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荀子“礼”论思想
2016-04-27王璐
摘 要:荀子沿袭孔子“外王“的思想路向,其”礼“作为外在规范和内在价值占有重要的地位,不仅对主体的思想言行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从政治的角度来看还与国家兴亡关系密切,值得注意的是,荀子言隆礼义杀诗书,并非只在宣扬礼而抹杀诗书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荀子;礼;杀;《诗》;《书》
作者简介:王璐(1988.9-),女,汉族,陕西西安人,西安培华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儒家哲学、先秦哲学。
[中图分类号]:B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5--01
《论语》中“礼”字凡75见,“义”字凡24见,“礼”是通达至“仁”的具体途径,故孔子言“克己复礼为仁”。作为儒家思想的传承者,荀子延续了孔子主“礼”的发展路向,通过阐发“仁”、“义”、“礼”等原始儒家的核心范畴来型构自己的思想体系,然荀子在延续的基础上,有了突破性改变。据统计《荀子》一书中“仁”字凡133见,“义”字凡316见,“礼”字凡344见,,以上数据的改变表明,在荀学中“礼”已经超越“仁”而站立了绝对地位,由于受到黄老学派的影响,荀子开始增加对“法”的重视,要了解“隆礼重法”的思想,必然须从“礼”字入手。
荀子言“礼者,表也(《荀子·天论》)”,礼是外在规范和内在价值判断之结合。“礼者,人道之极也”,“然而不法礼,不足礼,谓之无方之民,法礼足礼,谓之有方之士(《荀子·礼论》)”,“法先王,统礼义”,“礼”是大儒的标志,这和孔子关于礼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李中华在《中国人学思想史对与‘礼的规定》中说:“‘礼‘作为标准,贯彻于道德、制度、礼义等方面,并通过这几个方面发挥其对人的影响作用,使潜移默化,让人的思想、言行、活动都逐渐遵循礼的规定。”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又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使人欲逼不穷乎于物,物不必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者也”(《礼论》)。荀子从人之欲求对礼的起源作以阐明。
荀子之所以如此重视“礼”,是因为 “学习的程序,是从诵读《诗》、《书》开始的,到《礼》终结,《礼》是礼法的总纲,也是各种条例的纲要,所以学习一定要达到《礼》的要求才算达到了终点,在这才具备了道德的最高境界,才更接近荀子提倡的大儒理想人格。“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礼》者,法之大分也,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荀子将礼置于和师者同样的高度,二者有着相同的导向作用,“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并且将“礼”的内涵更加深化,渗透与人的生活各个层面,“凡礼,事生,饰欢也;(《荀子·礼论》)”,“国之命在于礼”(《荀子·强国》),“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修身》)”, “隆礼至法则国有常”(《荀子·君道》)甚至国家的兴亡与礼密切相关。
对于荀子的“隆礼义而杀《诗》、《书》”《荀子·劝学篇》载道:“学之经莫速平好其人,隆礼次之……以锥餐壶也,不可以得之矣”;“《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观点只是断章取义,其段落全文为“学莫便近乎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荀子认为《诗》、《书》记载的是前代的旧事,不切合当前的实际情况。仅依此断言荀子对《诗》秉持乃为否定态度是不严肃的。荀子说这段话的前提是认为学习要“始平诵经”,学习最简单的方法则莫过于接近良师益友,《诗》是“故”的东西,它需要通过“近其人”来发展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然无否定《诗》之意。《诗》、《书》二者固然有着重要的价值,但是如果没有礼的指引和辅助那也只是水中月,雾中花而已。他言道:“学之经莫速好乎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不可以得知矣。放隆礼,未明了法士也;不隆礼,虽察辨,散儒也”。 夫《诗》、《书》、《礼》、《乐》之分,固非庸人之所知也。故曰:“一之而可再也,有之而可久矣,广之而可通矣,虑之而可安矣,反訟察之而俞可好也,以沾情别利,以为名则辱,以群则和,以独则足乐,意者足是邪?”
“杀”是相对“隆”而言的,是减少、降低之意。即礼义乃为第一位,《诗》《书》是第二位,这是荀子继承孔子的礼的表现。是否知“隆礼义而杀《诗》《书》”也是荀子区分“雅儒”与“俗儒”的一个标志。“俗儒”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不知”而把《诗》《书》贬低了一下,“雅儒”能够隆礼义而杀《诗》《书》,即对前者崇尚对后者贬低。此外,荀子对“诗”还有自己的理解,《荀子》一书中32篇,其中论《诗》7见,引征诗句81见,荀子引征《诗经》其目的在于证明或加强自己的观点。郭沫若先生在他的《十批判书》中说:“汉人所传的《诗》《书》《易》《礼》以及《春秋》的传统系统,无论直接还是间接,差不多和荀卿有关,虽不必都是事实,但也并非全无可能。”清代汪中曾作过考述:他在《荀卿子通论》说:“荀卿之学,出于孔氏,而尤有功于诸经。”周予同先生说:“在传经事业上,荀子高于孟子。”
参考文献:
[1]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