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litaire支架介入取栓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2018-03-12钱锦涛蒋靖波孔质彬
钱锦涛 蒋靖波 孔质彬
1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四医院急诊科,广西 桂林 541001 2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广西 桂林 541001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也是居于我国死亡原因首位的疾病,具有很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1]。常规的溶栓治疗虽然容易操作,但是时间窗限制比较严格,且存在出血风险[2]。近年来随着介入治疗的广泛应用,介入取栓成为治疗急性脑梗死的重要方式。为了观察Solitaire支架介入取栓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本院进行了相关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至本院进行急性脑梗死治疗的患者100例进行临床研究。所有患者均经过CT检查排除颅内出血,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检查证实颅内大动脉闭塞。其中男性71例,女性29例,年龄54~86岁,平均年龄(69.44±10.53)岁,发病至就诊时间为3~18 h,平均(5.71±2.33)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为(35.71±4.76)分。根据患者家属意见分别采用Solitaire支架介入取栓术治疗48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男性32例,女性16例,年龄54~85岁,平均年龄(69.31±10.23)岁,发病至就诊时间为3~17 h,平 均(5.70±2.11)h。NIHSS评 分 为(35.26±1.74)分。采用溶栓治疗52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39例,女性13例,年龄55~86岁,平均年龄(69.67±11.02)岁,发病至就诊时间为4~18 h,平均(5.89±2.01)h。NIHSS评分为(35.80±4.66)分。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NIHS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溶栓治疗,阿替普酶0.9 mg/Kg,最大用量90 mg。观察组给予Solitaire支架介入取栓术治疗。予以股动脉穿刺,放置6 F动脉鞘,连接三通、Y阀、加压袋,导引导管远端至责任血管,使用微导管造影,观察远端血管通畅情况,用过Y阀将Solitaire支架放置进入微导管,至支架远端,撤回微导管,释放之前停留3~5 min,使用注射器在导管末端回抽至有血液,撤出支架,在支架内可见血栓,再次进行造影,如果血管完全通畅则结束手术,如果仍有血栓堵塞则再次取栓,通常3次左右可使血管完全开通。
1.2.2 分析指标
比较2组治疗前、治疗后24 h、治疗后14 d的NIHSS评分,观察2组患者治疗14 d后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NIHSS是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评价,共计12项,分数越低,患者病情越轻。其中死亡人员数据为0,不计入平均值。
疗效诊断标准[3]:根据治疗前后中国卒中量表(Chinese stroke scale, CSS)评分进行疗效评价。基本痊愈:CSS评分减少≥90%,或者病残0级;显著进步:CSS评分减少≥45%,但<90%;进步:CSS评分减少≥18%,但<45%;无变化:CSS评分减少<18%,或者增加<18%;恶化:患者CSS评分增加≥18%;死亡:患者死亡。总有效率=(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总例数×100%。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处理研究中所有相关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并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分,±s)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分,±s)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24 h 治疗后14 d观察组(n=48) 35.44±4.63 30.52±5.06 21.91±3.41对照组(n=52) 34.80±5.88 33.19±4.30 28.42±4.18 t值 0.605 2.815 8.413 P值 0.547 0.006 0.000
表2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表3 2组凝血指标、神经因子对比
2 结果
2.1 2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2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无明显差异,治疗后24 h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4 d观察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1。
2.2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14 d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00%,明显高于对照组74.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2组凝血指标、神经因子对比
观察组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 NSE)、髓鞘碱性蛋白(MBP)、S100B蛋白(S-100B)水平均低于对照组,D-二聚体水平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术后2例发生颅内出血,1例出血量较大,行颅内血肿清除术,1例出血量较小,保守治疗,2例患者均好转出院。对照组有3例出现颅内出血,其中1例严重出血患者死亡,2例保守治疗后好转。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脑梗死是由于脑血管血流突然中断,脑组织缺血受损引起的神经功能损伤[4],脑梗死的发生和脑组织局部供血减少或者中断而引发的脑组织缺血缺氧以及神经细胞能量代谢障碍密切相关,在此过程中细胞内会将大量兴奋性氨基酸、自由基激活物等释放,相互作用进一步加重脑细胞的损伤,从而对运动及语言功能带来影响的疾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偏侧肢体、舌与面瘫痪、同向性偏盲等。以往主要予以抗动脉粥样硬化、降压等治疗,但临床效果有限[5]。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消化量增加,血小板计数下降,纤维蛋白原增加,导致PT、APTT、TT缩短,Fib增高,D-D升高,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7]。血清STRALL与免疫系统疾病、感染、炎症具有密切关系,急性脑梗死的发生会导致血清STRALL及其受体上升,加速病症细胞的凋亡,促进疾病发展,给患者造成严重危害[6-7]。
Solitaire支架介入取栓术治疗急性脑梗死最早于2004年被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批准,随后设备不断更新,疗效也越来越确切,2014年国际多中心研究发表文章,肯定了介入取栓的临床疗效,欧美关于急性脑梗死治疗指南中将该病发病6 h内治疗方法中,已经将介入取栓作为I类推荐,A级证据[8]。但是介入取栓在我国开展的时间较短,对其临床疗效和术后并发症的情况还需要观察。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NIHSS术后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而14 d的临床疗效观察组也更为理想,说明介入取栓比传统的溶栓治疗疗效更佳,更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9-10]。而术后并发症2组患者相比无明显差异,说明Solitaire支架介入取栓术安全性好[11]。但是在临床操作中应该注意严格掌握介入取栓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同时对于介入医师、放射科医师、神经内外科医师的要求均较高,术前对患者的病史要充分了解,同时做好处置取栓后发生出血、过度灌注综合征等并发症的准备[12-13]。
综上所述,Solitaire支架介入取栓术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较好的临床治疗方案,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临床疗效,且安全性好,应于临床推广应用。