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气”探微

2018-03-12娄凯琪

现代语文 2018年1期
关键词:思维方式人气

娄凯琪

摘 要:人气,是当今社会的一个常用词,被广泛用于不同的场合。近年来更是活跃于网络传媒,热度不减。由于学术界缺乏对“人气”一词源流的梳理,有些学者误认为“人气”一词是借用日语的外来词语①。“人气”早在我国的《黄帝内经》中就已出现,某些义项在汉语中一直存在并被使用,任何一个词语的释义和来源的判定,都要基于充足的语料,“溯其源,通其流”,方可知其脉络。对于“人气”一词的语料判断来源失误,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所见材料范围狭窄,没有梳理其源流。本文从词语探源、语义、语用分析以及人的思维方式等角度出发,认为“人气”并不是来源于日本的外来词语,在我国古以有之。

关键词:“人气” 追源溯流 语义分析 语用特征 思维方式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当今社会对娱乐界关注度的显著提高,“人气”成为使用频率高的热词之一。如:2017年全球小姐大赛“最具人气奖”的设立;每年的“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男女演员最具人气奖”“最具网络人气奖”“生物饲料双创大赛最具人气奖”“大连大学2013年校园十大歌手大赛决赛之最具人气奖”等等。“人气”一词自2002年被《现代汉语词典》收录以来,其使用热度经久不衰,如今已不局限于娱乐界,而是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交际词。本文从语言学视角出发,从“人气”一词的源流梳理、语义分析、语用分析及人的思维方式等方面,论证其不是外来借用词语,并进一步探究它久盛不衰的原因。

一、“人氣”的语义分析

近来,“英媒:‘美国优先人气下降”(《新华网》2017年10月17日)“人气排行榜”“人气美食”“人气爆棚”等言语在国内的社交网络中频频出现。“人气”在《汉语大词典》中有3项释义:①指人的意气、气质、感情等;②人体的气味或人的气息;③人的心气、情绪。但《汉语大词典》存在义项短缺、分类不明确等缺陷,源流梳理也不明确。

(一)“人气”义项溯源

“人气”一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中,《素问·生气通天论》:“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又如《灵枢·阴阳系日月》:“岐伯曰:‘正月、二月、三月,人气在左,无刺左足之阳;四月、五月、六月,人气在右,无刺右足之阳。”其基本义指的是人体的阳气,为中性名词。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周代,秦越人《难经本义》中有这样的论述:“经言:‘气独行於五藏,不营於六府者,何也?”然:“夫气之所行也,如水之流,不得息也,故隂脉营於五藏,阳脉营於六府,如环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其不覆溢。人气内温於藏府,外濡於腠理。”这里的“人气”指的是人体的经络之气,具有流动性。

又有《难经本义》中七十难曰:“经言:‘春夏刺浅,秋冬刺深者,何谓也?”然:“春夏者,阳气在上,人气亦在上,故当浅取之;秋冬者,阳气在下,人气亦在下,故当深取之。”文中的“经”指的是《素问·四时刺逆从论》诸篇,说明“人气”一词在周以前的《黄帝内经》中就已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董仲舒《春秋繁露·天地阴阳》中:“人常渐是澹澹之中,而以治乱气,与之流通相淆也。故人气调和,而天地之化美。”《庄子·人间世》:“德厚信矼,未达人气。名闻不争,未达人心。”《鬼谷子·本经阴符》:“将欲用之于人,必先知其养志,知人气盛衰。而养其气志,察其所安,以知其所能也。”此处的“人气”应指“人心”,是其本义“人体的阳气”的引申义,“人体的阳气”也指代一身之气,故词义扩大为“人心”。由此又可进一步引申为“人的一种精神状态和道德境界”,也指“人的品格”。

汉代王充的《论衡》中,问曰:“文帝有瑞,可名太平;光武无瑞,谓之太平如何?”曰:“夫帝王瑞应,前后不同。虽无物瑞,百姓宁集,风气调和,是亦瑞也。何以明之?帝王治平,升封太山告安也,秦始皇升封太山,遭雷雨之变,治未平,气未和。光武皇帝升封,天晏然无云,太平之应也,治平气应。光武之时,气和人安,物瑞等至,人气己验,论者犹疑。”这里的“人心”指的是皇帝得人心,引申出“皇帝受百姓欢迎”之义。故“人气”表示“受欢迎程度”之义,并不是源于日语。故史有为先生(认为“人气”一词是“日语来源汉字词”而且“这些词在大陆一般是未引用或不使用的”。)与贺国伟先生的观点(“人气”一词原是日语的用法,表示“人望”“名气”的意思。)有待进一步考证。

汉代班固《汉书》:“臣闻人气内逆,则感动天地,变见于星气。犹人之五脏六体,脏病则气色发于面,体病则欠伸动于貌也。”这里的“人气”指的是人的一身之气,又借指人,这段话说的是天人感应思想。华佗《中藏经》:“人者,上稟天,下委地;阳以辅之,阴以佐之,天地顺则人气泰,天地逆则人气否。”这里的“人气”是人的精气神整体状态的总称,之后逐渐引申出“人的情感、精神状态”之义。

南唐徐锴《说文解字系传》:“《豳七月》诗也,塞向避北风也,窗,所以通人气。”这里的人气均指的是有生命的人体之气,是其本义的引伸。宋代文天祥《正气歌》(序)中:“骈肩杂,腥臊汗垢,时则为人气。”这里的“人气”由人的一身之气引申为人体的气味,但在这特指人体排汗后的臭味。

“人气”一词也出现在现代作品中。茅盾《子夜》中出现过两次。例如:

(1)荪甫……“挤得那么紧!单是这股子人气也要把老太爷熏坏了!……”(茅盾《子夜》)

这里的“人气”指的是人体的气味,在文中也特指人体拥挤中散发出的臭味。和文天祥《正气歌》中“人气”表示的意思一致。查阅方言词典,发现“人气”的这一特指意在一些方言中仍用来表示“人体散发的臭味”之义,例如湖北的一些地区仍然把厕所里的“臭味”委婉地说成“人气”,这种沿袭正是“人气”本义的一种引申。

(2)“公债又跌了!……谣言太多,市场人气看低,估量来还要跌哪!”(茅盾《子夜》)

这里的“人气”指的是市场不受人欢迎(人气低)。是由古代的“人受欢迎的程度扩大为一切事物”,其中“人气”应解释为“受欢迎的程度”。此处需要注意的是《汉语大词典》所立的义项③人的心气、情绪,释义与语例不匹配,属于误释。endprint

综上所述,“人气”一词从我国古代开始一直被使用,其中的一些义项一直沿用至今,所以它并不是借用日语词。

(二)“人气”今义探微

如今,“人气”一词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有些保留古义,有些语义、用法则发生了变化。

1.有生命气息的人体的气味

(3)屋里灯火,在人气和黄烟的烟雾里,忽明忽暗。(周立波《暴风骤雨》)

又如用在口语中的“这屋子一股子人气味。”

2.指人心,人对某事物的信心。多用在市场行情中。

(4)全食超市商品降价或许只是亚马逊噱头,聚拢人气才是真。(腾讯科技 2017年10月22日)

(5)美元走强打压市场人气,黄金承压跌破1300大关。(黄金网 2017年10月17日)

(6)盘面热点此起彼伏 市场人气逐步回升。(中财网 2017年10月18日)

(7)贵州100个重点景区敛人气聚财气。(《贵州日报》2014年12月13日)

这里的“人气”是由古义“人心”引申得来,侧重表现在市场行情中,人对事物的信心。

3.指人多而形成的某种热闹欢快气氛、氛围

(8)砥砺奋进的五年文化自信展区人气爆棚。(《北京青年报》2017年10月22日)

4.指人受欢迎、有名望

(9)潘粤明现身机场人气爆棚获大批迷妹接机(中国青年网,2017年10月21日)

(10)薛之谦风波后,人气依然不减,天价演唱会门票仍一价难求。(海峡网,2017年10月22日)

5.指事物受欢迎的程度

(11)首义广场菊展周末迎10万游客“长江画轴”人气最高。(《长江日报》,2017年10月23日)

(12)金价人气急转直下,多数人士看跌。(中金网,2017年10月22日)

6.指人的品格、道德境界

(13)人人都知道他人气好。

“人气”一词历经岁月变迁一直沿用至今,保留了部分基本义项,如例(3)、(6)、(7)、(8)。例(4)、(1)中的“人气”是引申义。词义扩大体现出语言的社会属性,语言与社会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二、“人气”的语用分析

(一)“人气”的语体色彩

语体色彩指的是特定的语言单位在具体运用中所反映出的语体倾向、特征、烙印。它是在语言经常出现的环境中被赋予的。“人气”一词从古代沿用至今,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近年来先是在娱乐圈中被引用,逐步扩大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网路交际中。“人气”一词使用频率大大增强,甚至成为口头交际词,人们往往会借此开玩笑,调侃对方,体现出其轻松、随意、通俗易懂的口语化特征。如:“最近我人气堪忧啊”“我哪里比得上您的人气高啊”“今年的运动会人气不错啊”等。人们借用言简意赅、生动幽默的词语,表达不同的心理诉求。

(二)“人气”的感情色彩

感情色彩指词义中所反映的主体对客观对象的情感倾向、态度、评价等内容。词语的感情色彩有褒义、贬义和中性。褒义词是指附加在某些词语上的表示表扬、喜爱、肯定、尊敬等感情的词语,贬义词是指表示贬斥、厌恶、否定、鄙视等感情的词语。起初,“人气”一词的本义为“人体之气、有生命的气息”,中性词。随着历史的演变,词义得到扩大引申,所表概念和所指对象也发生了某些改变,“人气”逐渐被赋予了一定的感情色彩。在特定语境下,呈现出不同的情感倾向,如具有褒义色彩的“比人气”“最具人气奖”“人气女王”“人气美食”等。

在特定场合下,它也会呈现某种贬义色彩,如在娱乐圈中,人气实力之争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一些刚出道的演员、歌手颇具人气,往往和偶像派“挂钩”,在个人发展后期,演員力求向实力派转型,否则容易被批评“没什么演技”,靠人气圈粉,在这里“人气”用来指称实力的对立面,特定场合下,具有一定的讽刺性。“他演技堪忧,也就靠那点人气……”

“人气”语义的演变,进一步佐证了社会属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必然会打上时代的烙印。语义呈现出的特定时代气息,正是语言对社会现象和人类认知心理的反映。“人气”的频繁使用,和当前轻松自由的文化氛围密不可分。随着网络的普及,人们在虚拟的网络语言环境中,为了实现最高效率的交流,经常使用一些字形简单、表义丰富且轻松幽默的词语,并为它赋予新义。这样不仅使用便捷,也易于被人们接受,更符合交际的经济性原则。

“人气”一词的频繁使用,是时代文化和人们思维的产物。网络的普及使越来越多的影视明星进入我们的视野。近年来“网红”得到人们的追捧,也是“人气”聚集的产物。网民被某种感兴趣的事物所吸引,聚集在一起观赏,使“网红”有了极高的人气,一跃成名。“网红”成为新时代平民“人气王”的代称。“网红”的出现可以折射出时代生活现状,从侧面也反映出当今时代人们对“人气”的追求大大增强,同时也表现出新时代人们对不同事物的存在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

三、“人气”与传统思维方式

“人气”一词历经历史长河的洗涤一直沿用到今天,仍保留了它的基本义项。人气由“人”和“气”两个成词语素构成,“人”是包含各个层面的综合范畴,如生物层面、精神层面、文化层面等,一定意义上它具有哲学范畴。“气”同样具有哲学范畴,萧父在《气论与传统思维方式》一书序中说:“中国古代先哲们较充分地发展了朴素辩证法的气论自然观,气概念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最基本、最广泛的范畴之一,其原生义和衍生义都极为繁杂。”由此,两个字的组合就为它们的多义性提供了理论和思想基础。“气”在古代有众多分类,如庄子的“通天下一气耳”指的是万物气聚而生,气散而亡,气是宇宙万物形成的基础。孟子的“养吾浩然之气”强调的是做人的修养。又如书法研究中的“行气”,作诗、作文中的“文气”,绘画写生中的“气运生动”,天文、历法、音律、象理论都有气的参与。气是沟通有形物质和无形物质的中介,是一切变化的桥梁。整个中医学乃至整个传统文化的精髓,都贯穿于“气”中。从古至今,“气”在人们心目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随着“气”范畴的泛化出现了种类繁多的“气”类词,如:天气、地气、山气、云气、水气、湿气、勇气、神气、志气、阴气、阳气、德气、元气、正气、通气、理气、营气、得气、脱气、清气、邪气、鬼神之气、浩然之气等等。“人气”的泛化,同大多数词语一样被流传下来。endprint

這表明语言与思维,彼此独立而又相互影响,马克思曾指出:“在哲学语言里,思想通过词的形式具有自己本身的内容。”故,思维与语言密不可分。思维的呈现需借助语言来表达,词语是语言的组成要素之一。在一定意义上,词语的产生深受人的思维方式的影响。通过汉语词语可以间接反映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对词语构词的影响力。

“人气”使用至今,其使用频率仍在增高,且引申出新的义项,如(4)(6)(7)(9),体现了语言的社会属性,打上了时代特征的烙印。“人气”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当今,都体现出“以人为本”的重人思想。在我国古代,孟子提出“天时、地利、人和”的观念(《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一直沿用至今,无论从国家治理、企业管理还是个人发展,都离不开对人本身的重视,这样的思维方式对我们影响至深。在今天的市场经济时代,体现得尤为明显,企业发展和市场营销都离不开人的参与。“以人为本”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各行各业的持续发展都离不开对人的重视。“人”成为市场竞争的软实力代表。“争人气”已成为商家谋利的一种手段,如各种“网红店”花钱找人排队,给消费者制造人气旺的假象,就是希望借助于接连不断的人流量带来“财气”。因为在我们国家,从众心理较为普遍,商家正是利用顾客的这种心理特征,吸引更多的人来消费。这种心态在各领域都有体现,如一些教育行业致力于打造“名师”效应,吸引更多的学生。同样在房地产市场中也有体现,“炒房”已成为现代人们投资的一大途径。“人气”的兴衰成为其“成败”的隐性影响因素。交易活跃,买卖频繁,有人活跃其中,称为“有人气”,“人气”旺反过来也促使更多的人“炒房”;反之,则称为“人气”看低。“人气”不旺,其主要原因是人少,就会使人们对市场的前景丧失信心;人多,则增强了人们的信心。现如今,人们吃饭、逛商场都越来越看重“人气”。

四、结语

“人气”的诸多新义由其基本义“人体的阳气”引申而来,“人体的阳气”,即指温热的、能动的、生机盎然的一面,也就引申出“深受人们欢迎、大家乐于向往”这层意思。今天,汉语中说的“某个演员或某个行业人气旺”,就是指他们深受欢迎,这层意思一直都在汉语中使用,最初用来指帝王得民心,人气旺。人体的“经脉之气”也是能动的,又用“人气”来指“经脉之气”。

“人体的阳气”又用来指“人的一身之气”。“一身之气”可以分化出两个方面的含义:精神方面和身体方面。精神方面指人的意气、气质、感情等,引申出人的品格、道德境界,又借指人心,即人对某事物的信心。身体方面指人体的气味或人的气息。

综上所述,“人气”并不是借用日语词汇的外来词,其“受欢迎的程度”之义由其本义引申而来,古已有之。它的再度走红,与它的语用特征、语体特征以及人的思维方式密切相关。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注释:

①史有为先生认为“人气”一词是“日语来源汉字词”,“这些词在大陆一般是未引用或不使用的”。除此之外,贺国伟先生也是持这一

观点的代表人之一,他说:“‘人气一词原是日语的用法,表示‘人望‘名气的意思。”

参考文献:

[1]罗竹风.汉语大词典[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8.

[2]吕叔湘,丁声树.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叶宝奎.语言学概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

[5]曾祥喜.说“人气”[J].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2):35-37.

[6]李国正.生态汉语学[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

[7]李志林.气论与传统思维方式[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0.

[8]史有为.语言社群类型与台湾的外来词[J].语言文字应用,1999,(2):77-80.

[9]贺国伟.新词板块中的金融股市词语考察[J].语文建设,1999,(4):23-25.

Abstract:“Popularity”is a common word in today's society.It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different occasions.In recent years,it has been actively used in online media with a steady increase.Due to the lack of academic research of the origins of“popularity”,some scholars mistakenly believe that the word“popularity”is borrowed from the foreign words in Japanese Language.Through retrieving corpus,I found that the word“popularity”has appeared in Huang Di Nei Jing.Since then its meaning has been in existence and used in Chinese.We need plenty of corpus to interpret the word and trace to the sourc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nguistics,this paper include four aspects:the source,semantic analysis,pragmatic analytical and thinking mode of chinese.It concludes that“popularity”is not a foreign word derived from Japan.It has existed in our country since ancient times.At the same time,I also glimpse at the reasons for its long-lasting use.

Key Words:popularity;tracing the source;semantic analysis;pragmatic characteristics;Way of thinkingendprint

猜你喜欢

思维方式人气
人 气
人气“日抛脸”
隐喻中窥见的中西方文化
多维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信息终端(手机)对学生思维的影响
INS人气宠物大搜罗
Skin Food人气果蔬系列体
人气指数
人气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