引刘孝标《绝交论》,云:‘王阳登则贡公喜,罕生逝而国子悲。为补旧注之遗,此岂独出于刘孝标邪?陸机‘鞠歌行云。王阳登贡公欢,罕生既没国子叹。孰谓前人不相依傍欤?此亦注《文选》所不到矣。”(宋·郭知达集注《九家集注杜诗》,1068-卷18/329)
《补注杜诗·杜鹃》:“杜鹃暮春至哀,哀呌其间,我见常再拜,重是古帝魂。”黄希注:“赵曰:‘鲍昭《行路难》云:中有一鸟名杜鹃,云是古时蜀帝魂,公所用盖出于此也。至若此篇,常再拜而重之,不能拜而泪下,则尊君之意前人所不到。”(宋·黄希原注,黄鹤补注《补注杜诗》,1069-卷11/211)
上述“不到”用例多出现在五代至宋的一些口语色彩很强的作品中,都是“不及知;不懂”的意思。可见,此“不到”经杨注阐发之后,后世文献中才较多使用。杨倞为让时人读懂战国时期的《荀子》,以“不到”解释《荀子》中的“不及知”,体现了他对当时流行口语词的格外重视。这里也顺便提及,《汉语大词典》【不到】词条,仅列“不到达”“不料”“不至于;不见得”“不周到”4个义项,建议《大词典》暂引杨倞注为始见例,增列“不了解;不懂”义项。
除对时人口语词的重视外,杨注对方言词也颇为措意。杨注除直引扬雄《方言》为证之外,还时常以自己熟悉的方言——“今秦俗方言”证之,因而其注也留存了一些鲜活的唐代方言材料。
衢——
《劝学》: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
杨注:《尔雅》云:“四达谓之衢。”孙炎云:“衢,交道四出也。”或曰:衢道,两道也。不至,不能有所至。下篇有“杨朱哭衢涂。”今秦俗犹以“两”为“衢”,古之遗言欤?
王念孙案:《尔雅》:“四达谓之衢。”又云:“二达谓之岐旁。”岐、衢一声之转,则二达亦可谓之衢,故《大戴记》作“行岐涂者不至”,《劝学篇》下文言两君、两视、两听,《王霸篇》下文言“荣辱安危存亡之衢”,皆谓“两”为“衢”也。《大略篇》又云:“二者,治乱之衢也。”则《荀子》书皆谓“两”为“衢”。(《读书杂志·荀子》,632页)endprint
按:“衢道”与“两君”对举,“衢”的古义是“四”还是“两”?窃以为,杨倞或说可取。他首先引《荀子》下篇“杨朱哭衢涂”(杨注:“衢涂,歧路也。”)为内证;继而,又以共时的方言材料( “今秦俗犹以‘两为‘衢,古之遗言欤?”)为外证,内证、外证共举,令人信服地论证了“衢”可训“两”。杨倞乃虢州弘农人,秦方言是杨倞熟知的方言,也是他注《荀子》时的共时语料,杨倞引唐代秦方言为实证来训释疑难字词,发前人所未发,堪称精彩。尤为难得的是,先秦时“衢”有“两”义,并不见于今本扬雄《方言》,杨注为后人研究古代方言提供了可贵材料。清人王念孙在杨注的基础上,进一步用外证(《尔雅》《大戴礼记》等与《荀子》共时的语料)与内证(《劝学篇》《王霸篇》及《大略篇》等《荀子》自身的语料),对杨注进行了申述,把问题解决得更为透彻。
律——
《礼论》:不沐则濡栉三律而止,不浴则濡巾三式而止。
杨注:律,理发也。今秦俗犹以枇发为栗。
按:杨倞用唐代秦方言“以枇发为栗”证先秦《荀子》中“律”有梳理头发义。“律”有梳发义,亦不见于今本扬雄《方言》,却在杨注之后的文献中屡见。例如:
《广韵·质韵》:“搮,用手理物。”(《宋本广韵》,450页)
《正字通·彳部》中亦云:“律,理发曰律。”(明 张自烈撰《正字通》,1-423b)
王先谦《荀子集解》引郝懿行曰:“律,犹类也。今齐俗亦以比去虮虱为类,言一类而尽除之也”。(王先谦《荀子集解》,367页)
由此可知,梳理头发,可说“栗”,也可说“律”、说“类”。栗、律、类同属来母,上古“栗”属质部,“律”“类”属物部,三字音近。以手理物、梳理头发称“搮”,现代方言中仍存遗迹。《汉语方言大词典》(卷5/6469)有录:“搮,梳理;以手理物。①胶辽官话,山东牟平;②吴语,浙江苍南金乡。搮头。//头发搮搮好。浙江象山,1926《象山县志》:搮,《广韵》力质切,以手理物。”可以说,“律”有“理发”义,正是因了杨注的阐发,才得以传于后世,杨注对古方言俗语词的流传和研究作出了贡献。
二、杨倞《荀子注》在训释古疑难字词方面多有创获
杨倞对《荀子》进行了全面系统地校释,其注不仅很好地继承了前人的训诂成果,娴熟地运用了前代训诂方法,并且在前人基础上还时有创获。杨倞有些注释,发前人所未发,颇给后人以启迪;有些注释,学人虽或多或少偶有批驳之言,但经仔细核定之后,却终觉杨注可取,他人所论,倒未必切合荀书之旨。兹举两例予以说明:
后王——
《非相篇》:“欲观圣王之迹,则于其粲然者矣,后王是也。彼后王者,天下之君也。舍后王而道上古,譬之是犹舍己之君而事人之君也。”
杨注:“后王,近时之王也。粲然,明白之貌。言近世明王之法,则是圣王之迹也。夫礼法所兴,以救当世之急,故随时设教,不必拘于旧闻,而时人以为君必用尧、舜之道,臣必行禹、稷之术,然后可,斯惑也!
按:杨注是把“后王”解释成“近世之王”的,其意乃与上古圣王相对而言。但杨倞之后的诸多《荀子》注家,如:物双松、劉台拱、汪中、王念孙等,却都认为“后王”系指“文、武”而言。孰是孰非?
杨倞对“后王”有注凡五见,除《非相篇》外,其余四处亦列举如下:
《不苟篇》:天地始者,今日是也。百王之道,后王是也。
杨注:后王,当今之王。言后王之道与百王不殊。行尧、舜则是亦尧、舜也。
《儒效篇》:缪学杂举,不知法后王而壹制度,不知隆礼义而杀诗书。
杨注:后王,后世之王。夫随当时之政而平制度,是一也。若妄引上古不合于时,制度乱矣。
《王制篇》:王者之制,道不过三代,法不贰后王。
杨注:法不贰后王,言以当世之王为法,不离贰而远取之。
《成相篇》:凡成相,辨法方,至治之极复后王。
杨注:后王,当时之王。言欲为至治,在归复后王。谓随时设教,不必拘于古法。
在这四例中,杨倞也是将“后王”释为近时、当今、当世或后世之王的。除此之外,其余在阐发《荀子》文意中,杨注也多次作出了类似的训释。例如:
《儒效篇》:道过三代谓之荡,法二后王谓之不雅。
杨注:道过三代已前,事已久远,则为浩荡难信也。雅,正也。其治法不论当时之事,而广说远古,则为不正也。
《不苟篇》:君子审后王之道,而论于百王之前,若端拜而议。
杨注:言君子审后王所宜施行之道,而以百王之前比之。若服玄端拜揖而议,言其从容不劳也。时人多言后世浇醨,难以为治,故荀卿明之。
这些注语虽表述不完全一致,但考其本义,所指均相同,皆指近时或当今之圣明君主。杨倞关于“后王”的解释和其后清代的各《荀子》注家,如:物双松、刘台拱、汪中、王念孙等,都不同。窃以为,杨倞关于“后王”之注洽符荀意,倒是诸家之说缺乏实证,并不足以否定杨注。理由有二:
其一,诸家以“后王”为周文王、武王,与《荀子》本意不合。孟轲、子思言“法先王”,以为必行尧、舜、文、武之道;荀卿则常言“法后王”“治当世”。“法后王”是荀子提出的重要观点。“后王”,在《荀子》一书中凡九见:《非相篇》一见,《不苟篇》一见,《儒效篇》二见,《王制篇》一见,《正名篇》三见,《成相篇》一见。荀子在这些篇章中多处阐明了其“法后王”的思想,如《不苟篇》:“天地始者,今日是也。百王之道,后王是也。”句中“后王”与“今日”相对,显然非指距荀子时代不下七百年的文、武,而是指近世之王。再如《非相》:“彼后王者,天下之君也。舍后王而道上古,譬之是犹舍己之君而事人之君也。”句中“后王”犹如“己之君”,也可见荀子言“后王”之本意并非指上古之文、武,而是指近世之明君。并且,当时不独荀子有此论,《吕氏春秋》亦有类似观点,《吕氏春秋·察今》:“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吕氏春秋》,422-卷15/20a;21b)《吕氏春秋》与《荀子》大约同时代,盖当时之论固多如此。因此,诸家以“后王”为“文、武”,实未得《荀子》本义。endprint
其二,杨倞注“后王”为“近世之王”,并非没有根据,其注乃植根于西汉司马迁说。《史记·六国年表》序云:“然战国之权变,亦有可颇采者,何必上古?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传曰:‘法后王。何也?以其近己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唐代张守节《正义》:“后王,近代之王。法与己连接,世俗之变及相类也,故议卑浅而易识行耳。”(《史记》,卷15/686)在这里,司马迁言“传曰:‘法后王”,虽然他没有直言《荀子》,但先秦文献中,“法后王”之语仅见于《荀子》。窃以为,司马迁距荀子所处时代不远,他把《荀子》中的“法后王”解释为“以其近己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显然比一千多年以后清代学者们的一己臆测更为可信。
在此也顺便提及,《汉语大词典》“后王”词目下立两个义项:“①继承前辈王位的君主;②泛指继前朝而起的国家元首。”由上所述,我们建议《大词典》增列义项“与上古圣王相对而言,指近时或当今之圣明君主”。
端拜——
《不苟》:君子审后王之道,而论于百王之前,若端拜而议。
杨注:端,玄端,朝服也。端拜,犹言端拱。言君子审后王所宜施行之道,而以百王之前比之,若服玄端拜揖而议,言其从容不劳也。时人多言后世浇醨,难以为治,故荀卿明之。
王念孙案:古无拜议之礼。且“端拜”二字,意义不相属。“拜”当为“”。“”,今“拱”字也,形与“拜”相似,因讹为“拜”。“端拱而议”,即杨注所云“从容不劳也”。杨云“端拜,犹言端拱”,近之。乃又云“拜揖而议”,则未知“拜”为“”之讹耳。(《读书杂志·荀子》:642页)
按:杨注指出“端拜”犹言“端拱”,这给了千年之后的王念孙以启迪。王念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端拜”和“端拱”实际上是同一个词,只是由于字形的演变,才造成了传写的讹误。王念孙之说无疑受到了杨注的启发。可见,杨注在训释古代疑难字词方面颇有创见,为后人提供了较高的研究平台。
由此可见,学界对杨倞《荀子注》的研究不应该仅仅关注其在整理《荀子》之功这一个方面,还应该重视杨注在语言学方面的研究价值,着力开掘其作为中古注释文体的语料价值。然而,目前学界对杨注语言的重视程度显然还很不够。兹撰此文,希望我们的肤浅论述能唤起学人对杨注研究的关注,则愿足矣!
引用书目(依成书时代为序):
《毛诗》(四部初编本);《史记》(中华书局二十四史点校本);《祖堂集》(中华书局,2007);《玉海》(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九家集注杜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补注杜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正字通》(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注释:
①此条系受先师吴金华先生2011年12月16日在復旦大学授课时的启
发所得,特此注明,以表怀念!
②本文引用古文献例句,标注页码的体例是:对分册、分卷编排
者,册次与卷次、页码之间用“-”连接,又卷次与页码之间以“/”相隔,页码后的字母a/b表示引文在上/右或下/左栏次。
参考文献:
[1][宋]陈彭年等主编《宋本广韵》[M].北京:中国书店,1982.
[2]董志翘.故训资料的利用与古汉语词汇研究[J].中国语文,2005,(5).
[3]卢文弨,谢墉校.《荀子》(第1册第8页)丛书集成初编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5.
[4]许宝华,宫田一郎主编.《汉语方言大词典》[Z].北京:中华书局,1999.
[5]徐望驾.中古注释语料词汇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合肥学院学报,2015,(2).
[6]王念孙.《读书杂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
[7]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
[8]吴金华.《古文献研究丛稿》[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9]张能甫.郑玄注释语言词汇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0.
Abstract:It is Yang Jiang who is the first to annotate Xunzi in Tang Dynasty and his annotation important role cannot be replaced in the study of Xunzi.However,the values of Yangs annotation not only lies in compilation of Xunzi,but also reflects in Exegetics,Lexicology or Textual Criticism and so on. In order to arouse the scholars attention,this article has selected some words in Yangs annotation to discuss their values in the lexicological study.
Key Words:Xunzi;Yang Liang;linguistic data of annotation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